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 “小”中求生需添柴
15年間在城區遍地開花遭遇發展瓶頸,專家建議進行整合保持良性發展
自2001年城區第一家 便利店 開業,至今已有15個年頭。15年來,從最初的一枝獨秀,到如今各大 便利店 在市區遍地開花,“小而美”的 便利店 日益受到追捧。當你凌晨餓醒發現冰箱里空空如也,只要溜達到這些小店,便能吃上冒著熱氣的煮玉米或茶葉蛋。近日,記者對城區 便利店 現狀進行了走訪調查,發現活躍在大街小巷上的“小而美” 便利店 也遭遇了發展瓶頸。業內人士指出, 便利店 前景廣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現象 零售業漸入微利時代,小而美 便利店 上位
近年來,外地進駐濰坊的大型商超不少,但能撐到最后的卻不多。2002年5月初,青島百盛進駐濰坊,一度引起不少人的關注。但是,在艱難維持了三年后,百盛因為經營不善退出濰坊,成為第一家從濰坊退出的外地零售企業。2011年5月,利群超市停業,在濰坊經營了七年后突然退出,讓不少消費者和供應商措手不及;2012年,國際性連鎖零售企業樂天瑪特超市風光入駐濰坊,但是好景不長,2015年7月超市大門貼出了停業通告;2014年11月,全球知名的樂購超市退出濰坊;2015年1月,日本零售業巨頭永旺超市退出濰坊;與樂天瑪特超市停業幾乎同期,2015年7月,萬達百貨在濰坊也黯然撤柜。
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政府限制公款消費的要求及電子商務的沖擊下,零售業態逐漸進入微利時代。隨著人工、租金成本高企,而價格戰不斷,加之電商沖擊,讓大賣場業態的平均毛利率一路走低。相對而言, 便利店 因店小成本低且運作靈活,利潤率也高,即便失敗了再“調頭”也相對容易,凸顯了“小而美”的特點。
雖然 便利店 單品價格比商超略貴,但市民在小宗購物時,對“便利”的需求超過了對“價格”的敏感,這也成為 便利店 遍地開花的契機。據國際知名品牌濰坊經銷商陳先生表示,如今濰坊中心城區大約有 便利店 6000余家,除了中百便利、百大超市連鎖 便利店 、壹購 便利店 、易捷 便利店 等連鎖 便利店 外,其余的多為個人開設的 便利店 。
對于6000余家的數字,陳先生表示很確定。“雖然 便利店 的數字不好統計,但每家店都會賣可口可樂等必需品,這些必需品在經銷商手中就掌握著城區 便利店 的數字。”陳先生說道。
起步 夜間顧客稀,免費沖泡方便面俘獲的哥心
尋根溯源,我市第一家 便利店 開業于2001年5月1日,距今已有15年的時間。1月11日,記者采訪到我市第一家連鎖 便利店 的員工范師傅。
范師傅告訴記者,2001年5月1日,中百便利中河店和幸福店同時開業,她被分到中河店當營業員。 便利店 剛開業時,周圍的住戶都來看熱鬧,有的人興奮地進店買東西,也有人質疑“這不就是個小賣部嘛”。那時候大家都不知道他們是24小時營業的,到了晚上基本沒有顧客。“當時,夜里凌晨過后,鮮有顧客上門,大家都不知道我們是24小時營業。”范師傅說,雖然老百姓對這種業態不熟悉,一直持觀望態度,但還是有抱著好奇心到店里來逛逛購物的人,夜里以出租車司機、上夜班的職工為主。
“我們最早熟悉的夜間常客就是出租車司機,因為當時我們提供免費沖泡方便面服務。很多司機在凌晨1時至2時到店里吃夜宵。”范師傅說,當時出租車司機一般來店里買包方便面,買個火腿腸或茶葉蛋等,慢慢的, 便利店 的名氣在的哥圈里響了,一到深夜就有不少的哥來購物。
隨著 便利店 逐漸俘獲了的哥的心,慢慢的,一些晚上泡網吧的年輕人也漸漸發現了 便利店 的方便,他們一般買飲料、餅干等食品。時間長了,夜班的 便利店 也忙碌起來,開業后幾個星期, 便利店 的夜間顧客逐漸增多,開業半年后,夜間購物的顧客明顯增多。
發展 經濟大發展為 便利店 紅火提供肥沃土壤
經過15年的發展,如今,在大街小巷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 便利店 的身影,僅中百便利就有門店551家,其中市區門店有300余家。除了中百 便利店 外,越來越多的其他品牌連鎖店和個人開設連鎖店,在濰坊的土地上遍地開花。
來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眼下,在零售行業整體增速下滑的背景之下, 便利店 業態卻依然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記者獲悉,如今的 便利店 業態之所以日益紅火,與我市的經濟水平不斷發展有著密切關聯。
