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美的 擬斥資292億元要約收購全球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的德國企業庫卡,引起業界轟動。 美的 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說“今年要逆風飛揚”,現在真的出重拳了——先收購東芝家電,再是庫卡。
2015年 美的 凈利潤逆勢增長21%至127億元,在國內白電三巨頭中表現最好,這為 美的 逆勢擴張打下基礎。
美的 曾經以營銷牽引,通過各個事業部齊頭并進來實現高速發展,這在產品短缺、市場高速增長的時代,很有效,促使 美的 于2010年突破千億規模;但在產能過剩、市場收縮的時代,卻碰到釘子,這也直接導致 美的 2011年下半年開始“急剎車”,減員瘦身,推進“戰略轉型”,并由“少帥”方洪波接替創始人何享健掌舵,推動內部業務整合及 美的 集團整體上市。
在實業企業都普遍感到很艱難的當下, 美的 去年業績逆勢增長,是過去四五年“戰略轉型”的成效體現。
對于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業界、學界人士開出了不少“藥方”,包括現在狂熱的“互聯網+”,但是否制造業向互聯網轉型,就能成功呢?方洪波深有體會地說,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空間巨大,與互聯網+沒有關系,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而已,“一定要抓住制造業轉型的本質”。
方洪波
轉換引擎
當你驅車來到順德北滘 美的 舊總部,眼前的景象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昔日大片機器轟鳴的廠房,如今徹底變了樣,變為綠草如茵、外觀看起來像互聯網公司的創新基地。這個投資30億元、占地400畝、可容納萬名高端人才研發辦公的“ 美的 集團全球創新中心”,承載著“再造一個 美的 ”的夢想。
為了實現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轉變, 美的 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智能研究院,加強基礎技術研究,一年研發投入40億~50億元,還從全球招聘頂尖科技人才。今年5月, 美的 宣布將以百萬年薪、三年快速晉升通道的優厚待遇,面向全球排名前50~100的高校招聘博士,2018年科研人員要從現在7000人增加到10000人,并提高碩士、博士的比例。
美的 還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合作搭建開放創新平臺。 美的 首席技術官、中央研究院院長胡自強說,以前 美的 對外的技術合作,多在解決某個產品的技術問題;現在是基于戰略規劃,未來要在哪些領域領先,就必須實現什么突破,提前進行技術儲備和人才投入。
一個例子,就是 美的 中央空調幾年前從美國“請來”了夏倫熹博士。他曾在特靈空調總部工作了20多年。在他的帶領下, 美的 中央空調過去幾年從品質可靠性到節能效率都大大提升,維修率控制在3%以下,最高能效達到7.1,今年還中標了巴西奧運會場館項目。
方洪波說,隨著人工不斷上漲,中國大規模、低成本制造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新的優勢在哪里?必須轉換增長模式,依靠技術創新、效率提升。
美的 已在過去幾年的“戰略轉型”中嘗到了甜頭,方法就是精簡產品線、縮減產品型號、增加研發投入、聚焦爆款和精品。
在 美的 副總裁、財務總監袁利群看來, 美的 變革的“四則運算”是:加法,加大對科研技術的投入;減法,是砍掉低貢獻、低毛利的產品;乘法,是建立多個戰略平臺;除法,是對閑置的資產和過剩的產能及時進行關停并轉。
高速擴張期, 美的 各個事業部就像一個個小發動機,在管轄范圍內,看見哪樣產品好賣就可自行決定上馬。2011年, 美的 產品的型號曾多達2.2萬個,連一位當時的 美的 副總裁也直言,“我都不知道這是不是 美的 的產品”。
這導致 美的 “虛胖”,過了千億的年收入規模后,凈利潤好幾年還不及像格力這樣的專業化同行高。方洪波“接棒”后,把虧損的、低毛利的、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業務果斷地砍掉,比如電子鞋柜、剃須刀等項目。
他自豪地說,“ 美的 過去幾年,沒有新增一畝土地、一平方米廠房,錢都投入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勞動力效率提高上。”《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各個事業部總經理在例會上匯報的內容,也從以前的收入增長多少,變為開發了什么新產品和爆款。
庫卡的工業機器人生產線
要做出好產品,必須聚焦。產品型號也大大減少,目前 美的 在國內市場的產品型號已減少到2000多個,像 美的 風扇原來在國內市場有150多種型號,后來精簡至20~30種型號;小天鵝洗衣機從2000多個型號,精簡到450個。
這有助于制造效率、流通效率的提升。型號精簡后,產品部件模塊化,方便了自動化生產和定制化生產。如 美的 家用空調未來五年計劃投入40億~50億元,建立智能化工廠。又如 美的 控股的小天鵝,去年實施了“T+3”計劃,三天經銷商下訂單、三天備料、三天生產、三天配送發貨,周轉天數大約從15天縮短到9天,去年收入利潤雙雙逆勢大幅增長。2016年, 美的 正在各個事業部將全面推廣“T+3”計劃。
“我們(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的創新不同。”方洪波說,互聯網公司可以進行A輪、B輪融資,傳統制造業創新會有人給你錢嗎?關鍵是通過新的產品和服務,提升收入和盈利能力。“加上歐美一些企業盈利不足,它們沒有資源投入,這就是機會。未來三五年,我們在全球將有更強的競爭力。”所以, 美的 在內部推進創造、創新;在外部,進行合資、合作、開放、融合、并購。
組織再造
產品力提升、科技人才聚攏、研發投入增加,這還不夠。互聯網時代,大規模生產如何適應個性化需求? 美的 近1400億年收入、數萬員工的龐大身軀,如何適應外部的急劇變化?
