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168消息】7月1日,全球領先管理咨詢公司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連續第四年與凱度消費者指數合作,對四萬戶中國家庭進行購物行為研究,并聯合發布《在“新常態”下贏得中國購物者——2015年中國購物者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的整體增速持續放緩,從2011-2012年12%左右一直下降至2015年一季度的4.4%。當然,不同品類的表現不盡相同,如護膚品品類在2014年年底及今年年初實現了反彈。
“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線上渠道的擴張以及價格的演變均影響著中國快速消費品企業的增長,” 凱度消費者指數中國區總經理虞堅先生如是說,“這些趨勢正迫使品牌迅速了解市場變化,以成功適應所面臨的‘新常態’。”
根據貝恩公司和凱度消費者指數對個人護理、家庭護理、飲料和包裝食品這4大領域中的26個品類的研究發現,銷量而非價格是導致最近一年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家庭在快速消費品上的平均支出的增長顯著低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快速消費品總銷量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2014年僅增長0.1%,與2013年總銷量幾乎持平。
積極的一面是,上一年度放緩的價格增速在2014年有所回升,這得益于飲料和個人護理行業平均售價的上漲。貝恩公司和凱度消費者指數還發現,平均售價實際上漲了5.4%,是通脹率的2倍多,但各品類價格增長率呈現兩極化的趨勢。高端化品類(有關健康和提高消費者生活質量等的品類)的價格增幅超過2.5%的通脹率,而大眾化品類(如碳酸飲料和衣物柔順劑等)的價格增幅則明顯低于通脹率,甚至出現負增長。
貝恩公司大中華區消費品、零售及奢侈品業務主席、全球合伙人、本報告合著者布魯諾?蘭納(Bruno Lannes)先生表示:“對于快速消費品品牌而言,中國市場的競爭格局與其他市場截然不同。在銷量增長或價格溢價的優勢消失以后,快速消費品公司正在探索新的競爭模式,比如提供更多促銷活動、激發‘明星’單品的活力,或是更好地管理成本。”
調查還顯示,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的增長放緩程度在各個銷售渠道有所不同。隨著客流量的減少,大賣場的銷售增長率驟減一半,從2013年的7.9%下降至2014年的3.7%。與此同時,超市、小超市和便利店等小型業態的客流量則保持相對穩定。電商渠道仍繼續主導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中國也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市場。電商銷售額目前僅占快速消費品行業總銷售額的3.3%,但是其增速喜人,在2014年達到34%。同時,中國消費者正快速向移動電商躍進。根據貝恩調查,在2013年有過網購經歷的中國消費者中,有80%利用智能手機完成過至少一次在線購買。
在研究中,貝恩公司和凱度消費者指數也注意到了一個有趣的趨勢:隨著網上購物者將購買范圍從化妝品和嬰兒用品等售價相對較高的品類拓展至平均售價相對較低的品類,網上購買的快速消費品的平均售價呈持續下降趨勢。盡管如此,線上的平均售價仍然明顯高于線下渠道,這反映了線上和線下截然不同的購買品類組合。
對于中國的下線城市,市場增速放緩的影響較小,這些城市的銷售增長仍在接近8%的健康水平,顯著高于一線和二線城市的2%。虞堅先生表示,這加快了中國快速消費品公司從外國競爭對手手中贏取市場份額的步伐。2014年,在我們研究的26個快速消費品品類中,本土品牌在18個品類中從外資公司手中贏得市場份額,總體增速為10%,約占這26個品類市場價值的70%左右。與此同時,外資品牌整體而言已經連續第三年丟失了市場份額,只在8個品類中實現了市場份額提升,總體增速僅為3%。
如今提高品牌的滲透率可謂重中之重,這也是在中國搶占市場份額、建立大品牌的主要途徑。雖然競爭形勢日趨嚴峻,中國消費者的購物行為仍表現出一定的可預測性。為戰勝競爭對手,企業需要了解消費者的真實購物行為并注意以下幾點:
上線城市市場正趨于成熟,而在增長更快的下線城市,目標購物者仍十分渴求優質產品。
掌握自身所在品類的發展動態。如果品類適合向高端化方向發展,可以考慮建立合適的產品組合或加大在創新上的投入以實現溢價。而在大眾化品類發展的品牌則可以充分利用有針對性的促銷活動提升性價比,招徠新的購物者。
了解如何利用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商市場接觸并獲得新顧客,提高滲透率。鑒于消費者和競爭對手都在向數字化發展,快速消費品公司應優先考慮數字化戰略,甚至可以考慮全面的數字化轉型。
充分把握超市和便利店等的增長機會,對這類小型門店的業態和消費者購物習慣對產品組合作出相應調整。
在執行上述舉措的過程中,提高滲透率可謂重中之重,這也是在中國搶占市場份額、建立大品牌的主要途徑。在前一期的報告中,貝恩公司與凱度消費者指數將滲透率定義為“某一年份某一市場中,購買某一個品牌至少一次的家庭百分比。”
