上周末,阿里巴巴在杭州推出它的首家無人零售店。這個只需用戶入門時在閘機上刷下手機,隨后即可取貨就走的小店,引起國內公眾的關注。坊間,更不乏“標題黨”、自媒體的口若懸河。如“馬云要讓所有超市、便利店關門!”“3至5年內無工可打?馬云的‘新零售革命’槍口步步逼來!”
且不說,阿里此次展出“淘咖啡”無人店,算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超市,恐怕馬云見了“標題帖”只有哭笑不得了。
無人商店絕非今天才有。如曾出現過的無人售報亭、投幣型公廁,乃至地鐵站、機場、商業步行街上各種類型的無人售貨機,都是無人商店的表現方式。
2000年后,基于公眾對無人商店的貨品豐富性、商品匹配度、購物安全便捷性等多維度考量,全球無數的實體零售商、科技公司都為此做了堅持不懈的努力。而近年,歐洲的部分城市已經出現了小規模的無人便利店。只不過,它們比不了用新科技武裝到了牙齒的“淘咖啡”,更多的是“君子之約”。
細看“淘咖啡”,從入場系統、圖像識別系統(消費者取貨環節、行動軌跡跟蹤)、人工智能體系(學習和感知能力),再到多路攝像頭和傳感器融合、支付系統等等,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無人商店互聯網應用的解決方案。由此贊嘆,以阿里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今天憑借對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已深刻改寫全球零售業的發展方式,并足以引領全球消費者的購物習慣。
這是否說明,無人商店普世化機遇真就來了,或者阿里會將它立刻天女散花般撒向全國?
這完全是兩個概念。首先,無人商店能不能生存,應先問問消費者是否答應:斷貨了誰補充,柜臺貨亂誰來調整陳列,顧客的咨詢與幫助需求誰來搞定,技術出了故障顧客怎么辦。
要解答上述問題,請先看一個事實:電商沒能摧毀實體零售。馬云也說了N次:“純電商正在走向死亡,電商與實體融合才是大道求索。”
為什么?
原因很簡單,人是需要“溫度”的,“技術男”也得娶媳婦,電商忙活這么多年,也沒用純科技搞定與消費者“互動性”。更何況那冷冰的無人商店,滿足一下買安全套之類的局部性、即時性、標準品消費需求,還能湊合。真若擺幾件充氣娃娃,你對尺寸、標準、材質、口味需求都無人解答,敢買嗎?能找誰還個價呢?
再者,互聯網對實體零售業的沖擊,是依托于互聯網技術擊穿地域性壟斷、解決消費信息透明化。但零售的本質是消費者、供貨鏈、場景三方匹配,商家各有優勢與技術壁壘,這絕不是電商想奪走就能奪走的。更何況,駕馭大數據并非互聯網公司的專利,“買雞蛋的顧客就會愛打蛋器”頻頻顯現出電商們的非專業邏輯。
綜上所述,無人商店在未來的發展效率,取決于對極復雜生存條件與消費環境的穿透。這包括社會公眾的整體公德與誠信度、市場對消費形式認可度,以及新科技成熟度的再升級等等。更何況,阿里也沒說要自個投資去做無人店全國連鎖化。未來,它把裝備與技術賣給實體商家,收服務費或銷售抽傭,這才符合“新零售”基礎設施供應商的定位。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無人超市”前景不必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