方洪波在2016 美的 集團經營管理年會上說,感覺2015年推動企業深化轉型的無形阻力大了,有些工作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2015年5月28日起, 美的 啟動了新一輪組織再造。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以“用戶、產品、一線”為中心,用互聯網的思維、方法和工具重構組織體制、運作機制與流程,做時代的“新公司”。
“戰略轉型”階段, 美的 變為“小集團、大事業部”,在新一輪組織再造中,更徹底。集團職能部門與事業部之間,不再是上下級管控關系,變為平行的關系,職能部門更多變成為事業部提供服務、支持和資源。
美的 集團新架構是:9個事業部(家用空調、廚房電器、洗衣機、冰箱、中央空調、生活電器、熱水器、環境電器、部品)、8個平臺( 美的 國際、安得物流、電商公司、客服中心、金融中心、采購中心、中央研究院、智慧家居研究院)、9個職能單位(用戶與市場、產品管理、財經、IT流程、戰略發展、企業運營、人力資源、審計、法務)。
組織更扁平,打破“科層制”。將原來管理崗位M5-M8的職級壓縮為一個職級,董事長、工廠總經理是一個職級,總經理、總監也是一個職級。“比我們高一個職級的,除了用戶還是用戶,進一步淡化科層意識與官本位文化”, 美的 集團人力資源總監劉巨峰說。
運營機制也改變了。全面推行“產品經理制”,繼在家用空調、廚房電器、中央空調、熱水器等事業部試點后,2016年在其他事業部也全面鋪開。
美的 一位產品經理說,“以前是我們有什么技術,生產什么產品,然后向消費者營銷推廣。現在的產品經理是,看用戶有什么需求,整合企業內部研發、制造、營銷等環節,結合內外部資源,去滿足用戶的需求。”
薪酬結構從“12+2”、“12+6”、“12+12”的浮薪固薪化,改革為“12+2+N”的薪資結構,N的收入要按照產品、產銷或項目價值分配,不與級別掛鉤,這方面的改革在2016年也全面鋪開。
M2凈水器的產品經理昂永程,就是一個受益者。他從2008年開始在 美的 做產品企劃,是熱水器事業部第一批嘗試產品經理制的“小白鼠”。M2是他第一次帶領一個團隊從企劃、設計、開發、上市到運營全流程操作的項目,雖然“踩坑”無數,但積累了經驗。
昂永程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該項目從2015年9月開始運營,他的團隊出資200萬元,占40%股份; 美的 出資800萬元,占60%股份。這款即熱式迷你凈水器M2一個月已可以賣幾千臺,到5000萬元的銷售額就可以盈利,他相信2016年底可以分紅。他更大的收獲是,M2微信號有10000多個粉絲,通過與用戶互動,找到產品不斷迭代的方向。
這是 美的 推進內部創業、創新的一個縮影。2015年9月“美創”平臺上線,現已孵化出M2凈水器、洗悅家等內部創業項目,產品經理和團隊出資20%,可以占40%的股份,并且可以保留原崗位, 美的 提供資金、技術、制造、銷售等資源。有的項目已初見成效。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 美的 全球創新中心內的“創新工場”,還看到壁掛式洗衣機等更多項目正在孵化中,這里有3D打印機等方便員工創新、創業的資源與支持。
方洪波說,2016年 美的 將在九個方面繼續推進組織再造:一是擴大合伙人計劃;二是建立面向未來的決策機制;三是構建平面化的結構,對變化迅速反應;四是堅持事業部制,在此基礎上形成協同平臺(上述8個平臺);五是強化分權,鼓勵創新,鼓勵項目經理、產品經理、自驅動,把權利和資源向一線傾斜;六是推動考核機制的改革;七是加大激勵機制變革、提高薪酬競爭力;八是加大對人力結構的優化和人力資本的投入;九是改變細節,比如從稱呼開始改變,從工作環境、氛圍開始改變。
現在,方洪波讓員工直接叫他PAUL,每個 美的 高管都有英文名,逐步形成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圍。他說:“為什么要組織再造?為什么要提倡平等、開放、包容?為什么要搞產品經理、項目經理以及內外部創新、創業平臺?人的終極驅動是來自于內部驅動, 美的 需要從戰略路徑到治理機制、激勵機制和文化建設等方面點燃每一位員工的內心之火。”
美的 集團總部
抓住本質
美的 許多組織變革的做法,與海爾異曲同工。
像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提出“做時代的企業”,方洪波說“做時代的新公司”;海爾去掉中間層, 美的 去科層;都鼓勵內部創業,當然海爾實踐更早、力度更大,通過發展小微企業,許多海爾員工從“在職”變為“在冊”;海爾“人單合一”模式,讓每個員工成為自己的CEO,這與 美的 變革薪酬制度、點燃每一位員工內心之火,都是殊途同歸。
