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月關閉4家門店, 北京華堂 僅剩亞運村店“獨苗”;傳統零售業面臨來客數下降、業績下滑困境
5月15日,已運營13年的華堂商場豐臺北路店正式關店,這也是華堂商場在北京關閉的第7家分店,至此,這家老牌商場在北京的店鋪僅剩亞運村店一家“獨苗”。
日本最大、世界第五大零售企業伊藤洋華堂進入中國市場已整整20年,1997年伊藤洋華堂首次在成都開設伊藤洋華堂門店,1998年首次在北京開設華堂商場。
如今,華堂商場的逐步退出北京令人唏噓,但這也反映了傳統百貨行業模式過時,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現狀。新京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不少老顧客反映華堂商場豐臺北路店商品價格偏貴、且商品種類也不特別齊全。
對于華堂北京地區經營不善的原因,新京報記者5月15日多次撥打 北京華堂 企劃廣報部部長程寧的電話,但始終無人接聽。
豐臺華堂的最后一天
今夏,豐臺北路再無華堂。
5月12日19:00,華堂商場豐臺北路店四層,原本布滿商品的專柜櫥窗空空蕩蕩,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封裝好準備快遞的紙箱。
關店前夕,華堂商場各樓層的產品都在打折出售。“平時客流量沒有這么多,都是沖著打折來的,這是近期人最多的一天了。”華堂商場四層一位入駐商戶告訴新京報記者。
華堂豐臺店營業面積10949平方米,共有四層。一層為食品超市,二層包括女鞋、化妝品等業態;三層主要經營男女裝、皮具,四層則以家庭百貨為主。關店之際,大多數商戶選擇了按時撤離。“貨物該調撥的已經都調撥走了,我們守到晚上九點。”5月12日,商場三層一位商戶告訴記者。在他旁邊,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店的商品已悉數下架,一名物流公司員工正在和他商量快遞事宜。
“在這干了七八年,有感情了,肯定不舍得走,但老板要關店也沒辦法。”一名華堂商場售貨員表示。
與依依不舍的員工相比,不少顧客對華堂豐臺店的關閉顯得很從容。“相比旁邊的億客隆超市和順天府超市,這家店的東西并不便宜,特別是日本百貨和一些生鮮很貴,不過這幾天打折力度很大,所以來看看。”
5月15日,已運營13年的華堂商場豐臺北路店正式關店。
北京8家門店僅剩1家
華堂商場由中日合資企業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經營,該公司成立于1997年10月7日,注冊資本6500萬美元,控股股東是擁有7-Eleven和伊藤洋華堂品牌的日本零售企業伊藤洋華堂。
1998年4月,華堂商場在十里堡開出了北京第一家百貨門店,此后在北京市場穩步拓展,陸續開出8家門店。
但好景不長,從2014年開始,華堂商場接連在京關閉門店,先后關閉了五棵松店、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門店和右安門店。其中,僅2016年4月至12月,華堂商場在9個月內就連續關閉了右安門店、大興店、十里堡店和三里屯食品店4家門店。加上豐臺北路店,目前華堂商場在北京的門店僅剩亞運村店一家“獨苗”。
“華堂商場控股股東伊藤洋華堂是日本老牌百貨公司,它的運營模式為GMS模式,即百貨加超市模式,但該模式既沒有百貨的豐富性也沒有購物中心吸引人的地方,具備特色的日本商品在華堂商場中的占比也并不大,所以華堂商場進入北京后很快就被數量眾多的百貨公司和超市‘淹沒’。”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研究會會長王永平告訴新京報記者。
