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上市兩年半后,市值370億美元的 京東 集團(JD)“突如其來”地在11月15日宣布了它的金融業務重組計劃。
同時, 京東 集團也發布了董事長劉強東“收權”后的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當期在Non-GAAP(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 京東 集團實現了近2.7億元的盈利。但在GAAP(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 京東 除了出現超過8億元的凈虧損外,GMV的增速下滑仍在持續。
在這份財報的背后,此前模式截然不同的 京東 與阿里,正在商超、金融、服飾等多個領域短兵相接。一場3C之外的戰爭正打得愈加激烈。
金融為何單飛
盡管有些突然,但 京東 金融的重組此前并不是無跡可循。劉強東此前已經流露出讓 京東 金融單獨上市的打算。
今年1月,劉強東在 京東 2016年年會上表示, 京東 集團未來3到5年內要至少再打造2家以上的上市公司。他當時還說:“從 京東 金融開始,每個未來上市的公司,集團都會拿出這個子公司大量的原始股發給大家。”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金融在 京東 集團內部與電商、技術并列成為劉強東定義的三大核心業務之一。2014年時,劉強東曾表示 京東 預計10年后70%的凈利潤來自金融業務。但在 京東 公布的重組計劃里, 京東 集團將全部出售自己持有的 京東 金融股份。
但重組計劃中也顯示, 京東 集團可獲得 京東 金融稅前利潤的40%。而如果相關法規許可,這部分權利還可以轉換為 京東 金融40%的股權。更重要的是,劉強東并沒有失去對 京東 金融的控制權。他將參與交易,并預計擁有 京東 金融的多數表決權。
獲得內資身份是 京東 重組金融業務的原因之一。有觀點指出,這與 京東 金融希望在國內拿到銀行、征信等含金量更高的金融牌照有關。
11月17日, 京東 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此次重組的主要目的是將 京東 金融轉型為只有中國投資者作為股東的企業,以便在中國開展某些需要政府許可的金融服務業務。
京東 負責人還提到重組也是為了更好地利用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
重組路徑與 京東 金融大致相同的螞蟻金服可以作為一個參照。2014年10月,螞蟻金服從阿里巴巴集團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家內資公司。2016年4月,螞蟻金服獲得了B輪45億美元投資,估值超過600億美元。
而 京東 金融在今年1月獲得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嘉實投資和中國太平領投的66.5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此輪融資后, 京東 金融的估值為466.5億元人民幣。
究竟虧損還是盈利
金融業務重組,會讓 京東 集團的財報更好看。
11月15日, 京東 集團同時發布了2016年Q3財報。財報顯示,2016年三季度,包括 京東 金融、O2O、技術研發及海外業務在內的新業務的nonGAAP經營虧損合計約3億元。
這份在今年8月 京東 商城CEO沈皓瑜離職,劉強東“收權”后發布的第一份財報顯示,在Non-GAAP統計下, 京東 集團的凈利潤約為2.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GAAP統計下, 京東 集團當期的凈虧損超過8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的虧損額擴大超過50%。而在第二季度,這個數字已經收窄至1.3億元人民幣。
上述 京東 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回應稱,GAAP算法下8億元的虧損主要來自于股權激勵費用、 京東 分攤的以權益法核算的被投資公司凈虧損部分、與騰訊戰略合作而收購騰訊部分資產產生的相關攤銷費用,以及部分投資減值。她強調,以上均為非現金費用,并不牽涉任何現金流出。
此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 京東 的GMV(交易總額)增速持續出現下滑。
財報顯示,2016 年第三季度 京東 的GMV達到1588億元人民幣,相比去年同期 京東 核心交易總額(不包含拍拍網)1110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
而相對應的是,這個數字在第二季度是47%,在第一季度則為55%,而在2015年第一季度, 京東 GMV的同比增速高達99%。
與此同時, 京東 集團CFO黃宣德在分析師會議上坦承,與線下的一線零售商相比, 京東 自營的利潤率平均起來有大約10個百分點的差距。財報顯示, 京東 商城連續兩個季度在Non-GAAP下的經營利潤率為1.1%。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11月8日舉行的某活動中也曾稱劉強東是所有合作的人中最容易打交道的,“他從來不跟我談價,我也從來不因為他不跟我談價就‘欺負’他。”
