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火的餐飲“進mall”活動如火如荼,餐飲企業無不打著進mall分一杯人氣的算盤,卻不知這根弦正在越繃越緊,自己正在逐步淪為商業綜合體井噴的陪葬品。
大型餐企已經開始撤出商業綜合體開始往社區店和商品街轉移,而一沒品牌二沒資金的中小型餐企,又該何去何從?商業綜合體還能活多久?
1、井噴過剩
隨著早年商業綜合體一把火燒的興興向榮,地產商紛紛為之側目,盯住這塊大蛋糕。
這就導致近幾年商業綜合體呈現出井噴之勢,以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為例,北京最遠的商業綜合體已經開到了七環上,而上海更是在今年一年計劃開業56個商業廣場。這些商業中心幾乎輻射到了城市的每個區域。
再說正處于發展風口之上的西部城市成都,截止2014年,已建成的商業綜合體達1500萬平方米,其中 購物中心 供應量超400萬平米,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二。
據數據顯示,2017年成都預計將有超80萬平米的優質零售物業開業,高于2016年的新增供應水平。其中,部分2016年延遲開業的項目也有望在2017年開業。
2、局面緊張
商業綜合體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餐飲走進 購物中心 的步伐,一家商場保持餐飲占18%是最穩妥的,但當電子商業發展迅速,爭奪百貨、服裝等行業的生存空間后,餐飲反而被商場抓來扛起大旗,2014年,春熙路群光廣場除以往8樓外,7樓也改為餐飲業態。
成都新開業的商業體中,超過86%的招商計劃,將餐飲娛樂業態提升到了40%。
王健林曾說過,餐飲對商業綜合體最核心的意義就在于吸引消費者。餐飲與商業綜合體綁上同一條戰船時基本上就已經注定了一損俱損一榮卻不一定俱榮的危險關系。
尤其是當這艘船還行駛在擁擠的紅海當中,摩擦碰撞都是小事,激烈的競爭才是最可怕的存在。
商業綜合體數量上的增長必然會存在極端的差異化,好的商業綜合體地段好,客流量大,能進這樣的商業體固然是好處多多,但要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容小覷,且資源爭奪也相當殘酷;差的商業體則因為人氣弱招不到商,而更加冷清,畢竟人人都怕做了這聚人氣的墊腳石。
這種形式直接導致商業體陷入一個馬太效應的怪圈,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對不斷觀望的中小型餐飲企業來說,是否進mall也成了了一個兩難的選擇,畢竟好的去不起,差的不敢去。
3、“大佬”撤離
早些年抓住了商業體風口的餐飲企業經過這些年的積累與沉淀,早已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品牌價值深入消費者理念的的同時完成整個企業的升級與重構。
隨著商業綜合體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許多較老牌的餐飲企業開始脫離商業體,轉戰社區店。
以呷哺呷哺為例,18年的摸爬滾打早已經把品牌和口碑“養”起來了,而旗下新品牌“湊湊”可以說是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勺”,有了呷哺呷哺的品牌加持,湊湊完全不需要再去商業體中狼狽爭搶稀少的資源了。
再以商業體標配星巴克為例,星巴克的未來計劃也是逐漸放輕商業體的擴張比重,轉向開發獨立的門店,意圖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第三空間”。
未來的路
1、美食綜合體
2016年7月,成都東郊記憶舉辦了“世界美食的創意樣本——首創·S68全球發布盛典”,這個看得人一頭霧水的“首創·S68”到底是做什么的?