“消費者行為和新的市場趨勢迫使外資和本土的快速消費品公司不得不仔細審視自身的成本結構和運營模式,”蘭納先生說,“成本節約和快速決策與執行也是一種投資,以進一步幫助消費者輕松做出購買某品牌產品的決定。”
“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線上渠道的擴張以及價格的演變均影響著中國快速消費品企業的增長,” 凱度消費者指數中國區總經理虞堅先生如是說,“這些趨勢正迫使品牌迅速了解市場變化,以成功適應所面臨的‘新常態’。”
根據貝恩公司和凱度消費者指數對個人護理、家庭護理、飲料和包裝食品這4大領域中的26個品類的研究發現,銷量而非價格是導致最近一年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家庭在快速消費品上的平均支出的增長顯著低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快速消費品總銷量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2014年僅增長0.1%,與2013年總銷量幾乎持平。
積極的一面是,上一年度放緩的價格增速在2014年有所回升,這得益于飲料和個人護理行業平均售價的上漲。貝恩公司和凱度消費者指數還發現,平均售價實際上漲了5.4%,是通脹率的2倍多,但各品類價格增長率呈現兩極化的趨勢。高端化品類(有關健康和提高消費者生活質量等的品類)的價格增幅超過2.5%的通脹率,而大眾化品類(如碳酸飲料和衣物柔順劑等)的價格增幅則明顯低于通脹率,甚至出現負增長。
貝恩公司大中華區消費品、零售及奢侈品業務主席、全球合伙人、本報告合著者布魯諾?蘭納(Bruno Lannes)先生表示:“對于快速消費品品牌而言,中國市場的競爭格局與其他市場截然不同。在銷量增長或價格溢價的優勢消失以后,快速消費品公司正在探索新的競爭模式,比如提供更多促銷活動、激發‘明星’單品的活力,或是更好地管理成本。”
調查還顯示,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的增長放緩程度在各個銷售渠道有所不同。隨著客流量的減少,大賣場的銷售增長率驟減一半,從2013年的7.9%下降至2014年的3.7%。與此同時,超市、小超市和便利店等小型業態的客流量則保持相對穩定。電商渠道仍繼續主導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中國也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市場。電商銷售額目前僅占快速消費品行業總銷售額的3.3%,但是其增速喜人,在2014年達到34%。同時,中國消費者正快速向移動電商躍進。根據貝恩調查,在2013年有過網購經歷的中國消費者中,有80%利用智能手機完成過至少一次在線購買。
在研究中,貝恩公司和凱度消費者指數也注意到了一個有趣的趨勢:隨著網上購物者將購買范圍從化妝品和嬰兒用品等售價相對較高的品類拓展至平均售價相對較低的品類,網上購買的快速消費品的平均售價呈持續下降趨勢。盡管如此,線上的平均售價仍然明顯高于線下渠道,這反映了線上和線下截然不同的購買品類組合。
對于中國的下線城市,市場增速放緩的影響較小,這些城市的銷售增長仍在接近8%的健康水平,顯著高于一線和二線城市的2%。虞堅先生表示,這加快了中國快速消費品公司從外國競爭對手手中贏取市場份額的步伐。2014年,在我們研究的26個快速消費品品類中,本土品牌在18個品類中從外資公司手中贏得市場份額,總體增速為10%,約占這26個品類市場價值的70%左右。與此同時,外資品牌整體而言已經連續第三年丟失了市場份額,只在8個品類中實現了市場份額提升,總體增速僅為3%。
如今提高品牌的滲透率可謂重中之重,這也是在中國搶占市場份額、建立大品牌的主要途徑。雖然競爭形勢日趨嚴峻,中國消費者的購物行為仍表現出一定的可預測性。為戰勝競爭對手,企業需要了解消費者的真實購物行為并注意以下幾點:
上線城市市場正趨于成熟,而在增長更快的下線城市,目標購物者仍十分渴求優質產品。
掌握自身所在品類的發展動態。如果品類適合向高端化方向發展,可以考慮建立合適的產品組合或加大在創新上的投入以實現溢價。而在大眾化品類發展的品牌則可以充分利用有針對性的促銷活動提升性價比,招徠新的購物者。
了解如何利用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商市場接觸并獲得新顧客,提高滲透率。鑒于消費者和競爭對手都在向數字化發展,快速消費品公司應優先考慮數字化戰略,甚至可以考慮全面的數字化轉型。
充分把握超市和便利店等的增長機會,對這類小型門店的業態和消費者購物習慣對產品組合作出相應調整。
在執行上述舉措的過程中,提高滲透率可謂重中之重,這也是在中國搶占市場份額、建立大品牌的主要途徑。在前一期的報告中,貝恩公司與凱度消費者指數將滲透率定義為“某一年份某一市場中,購買某一個品牌至少一次的家庭百分比。”
“消費者行為和新的市場趨勢迫使外資和本土的快速消費品公司不得不仔細審視自身的成本結構和運營模式,”蘭納先生說,“成本節約和快速決策與執行也是一種投資,以進一步幫助消費者輕松做出購買某品牌產品的決定。”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快消品正在探索新的競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