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 行業再次因為政策迎來變數。來自多個渠道的信息顯示, 跨境電商 新政中“通關單新政”將在上海等10個跨境試點城市暫緩,其他稅率及正面清單政策保持不變。如此, 跨境電商 企業將迎來一年時間的緩沖期,不過,新政暫緩并非一勞永逸,資源整合或許才是下一輪行業的主旋律。
新政暫緩?
消息稱, 跨境電商 試點城市海關及商檢接到“ 跨境電商 網購保稅商品核驗通關單政策暫緩一年”的上級通知,隨后,各地關檢部門相繼通知 跨境電商 企業。根據這一“內部通知”,從新政開始執行后的一年內,包括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廣州、深圳、天津、福州、平潭等在內的10座 跨境電商 試點城市, 跨境電商 網購保稅商品將按照新稅制征稅,但商品“一線”進區時免于核驗通關單。有消息人士透露,正式文件雖尚未公布,但這個“內部通知”相當于給了各試點城市及 跨境電商 企業一個過渡、轉型的機會。在過渡期內, 跨境電商 企業要按照一般貿易監管的要求進行準備,一年之后(2017年4月8日起)則將嚴格執行一般貿易通關單管理。
昨日,多個知名 跨境電商 平臺負責人對是否已經收到“內部通知”不置可否,但卻紛紛對上述消息表示歡迎。截至發稿時,相關政府部門也并未對該消息給予回應。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參照此前財政部聯合多個政府部門發布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中商品“一線”入區需提供通關單的規定, 跨境電商 在監管方式上與一般貿易無異,通關單、檢驗檢疫、產品備案等成為 跨境電商 從未面對過的新難題,缺乏相關檢驗資質故引發當前不少平臺出現“庫存告急”的局面。甚至有消息顯示, 跨境電商 新政在實施一個月有余的時間內,行業平均交易額下降了40%-50%,影響比較小的企業也下降了20%-30%。
企業調整
一旦新政暫緩執行, 跨境電商 企業將獲得調整良機。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此前不少受新政影響較大、主營保稅進口模式的企業,已經著手轉戰一般貿易進口模式,也有部分企業開始加碼海外倉,希望通過海外直郵的方式緩解新政沖擊。這一舉措也導致了中國香港、歐美等地的海外倉價格大漲。
唯品會副總裁馮佳路表示,唯品國際將會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的海外直采、品牌方直接合作、自建倉儲等多重措施,降低商品成本,在價格、服務等方面進行升級。洋碼頭創始人兼CEO曾碧波則表示,平臺的保稅進口業務占比僅為10%-20%,受新政影響較小,目前在深化C2C買手制度,借新政之機優化旗下官方物流貝海國際的國際直郵服務,提高空運時效。
另有部分 跨境電商 企業負責人表示,將會利用這一年政策緩沖期,讓平臺盡快實現轉型,升級供應鏈、與海外供貨商達成合作,“最重要的是獲得商品的原產地證、合同、發票等目前 跨境電商 平臺不具備的相關文件”。
尤其是對于化妝品、保健品等監管嚴格的商品,這樣才能豐富平臺SKU,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優勢。
仍有挑戰
新政暫緩的消息目前尚未出臺,依舊可能存在變數。而寄希望于政策改變顯然不如企業自身主動改變更切合實際。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看來,對于企業來說,新政出臺后的一個多月時間是逐漸認知和適應政策的過程,“政策剛剛出臺時,各大平臺認為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鼓勵 跨境電商 發展,對于新政相對樂觀。不過,伴隨正面清單的出爐,促使 跨境電商 監管方式與一般貿易相同,各個 跨境電商 又開始極度悲觀。隨后,伴隨第二批正面清單出臺,及海關總署等部門對政策的進一步解讀, 跨境電商 企業開始慢慢適應政策”。
不過,逐步適應也意味著面臨挑戰。在一位不愿具名的 跨境電商 從業者看來,對于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等巨頭來說,政策對其影響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但對于中小型 跨境電商 平臺來說卻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小平臺抗風險能力本來就弱,加之政策不穩定,必然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也有業內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是行業的整合期,阿里、京東等大平臺或許開啟收購兼并模式,中小型 跨境電商 面臨的挑戰不小。
新政暫緩?
