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寫了《萬億社區O2O? 別搞笑了 做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一文吐槽社區O2O,在業內反響很好,一周時間陸續接待了三波來訪,有上海的大牌物業公司的老總,有華為出來的創業團隊,還有具備雄厚實力的地產業相關團隊,聊了很多內容,在多個維度的探討上達成了不少共識,最重要的是明確了一點,社區O2O的大方向沒問題,有些公司做的非常痛苦,是切入點選錯了,所以會出現越發展問題越多的尷尬。
社區O2O:工具+數據+服務
為了節省大家時間,幫助真正的從業者更好理解本文,還是先吐槽兩句吧。因為看到這個小標題肯定會有不少人會覺得這2貨作者又要對社區O2O下定義了,有這種想法的話還是不用往下看了。
一來,我不想也沒那個精力做無謂的爭論到底什么是社區O2O,所以很多群里在討論社區O2O時我從來不插嘴,尤其是一些貌似很懂社區O2O的人,我的態度是看著不說話,沒有最終答案的事,試圖在嘴上說服理論者們或者尋找共鳴純屬是浪費大家時間。二來,我所表達的思考內容你認不認同不重要,但你順著我的思路去看這個問題,沒準能打開一點思路。
吐槽完了,節省點篇幅我們直入正題。首先表述一下我對社區O2O的認識,以便與各位更好的溝通。前段時間躺在床上思考社區這么混雜的市場如何將其抽象畫化才更好理解呢?順著自身做自媒體這么長時間以來對整個互聯網包括O2O的認知總結了一下,我的觀點是社區O2O其實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工具+數據+服務。
其實整個O2O行業都可以用這三部分來概括,而將此具體到對社區O2O市場的理解上時會有更清楚的認知。由于三部分展開講的話篇幅太長,今天先說“線上O”的[工具]職能這部分,另外的“線下O”的[服務]職能和“中間2”的[數據]職能兩部分后續再詳談。
前期的社區O2O創業公司們已有深深的乏力感
“線上O”其實就是互聯網的工具屬性,不妨看看這些社區類APP,工具特點特別明顯,報修呀丶快遞呀丶找服務呀丶購物呀,都是利用互聯網傳播溝通的工具屬性。你會發現,這些社區APP做來做去,上邊附加的功能越來越多,如今甚至有不少電商丶金融板塊,其邏輯是提供的功能越多,用戶使用的幾率越大,但實際結果呢?他們并有像純粹的互聯網產品那樣迅速普及,反而讓這些APP自身都產生一股乏力感。
近期小區無憂的CEO唐皓表達了一種觀點,其認為在中國來講,社區O2O未來的主流是“+”的方式,而從物業著手顛覆O2O這一定是個錯的想法。“+”就是合作,“+”就是融合,社區O2O未來的主流一定是這個方式。這個‘+’是能夠讓企業完成從1到10的轉變,做著做著我們突然發現小區無憂的路變寬了。”
首先得肯定以小區無憂目前的處境轉換方向是對的,其意識到顛覆物業是錯誤的想法也是沒問題的,但問題出現在這個“+”的前景似乎也不那么明朗。+來+去,最后與58丶點評們越來越接近,+來+去,最后與BAT的競爭關系越來越直接,如此一來小區無憂們還有多少成長空間?被吞并將是其最好的結果。
在社區O2O市場“線上O”的部分最不值錢
如今互聯網已相當成熟,能做“線上O”這部分的公司太多太多,而在社區O2O市場,最不值錢的也正是“線上O”這部分,現在開發一款APP簡直太容易了,花點錢外包都可以,但有了APP之后如何解決運營問題才是難事。
純粹的互聯網項目是提供一個標準化的產品,只要喜歡的話全國各地的用戶都可以用,所以這些項目往往可以快速擴張至百萬甚至千萬的用戶量級。社區類APP是不可能的,每個地域的需求都不同,這就需要有精細化的運營能力,但這些初創公司最缺的就是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才資源,所以項目多半都無法落地,不能落地就只有在天上+丶+丶+,寄希望于提供盡可能豐富的互聯網工具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最后“+”成一個黃頁APP,而網絡黃頁的事是58趕集們的強項,用戶量比的過他們么?
