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了“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將于今年年底結束營業”的消息……
陪伴了上海市民20年的老牌高端零售商場,如今只能“揮淚大甩賣”。可是今年關閉的不僅只是太平洋百貨淮海店一家,多家關閉的商場似乎在提醒著人們,實體零售業的“關店潮”來了!
一家家帶著歲月記憶的 實體店 黯然離場,或不得不閉店改造,實體零售業整體進入了整休期。
近幾年接連倒閉的百貨店不勝其數,從外資第一店的百盛,到要關掉國內一半百貨門店的萬達。
據統計,2015年中國百貨關店席卷了17個省市自治區、14個品牌、63家百貨門店。從關店分布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百貨關店最嚴重,福建省成為百貨關店的重災區,2015年共有9個百貨門店關店。其中,僅萬達百貨就在福建省關店8個門店。從關店品牌來看,萬達百貨以關店35個門店居首位,其次為天虹百貨(5家)、瑪莎百貨(5家)、金鷹百貨(5家)。此外,2015年關店的百貨不僅包括萬達百貨、王府井百貨等全國性百貨品牌,如百盛、華堂商場(伊藤)、瑪莎百貨等外資品牌也難逃關店命運。
2016年上半年,在單體百貨、購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業態中,22家公司共關閉了41家店鋪。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15家,歇業店鋪的營業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被關店鋪持續經營時間平均為6.84年,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為8.67年。
慘不忍睹!到底是電商還是房價害死了實體經濟?
關店潮愈演愈烈,百貨、超市、便利店、餐飲、購物中心全都無一幸免。一份在網上流傳甚廣的《 實體店 陣亡名單》揭露了實體經濟“尸橫遍野”的現狀。名單上大致列出了涉及百貨、超市、奢侈品品牌、服裝行業和餐飲等7大領域,其中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香奈兒、沃爾瑪、家樂福、7-11、麥當勞、咖啡陪你、美特斯邦威、李寧等等知名品牌。
數據顯示,2016年年初,沃爾瑪宣布關閉全球269家沃爾瑪 實體店 ;萬達百貨位于寧波、青島、沈陽、蕪湖等地的近四十家店關閉;樂購山東6家店全部關閉;還有天虹百貨、陽光百貨、馬莎百貨等也紛紛淪陷。
并非是“馬云們”搞死了實體經濟
很多人把傳統實體經濟蕭條的原因歸于電商的發展壯大,搶占了一部分市場導致百貨行業冬季到來。電商們在自造的一節又一節里賺了個盆滿缽滿,而實體零售業卻經歷了一“劫”又一“劫”。
實際上,電商內部的惡性競爭告訴我們成功的永遠是少數。所以我們常常會常常聽到一句話:電商越來越不好做了。 實體店 有租金成本,網店也有流量成本,網店不斷增多導致競爭的白熱化,流量成本也水漲船高。
房價是重要的傷害輸出
導致實體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死保房地產的結果。中國不惜一切代價死保房地產,大量的資源向房地產傾斜,包括財政、貨幣等,導致實體經濟供血不足,很多中小企業隨時倒閉。
當資源涌向房地產領域,賺錢效應很快蔓延,炒房熱度高燒不退,辛辛苦苦做實業一輩子賺的錢都沒有炒房一年賺的多,這種信號一旦蔓延,一些從事制造業、服務業的企業家紛紛把錢轉移到了炒房炒地皮,浮躁和泡沫讓人放棄了在實體經濟領域的研究、創新。
有人感嘆:
七匹狼做地產、美的做地產,海爾做地產,雅戈爾做地產,蘇寧做地產,國美做地產,蘇泊爾做地產,格力做地產,格蘭仕做地產,奧康做地產,娃哈哈做地產,喜之郎做地產,奧克斯做地產、長城床墊做地產、長虹電器做地產,五糧液、郎酒、水井坊、阿里巴巴都在做地產,神奇的地產啊,讓72行最后都殊途同歸!
房地產熱火朝天,需要大量的錢,央行開足馬力印發貨幣,大量貨幣再轉到房地產行業,房地產行業繼續紅火,連續10多年,踩踏著實體經濟,營造著一派虛擬繁榮的假象!
實體經濟的出路在哪里?