但劉強東在隨后的分析師會議上表示, 京東 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保持在比行業毛利率低得多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實現盈利。“我可以告訴大家,國美蘇寧已無翻身之日,如果他們不改變自己的成本結構。”他說。
“不可能依靠自營賺錢”
事實上,自營電商這條道路上 京東 一直是一個勝者。在他的面前,新蛋、當當等曾經的老資格已然無聲,后起之秀1號店也被招安收編。站在 京東 面前最大的直接競爭對手,已然是市值超過2300億美元的平臺電商阿里巴巴。
店商雙十一的戰況已經揭示了電商江湖目前的格局。
星圖數據關于雙十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全網總銷售額為1770.4億元。其中,天貓占比68.2%, 京東 占比22.7%。而余下的10%則被眾多電商企業瓜分。
資深電商觀察人士魯振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任何一家電商都不可能依靠自營業務賺錢,自營只能增加用戶粘性。自營部分占比下降、日百類占比上升對 京東 毛利率的提高起到正面作用。
三季報顯示, 京東 當期第三方開放平臺業務的GMV占比接近45%。同時剔除虛擬商品的日用商品及其他品類商品的交易總額為783億元人民幣,占比超過50%,相比去年同期增長61%。
但當 京東 將它的業務重心向3C之外的品類延伸、向自營之外的領域拓展時,便與阿里巴巴在金融、商超等多個領域都激烈競爭。
在第三季度, 京東 跟阿里巴巴在商超領域展開了激烈競爭,兩大巨頭拿出數十億進行補貼,共同的目標都是在3年內拿到線上線下的第一。財報顯示,三季度 京東 的市場費用花了22億元人民幣,而在二季度這個數字是26億。
而隨著 京東 金融將成為內資公司, 京東 金融與螞蟻金服又將不可避免地被擺在一起。
魯振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線下95%的支付場景已經被阿里和騰訊壟斷。他認為 京東 支付要做差異化的東西,可以在跨境、B2B業務、教育等領域有所嘗試。
劉強東在分析師會議上還透露,服裝將是 京東 要全力進軍的下一個領域。他表示,對于服裝這個品類, 京東 從今天開始,已經在大規模建立 京東 自營團隊,全面進入服裝自營領域。
但魯振旺認為,天貓的開放平臺業務中最大的蛋糕就是服裝。服裝在天貓的收入只占到1/4,但利潤卻占到一半。“如何改變用戶的消費習慣,將用戶轉移到 京東 上去比較難。”
同時, 京東 集團也發布了董事長劉強東“收權”后的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當期在Non-GAAP(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 京東 集團實現了近2.7億元的盈利。但在GAAP(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 京東 除了出現超過8億元的凈虧損外,GMV的增速下滑仍在持續。
在這份財報的背后,此前模式截然不同的 京東 與阿里,正在商超、金融、服飾等多個領域短兵相接。一場3C之外的戰爭正打得愈加激烈。
金融為何單飛
盡管有些突然,但 京東 金融的重組此前并不是無跡可循。劉強東此前已經流露出讓 京東 金融單獨上市的打算。
今年1月,劉強東在 京東 2016年年會上表示, 京東 集團未來3到5年內要至少再打造2家以上的上市公司。他當時還說:“從 京東 金融開始,每個未來上市的公司,集團都會拿出這個子公司大量的原始股發給大家。”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金融在 京東 集團內部與電商、技術并列成為劉強東定義的三大核心業務之一。2014年時,劉強東曾表示 京東 預計10年后70%的凈利潤來自金融業務。但在 京東 公布的重組計劃里, 京東 集團將全部出售自己持有的 京東 金融股份。
但重組計劃中也顯示, 京東 集團可獲得 京東 金融稅前利潤的40%。而如果相關法規許可,這部分權利還可以轉換為 京東 金融40%的股權。更重要的是,劉強東并沒有失去對 京東 金融的控制權。他將參與交易,并預計擁有 京東 金融的多數表決權。
獲得內資身份是 京東 重組金融業務的原因之一。有觀點指出,這與 京東 金融希望在國內拿到銀行、征信等含金量更高的金融牌照有關。
11月17日, 京東 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此次重組的主要目的是將 京東 金融轉型為只有中國投資者作為股東的企業,以便在中國開展某些需要政府許可的金融服務業務。
京東 負責人還提到重組也是為了更好地利用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
重組路徑與 京東 金融大致相同的螞蟻金服可以作為一個參照。2014年10月,螞蟻金服從阿里巴巴集團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家內資公司。2016年4月,螞蟻金服獲得了B輪45億美元投資,估值超過600億美元。