專門從事行業研究、投資咨詢和市場調研的北京尚普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曹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相比其他門店,亞運村店位于北四環,周邊大型購物中心較少,可以形成區域影響力。“亞運村店的面積是豐臺店的一倍,且擁有餐飲、休息區等配套服務,這是豐臺店所沒有的,這也或許是它成為了 北京華堂 商場‘幸存者’的原因。”
不過,今井誠今年曾公開表示,亞運村店同樣沒有實現盈利,但在社會責任與長期虧損關店的權衡當中,公司決定保留。
成都華堂與 北京華堂 現“冰火兩重天”
與 北京華堂 商場相繼關門截然不同的,成都伊藤洋華堂門店越來越展現商業活力。
單是從官方網站上看,成都華堂也顯得更加有活力,網站首頁上有網絡超市入口,還有周大福、六福珠寶、E.LAND、ONLY等大型品牌商的網購入口,而 北京華堂 的官網則顯得相對比較單調。
今井誠認為,華堂商場虧損的原因在于北京門店定位混亂,生鮮食品超市高端,百貨樓層卻低端,外界看不清楚華堂商場要抓住的到底是哪部分顧客。
新京報記者實地走訪華堂豐臺北路店后發現,該商場百貨樓層相對知名的品牌包括耐克、阿迪達斯和杰克瓊斯,但店鋪面積均較小,除此之外并無國際性大品牌。
相比北京門店,伊藤洋華堂在成都設立的門店卻非常注重轉型升級。例如同樣成立時間較早的伊藤洋華堂春熙店,就在近幾年以1500平米和800平米的占地面積引進了ZARA和無印良品,并加大了餐飲業態比例,吸引了上班族和年輕人,提升了商場的客流量。
在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看來,成都伊藤洋華堂的轉型正說明傳統的百貨商場模式已到了轉型的關鍵期。“傳統百貨商場同質化嚴重,已經過時。其與毗鄰的多種零售業態,從百貨到大賣場、甚至是購物中心、便利店、超市都成為了競爭對手。但傳統百貨商場本身又不包含餐飲、娛樂等,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因此百貨店業態除了轉型升級,沒有其他路可以走”。
業內人士稱,作為老式百貨商場,華堂豐臺店并未引入電影、餐飲店、兒童游樂設施等吸引年輕人的業態,這也是其人氣不高的原因之一。
面對華堂北京地區的窘境,華堂管理層做過包括公司內部經營戰略、管理方法、門店商品結構和服務等多方面的調整,并在2014年將時任成都伊藤洋華堂總經理今井誠調至北京“救火”。今井誠到任改革之后,2014年第一季度,華堂北京門店的銷售額與2013年相比增長了103%,有了變好的兆頭。但從華堂商場不斷關店的現狀來看,今井誠的改革總體上并不成功。
自營模式未降低成本 虧損為關店主因
對于 北京華堂 商場關店的原因,伊藤洋華堂中國總代表三枝富博2015年4月對外表示,“如果一家門店5年以上一直是赤字狀態,我們就會采取‘外科手術’,也就是采取關店的措施。對于不能產出利潤和沒有得到顧客支持的店鋪,我們不得不關,并且今后的政策也是這樣,在北京地區我們也不會馬上開店”。
伊藤洋華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今井誠曾表示,北京的華堂商場門店自2008年以后就基本處于虧損狀態。
北京華堂 企劃廣報部部長程寧在去年接受北京時間采訪時曾提到, 北京華堂 一度想要打破傳統百貨商場“二房東”的形象,突破廠商聯營的經營模式,提高自營商品的比例。
然而,采取自營的模式,非但沒能通過減少中間的流程以降低百貨商場的經營成本,反而不得不加大人員梯隊的建設,增加了人力成本。加之租金等支出居高不下,華堂商場的成本很難控制壓縮。
在王永平看來,與永輝、家樂福超市一年就要開幾十家的發展速度相比,華堂商場在北京僅開了8家門店,發展速度已經很慢了,這本身就說明問題。“1998年華堂商場剛剛進入北京開了十里堡店,當時由于不了解房租情況,導致租金偏貴。十里堡店進入的時間早,最先搶占到了市場,所以在一段時間內經營得還不錯。但隨著這些年超市、購物廣場等其他業態的不斷開設,華堂商場的先發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5月15日,已運營13年的華堂商場豐臺北路店正式關店,這也是華堂商場在北京關閉的第7家分店,至此,這家老牌商場在北京的店鋪僅剩亞運村店一家“獨苗”。
