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2016年 生鮮 B2C的代名詞。由于 生鮮 的非標性,以及“資本寒潮”帶來的資金鏈斷裂,這一年洗掉了一批玩家。其余要么抱團取暖,要么轉型B2B。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果樂樂,一家 生鮮 B2B電商,卻啟動了其第一家線下門店。用其創始人陳功偉的話說“果樂樂是一定會做零售的。”
認清 生鮮 的非標性之后,以供應鏈上游為切入點,最后進入零售,將供應鏈能力放大盈利,這是陳功偉對果樂樂的定位。
生鮮 的“原罪” 分散化
目前市面上的水果類產品,其價格各異。單臍橙這一品類,根據產地、規格、包裝的不同,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陳功偉表示,中國農產品價格差異過大,是由于農產品無法標準化。
“標準化”這三個字對于 生鮮 電商來說,其意義不言而喻。“絕不會碰 生鮮 ”,這是餐貓CEO楊光聽到“ 生鮮 ”二字時的第一反應。其曾對億邦動力網表示,自己放棄 生鮮 轉投凍品的原因之一,就是 生鮮 的非標性。
當然,也不乏 生鮮 電商在產品的標準化方面大展拳腳。我買網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簡單粗暴:包地,從源頭對農產品進行規劃,保證其安全性;也并非僅限于此,我買網的在線營銷部總監趙曉明曾介紹,除了“買地”這種手段,我買網還建立了一套細致的標準,以在規格等方面將農產品標準化。
然而,這種情況難以治其根本,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個很難復制的個例。陳功偉指出, 生鮮 非標性的根源在種植分散化,而種植分散化的核心問題是土地分散。由于政治、歷史等原因,現行的土地流轉無法涉足耕地,一旦耕地集中,土地上原有的農民就將失去飯碗。
產地的分散還帶來的一個直觀的結果,無法真正做透一個單品。陳功偉舉了兩個例子:(1)目前來看,在中國,香蕉這一單品有1000億元的市場,但 生鮮 電商最大的也沒超過10億元(2)中國蘋果的年銷量是2000億元,而全國最大的農產品市場新發地,其蘋果大王的年銷售額約2億元,占蘋果單品的千分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在何處。換句話說, 生鮮 電商表面上是在和同行從業者“較勁”,但其“幕后”的敵人卻是分散在全國各地的 生鮮 產地。陳功偉在和走訪上游產地的時候發現,如庫爾勒香梨,種植區域不止在庫爾勒,其周邊地區也有分布;此外,在庫爾勒區域內,又有各個縣分別種植,無法下手打透。這時候,“敵人”就真正變成了各個以縣為單位的產地。
陳功偉向億邦動力網介紹了其破局的設想,在全國做大量的試點,采取3+1模式。所謂3+1模式,即政府、資本、技術加一個龍頭企業,縣鄉政府出面統一種植標準、種苗管理等事項,資本對進行資金的注入,技術提供溯源體系等支持,最后以一個龍頭企業的品牌呈現出來。
不過上述方法在現在可行性比較低,需要上游產地有足夠的“覺悟”,以各地政府為主要推動力進行。陳功偉認為,在此之前, 生鮮 需要先打通供應鏈上游。
標準化成難題,向上游尋找緩兵之計
開始的路很艱難,陳功偉對億邦動力網講到,起初果樂樂尚未有名氣,只能自己去田間地頭看實物,收貨,雖然當時投入的人力成本比較高,但卻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近三年的嘗試中,果樂樂總結了一些方法:第一就是出資包果園,但這種方法適合單一品類;品類變多后,果樂樂找到了第二條路,從產地交易市場進貨;第三是提前預定。即同較為熟悉的合作對象商量,預估其耕地內未來一年的產量及等級,然后簽訂協議,預付貨款。
陳功偉認為提前預定的方式切到了種植戶的痛點,“因為農民每年投入生產的時候,手頭缺乏充足的資金,只有在把貨賣完之后才能回款,所以他們會特別愿意有人和他們進行前期訂單。”不過風險也是與之共存的。除了天災之類直接導致減產之外,還會面對賴賬的困局。
上述的提前預定的方式主要面向種植大戶, 生鮮 產地的分散催生出很多收貨商(大型批發商以及部分果農),面對這部分人群,果樂樂采取了一種抵押貸款的“供應鏈金融”,陳功偉稱之為采銷。
批發商需要把水果賣出去,才能有充足的資金收下一批水果,由于多為個人經營,難以在銀行等機構進行貸款。“這個期間他們是沒錢的,銀行又不給他們借,好多人都跑去借高利貸。”
因為從事水果B2B生意,依托在全國各地承包的冷庫,和足夠的消化(處理)水果的能力,果樂樂同這些批發商簽訂合同:批發商將現有的貨物置于果樂樂的冷庫里進行“抵押貸款”,獲得資金后,進行下一輪的收貨。
在這過程中,果樂樂充當了中國傳統“當鋪”的角色,果樂樂根據抵押貨物的原始價格,按照一個固定的比例向批發商放款,然后根據其的還款額所占總貸款額的比例歸還其抵押的貨物,若批發商無法償還貸款,果樂樂便可以自行處理這些貨物。