據了解,首創·S68是由成華區政府、成都廣播電視臺與首創置業三方正式簽定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的世界美食創意樣本。簡而言之,是一種“政府+地產+媒體”的全新商業運作模式。
其實這和最近興起的美食綜合體從概念上來看是完全相同的,隨著商業綜合體的過剩,美食綜合體開始緩緩冒頭。
北京先后出現了育膳房和食寶街這樣的餐飲聚合體,2016的育膳房無疑是已經淪為試水者。
但之后出現的食寶街情況就要好得多,面積2萬余平米的食寶街入駐品牌80余個,不僅有必勝客、漢堡王、真功夫、星巴克這樣的大連鎖,還有南京大排檔、外婆家這樣常年不下線的爆款,更有桃園眷村這樣的網紅。而快餐、小吃類的品牌更是各具特色。
而且食寶街的針對群體主要是消費能力與傳播能力都較強的學生與白領群體,在這種起步空間中,入駐的中小型餐飲品牌只要自身足夠優秀,大可分走“大佬們”的客流,將自己打造成網紅、爆款。
且美食綜合體往往會選擇與娛樂或商業場所緊鄰,做到獨立而不孤立,能給大型餐飲品牌提供選址新選擇,也能為中小餐飲企業提供發展土壤。
2、外賣
隨著2015-2016線上餐飲的不斷成長,外賣市場被有意地培養到今天覆蓋超3億用戶。訂外賣也已經從當年的趕時髦變成了現在的生活習慣。
但隨著外賣平臺2.0的出現,入駐三大巨頭平臺的外賣商家看似已經無利可圖,因為既要兼顧堂食又要做好外賣對一些餐飲企業來說實在困難不小。
不過只要有危機必定也會有商機,對于外賣,不少人有了新的應對機制。
比如許多放棄堂食專做外賣的餐飲創業者,臺資味,小蠻椒,皆是在舍棄堂食的輕松構架下專注于做外賣,小蠻椒一年收入500萬,臺資味3年坐擁850家店。
近年來消費者對平臺外賣頻頻爆出食品安全問題表示擔憂,但外賣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未來出現健康安全、專注外賣的品牌是一種必然。
3、輕餐飲
今年爆發排隊潮流的喜茶也好,鮑師傅也罷,無疑是給輕餐飲商家注入一支雞血。
作為一種全新的飲食概念,輕餐飲店提供的美食飲品大多制作過程簡單快捷,消費者不用花太多時間等待就可以就餐,適應了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都市白領難得放松,一個假期安排得滿滿當當,多逛街多吃美食多看電影,哪樣都不想放下,可以滿足口福卻不足以漲腹的輕餐飲無疑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再加上輕餐飲對商鋪面積要求較低,在優秀的商業中心中也能占得一席之地,既共享了巨大的客流又不用像堂食餐飲那樣承擔過大的壓力。
當然,未來的餐飲走向不可能局限于這幾種猜想,但在商業綜合體進入一個低潮的之前,各位餐飲人還需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大型餐企已經開始撤出商業綜合體開始往社區店和商品街轉移,而一沒品牌二沒資金的中小型餐企,又該何去何從?商業綜合體還能活多久?
1、井噴過剩
隨著早年商業綜合體一把火燒的興興向榮,地產商紛紛為之側目,盯住這塊大蛋糕。
這就導致近幾年商業綜合體呈現出井噴之勢,以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為例,北京最遠的商業綜合體已經開到了七環上,而上海更是在今年一年計劃開業56個商業廣場。這些商業中心幾乎輻射到了城市的每個區域。
再說正處于發展風口之上的西部城市成都,截止2014年,已建成的商業綜合體達1500萬平方米,其中 購物中心 供應量超400萬平米,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二。
據數據顯示,2017年成都預計將有超80萬平米的優質零售物業開業,高于2016年的新增供應水平。其中,部分2016年延遲開業的項目也有望在2017年開業。
2、局面緊張
商業綜合體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餐飲走進 購物中心 的步伐,一家商場保持餐飲占18%是最穩妥的,但當電子商業發展迅速,爭奪百貨、服裝等行業的生存空間后,餐飲反而被商場抓來扛起大旗,2014年,春熙路群光廣場除以往8樓外,7樓也改為餐飲業態。
成都新開業的商業體中,超過86%的招商計劃,將餐飲娛樂業態提升到了40%。
王健林曾說過,餐飲對商業綜合體最核心的意義就在于吸引消費者。餐飲與商業綜合體綁上同一條戰船時基本上就已經注定了一損俱損一榮卻不一定俱榮的危險關系。
尤其是當這艘船還行駛在擁擠的紅海當中,摩擦碰撞都是小事,激烈的競爭才是最可怕的存在。
商業綜合體數量上的增長必然會存在極端的差異化,好的商業綜合體地段好,客流量大,能進這樣的商業體固然是好處多多,但要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容小覷,且資源爭奪也相當殘酷;差的商業體則因為人氣弱招不到商,而更加冷清,畢竟人人都怕做了這聚人氣的墊腳石。
這種形式直接導致商業體陷入一個馬太效應的怪圈,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對不斷觀望的中小型餐飲企業來說,是否進mall也成了了一個兩難的選擇,畢竟好的去不起,差的不敢去。
3、“大佬”撤離
早些年抓住了商業體風口的餐飲企業經過這些年的積累與沉淀,早已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品牌價值深入消費者理念的的同時完成整個企業的升級與重構。
隨著商業綜合體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許多較老牌的餐飲企業開始脫離商業體,轉戰社區店。
以呷哺呷哺為例,18年的摸爬滾打早已經把品牌和口碑“養”起來了,而旗下新品牌“湊湊”可以說是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勺”,有了呷哺呷哺的品牌加持,湊湊完全不需要再去商業體中狼狽爭搶稀少的資源了。
再以商業體標配星巴克為例,星巴克的未來計劃也是逐漸放輕商業體的擴張比重,轉向開發獨立的門店,意圖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第三空間”。
未來的路
1、美食綜合體
2016年7月,成都東郊記憶舉辦了“世界美食的創意樣本——首創·S68全球發布盛典”,這個看得人一頭霧水的“首創·S68”到底是做什么的?
