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阿里入股微博并開始加強微博廣告投放,最近,與360和搜狗搜索合作推出購物搜索頻道;同時,百度搜索結果頁則出現大量的淘寶、天貓和B2B的推廣鏈接,鏈接多指向一淘網和B2B網站頻道。在2008年百度推出自有C2C平臺“有啊”之后,淘寶便屏蔽了百度爬蟲并停止在百度投放關鍵字廣告。眼前這些信息表明一點:阿里缺流量了。
![](http://m.gooddi.cn/file/upload/201410/27/13-57-22-75-1.jpg)
馬云和王健林立下了一個關于電商是否會取代傳統零售的“億元賭局”。2020年,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占50%,王健林將給馬云一個億,如果沒到馬云還王健林一個億。這個賭局并不會影響阿里的任何業務。但作為電商生態系統的核心掌控者及第一受益者,阿里會成為50%這個目標達成的主要推手。當然,賭局事小,接下來的IPO好故事事大。收購投資組合拳為故事搭建框架,25個事業部為故事準備好角色,流量、銷量、收入、利潤則提供更有說服力的數據支撐。
如何拿出更漂亮的數字呢?讓不網購甚至不上網的人網購是一個漫長的路,阿里能做的事情不多。讓習慣網購的購買更多則是阿里可以推動的。
將更多線下商品搬到線上是一種。例如本地生活服務(Offline 2 Online)、旅游、汽車、房產甚至醫療(淘寶掛號)。
“雙十一”這類營銷活動是第二種,打雞血式地激發人們的購物欲,雖然帶來營銷盛宴,但暴飲暴食不可持續發展。
花錢導入流量是第三種,淘寶聯盟、購物搜索以及微博合作便是導入更多流量增加購買機會。扶持導購網站則是流量導入的重要一環,導購網站做的事情便是發掘人們的購物欲并導入流量給淘寶們。大淘寶的流量路徑正從封閉的“自有流量消化”轉換為“多渠道綜合流量導入”。
在屏蔽百度爬蟲以及停止廣告投放后,淘寶的流量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自產自銷的狀態。用戶訪問淘寶后,通過瀏覽+搜索的方式挑選商品。這個階段淘寶流量通過賣家在淘寶站內投放的廣告變現,淘寶2009年廣告收入15億。2010年,在流量不足的背景下,基于“淘寶客”的淘寶聯盟上線。淘寶客主要采取CPS(按交易付費)的廣告分成模式。當年提出給中小站長分成10億的目標。說白了,淘寶不找百度買流量,轉向找中小站長買流量。淘寶聯盟成為與百度聯盟、Google Adsense爭奪中小網站廣告位的有力競爭者。當年淘寶廣告收入40億,占整體收入50億的80%。
2011年-12年美麗說、蘑菇街等導購類網站成為電商生態圈重要角色。2012年給淘寶導入流量攀升至10%。這些導購網站給阿里帶來了流量,但卻可以繞過淘寶與賣家直接建立流量交易關系。CPC(點擊付費)廣告,賣家可以選擇將廣告在淘寶投放,也可選擇在導購網站投放。這讓依賴站內廣告的淘寶有些緊張,馬云在12年的一次內部會議上指出:“美麗說、蘑菇街這樣的導購網站要予以控制,并要防止外部流量過多集中在某幾家上。”
2012年導購交易增長率高達375%,每日引導成交額達6000萬的情況下,淘寶并未狙擊,反而扶持更多的導購網站。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滿足用戶發現寶貝的需求,也可以讓第三方來激發用戶的購買欲,帶來流量的同時,還實現了馬云的要求:“防止過多集中在幾家”。扶持更多的美麗說和蘑菇街,就可以降低美麗說和蘑菇街類的議價空間,避免某一天被其扼喉的風險。在扶持方式上,淘寶前所未有慷慨地“開放用戶、開放商品和開放數據”,并且選擇有潛力的垂直導購網站進行重點扶持。
2012年淘寶廣告收入超過150億,成為排名百度之后、CCTV之前的第二大廣告投放地。2013年淘寶選擇入股新浪微博,部分人士分析認為新浪微博將成為“大號美麗說”。同時,擁抱各大搜索引擎,包括曾經的假想敵百度。通過對導購網站和中小網站的扶持淘寶明白了,只要有更多流量過來,做流量二次甚至三次販子也有利可圖。于是,淘寶前所未有表現對流量的渴望,想盡辦法到處去“收買”流量。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阿里缺流量?流量到底哪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