傳統 實體店 要順勢而為,迅速接入線下支付并布局線上。千萬要記得借勢,善于借勢用力,線上選購線下體驗是消費者的消費方向,而真正體驗的是線下傳統 實體店 面。傳統實體應該定位好自己的方向,有完整的服務體系,數據管理體系,精準的營銷對象,做好店鋪的合理營銷手段。如果只是僅僅靠單一的傳統營銷,乏味的模式,最終是要被人家干掉。這個時代干掉你的不是電子商務,是趨勢。實體經濟的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
第一,互聯網工具。互聯網是一次基因再造,改造我們所有跟消費者的關系,改造我們的生產線,改造我們幾乎所有的能力。
第二,工匠精神。如果你只具有互聯網的能力,只用互聯網改造的企業的話,其實只是完成了改造的一段,對于制造業來講,制造一雙皮鞋,我為什么穿這雙皮鞋?不是因為你營銷做的好。是因為我穿這雙皮鞋很舒服,德魯克講一句話,商業的本質是你做一雙皮鞋賣給那個消費者,這個消費者穿這個鞋子在腳上很舒服。
第三,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創新能力,要積木式創新,我們要開放我們的創新平臺,我們要成為全球產業變革中的一部分。什么叫新中國制造,中國制造,我們把它改變命運,我們還是要回到產業本身,還是制造。但無非是變成了一些新的因素。
給轉型企業的小小建議
1、分析當下自身的問題,長遠規劃、確定路線。2、不盲目跟風,看清自己的需求。3、以穩求生存,生存方能壯大。4、有底線,留后路。(不玩價格戰,保價格保質量。)
實體店 與電商競爭確實極不對稱, 實體店 面臨增值稅、營業稅等稅種,還有衛生、消防、工商等費用,最后還有逐年攀高的房租,這些支出可不是小數目,而電商恰恰可以規避掉。也說是說, 實體店 將這些支出轉嫁給了消費者,而對于電商而方,恰恰相當于讓利給了消費者。于是,線上線下已然出現了兩種價格機制。眾所周知,消費者是有選擇權,他們當然想規避被殺豬的可能。
因此,現在最現實的,還是探討一下商業競爭不公平產生的原因。原因非常簡單,一是市場定價機制未建立健全起來;二是線上線下稅費沒有完全統一起來。二相綜合,導致市場徹底搞亂,就陷入了目前的亂局。
看看鄰居日本,互聯網化程度其實領先中國,但 實體店 依然是民眾的首選,電商是作為在體驗之后的便利性輔助。為什么會出現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局面?原因自然是日本交的是消費稅,線上線下都一個樣,價格都是透明的,而 實體店 的服務又做到了貼心到家程度,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這樣一來,電商就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了,至于能夠維持一種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答案似乎非常明確,一方面亟需線上線下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則是在強調工匠精神的今天,把產品做到極致,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許是一條出路。第三是學會跨界打劫。這是一個跨界打劫的時代,你不跨界,別人就會跨過界來打你。賣手機的做汽車、做聊天的開銀行、玩游戲的賣腦白金,如果有一天你輸了,連對手是誰都不知道。這就是時代,這就是命運。
當然,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對于中國經濟來說,汰舊換新是一個自我修復、自我強化的痛苦過程。我們希望中國的這一代90后能繼承和發揚新時代的商業文明,不斷的創新和創業,改良中國私企的基因,從而創造更加公平的商業氛圍。
陪伴了上海市民20年的老牌高端零售商場,如今只能“揮淚大甩賣”。可是今年關閉的不僅只是太平洋百貨淮海店一家,多家關閉的商場似乎在提醒著人們,實體零售業的“關店潮”來了!
一家家帶著歲月記憶的 實體店 黯然離場,或不得不閉店改造,實體零售業整體進入了整休期。
近幾年接連倒閉的百貨店不勝其數,從外資第一店的百盛,到要關掉國內一半百貨門店的萬達。
據統計,2015年中國百貨關店席卷了17個省市自治區、14個品牌、63家百貨門店。從關店分布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百貨關店最嚴重,福建省成為百貨關店的重災區,2015年共有9個百貨門店關店。其中,僅萬達百貨就在福建省關店8個門店。從關店品牌來看,萬達百貨以關店35個門店居首位,其次為天虹百貨(5家)、瑪莎百貨(5家)、金鷹百貨(5家)。此外,2015年關店的百貨不僅包括萬達百貨、王府井百貨等全國性百貨品牌,如百盛、華堂商場(伊藤)、瑪莎百貨等外資品牌也難逃關店命運。
2016年上半年,在單體百貨、購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業態中,22家公司共關閉了41家店鋪。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15家,歇業店鋪的營業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被關店鋪持續經營時間平均為6.84年,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為8.67年。
慘不忍睹!到底是電商還是房價害死了實體經濟?
