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各出奇招救亡,有服裝公司兼銷售雪糕,務求多元化發展,亦有名牌“劈價”,誓“要錢不要貨”。在零售業不景氣之時,有零售商趕緊調整策略,為下一步的發展部署。
據《大公報》報道,過去一年,連串的反自由行行動,嚇窒內地訪港旅客,加上與美元掛鉤的港元持續強勁,旅客分流至日本、韓國等匯水更為吸引的東南亞地區。
港零售銷貨價值連跌八月
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今年10月份 香港零售 銷貨價值約372億港元,按年下跌3%,已連續第8個月下跌,11月份的數據最快本月底公布,不過市場對零售業的“成績表”難抱樂觀態度,更遑論傳統的圣誕消費旺季。
在零售寒冬下,奢侈品率先披甲上陣,可惜無功而還。美國奢侈品品牌Coach不敵零售寒冬,今年8月率先提早退租中環旗艦店,LVMH和GUCCI等國際名牌亦相繼表明,若不獲業主減租便只有關店。
要求業主減租,似乎遠水不能救近火,產品“劈價”來得更為直接有效。普拉達旗下Prada和Miu Miu品牌大幅減價低至五折,Burberry亦加入劈價陣營。
現今,零售業的經營難以單一業務發圍,例如CEC國際旗下賣零食起家的759阿信屋,近年先后引入個人護理用品及化妝品、糧油雜貨及急凍食品,還進軍餐飲業務,開設云吞麵店、茶餐廳、麵包工房等,總要在“薄利多銷”經營原則的大前提下,擴展業務板塊。
奢侈品行業最受傷
本地潮流服飾品牌I.T(00999)亦加入變陣“兵團”,在旗下4間店舖另闢一角,售賣韓國爆穀雪糕始祖Sweet Monster,務求趁“韓風”在香港盛行下分一杯羹,藉而為集團增加收入渠道。
Megabox總經理文靜芝認為,雖然港府已推出多項刺激經濟的措施,但高檔消費品市場仍然需時恢復。她直言,相比起2003年沙士疫情爆發后的零售市道,香港現時整體經濟不算壞,畢竟本地消費意欲仍然強勁。
“如果零售銷售之前升幅達一倍,現在只是下跌20%至30%,仍然有賺呀!”文靜芝認為,零售業最好趁現時市道的鞏固期,重塑品牌形象,以迎接未來的商機。
面對零售市道淡風疾勁,珠寶黃金等奢侈品行業首當其沖。本地老牌珠寶商謝瑞麟(00417),近年開始採取“以舖換舖”的方法,把個別店舖由租金昂貴的旅游區,退陣到較大眾化的民生區域,以減少租金支出的壓力。
部分店舖逆市擴張
雖然 香港零售 業處于冰封期,但亦有不少品牌無懼淡風,逆市在香港擴張業務。中國老牌金舖老鳳祥不惜高價搶佔旺角彌敦道一線地舖,以證“真金不怕洪爐火”。
此外,擁有LANEIGE、雪花秀等品牌的韓國護膚品集團AMORE PACIFIC深明經濟學的“口紅效應”(Lipstick Effect),故有意繼續增聘人手,搶佔香港的護膚品市場。還有日本“過江龍”、東急集團旗下的時裝零售商SHIBUYA109,首次發展海外市場,便選擇落戶香港。
謝瑞麟執行董事兼副主席伍綺琴表示,香港的零售市場有一定的獨特性,是國際品牌的集中地。“內地訪港自由行減少,并不代表本地消費未能彌補。”她認為,自從2003年放寬訪港自由行后,零售市道開始出現傾斜,集中做自由行的生意,“物極必反,怎可能有永達的高峰”,因此零售業更需要作兩手準備,適時轉身,才能走更遠的路。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香港零售業各出奇招 積極變陣以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