按照國際標準,當一座城市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 便利店 就可生存,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時便適合供應鮮食的 便利店 生存。記者從市統計部門了解到,2014年我市人均GDP達到51826元(按年末匯率折算為8470美元),這充分表明, 便利店 在我市有了肥沃的土壤生存。但是同時,目前我市并未達到適合供應鮮食的 便利店 的生存環境。
近年來,許多 便利店 先后在門店推出快品量販、即食快餐、便利繳費等便民項目,較好地滿足了周邊居民便利的生活需求。家住櫻園小區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如今她充話費都要到小區附近的 便利店 ,平時的快遞也放在 便利店 內,就連平時手機充電都有時拿到 便利店 去充, 便利店 已經完全融入到劉女士的生活中。家住奎文區虞鑫嘉園小區的韓女士表示,如今她除非有大規模的采購會去大型商超外,其余的生活用品都能在 便利店 解決。“雖然價格貴一點,但確實很方便。”韓女士說。
困境
密度增加,行業競爭加劇
從2001年第一家 便利店 入駐濰坊,到如今中心城區6000多家 便利店 , 便利店 在我市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吃驚。雖然 便利店 的飛速增加,昭示著這一行業市場前景巨大,行業發展良好,然而,盲目的競爭也讓不少 便利店 店主叫苦不迭,銷售額出現了下滑。
在民生東街與新華路交叉口附近經營 便利店 的吳女士告訴記者,在經營 便利店 之前,她一直開著一個雜貨鋪。2005年,看著周邊 便利店 越來越多且發展良好,她便將自己的雜貨鋪改成了一家 便利店 。由于附近有大型小區,所以吳女士的生意一直非常好。
然而,好景不長,從2014年開始,吳女士明顯感覺到了銷售額的下滑。吳女士告訴記者,保守估計,2014年的銷售額最多是往年正常銷售額的三分之二。為了維持經營,吳女士辭掉了店內的兩名員工,只留下她一人在店內打理。
對于銷售額下滑的原因,吳女士認為,除了目前經濟形勢不好外,如今 便利店 大規模增加導致競爭加劇,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剛開店的時候,周邊只有我這一家店,但是如今方圓500米以內,已經有五六家 便利店 了。”吳女士說,在人流量沒有增加的前提下,僅有的一塊“蛋糕”只能讓多家分吃。
記者走訪市區看到,如今 便利店 的確已經十分密集,在文化路福壽東街至東風東街1000米左右的距離,就有10余家 便利店 。記者來到勝利東街與虞河路附近看到,在泰華領域至虞新巷丁字路口不足1000米的距離,也分布著10家 便利店 。“目前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買的人沒變多,賣的人卻越來越多了。”虞新巷上一名 便利店 店主陳先生說。
電商分流年輕消費群體
在中央麗景小區附近經營一家 便利店 的店主李女士告訴記者,隨著網上購物平臺的逐漸增多, 便利店 的生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
李女士告訴記者, 便利店 的目標群體中,年輕人占了很大的比重。“一般年紀大的人喜歡去菜市場,只有年輕人才會圖方便買 便利店 的東西,畢竟 便利店 的東西價格稍微貴一點。李女士告訴記者,作為重要目標群體的年輕人,他們同時也是網購的主力,這在無形中瓜分了 便利店 的一部分客源。
“以前網購主要買衣服,但是如今網上吃喝玩樂全都有,又全又方便。”家住中央麗景小區的劉女士是一名典型的“宅女”,她的吃喝基本都在網上搞定。因為網上不僅便宜方便,還能直接送貨上門,免去了她外出購物的麻煩。
在網上購物平臺沖擊實體店的同時,由于 便利店 經營的特殊性,店內商品品種并不齊全,對于保鮮期較短的生鮮產品更是沒法采購,這成為 便利店 發展的一塊短板。“以前我也嘗試過進一點水果來賣,但是保鮮期太短了。” 便利店 店主李女士說,像蘋果等耐保存的水果還好,但是草莓、葡萄、櫻桃等保鮮期較短的水果,一旦賣不完店主就只能扔掉。“而且但凡是賣水果,就不能只賣一兩樣,就要賣的全一點。”李女士說,對于大部分的 便利店 而言,對生鮮類食品都是敬而遠之的。
探索