不過, 美的 與海爾的變革,也有明顯不同。首先,理念差異。海爾明確提出,致力于轉型成為“真正的互聯網企業”,依托互聯網,驅動企業從以自我為中心轉型為與用戶融合共創的平臺,因此海爾搭建內部、外部創業平臺的動作更大。而 美的 認為,傳統制造業依然空間巨大,只要敢于擁抱新思維,因此既向互聯網轉型,又要抓住制造業轉型的本質。
其次,落地效果不同。海爾向互聯網轉型的理論更系統,向互聯網轉型的做法更決絕,但從落地執行看,在業績增長上還未充分體現,仍需要進一步的市場驗證。 美的 顯然借鑒了海爾變革的做法,它實施得更晚一些,但推進得似乎更穩健,由于繼續強調產品與利潤,因此當期業績也表現更好,其合伙人計劃、股權激勵制度可能是催化因素之一。
有意思的是,青島海爾今年也以55.8億美元的巨額資金收購了GE的家電業務;在集團層面,海爾集團今后還將與GE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展開合作。致力于成為互聯網企業的海爾,也在強化智能制造的根基。
條條大路通羅馬,而羅馬不是一天可以到達的。無論海爾,還是 美的 ,在轉型升級的路上才剛開始,目前來判斷孰優孰劣,為時過早。但是, 美的 的個案,至少可以啟發熱衷于“互聯網轉型”的中國制造企業進行更冷靜的思考。
互聯網風口的熱潮今年有所退化,鼓吹“借力風口豬都會飛”的小米今年也碰到瓶頸。對傳統制造業來說,也許 美的 的啟發在于,抓住制造業轉型的本質——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聚焦產品創新、產業升級、效率提升,不被風口迷惑;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工具,來加快創新。轉型時,如何執行到位也是關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國家現在提出“雙中高”,從中高速度增長,邁向中高級水平。12%~13%的GDP增速難以維持,一定會回到中高速,今年中國GDP預計增長6.5%~7%,現在要“靠中高級水平來實現6.5%的增速”。
美的 過去幾年的業績可以印證,靠規模、速度增長的模式過去了,2011~2014年, 美的 集團的營業收入每年增長不到10%,但企業還要發展,必須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
“從高速到平穩發展, 美的 產品的平均售價在增長,每年有1%~2%的均價提升,說明產品質量在提升。鋼鐵、煤炭行業的價格都是大幅下滑,所以虧損, 美的 家電產品的均價沒有下滑,還在平穩上升,把低端產品砍掉、無效產能關掉,產品結構優化,售價提升,所以 美的 去年營業收入平穩、微降,但凈利潤提升了兩成。”張文魁說。
他接著說,去年國內所有工業企業的總利潤負增長,今年1、2月份工業企業的利潤也是差不多零增長,國有企業也在下滑。所以, 美的 是如何從高增長到中高速增長、中高級水平發展的一個實例。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要“三去”——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 美的 關閉了一些過剩產能、去庫存,經營現金流曾是負數,現在有700億元現金,所以才能在全行業下滑、經濟下行的壓力下,還有能力拿幾個億來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的大部分股份。
張文魁認為,供給側改革還是要靠市場化,“從 美的 ,我們看到了雙中高是必由之路”。
不是說, 美的 現在就高枕無憂了。事實上,方洪波在 美的 內部一直強調“不忘初心”,要有企圖心。未來, 美的 的企圖心就是成為全球化的企業、科技型的企業。因為傳統家電制造商的空間有限,而全球化的科技型企業的“夢想”將為 美的 打開更大的成長空間。
美的 一直實施多元化戰略,從最早的風扇、到電飯煲、空調等。過去五年的戰略轉型, 美的 可以說逐漸補上了“專業化”的課,在產品質量、運營效率、盈利水平上實現反轉。夯實基礎之后, 美的 已開始新一輪的擴張,借市場低谷加快整合。圍繞用戶和市場的中心,擴大“同心圓”, 美的 制定了“雙智”戰略,“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成為兩翼,并加快全球化布局,所以今年接連收購東芝家電、醞釀控股庫卡。
要約收購庫卡并非一片坦途,“雖然有困難,但我們一直在前進。”方洪波向記者表示。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