物業的水很深 互聯網創業公司是吃不透的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唐皓所言“從物業著手顛覆O2O這一定是個錯的想法”。他為什么會這么想?因為線下物業鐵板一塊,線上這些東西無法打動他們,具體原因留在下篇文章詳細分享吧。有許多社區項目的互聯網創業者跟我反映或咨詢,他們說服不了物業公司,要該怎么做?甚至有些雖然能與物業簽署合作協議,但到執行時問題又有很多,做來做去最終發現物業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前幾天那個華為出來的創業團隊,專門從深圳飛來我這里咨詢該怎么辦?他們的團隊此前參與過萬科“住這兒”APP的開發,其現有產品完全與“住這兒”一樣,而且他們還為物業提供了一整套的OA系統,但他們在給物業推廣時就頻頻碰壁了。問我該怎么辦?我的建議是這個方向不對,還是放棄吧。在聊了一個下午之后,他們最終決定放棄原來為物業提供信息服務解決方案的思路,換了一個更能發揮華為人優勢的方向切入,而我也認為這個切入點的體位將很有機會,目前正在談天使輪,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投資人,我可以幫忙介紹下。
物業這塊市場很復雜,不是隨便一個互聯網創業項目就可以切入的,有關物業這個部分后續會單獨成文多介紹一點。還是先把注意力轉回來,“線上O”的互聯網創業的處境就是如此了,“線上做不好,線下沒法做”。小區無憂們熬過了A輪,所以還可以做做“+”邊維持邊等待轉機,而有太多還徘徊在天使輪的類似項目正在痛苦的煎熬著,不舍得放棄的期待著有投資人出手相救。事實已經證明從互聯網切入這條路,對普通創業者來講基本是死路,就算巨頭來做也未必成功。
互聯網房產界的明星企業也很可能會在此折戟
至于阿里丶京東丶蘇寧這些電商企業所謂的社區O2O完全是借著概念推廣業務,實際上是電商業務的延伸,而且送貨上門是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只是現在套上一個新的概念重新包裝一下而已。所以,我們暫且先不把這些蹭概念的算進社區O2O里探討了,不然各種蹭概念的都放進來,這個行業就沒完沒了的也說不清楚了。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過頭來繼續談。叮咚小區號稱融了1億,資本實力已相當雄厚了,但其目前的境況已成反面的市場典型。其實,叮咚小區已是過去時,而且與一些巨頭的投入比只是小巫見大巫,據說去年某家從事互聯網房產業務的行業巨頭投了十幾個億下去,但其并有大肆宣傳,結果可能也不太理想。
這家可以稱得上互聯網垂直領域的巨頭市場打法很互聯網化。一方面砸錢拉用戶,下載使用抽獎給獎勵,中獎率非常高,所以吸引了不少用戶;另一方面,拉商家免費為他們導流,一些服務還提供補貼,全國拉了一萬多商家,部分商家對此還是很積極的。不過,用戶覆蓋量和用戶量這些數據就不太好拿出來說了,因為與互聯網項目的用戶量沒法比。
BAT吃不透物業,也不會親身涉足“重資產”的社區O2O
其實,就算有錢丶有技術丶有資源的是BAT來也吃不透社區O2O這塊市場。因為錢啊丶技術啊丶資源啊這些東西放在社區O2O里的作用比較有限,社區O2O最重要的環節是“服務”,這也是為什么初期的時候我習慣叫這個市場為“社區服務O2O”,因為“服務”才是社區O2O立足的根本。
社區服務必須由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這需要物業的服務人員來完成,BAT的行業精英們并不擅長這些。而且一般中型的物業公司下面有幾千人,這種規模物業公司不少,BAT是只有2丶3萬人的“輕資產”團隊,他們要想深入到社區O2O形成規模化,就必須要招非常多的一線服務人員,那的招多少人?這樣的人力密集型工作不適合BAT直接觸碰。
BAT可以做個平臺產品讓物業去用?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也是最不現實的想法,BAT做的產品與一般創業團隊有什么不同?答案是基本沒有差,甚至據我所知,社區O2O市場中有不少BAT出來的創業團隊。其實,目前絕大多數從互聯網角度切入的創業者們都想做成可以一勞永逸的平臺級產品讓物業們使用,但物業這潭水是非常深的,就是BAT直接與他們接觸也是不可能吃透的。
社區O2O的大方向沒問題 有問題的是“切入點”
說來說去,是為先明確一點,以互聯網思維切入社區O2O根本不接地氣,這種發展思路九死一生,生的也是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狀態。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社區O2O這個大方向到底有沒有問題?我的觀點是大方向上沒問題,但切入點一定要找對,單純以互聯網的形式很難走通。社區O2O的落腳點應該重在服務,而不是平臺,有服務意識的物業或有機會。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線上O”的職能無法推動社區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