不過,由于受限于交易量和果品對新鮮度的需求,并不是所有水果都適合這樣的模式,因此該模式并沒有做得很大。
生鮮 還是需要回歸零售
“B2B行業的毛利不高,大概在12%~15%的水平,60%~70%模式上的賺錢方法都在這。”談及供應鏈金融,陳功偉如是表示,現階段B2B競爭很激烈,想要盈利比較困難,雖然依靠供應鏈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賺錢,但想要真正盈利,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零售中。
2016年以來, 生鮮 電商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態勢。一面是由于資金鏈斷裂等原因,果食幫、美味七七、青年菜君的“死亡”;另一面則是易果 生鮮 、食行 生鮮 、本來生活等的上億元融資。
陳功偉曾表示,現在的B2C電商都是活雷鋒,教育了市場卻變成先烈。對于接下來的一年,其認為, 生鮮 B2C還是會在一個死亡鏈條中,“因為上游產地還沒有覺悟”。
不過,果樂樂在這個時間段卻選擇進入 生鮮 B2C,在北京開設了實體店。該實體店作為果樂樂農產品上行的一個實驗模式,陳功偉稱之為“水果+農特產品上行模式”,即選擇與外省農產品豐富且商品化相對較好的地方政府合作開店,把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引入北京,通過做小包裝、標準化、倉店一體、線上引流等新零售手段落地銷售。該店鋪的功能主要是品牌推廣、商品體驗、集散和銷售。
對此,陳功偉向億邦動力網解釋到,果樂樂成立的初心就是做水果零售。但零售并不容易起步,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如果錢“燒”完,上游沒有整合好,便會在路上夭折。
果樂樂選擇從B2B切入水果行業,主要解決供應鏈的問題,現在業務相對成熟,截止2016年,已全國設有氣調催熟庫、保鮮庫9個,城市分揀中心5個,能夠實現日采購量1200噸,日配送商戶5000余家。
“在具有較強的供應鏈能力之后,讓其放大獲利的,一定是零售端。”陳功偉表示,較強的供應鏈能力可以運營效率、降低采購、配送、貨損的成本,進而在零售端提升利潤,所果樂樂在零售市場會更有競爭力。
不過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陳功偉認為,在嘗試B2C的過程中,還是需要繼續打磨供應鏈,“在現在的價格戰中,比拼的就是供應鏈,供應鏈做好,價格低產品好,自然不愁客戶問題。”
生鮮 的“原罪” 分散化
目前市面上的水果類產品,其價格各異。單臍橙這一品類,根據產地、規格、包裝的不同,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陳功偉表示,中國農產品價格差異過大,是由于農產品無法標準化。
“標準化”這三個字對于 生鮮 電商來說,其意義不言而喻。“絕不會碰 生鮮 ”,這是餐貓CEO楊光聽到“ 生鮮 ”二字時的第一反應。其曾對億邦動力網表示,自己放棄 生鮮 轉投凍品的原因之一,就是 生鮮 的非標性。
當然,也不乏 生鮮 電商在產品的標準化方面大展拳腳。我買網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簡單粗暴:包地,從源頭對農產品進行規劃,保證其安全性;也并非僅限于此,我買網的在線營銷部總監趙曉明曾介紹,除了“買地”這種手段,我買網還建立了一套細致的標準,以在規格等方面將農產品標準化。
然而,這種情況難以治其根本,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個很難復制的個例。陳功偉指出, 生鮮 非標性的根源在種植分散化,而種植分散化的核心問題是土地分散。由于政治、歷史等原因,現行的土地流轉無法涉足耕地,一旦耕地集中,土地上原有的農民就將失去飯碗。
產地的分散還帶來的一個直觀的結果,無法真正做透一個單品。陳功偉舉了兩個例子:(1)目前來看,在中國,香蕉這一單品有1000億元的市場,但 生鮮 電商最大的也沒超過10億元(2)中國蘋果的年銷量是2000億元,而全國最大的農產品市場新發地,其蘋果大王的年銷售額約2億元,占蘋果單品的千分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在何處。換句話說, 生鮮 電商表面上是在和同行從業者“較勁”,但其“幕后”的敵人卻是分散在全國各地的 生鮮 產地。陳功偉在和走訪上游產地的時候發現,如庫爾勒香梨,種植區域不止在庫爾勒,其周邊地區也有分布;此外,在庫爾勒區域內,又有各個縣分別種植,無法下手打透。這時候,“敵人”就真正變成了各個以縣為單位的產地。
