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一條消息又為人們唱衰 百貨 業添了砝碼,百盛要退出中國?不過,百盛商業集團緊接著就出來辟謠了:此次售賣的只是北京太陽宮店,并不涉及其他區域門店。
雖然只是外界的誤讀,但實體 百貨 業的窘境卻被更赤裸裸地揭露出來,利潤下滑,關店不止,甚至出現裁員潮。然而, 百貨 公司們也在探路,或購物中心化,或多元化運營, 百貨 業并沒有想象的那么不好!
百盛在中國5年關了11店
9月13日晚間,馬來西亞最大 百貨 公司百盛集團發布公告稱,將賣全資中國附屬公司的全部股權及相關股東債權。據悉,百盛集團今年上半年營收84.95億元,同比下滑12%,凈利潤虧損1.24億元,同比下降85.65%。
原來,百盛此次售賣的只是北京太陽宮店。百盛執行董事兼主席丹斯里鐘廷森表示,未來,百盛對中國消費市場仍然充滿承擔和信心,百盛會致力加強其零售業態,并繼續推進轉型策略。
1994年,有著外資第一 百貨 的馬來西亞 百貨 ——百盛集團進駐中國,一度成為國內零售業的學習榜樣。但從2012年至去年年底,百盛在中國市場至少已經關閉了8家門店。其中2014年5月,百盛就關閉了在濟南僅存活兩年的泰府廣場店。截至目前,百盛又關閉3家店。
百貨 公司關店潮持續5年之久
實際上,從2011年起,中國各大 百貨 公司的業績就開始急劇下降,2012年以來,幾乎每年都有大量 百貨 業關店。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全國大型 百貨 關店情況如下:
2012年8家
2013年8家
2014年26家
2015年74家
【備注】74家含萬達 百貨 關閉46家嚴重虧損門店
七成 百貨 業上市公司凈利下跌
根據聯商網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零售業上市公司營收百強榜》顯示,今年上半年,營收下降面比2015年擴大,但比今年一季度縮小,營收下降的公司有68家,營收下降面為56%,比2015年的47%擴大了9個百分點,但比今年第一季度的64%縮小了8個百分點。
剔除人和商業巨額虧損的特殊情況,另外56家 百貨 、購物中心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是,虧損面較小,僅有8家公司虧損,虧損面為14%,小于平均虧損面,8家虧損企業虧損總額6.47億元,平均每家公司虧損0.8億元。
另外56家公司實現營收2622.78億元,凈利潤總額91.85億元,凈利潤率3.50%,高于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這些數據顯示:盡管 百貨 、購物中心行業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在不斷下滑,但實際情況要比想象的好一些。
傳統 百貨 盈利模式太老舊
百貨 業的趨勢又是怎樣的?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的《流通藍皮書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16—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稱,從2013年開始,我國開始出現中小型 百貨 店倒閉的情況,而后,大型 百貨 店也開始倒閉。
外資 百貨 店也難逃倒閉的厄運。關店數量較多的外資 百貨 品牌有百盛 百貨 、日本的華堂商場、港資的novo等。
購物中心化大勢所趨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大背景,便利店、倉儲會員店、電商等新興零售業態也在不同層面分流了消費,尤其與 百貨 的經營范圍產生重疊,從價格、服務、業態豐富度、購物體驗等各方面向 百貨 店的傳統優勢發起挑戰。 百貨 企業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轉型之路也已走了多時,“購物中心化”便是重要一步。
以百盛為例,今年1月,百盛與韓國衣戀集團合作,百盛優客城市廣場開業;今年6月,百盛旗下的青島金獅廣場開業,標志著百盛開始進軍中國購物中心領域。
百盛商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百盛商業轉型,不僅是零售概念的轉變,而是綜合線上線下全渠道業務、購物中心、匯聚時尚生活元素的 百貨 店及cityoutlet等全新變革。
目前, 百貨 業主要轉型方向是購物中心、電商和深度自營,而在利潤率方面表現出的“回暖”,更多的是搭載了購物中心和電商的概念,為公司獲得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以濟南振華為例,從2014年起便開始“購物中心化”,引入多個快時尚品牌,增加健身房、餐飲等體驗式業態。
自營和觸網是轉型共識
除了購物中心化, 百貨 們轉型還有兩個共識。漢博商業研究院院長張海勇分析,其一便是擴大自營業務,開發自有品牌,不過目前都還處于摸索階段,對比國外 百貨 高達90%以上的自營品牌和自有品牌,國內 百貨 的可為空間還很大;其二則是,建立線上銷售平臺,自建或尋求戰略合作都被提上日程,然而并不是每家都獲得成功,即使有業績體現,也遠不及線下。
《藍皮書》分析,要鼓勵 百貨 店探索改進傳統的盈利模式。順應業態變革潮流, 百貨 企業積極轉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線上線下(o2o)融合互動。
《藍皮書》稱,地方政府應充分認識過度開發商業地產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伴隨新一輪五年規劃的啟動,建議各級地方政府應當科學規劃,審慎開發商業地產,防止再次形成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城市綜合體,甚至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等的開發熱。既要避免“大干快上”式的一哄而上,更要防止“風卷殘云”式的一哄而散。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主任荊林波分析, 百貨 店倒閉潮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盈利模式存在致命問題。
目前,我國 百貨 店的盈利模式基本是 百貨 企業作為“二房東”,收取租金,同時采取聯營分成方式,從廠商的銷售額中抽成,大部分 百貨 企業的自營商品比例在10%左右,一線 百貨 企業毛利率也僅為20%左右,這比國外同行低出一半左右。
競爭加劇,同業過度競爭,加上快速崛起的電子商務的沖擊,是造成 百貨 店倒閉的致命原因。有關調查顯示,僅中國50個主要城市的商業設施凈增合計面積就比2年前增加了80%,達到5.6億平方米,顯然,如此多的商業設施無法在短期內被市場消化完畢。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一個誤讀背后的百貨業窘境:盈利模式太過老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