日本最大、世界第五大零售企業伊藤洋華堂進入中國市場已整整20年,1997年伊藤洋華堂首次在成都開設伊藤洋華堂門店,1998年首次在北京開設華堂商場。
如今,華堂商場的逐步退出北京令人唏噓,但這也反映了傳統百貨行業模式過時,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現狀。新京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不少老顧客反映華堂商場豐臺北路店商品價格偏貴、且商品種類也不特別齊全。
對于華堂北京地區經營不善的原因,新京報記者5月15日多次撥打 北京華堂 企劃廣報部部長程寧的電話,但始終無人接聽。
豐臺華堂的最后一天
今夏,豐臺北路再無華堂。
5月12日19:00,華堂商場豐臺北路店四層,原本布滿商品的專柜櫥窗空空蕩蕩,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封裝好準備快遞的紙箱。
關店前夕,華堂商場各樓層的產品都在打折出售。“平時客流量沒有這么多,都是沖著打折來的,這是近期人最多的一天了。”華堂商場四層一位入駐商戶告訴新京報記者。
華堂豐臺店營業面積10949平方米,共有四層。一層為食品超市,二層包括女鞋、化妝品等業態;三層主要經營男女裝、皮具,四層則以家庭百貨為主。關店之際,大多數商戶選擇了按時撤離。“貨物該調撥的已經都調撥走了,我們守到晚上九點。”5月12日,商場三層一位商戶告訴記者。在他旁邊,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店的商品已悉數下架,一名物流公司員工正在和他商量快遞事宜。
“在這干了七八年,有感情了,肯定不舍得走,但老板要關店也沒辦法。”一名華堂商場售貨員表示。
與依依不舍的員工相比,不少顧客對華堂豐臺店的關閉顯得很從容。“相比旁邊的億客隆超市和順天府超市,這家店的東西并不便宜,特別是日本百貨和一些生鮮很貴,不過這幾天打折力度很大,所以來看看。”
5月15日,已運營13年的華堂商場豐臺北路店正式關店。
北京8家門店僅剩1家
華堂商場由中日合資企業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經營,該公司成立于1997年10月7日,注冊資本6500萬美元,控股股東是擁有7-Eleven和伊藤洋華堂品牌的日本零售企業伊藤洋華堂。
1998年4月,華堂商場在十里堡開出了北京第一家百貨門店,此后在北京市場穩步拓展,陸續開出8家門店。
但好景不長,從2014年開始,華堂商場接連在京關閉門店,先后關閉了五棵松店、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門店和右安門店。其中,僅2016年4月至12月,華堂商場在9個月內就連續關閉了右安門店、大興店、十里堡店和三里屯食品店4家門店。加上豐臺北路店,目前華堂商場在北京的門店僅剩亞運村店一家“獨苗”。
“華堂商場控股股東伊藤洋華堂是日本老牌百貨公司,它的運營模式為GMS模式,即百貨加超市模式,但該模式既沒有百貨的豐富性也沒有購物中心吸引人的地方,具備特色的日本商品在華堂商場中的占比也并不大,所以華堂商場進入北京后很快就被數量眾多的百貨公司和超市‘淹沒’。”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研究會會長王永平告訴新京報記者。
專門從事行業研究、投資咨詢和市場調研的北京尚普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曹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相比其他門店,亞運村店位于北四環,周邊大型購物中心較少,可以形成區域影響力。“亞運村店的面積是豐臺店的一倍,且擁有餐飲、休息區等配套服務,這是豐臺店所沒有的,這也或許是它成為了 北京華堂 商場‘幸存者’的原因。”