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智慧 便利店
2015年5月份,在福壽東街與文化路交叉口南側的一家金泰超市悄然掛上了“每天惠”的牌子,正式成為“每天惠”在濰坊的第29家加盟店。
該店老板孟女士告訴記者,在加盟之前店里的經營狀況非常不樂觀,由于附近的 便利店 眾多,競爭特別激烈,有限的客流量被眾多家 便利店 瓜分。在這種情況下,她經過詳細的考察和深思熟慮后,最終決定把自己的這家 便利店 轉型為一家加盟店,由“單兵作戰”改為“抱團取暖”,且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運作模式。
作為一名從事 便利店 行業十余年的老“便利人”,李俊昊從傳統的 便利店 供貨模式看到了商機。“現在基本有三種供貨模式,一是已經打開市場的供貨商,超市缺貨打電話要,供貨商上門單獨送貨;二是供貨商備滿一車貨挨家超市轉悠;三是先讓業務員挨家超市轉悠一遍,統計好業務缺貨清單,第二天挨家配送。”李俊昊說,無論哪種方式,供貨商都會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2014年,李俊昊開始思考如何能有效整合所有 便利店 的資源,打造一個公開透明的供貨模式。目前,李俊昊打造的掌合天下超市訂貨網,經銷商免費入駐,李俊昊負責幫經銷商拓展供貨領域,增加生意份額和鋪貨率,節省費用。 便利店 店主只需要登錄供貨商平臺,就可點擊鼠標完成訂貨。
李俊昊說,目前濰坊共有大小 便利店 6000多家,已經整合進他的訂貨平臺的有2000多家。隨著 便利店 不斷增多,也會給他的工作帶來生機。
增加便民項目,讓 便利店 真正便民
對于虞河路盛源 便利店 的店主陳娟來說,目前她正在一心一意的研究如何讓 便利店 增加更多的便民項目,成為一個真正方便百姓的驛站。只要便民項目多了,陳娟就不擔心客流量問題了。
記者來到陳娟開的盛源 便利店 看到,門口貼著“電動車充電站”“中國移動特約代理點”“華洋駕校報名處”“某生態基地訂購點”,甚至還是某太極拳培訓班的報名處。陳娟笑著告訴記者,別看她的店面不大,但是很多事情可以在她的店內完成。
陳娟說,這些便民項目的增加,她并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只是單純為了增添人氣。“設立便民點不為賺錢,只為增加客流量。目前,已經有好幾家快遞公司把包裹放在我的店里,我也是免費幫忙代收。”陳娟說,店里的便民項目做好了,人流量自然就多了。
與盛源 便利店 距離不遠的另一家 便利店 店主蘇女士除了也在大量增加便民項目外,還增加了送貨服務,只要購物滿30元,她便將東西送貨上門。自從開設送貨服務后,她家的生意明顯好了許多。“我家的客流量主要是泰華領域這棟寫字樓,很多人不愿下樓,我去送貨也不遠,兩者都受益。”蘇女士說。
政府扶持,升級優化增設“便民島”
便利店 的飛速發展與市場需求,不僅引發商家關注,相關部門也進行政策扶持。
記者在福壽東街與東方路交叉口附近的一處中百 便利店 內看到,一處名為“便民島”的區域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在“便民島”內,市民不僅可以吃上熱氣騰騰的飯菜,還能在此給手機充電,并把快遞放在此處。“便民島”的設置,打破了傳統的 便利店 模式,增添了便民項目,這對 便利店 來說是一次創新。
記者從市商務局了解到,自2015年以來,我市立足于拉動社區消費、提升社區商業能級,借鑒“7-11” 便利店 商業模式,大力實施“便民島”工程,著力打造10分鐘便民服務圈。通過專項資金和按照50%的比例財政補貼方式,2015年大約建成100家“便民島”,并力爭用3年時間在中心城區建300家“便民島”。
市商務局商貿服務科的工作人員表示,建“便民島”的目的在于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社區 便利店 品牌。同時,本著“便民利民、適應居民生活新節奏”的宗旨,所有“便民島”統一設置早6時至晚12時的服務時間,為居民提供近乎“全天候”的零距離服務。
相比較以前市民到 便利店 ,基本都是購物消費的單一功能,如今“便民島”增加了休閑小憩、便利繳費等五大功能,不僅升級了市民的購物體驗,也真正實現了“便民島”的便民服務功能。
業內 期待給予更多支持
一位從事 便利店 行業多年的魏先生告訴記者,傳統的百貨、大賣場的商品被電商平臺不斷沖擊,但 便利店 業態帶給消費者的不僅僅是商品,還有即時和便捷,這是電商平臺無法替代的體驗。同時, 便利店 業態依靠其密集的網絡,與消費者發生的頻繁接觸,已經成為O2O落地的最好的載體之一。
