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新華百貨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華百貨)與滬上私募大佬崔軍之間的“資本故事”似乎已經逐漸明朗。
根據新華百貨發布的公告顯示,公司臨時股東大會已經審議通過了《關于公司2015年度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的議案》,由于該方案涉及關聯交易,關聯股東 物美 控股集團、上海寶銀及上海兆贏均回避表決,盡管如此,81.70%的同意票仍表明了大多數中小股東的意愿。
若上述定增方案實施完畢后, 物美 控股集團持股比例將從現在的26.91%增至39.59%,進一步拉開了與崔軍的差距,控股權得以夯實。而崔軍方面則由于在上海寶銀官網上披露《公開信》內容涉嫌信息披露等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對于此事,崔軍仍堅持認為,公開信中涉及的內容只是公司提出的一個方案,具體能不能實施還不知道,“盡管是我們的一廂情愿,但應該不是信披違規”。
且據記者了解,目前上海寶銀官網上的《公開信》已經被撤掉,崔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也坦言,證監會對信披要求很嚴格,“雖然我們認為是在維護自己的權利,但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上海寶銀沒有必要這么做”。
盡管如此,崔軍還是完美實現了其“可進可退”的方案,至少從賬面上來算,從首次舉牌至今半年不到的時間,已經浮盈超60%。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按照這次新華百貨的局面,大股東通過定增方案已經占領了先機,崔軍通過公開信的方式也只不過是為了吸引更多眼球,進一步刺激股價,在這筆投資上,崔軍已經受益頗豐。
物美 死守控股權
近期,新華百貨《2015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告》顯示,盡管上海寶銀對增發方案某些地方不滿,但最終還是得到通過。
崔軍在短短半個月內兩次舉牌新華百貨,一度躍升為第二大股東。且在后來新華百貨發布的定增方案中,參與新華百貨定向增發,這一系列的舉動讓市場一度以為新華百貨與崔軍之間二者由“腥風血雨”已經轉變為“溫風拂面”。
而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一封《公開信》將二者之間的矛盾公開化,而崔軍旗下的寶銀也因此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新華百貨與崔軍也由于這一封《公開信》的披露而徹底撕破臉皮。
在新華百貨看來董事會從未與上海寶銀就《公開信》中提到的公司與上海寶銀共同成立私募基金、收購保險公司、承諾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發行公募基金和改選董事會等相關事項進行過溝通,亦未達成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一致意見。《公開信》中相關議案所提內容目前與公司的業務沒有關聯性。
同時,新華百貨董事會認為,公司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零售主業的發展并嚴格規范運作,上海寶銀提出的若干發展設想,包括相關投資方案及連續高比例轉增股本等事項,“缺少合理的可行性分析,且面臨的相關風險較大,公司不宜采納”。
按照已經通過的定增方案,崔軍旗下上海寶銀及上海兆贏擬合計認購新華百貨560萬股,由此持股總數將達到2816.32萬股。剩余90%的定增股份則由 物美 控股集團包攬, 物美 控股集團擬出資9.01億元認購5103萬股。定增方案實施完畢后, 物美 控股集團持股比例將從現在的26.91%增至39.59%,由此進一步拉開了與崔軍的差距,控股權得以夯實。
崔軍收益率超60%
5年來數次“突襲董事會”,先后針對賽馬實業、華北高速、招商銀行、中百集團等多家上市公司發起“爭奪控制權”的滬上私募大佬崔軍這次好像并不能如愿。
崔軍此前曾公開對媒體分析,此前突擊的上市公司之所以失敗是由于公司國企性質等諸多原因,而這一次舉牌新華百貨不僅有實質性的舉牌動作,更由于新華百貨的民營性質,比較容易操作。
然而事實顯然并沒有崔軍想象得那么容易。上海寶銀以行使股東權的名義于6月2日發布的《公開信》,也因涉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調查后,已經不見了蹤影。
股權方面 物美 控股集團又處于絕對地位,繼續對峙下去將耗費不少資金,回查公告顯示,在4月14日對新華百貨完成了首次舉牌后,崔軍通過上海寶銀和上海兆贏股權投資兩家公司旗下基金總計持有新華百貨1132.4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191%,首次達到總股本的5%,此時買入新華百貨的交易價格區間為15.18元/股至18.12元/股;此后的10個交易日內通過旗下基金迅速將持股比例提高到10%,躍升為新華百貨第二大股東。
按照《證券日報》記者粗略計算,崔軍擁有新華百貨2256.32萬股的成本為近3.99億元,若以新華百貨昨日收盤價29.29元/股計算,崔軍通過兩次舉牌新華百貨收益率近66%。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物美控股死守新華百貨 私募崔軍收益率超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