而 京東 金融在今年1月獲得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嘉實投資和中國太平領投的66.5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此輪融資后, 京東 金融的估值為466.5億元人民幣。
究竟虧損還是盈利
金融業務重組,會讓 京東 集團的財報更好看。
11月15日, 京東 集團同時發布了2016年Q3財報。財報顯示,2016年三季度,包括 京東 金融、O2O、技術研發及海外業務在內的新業務的nonGAAP經營虧損合計約3億元。
這份在今年8月 京東 商城CEO沈皓瑜離職,劉強東“收權”后發布的第一份財報顯示,在Non-GAAP統計下, 京東 集團的凈利潤約為2.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GAAP統計下, 京東 集團當期的凈虧損超過8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的虧損額擴大超過50%。而在第二季度,這個數字已經收窄至1.3億元人民幣。
上述 京東 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回應稱,GAAP算法下8億元的虧損主要來自于股權激勵費用、 京東 分攤的以權益法核算的被投資公司凈虧損部分、與騰訊戰略合作而收購騰訊部分資產產生的相關攤銷費用,以及部分投資減值。她強調,以上均為非現金費用,并不牽涉任何現金流出。
此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 京東 的GMV(交易總額)增速持續出現下滑。
財報顯示,2016 年第三季度 京東 的GMV達到1588億元人民幣,相比去年同期 京東 核心交易總額(不包含拍拍網)1110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
而相對應的是,這個數字在第二季度是47%,在第一季度則為55%,而在2015年第一季度, 京東 GMV的同比增速高達99%。
與此同時, 京東 集團CFO黃宣德在分析師會議上坦承,與線下的一線零售商相比, 京東 自營的利潤率平均起來有大約10個百分點的差距。財報顯示, 京東 商城連續兩個季度在Non-GAAP下的經營利潤率為1.1%。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11月8日舉行的某活動中也曾稱劉強東是所有合作的人中最容易打交道的,“他從來不跟我談價,我也從來不因為他不跟我談價就‘欺負’他。”
但劉強東在隨后的分析師會議上表示, 京東 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保持在比行業毛利率低得多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實現盈利。“我可以告訴大家,國美蘇寧已無翻身之日,如果他們不改變自己的成本結構。”他說。
“不可能依靠自營賺錢”
事實上,自營電商這條道路上 京東 一直是一個勝者。在他的面前,新蛋、當當等曾經的老資格已然無聲,后起之秀1號店也被招安收編。站在 京東 面前最大的直接競爭對手,已然是市值超過2300億美元的平臺電商阿里巴巴。
店商雙十一的戰況已經揭示了電商江湖目前的格局。
星圖數據關于雙十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全網總銷售額為1770.4億元。其中,天貓占比68.2%, 京東 占比22.7%。而余下的10%則被眾多電商企業瓜分。
資深電商觀察人士魯振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任何一家電商都不可能依靠自營業務賺錢,自營只能增加用戶粘性。自營部分占比下降、日百類占比上升對 京東 毛利率的提高起到正面作用。
三季報顯示, 京東 當期第三方開放平臺業務的GMV占比接近45%。同時剔除虛擬商品的日用商品及其他品類商品的交易總額為783億元人民幣,占比超過50%,相比去年同期增長61%。
但當 京東 將它的業務重心向3C之外的品類延伸、向自營之外的領域拓展時,便與阿里巴巴在金融、商超等多個領域都激烈競爭。
在第三季度, 京東 跟阿里巴巴在商超領域展開了激烈競爭,兩大巨頭拿出數十億進行補貼,共同的目標都是在3年內拿到線上線下的第一。財報顯示,三季度 京東 的市場費用花了22億元人民幣,而在二季度這個數字是26億。
而隨著 京東 金融將成為內資公司, 京東 金融與螞蟻金服又將不可避免地被擺在一起。
魯振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線下95%的支付場景已經被阿里和騰訊壟斷。他認為 京東 支付要做差異化的東西,可以在跨境、B2B業務、教育等領域有所嘗試。
劉強東在分析師會議上還透露,服裝將是 京東 要全力進軍的下一個領域。他表示,對于服裝這個品類, 京東 從今天開始,已經在大規模建立 京東 自營團隊,全面進入服裝自營領域。
但魯振旺認為,天貓的開放平臺業務中最大的蛋糕就是服裝。服裝在天貓的收入只占到1/4,但利潤卻占到一半。“如何改變用戶的消費習慣,將用戶轉移到 京東 上去比較難。”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京東是盈是虧又是數字套路?GAAP算法下虧損8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