然而,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調查顯示, 便利店 行業的平均日銷售額不到5000元,綜合毛利率不到30%,這與國際同行或者優秀的企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 便利店 企業的營運、商品等前臺的管理能力,以及供應鏈、信息系統等后臺的支持能力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便利店 可以看做衡量一個城市便利指數和人性化程度的重要標準。從事 便利店 行業多年的孫先生認為,政府可以在共同配送、鮮食經營、網點開設、服務補貼、延長營業時間補貼等方面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讓 便利店 得到更好地發展。
專家 進行整合化整為零
濰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王西軍表示,縱觀全國情況,整個實體零售行業的業績都呈現不斷下滑的趨勢,大型商超式微成為必然。一方面,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轉變,注重體驗業態的購物中心對傳統百貨零售企業造成重大沖擊。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更是讓傳統的百貨行業雪上加霜。
王西軍表示,如今城區 便利店 數目雖多,但是連鎖型 便利店 卻只有中百便利、百大等幾個連鎖品牌,其余多以個人開設的私人 便利店 為主。雖然私人 便利店 較為靈活,不受連鎖店約束,但是私人 便利店 在一定程度上,成本大于連鎖店。
“連鎖店有自己專門的配送渠道,且產品質量有保證,而私人 便利店 進貨渠道復雜,也不能保證產品質量。”王西軍建議,如今眾多的私人 便利店 猶如散沙,如果能將市場上眾多的散沙整合起來,化整為零,那么整個 便利店 市場將會免除惡性競爭的困擾,展現出新的生機。
15年間在城區遍地開花遭遇發展瓶頸,專家建議進行整合保持良性發展
自2001年城區第一家 便利店 開業,至今已有15個年頭。15年來,從最初的一枝獨秀,到如今各大 便利店 在市區遍地開花,“小而美”的 便利店 日益受到追捧。當你凌晨餓醒發現冰箱里空空如也,只要溜達到這些小店,便能吃上冒著熱氣的煮玉米或茶葉蛋。近日,記者對城區 便利店 現狀進行了走訪調查,發現活躍在大街小巷上的“小而美” 便利店 也遭遇了發展瓶頸。業內人士指出, 便利店 前景廣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現象 零售業漸入微利時代,小而美 便利店 上位
近年來,外地進駐濰坊的大型商超不少,但能撐到最后的卻不多。2002年5月初,青島百盛進駐濰坊,一度引起不少人的關注。但是,在艱難維持了三年后,百盛因為經營不善退出濰坊,成為第一家從濰坊退出的外地零售企業。2011年5月,利群超市停業,在濰坊經營了七年后突然退出,讓不少消費者和供應商措手不及;2012年,國際性連鎖零售企業樂天瑪特超市風光入駐濰坊,但是好景不長,2015年7月超市大門貼出了停業通告;2014年11月,全球知名的樂購超市退出濰坊;2015年1月,日本零售業巨頭永旺超市退出濰坊;與樂天瑪特超市停業幾乎同期,2015年7月,萬達百貨在濰坊也黯然撤柜。
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政府限制公款消費的要求及電子商務的沖擊下,零售業態逐漸進入微利時代。隨著人工、租金成本高企,而價格戰不斷,加之電商沖擊,讓大賣場業態的平均毛利率一路走低。相對而言, 便利店 因店小成本低且運作靈活,利潤率也高,即便失敗了再“調頭”也相對容易,凸顯了“小而美”的特點。
雖然 便利店 單品價格比商超略貴,但市民在小宗購物時,對“便利”的需求超過了對“價格”的敏感,這也成為 便利店 遍地開花的契機。據國際知名品牌濰坊經銷商陳先生表示,如今濰坊中心城區大約有 便利店 6000余家,除了中百便利、百大超市連鎖 便利店 、壹購 便利店 、易捷 便利店 等連鎖 便利店 外,其余的多為個人開設的 便利店 。
對于6000余家的數字,陳先生表示很確定。“雖然 便利店 的數字不好統計,但每家店都會賣可口可樂等必需品,這些必需品在經銷商手中就掌握著城區 便利店 的數字。”陳先生說道。