陳功偉向億邦動力網介紹了其破局的設想,在全國做大量的試點,采取3+1模式。所謂3+1模式,即政府、資本、技術加一個龍頭企業,縣鄉政府出面統一種植標準、種苗管理等事項,資本對進行資金的注入,技術提供溯源體系等支持,最后以一個龍頭企業的品牌呈現出來。
不過上述方法在現在可行性比較低,需要上游產地有足夠的“覺悟”,以各地政府為主要推動力進行。陳功偉認為,在此之前, 生鮮 需要先打通供應鏈上游。
標準化成難題,向上游尋找緩兵之計
開始的路很艱難,陳功偉對億邦動力網講到,起初果樂樂尚未有名氣,只能自己去田間地頭看實物,收貨,雖然當時投入的人力成本比較高,但卻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近三年的嘗試中,果樂樂總結了一些方法:第一就是出資包果園,但這種方法適合單一品類;品類變多后,果樂樂找到了第二條路,從產地交易市場進貨;第三是提前預定。即同較為熟悉的合作對象商量,預估其耕地內未來一年的產量及等級,然后簽訂協議,預付貨款。
陳功偉認為提前預定的方式切到了種植戶的痛點,“因為農民每年投入生產的時候,手頭缺乏充足的資金,只有在把貨賣完之后才能回款,所以他們會特別愿意有人和他們進行前期訂單。”不過風險也是與之共存的。除了天災之類直接導致減產之外,還會面對賴賬的困局。
上述的提前預定的方式主要面向種植大戶, 生鮮 產地的分散催生出很多收貨商(大型批發商以及部分果農),面對這部分人群,果樂樂采取了一種抵押貸款的“供應鏈金融”,陳功偉稱之為采銷。
批發商需要把水果賣出去,才能有充足的資金收下一批水果,由于多為個人經營,難以在銀行等機構進行貸款。“這個期間他們是沒錢的,銀行又不給他們借,好多人都跑去借高利貸。”
因為從事水果B2B生意,依托在全國各地承包的冷庫,和足夠的消化(處理)水果的能力,果樂樂同這些批發商簽訂合同:批發商將現有的貨物置于果樂樂的冷庫里進行“抵押貸款”,獲得資金后,進行下一輪的收貨。
在這過程中,果樂樂充當了中國傳統“當鋪”的角色,果樂樂根據抵押貨物的原始價格,按照一個固定的比例向批發商放款,然后根據其的還款額所占總貸款額的比例歸還其抵押的貨物,若批發商無法償還貸款,果樂樂便可以自行處理這些貨物。
不過,由于受限于交易量和果品對新鮮度的需求,并不是所有水果都適合這樣的模式,因此該模式并沒有做得很大。
生鮮 還是需要回歸零售
“B2B行業的毛利不高,大概在12%~15%的水平,60%~70%模式上的賺錢方法都在這。”談及供應鏈金融,陳功偉如是表示,現階段B2B競爭很激烈,想要盈利比較困難,雖然依靠供應鏈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賺錢,但想要真正盈利,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零售中。
2016年以來, 生鮮 電商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態勢。一面是由于資金鏈斷裂等原因,果食幫、美味七七、青年菜君的“死亡”;另一面則是易果 生鮮 、食行 生鮮 、本來生活等的上億元融資。
陳功偉曾表示,現在的B2C電商都是活雷鋒,教育了市場卻變成先烈。對于接下來的一年,其認為, 生鮮 B2C還是會在一個死亡鏈條中,“因為上游產地還沒有覺悟”。
不過,果樂樂在這個時間段卻選擇進入 生鮮 B2C,在北京開設了實體店。該實體店作為果樂樂農產品上行的一個實驗模式,陳功偉稱之為“水果+農特產品上行模式”,即選擇與外省農產品豐富且商品化相對較好的地方政府合作開店,把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引入北京,通過做小包裝、標準化、倉店一體、線上引流等新零售手段落地銷售。該店鋪的功能主要是品牌推廣、商品體驗、集散和銷售。
對此,陳功偉向億邦動力網解釋到,果樂樂成立的初心就是做水果零售。但零售并不容易起步,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如果錢“燒”完,上游沒有整合好,便會在路上夭折。
果樂樂選擇從B2B切入水果行業,主要解決供應鏈的問題,現在業務相對成熟,截止2016年,已全國設有氣調催熟庫、保鮮庫9個,城市分揀中心5個,能夠實現日采購量1200噸,日配送商戶5000余家。
“在具有較強的供應鏈能力之后,讓其放大獲利的,一定是零售端。”陳功偉表示,較強的供應鏈能力可以運營效率、降低采購、配送、貨損的成本,進而在零售端提升利潤,所果樂樂在零售市場會更有競爭力。
不過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陳功偉認為,在嘗試B2C的過程中,還是需要繼續打磨供應鏈,“在現在的價格戰中,比拼的就是供應鏈,供應鏈做好,價格低產品好,自然不愁客戶問題。”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生鮮B2B果果樂開了一家零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