不過,今井誠今年曾公開表示,亞運村店同樣沒有實現盈利,但在社會責任與長期虧損關店的權衡當中,公司決定保留。
成都華堂與 北京華堂 現“冰火兩重天”
與 北京華堂 商場相繼關門截然不同的,成都伊藤洋華堂門店越來越展現商業活力。
單是從官方網站上看,成都華堂也顯得更加有活力,網站首頁上有網絡超市入口,還有周大福、六福珠寶、E.LAND、ONLY等大型品牌商的網購入口,而 北京華堂 的官網則顯得相對比較單調。
今井誠認為,華堂商場虧損的原因在于北京門店定位混亂,生鮮食品超市高端,百貨樓層卻低端,外界看不清楚華堂商場要抓住的到底是哪部分顧客。
新京報記者實地走訪華堂豐臺北路店后發現,該商場百貨樓層相對知名的品牌包括耐克、阿迪達斯和杰克瓊斯,但店鋪面積均較小,除此之外并無國際性大品牌。
相比北京門店,伊藤洋華堂在成都設立的門店卻非常注重轉型升級。例如同樣成立時間較早的伊藤洋華堂春熙店,就在近幾年以1500平米和800平米的占地面積引進了ZARA和無印良品,并加大了餐飲業態比例,吸引了上班族和年輕人,提升了商場的客流量。
在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看來,成都伊藤洋華堂的轉型正說明傳統的百貨商場模式已到了轉型的關鍵期。“傳統百貨商場同質化嚴重,已經過時。其與毗鄰的多種零售業態,從百貨到大賣場、甚至是購物中心、便利店、超市都成為了競爭對手。但傳統百貨商場本身又不包含餐飲、娛樂等,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因此百貨店業態除了轉型升級,沒有其他路可以走”。
業內人士稱,作為老式百貨商場,華堂豐臺店并未引入電影、餐飲店、兒童游樂設施等吸引年輕人的業態,這也是其人氣不高的原因之一。
面對華堂北京地區的窘境,華堂管理層做過包括公司內部經營戰略、管理方法、門店商品結構和服務等多方面的調整,并在2014年將時任成都伊藤洋華堂總經理今井誠調至北京“救火”。今井誠到任改革之后,2014年第一季度,華堂北京門店的銷售額與2013年相比增長了103%,有了變好的兆頭。但從華堂商場不斷關店的現狀來看,今井誠的改革總體上并不成功。
自營模式未降低成本 虧損為關店主因
對于 北京華堂 商場關店的原因,伊藤洋華堂中國總代表三枝富博2015年4月對外表示,“如果一家門店5年以上一直是赤字狀態,我們就會采取‘外科手術’,也就是采取關店的措施。對于不能產出利潤和沒有得到顧客支持的店鋪,我們不得不關,并且今后的政策也是這樣,在北京地區我們也不會馬上開店”。
伊藤洋華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今井誠曾表示,北京的華堂商場門店自2008年以后就基本處于虧損狀態。
北京華堂 企劃廣報部部長程寧在去年接受北京時間采訪時曾提到, 北京華堂 一度想要打破傳統百貨商場“二房東”的形象,突破廠商聯營的經營模式,提高自營商品的比例。
然而,采取自營的模式,非但沒能通過減少中間的流程以降低百貨商場的經營成本,反而不得不加大人員梯隊的建設,增加了人力成本。加之租金等支出居高不下,華堂商場的成本很難控制壓縮。
在王永平看來,與永輝、家樂福超市一年就要開幾十家的發展速度相比,華堂商場在北京僅開了8家門店,發展速度已經很慢了,這本身就說明問題。“1998年華堂商場剛剛進入北京開了十里堡店,當時由于不了解房租情況,導致租金偏貴。十里堡店進入的時間早,最先搶占到了市場,所以在一段時間內經營得還不錯。但隨著這些年超市、購物廣場等其他業態的不斷開設,華堂商場的先發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9個月關閉4家門店 北京華堂僅剩亞運村店“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