起步 夜間顧客稀,免費沖泡方便面俘獲的哥心
尋根溯源,我市第一家 便利店 開業于2001年5月1日,距今已有15年的時間。1月11日,記者采訪到我市第一家連鎖 便利店 的員工范師傅。
范師傅告訴記者,2001年5月1日,中百便利中河店和幸福店同時開業,她被分到中河店當營業員。 便利店 剛開業時,周圍的住戶都來看熱鬧,有的人興奮地進店買東西,也有人質疑“這不就是個小賣部嘛”。那時候大家都不知道他們是24小時營業的,到了晚上基本沒有顧客。“當時,夜里凌晨過后,鮮有顧客上門,大家都不知道我們是24小時營業。”范師傅說,雖然老百姓對這種業態不熟悉,一直持觀望態度,但還是有抱著好奇心到店里來逛逛購物的人,夜里以出租車司機、上夜班的職工為主。
“我們最早熟悉的夜間常客就是出租車司機,因為當時我們提供免費沖泡方便面服務。很多司機在凌晨1時至2時到店里吃夜宵。”范師傅說,當時出租車司機一般來店里買包方便面,買個火腿腸或茶葉蛋等,慢慢的, 便利店 的名氣在的哥圈里響了,一到深夜就有不少的哥來購物。
隨著 便利店 逐漸俘獲了的哥的心,慢慢的,一些晚上泡網吧的年輕人也漸漸發現了 便利店 的方便,他們一般買飲料、餅干等食品。時間長了,夜班的 便利店 也忙碌起來,開業后幾個星期, 便利店 的夜間顧客逐漸增多,開業半年后,夜間購物的顧客明顯增多。
發展 經濟大發展為 便利店 紅火提供肥沃土壤
經過15年的發展,如今,在大街小巷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 便利店 的身影,僅中百便利就有門店551家,其中市區門店有300余家。除了中百 便利店 外,越來越多的其他品牌連鎖店和個人開設連鎖店,在濰坊的土地上遍地開花。
來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眼下,在零售行業整體增速下滑的背景之下, 便利店 業態卻依然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記者獲悉,如今的 便利店 業態之所以日益紅火,與我市的經濟水平不斷發展有著密切關聯。
按照國際標準,當一座城市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 便利店 就可生存,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時便適合供應鮮食的 便利店 生存。記者從市統計部門了解到,2014年我市人均GDP達到51826元(按年末匯率折算為8470美元),這充分表明, 便利店 在我市有了肥沃的土壤生存。但是同時,目前我市并未達到適合供應鮮食的 便利店 的生存環境。
近年來,許多 便利店 先后在門店推出快品量販、即食快餐、便利繳費等便民項目,較好地滿足了周邊居民便利的生活需求。家住櫻園小區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如今她充話費都要到小區附近的 便利店 ,平時的快遞也放在 便利店 內,就連平時手機充電都有時拿到 便利店 去充, 便利店 已經完全融入到劉女士的生活中。家住奎文區虞鑫嘉園小區的韓女士表示,如今她除非有大規模的采購會去大型商超外,其余的生活用品都能在 便利店 解決。“雖然價格貴一點,但確實很方便。”韓女士說。
困境
密度增加,行業競爭加劇
從2001年第一家 便利店 入駐濰坊,到如今中心城區6000多家 便利店 , 便利店 在我市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吃驚。雖然 便利店 的飛速增加,昭示著這一行業市場前景巨大,行業發展良好,然而,盲目的競爭也讓不少 便利店 店主叫苦不迭,銷售額出現了下滑。
在民生東街與新華路交叉口附近經營 便利店 的吳女士告訴記者,在經營 便利店 之前,她一直開著一個雜貨鋪。2005年,看著周邊 便利店 越來越多且發展良好,她便將自己的雜貨鋪改成了一家 便利店 。由于附近有大型小區,所以吳女士的生意一直非常好。
然而,好景不長,從2014年開始,吳女士明顯感覺到了銷售額的下滑。吳女士告訴記者,保守估計,2014年的銷售額最多是往年正常銷售額的三分之二。為了維持經營,吳女士辭掉了店內的兩名員工,只留下她一人在店內打理。
對于銷售額下滑的原因,吳女士認為,除了目前經濟形勢不好外,如今 便利店 大規模增加導致競爭加劇,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剛開店的時候,周邊只有我這一家店,但是如今方圓500米以內,已經有五六家 便利店 了。”吳女士說,在人流量沒有增加的前提下,僅有的一塊“蛋糕”只能讓多家分吃。