消息稱, 跨境電商 試點城市海關及商檢接到“ 跨境電商 網購保稅商品核驗通關單政策暫緩一年”的上級通知,隨后,各地關檢部門相繼通知 跨境電商 企業。根據這一“內部通知”,從新政開始執行后的一年內,包括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廣州、深圳、天津、福州、平潭等在內的10座 跨境電商 試點城市, 跨境電商 網購保稅商品將按照新稅制征稅,但商品“一線”進區時免于核驗通關單。有消息人士透露,正式文件雖尚未公布,但這個“內部通知”相當于給了各試點城市及 跨境電商 企業一個過渡、轉型的機會。在過渡期內, 跨境電商 企業要按照一般貿易監管的要求進行準備,一年之后(2017年4月8日起)則將嚴格執行一般貿易通關單管理。
昨日,多個知名 跨境電商 平臺負責人對是否已經收到“內部通知”不置可否,但卻紛紛對上述消息表示歡迎。截至發稿時,相關政府部門也并未對該消息給予回應。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參照此前財政部聯合多個政府部門發布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中商品“一線”入區需提供通關單的規定, 跨境電商 在監管方式上與一般貿易無異,通關單、檢驗檢疫、產品備案等成為 跨境電商 從未面對過的新難題,缺乏相關檢驗資質故引發當前不少平臺出現“庫存告急”的局面。甚至有消息顯示, 跨境電商 新政在實施一個月有余的時間內,行業平均交易額下降了40%-50%,影響比較小的企業也下降了20%-30%。
企業調整
一旦新政暫緩執行, 跨境電商 企業將獲得調整良機。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此前不少受新政影響較大、主營保稅進口模式的企業,已經著手轉戰一般貿易進口模式,也有部分企業開始加碼海外倉,希望通過海外直郵的方式緩解新政沖擊。這一舉措也導致了中國香港、歐美等地的海外倉價格大漲。
唯品會副總裁馮佳路表示,唯品國際將會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的海外直采、品牌方直接合作、自建倉儲等多重措施,降低商品成本,在價格、服務等方面進行升級。洋碼頭創始人兼CEO曾碧波則表示,平臺的保稅進口業務占比僅為10%-20%,受新政影響較小,目前在深化C2C買手制度,借新政之機優化旗下官方物流貝海國際的國際直郵服務,提高空運時效。
另有部分 跨境電商 企業負責人表示,將會利用這一年政策緩沖期,讓平臺盡快實現轉型,升級供應鏈、與海外供貨商達成合作,“最重要的是獲得商品的原產地證、合同、發票等目前 跨境電商 平臺不具備的相關文件”。
尤其是對于化妝品、保健品等監管嚴格的商品,這樣才能豐富平臺SKU,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優勢。
仍有挑戰
新政暫緩的消息目前尚未出臺,依舊可能存在變數。而寄希望于政策改變顯然不如企業自身主動改變更切合實際。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看來,對于企業來說,新政出臺后的一個多月時間是逐漸認知和適應政策的過程,“政策剛剛出臺時,各大平臺認為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鼓勵 跨境電商 發展,對于新政相對樂觀。不過,伴隨正面清單的出爐,促使 跨境電商 監管方式與一般貿易相同,各個 跨境電商 又開始極度悲觀。隨后,伴隨第二批正面清單出臺,及海關總署等部門對政策的進一步解讀, 跨境電商 企業開始慢慢適應政策”。
不過,逐步適應也意味著面臨挑戰。在一位不愿具名的 跨境電商 從業者看來,對于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等巨頭來說,政策對其影響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但對于中小型 跨境電商 平臺來說卻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小平臺抗風險能力本來就弱,加之政策不穩定,必然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也有業內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是行業的整合期,阿里、京東等大平臺或許開啟收購兼并模式,中小型 跨境電商 面臨的挑戰不小。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跨境電商迎來緩沖期 10個跨境試點城市暫緩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