關店潮愈演愈烈,百貨、超市、便利店、餐飲、購物中心全都無一幸免。一份在網上流傳甚廣的《 實體店 陣亡名單》揭露了實體經濟“尸橫遍野”的現狀。名單上大致列出了涉及百貨、超市、奢侈品品牌、服裝行業和餐飲等7大領域,其中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香奈兒、沃爾瑪、家樂福、7-11、麥當勞、咖啡陪你、美特斯邦威、李寧等等知名品牌。
數據顯示,2016年年初,沃爾瑪宣布關閉全球269家沃爾瑪 實體店 ;萬達百貨位于寧波、青島、沈陽、蕪湖等地的近四十家店關閉;樂購山東6家店全部關閉;還有天虹百貨、陽光百貨、馬莎百貨等也紛紛淪陷。
并非是“馬云們”搞死了實體經濟
很多人把傳統實體經濟蕭條的原因歸于電商的發展壯大,搶占了一部分市場導致百貨行業冬季到來。電商們在自造的一節又一節里賺了個盆滿缽滿,而實體零售業卻經歷了一“劫”又一“劫”。
實際上,電商內部的惡性競爭告訴我們成功的永遠是少數。所以我們常常會常常聽到一句話:電商越來越不好做了。 實體店 有租金成本,網店也有流量成本,網店不斷增多導致競爭的白熱化,流量成本也水漲船高。
房價是重要的傷害輸出
導致實體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死保房地產的結果。中國不惜一切代價死保房地產,大量的資源向房地產傾斜,包括財政、貨幣等,導致實體經濟供血不足,很多中小企業隨時倒閉。
當資源涌向房地產領域,賺錢效應很快蔓延,炒房熱度高燒不退,辛辛苦苦做實業一輩子賺的錢都沒有炒房一年賺的多,這種信號一旦蔓延,一些從事制造業、服務業的企業家紛紛把錢轉移到了炒房炒地皮,浮躁和泡沫讓人放棄了在實體經濟領域的研究、創新。
有人感嘆:
七匹狼做地產、美的做地產,海爾做地產,雅戈爾做地產,蘇寧做地產,國美做地產,蘇泊爾做地產,格力做地產,格蘭仕做地產,奧康做地產,娃哈哈做地產,喜之郎做地產,奧克斯做地產、長城床墊做地產、長虹電器做地產,五糧液、郎酒、水井坊、阿里巴巴都在做地產,神奇的地產啊,讓72行最后都殊途同歸!
房地產熱火朝天,需要大量的錢,央行開足馬力印發貨幣,大量貨幣再轉到房地產行業,房地產行業繼續紅火,連續10多年,踩踏著實體經濟,營造著一派虛擬繁榮的假象!
實體經濟的出路在哪里?
傳統 實體店 要順勢而為,迅速接入線下支付并布局線上。千萬要記得借勢,善于借勢用力,線上選購線下體驗是消費者的消費方向,而真正體驗的是線下傳統 實體店 面。傳統實體應該定位好自己的方向,有完整的服務體系,數據管理體系,精準的營銷對象,做好店鋪的合理營銷手段。如果只是僅僅靠單一的傳統營銷,乏味的模式,最終是要被人家干掉。這個時代干掉你的不是電子商務,是趨勢。實體經濟的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
第一,互聯網工具。互聯網是一次基因再造,改造我們所有跟消費者的關系,改造我們的生產線,改造我們幾乎所有的能力。
第二,工匠精神。如果你只具有互聯網的能力,只用互聯網改造的企業的話,其實只是完成了改造的一段,對于制造業來講,制造一雙皮鞋,我為什么穿這雙皮鞋?不是因為你營銷做的好。是因為我穿這雙皮鞋很舒服,德魯克講一句話,商業的本質是你做一雙皮鞋賣給那個消費者,這個消費者穿這個鞋子在腳上很舒服。
第三,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創新能力,要積木式創新,我們要開放我們的創新平臺,我們要成為全球產業變革中的一部分。什么叫新中國制造,中國制造,我們把它改變命運,我們還是要回到產業本身,還是制造。但無非是變成了一些新的因素。
給轉型企業的小小建議
1、分析當下自身的問題,長遠規劃、確定路線。2、不盲目跟風,看清自己的需求。3、以穩求生存,生存方能壯大。4、有底線,留后路。(不玩價格戰,保價格保質量。)
實體店 與電商競爭確實極不對稱, 實體店 面臨增值稅、營業稅等稅種,還有衛生、消防、工商等費用,最后還有逐年攀高的房租,這些支出可不是小數目,而電商恰恰可以規避掉。也說是說, 實體店 將這些支出轉嫁給了消費者,而對于電商而方,恰恰相當于讓利給了消費者。于是,線上線下已然出現了兩種價格機制。眾所周知,消費者是有選擇權,他們當然想規避被殺豬的可能。
因此,現在最現實的,還是探討一下商業競爭不公平產生的原因。原因非常簡單,一是市場定價機制未建立健全起來;二是線上線下稅費沒有完全統一起來。二相綜合,導致市場徹底搞亂,就陷入了目前的亂局。
看看鄰居日本,互聯網化程度其實領先中國,但 實體店 依然是民眾的首選,電商是作為在體驗之后的便利性輔助。為什么會出現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局面?原因自然是日本交的是消費稅,線上線下都一個樣,價格都是透明的,而 實體店 的服務又做到了貼心到家程度,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這樣一來,電商就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了,至于能夠維持一種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答案似乎非常明確,一方面亟需線上線下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則是在強調工匠精神的今天,把產品做到極致,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許是一條出路。第三是學會跨界打劫。這是一個跨界打劫的時代,你不跨界,別人就會跨過界來打你。賣手機的做汽車、做聊天的開銀行、玩游戲的賣腦白金,如果有一天你輸了,連對手是誰都不知道。這就是時代,這就是命運。
當然,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對于中國經濟來說,汰舊換新是一個自我修復、自我強化的痛苦過程。我們希望中國的這一代90后能繼承和發揚新時代的商業文明,不斷的創新和創業,改良中國私企的基因,從而創造更加公平的商業氛圍。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中國迎來倒閉潮 還有哪些實體店能撐過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