記者走訪市區看到,如今 便利店 的確已經十分密集,在文化路福壽東街至東風東街1000米左右的距離,就有10余家 便利店 。記者來到勝利東街與虞河路附近看到,在泰華領域至虞新巷丁字路口不足1000米的距離,也分布著10家 便利店 。“目前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買的人沒變多,賣的人卻越來越多了。”虞新巷上一名 便利店 店主陳先生說。
電商分流年輕消費群體
在中央麗景小區附近經營一家 便利店 的店主李女士告訴記者,隨著網上購物平臺的逐漸增多, 便利店 的生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
李女士告訴記者, 便利店 的目標群體中,年輕人占了很大的比重。“一般年紀大的人喜歡去菜市場,只有年輕人才會圖方便買 便利店 的東西,畢竟 便利店 的東西價格稍微貴一點。李女士告訴記者,作為重要目標群體的年輕人,他們同時也是網購的主力,這在無形中瓜分了 便利店 的一部分客源。
“以前網購主要買衣服,但是如今網上吃喝玩樂全都有,又全又方便。”家住中央麗景小區的劉女士是一名典型的“宅女”,她的吃喝基本都在網上搞定。因為網上不僅便宜方便,還能直接送貨上門,免去了她外出購物的麻煩。
在網上購物平臺沖擊實體店的同時,由于 便利店 經營的特殊性,店內商品品種并不齊全,對于保鮮期較短的生鮮產品更是沒法采購,這成為 便利店 發展的一塊短板。“以前我也嘗試過進一點水果來賣,但是保鮮期太短了。” 便利店 店主李女士說,像蘋果等耐保存的水果還好,但是草莓、葡萄、櫻桃等保鮮期較短的水果,一旦賣不完店主就只能扔掉。“而且但凡是賣水果,就不能只賣一兩樣,就要賣的全一點。”李女士說,對于大部分的 便利店 而言,對生鮮類食品都是敬而遠之的。
探索
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智慧 便利店
2015年5月份,在福壽東街與文化路交叉口南側的一家金泰超市悄然掛上了“每天惠”的牌子,正式成為“每天惠”在濰坊的第29家加盟店。
該店老板孟女士告訴記者,在加盟之前店里的經營狀況非常不樂觀,由于附近的 便利店 眾多,競爭特別激烈,有限的客流量被眾多家 便利店 瓜分。在這種情況下,她經過詳細的考察和深思熟慮后,最終決定把自己的這家 便利店 轉型為一家加盟店,由“單兵作戰”改為“抱團取暖”,且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運作模式。
作為一名從事 便利店 行業十余年的老“便利人”,李俊昊從傳統的 便利店 供貨模式看到了商機。“現在基本有三種供貨模式,一是已經打開市場的供貨商,超市缺貨打電話要,供貨商上門單獨送貨;二是供貨商備滿一車貨挨家超市轉悠;三是先讓業務員挨家超市轉悠一遍,統計好業務缺貨清單,第二天挨家配送。”李俊昊說,無論哪種方式,供貨商都會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2014年,李俊昊開始思考如何能有效整合所有 便利店 的資源,打造一個公開透明的供貨模式。目前,李俊昊打造的掌合天下超市訂貨網,經銷商免費入駐,李俊昊負責幫經銷商拓展供貨領域,增加生意份額和鋪貨率,節省費用。 便利店 店主只需要登錄供貨商平臺,就可點擊鼠標完成訂貨。
李俊昊說,目前濰坊共有大小 便利店 6000多家,已經整合進他的訂貨平臺的有2000多家。隨著 便利店 不斷增多,也會給他的工作帶來生機。
增加便民項目,讓 便利店 真正便民
對于虞河路盛源 便利店 的店主陳娟來說,目前她正在一心一意的研究如何讓 便利店 增加更多的便民項目,成為一個真正方便百姓的驛站。只要便民項目多了,陳娟就不擔心客流量問題了。
記者來到陳娟開的盛源 便利店 看到,門口貼著“電動車充電站”“中國移動特約代理點”“華洋駕校報名處”“某生態基地訂購點”,甚至還是某太極拳培訓班的報名處。陳娟笑著告訴記者,別看她的店面不大,但是很多事情可以在她的店內完成。
陳娟說,這些便民項目的增加,她并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只是單純為了增添人氣。“設立便民點不為賺錢,只為增加客流量。目前,已經有好幾家快遞公司把包裹放在我的店里,我也是免費幫忙代收。”陳娟說,店里的便民項目做好了,人流量自然就多了。