據了解,首創·S68是由成華區政府、成都廣播電視臺與首創置業三方正式簽定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的世界美食創意樣本。簡而言之,是一種“政府+地產+媒體”的全新商業運作模式。
其實這和最近興起的美食綜合體從概念上來看是完全相同的,隨著商業綜合體的過剩,美食綜合體開始緩緩冒頭。
北京先后出現了育膳房和食寶街這樣的餐飲聚合體,2016的育膳房無疑是已經淪為試水者。
但之后出現的食寶街情況就要好得多,面積2萬余平米的食寶街入駐品牌80余個,不僅有必勝客、漢堡王、真功夫、星巴克這樣的大連鎖,還有南京大排檔、外婆家這樣常年不下線的爆款,更有桃園眷村這樣的網紅。而快餐、小吃類的品牌更是各具特色。
而且食寶街的針對群體主要是消費能力與傳播能力都較強的學生與白領群體,在這種起步空間中,入駐的中小型餐飲品牌只要自身足夠優秀,大可分走“大佬們”的客流,將自己打造成網紅、爆款。
且美食綜合體往往會選擇與娛樂或商業場所緊鄰,做到獨立而不孤立,能給大型餐飲品牌提供選址新選擇,也能為中小餐飲企業提供發展土壤。
2、外賣
隨著2015-2016線上餐飲的不斷成長,外賣市場被有意地培養到今天覆蓋超3億用戶。訂外賣也已經從當年的趕時髦變成了現在的生活習慣。
但隨著外賣平臺2.0的出現,入駐三大巨頭平臺的外賣商家看似已經無利可圖,因為既要兼顧堂食又要做好外賣對一些餐飲企業來說實在困難不小。
不過只要有危機必定也會有商機,對于外賣,不少人有了新的應對機制。
比如許多放棄堂食專做外賣的餐飲創業者,臺資味,小蠻椒,皆是在舍棄堂食的輕松構架下專注于做外賣,小蠻椒一年收入500萬,臺資味3年坐擁850家店。
近年來消費者對平臺外賣頻頻爆出食品安全問題表示擔憂,但外賣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未來出現健康安全、專注外賣的品牌是一種必然。
3、輕餐飲
今年爆發排隊潮流的喜茶也好,鮑師傅也罷,無疑是給輕餐飲商家注入一支雞血。
作為一種全新的飲食概念,輕餐飲店提供的美食飲品大多制作過程簡單快捷,消費者不用花太多時間等待就可以就餐,適應了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都市白領難得放松,一個假期安排得滿滿當當,多逛街多吃美食多看電影,哪樣都不想放下,可以滿足口福卻不足以漲腹的輕餐飲無疑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再加上輕餐飲對商鋪面積要求較低,在優秀的商業中心中也能占得一席之地,既共享了巨大的客流又不用像堂食餐飲那樣承擔過大的壓力。
當然,未來的餐飲走向不可能局限于這幾種猜想,但在商業綜合體進入一個低潮的之前,各位餐飲人還需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餐飲大佬開始逃離購物中心 未來的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