與盛源 便利店 距離不遠的另一家 便利店 店主蘇女士除了也在大量增加便民項目外,還增加了送貨服務,只要購物滿30元,她便將東西送貨上門。自從開設送貨服務后,她家的生意明顯好了許多。“我家的客流量主要是泰華領域這棟寫字樓,很多人不愿下樓,我去送貨也不遠,兩者都受益。”蘇女士說。
政府扶持,升級優化增設“便民島”
便利店 的飛速發展與市場需求,不僅引發商家關注,相關部門也進行政策扶持。
記者在福壽東街與東方路交叉口附近的一處中百 便利店 內看到,一處名為“便民島”的區域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在“便民島”內,市民不僅可以吃上熱氣騰騰的飯菜,還能在此給手機充電,并把快遞放在此處。“便民島”的設置,打破了傳統的 便利店 模式,增添了便民項目,這對 便利店 來說是一次創新。
記者從市商務局了解到,自2015年以來,我市立足于拉動社區消費、提升社區商業能級,借鑒“7-11” 便利店 商業模式,大力實施“便民島”工程,著力打造10分鐘便民服務圈。通過專項資金和按照50%的比例財政補貼方式,2015年大約建成100家“便民島”,并力爭用3年時間在中心城區建300家“便民島”。
市商務局商貿服務科的工作人員表示,建“便民島”的目的在于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社區 便利店 品牌。同時,本著“便民利民、適應居民生活新節奏”的宗旨,所有“便民島”統一設置早6時至晚12時的服務時間,為居民提供近乎“全天候”的零距離服務。
相比較以前市民到 便利店 ,基本都是購物消費的單一功能,如今“便民島”增加了休閑小憩、便利繳費等五大功能,不僅升級了市民的購物體驗,也真正實現了“便民島”的便民服務功能。
業內 期待給予更多支持
一位從事 便利店 行業多年的魏先生告訴記者,傳統的百貨、大賣場的商品被電商平臺不斷沖擊,但 便利店 業態帶給消費者的不僅僅是商品,還有即時和便捷,這是電商平臺無法替代的體驗。同時, 便利店 業態依靠其密集的網絡,與消費者發生的頻繁接觸,已經成為O2O落地的最好的載體之一。
然而,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調查顯示, 便利店 行業的平均日銷售額不到5000元,綜合毛利率不到30%,這與國際同行或者優秀的企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 便利店 企業的營運、商品等前臺的管理能力,以及供應鏈、信息系統等后臺的支持能力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便利店 可以看做衡量一個城市便利指數和人性化程度的重要標準。從事 便利店 行業多年的孫先生認為,政府可以在共同配送、鮮食經營、網點開設、服務補貼、延長營業時間補貼等方面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讓 便利店 得到更好地發展。
專家 進行整合化整為零
濰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王西軍表示,縱觀全國情況,整個實體零售行業的業績都呈現不斷下滑的趨勢,大型商超式微成為必然。一方面,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轉變,注重體驗業態的購物中心對傳統百貨零售企業造成重大沖擊。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更是讓傳統的百貨行業雪上加霜。
王西軍表示,如今城區 便利店 數目雖多,但是連鎖型 便利店 卻只有中百便利、百大等幾個連鎖品牌,其余多以個人開設的私人 便利店 為主。雖然私人 便利店 較為靈活,不受連鎖店約束,但是私人 便利店 在一定程度上,成本大于連鎖店。
“連鎖店有自己專門的配送渠道,且產品質量有保證,而私人 便利店 進貨渠道復雜,也不能保證產品質量。”王西軍建議,如今眾多的私人 便利店 猶如散沙,如果能將市場上眾多的散沙整合起來,化整為零,那么整個 便利店 市場將會免除惡性競爭的困擾,展現出新的生機。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濰坊零售業漸入微利時代 小而美便利店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