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前,知名零售業上市公司 人人樂 發布的公告稱,2015年內擬關閉約15家門店,預計對公司2015年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這已并非 人人樂 的首次大規模關店。2014年,因先后關閉各地18家門店,造成了當年1.6億的關店損失。截至2015年6月末,其門店為121家,關閉15家后其還剩約106家店。
大批閉店的背后是門店持續虧損、業績難以為繼。“我們意識到大賣場這個業態已經不行了,關店并不是放棄,而是轉型。” 人人樂 董秘石勇告訴新京報記者,接下來的轉型方向是向社區超市、生鮮電商及O2O發力。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說,“所謂線上是以線下實力為依托的,線下都做不好的話,做電商、做O2O更是意義不大。”他認為,按照 人人樂 以往的實力和表現來看,這次轉型的前景難言樂觀。
過山車:從大規模開店到巨額損失為代價關店
“從極盛到衰落,感覺好像就在一瞬間。”曾在某著名外資賣場擔任高層的趙科(化名)對鼎盛時期的 人人樂 記憶深刻。他告訴新京報記者, 人人樂 在國內剛剛嶄露頭角的時候,他還在外資大型賣場任職,“當時 人人樂 發展很快,在某些地區的勢力甚至蓋過了家樂福、沃爾瑪。我們集團在中國的業務部門把 人人樂 作為競爭對手之一。”
2010年1月, 人人樂 于A股上市并獲得25億的巨額融資,風頭一時無兩。有了錢的 人人樂 ,迅速開啟了“擴張2.0”模式:上市當年, 人人樂 一口氣開設了10家大型賣場;2011年全年新開門店更達24家。當此之時,零售業內競相擴張漸成風氣,但 人人樂 的擴張行動仍然被業內公認為“大手筆”。
按趙科的話說,局面仿佛“瞬間”逆轉了: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 人人樂 的跑馬圈地運動戛然而止,當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關閉門店8家,全年新開設門店僅為6家。年報中承認已“放緩新店拓展速度”。
“當然了,那個時候國內的零售賣場日子都不好過, 人人樂 前期用力過猛,加上又是上市公司,摔得格外‘引人注目’”。趙科感嘆。
“現在關店是 人人樂 為前期擴張必須付出的代價。”曾在家樂福任職,零售行業資深顧問馮駿告訴記者,目前的行動是斷臂止血,“無可奈何也無可厚非,總不能繼續任由它們虧下去。”
業績數據顯示,在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并實行“圈地運動”之后, 人人樂 此前一直向好的經營業績不升反降,甚至呈現出逐年下滑趨勢:2011年至2014年, 人人樂 營業收入分別為120.92億元、129.13億元、127.16億元、121.17億元,對應凈利潤分別為1.69億元、-1.87億元、0.07億元和-4.61億元,四年兩度虧損。而 人人樂 上市招股書顯示,上市之前的2004至2009年間,公司是連年盈利的。如果2015年大規模關店致巨額關店損失再讓業績承壓, 人人樂 或連續虧損,這樣算下來 人人樂 四年中或三度虧損。
資本市場上, 人人樂 的表現令長線持有的投資者十分不滿。截至9日, 人人樂 股價收于11.15元。與5年前IPO發行價相比已“腰斬”。2010年1月, 人人樂 上市發行價達26.98元,跌破上市發行價約6成,成為中小板中為數不多的破發超過一半的股票。
探因:家族化企業弊病致人才流失
“ 人人樂 的困境折射的是整個行業的困境,但它自身又多了一個突出的致命問題:內部管理組織架構非常不合理,”零售行業資深顧問馮駿告訴新京報記者,“沒有盡早實現家族企業的改革,這一點是在上市之初就埋下隱患的。”
“上市前,公司給一些中高層許下過關于贈送股權的承諾,但后來這些承諾并沒有兌現,這件事讓一些老員工對公司意見很大,很心寒,不少人都陸續離職了,這些人都可以說是零售行業精英。”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說到底還是家族企業管理上的弊病。公司長期是這種集權的風格和思路,也很難再吸引到更多外部人才。”對于 人人樂 “虧待”高管一事,業內曾有另一種說法稱,何金明本人一直希望對管理人員進行股權激勵,之所以一直未能實施,跟何氏家族內部的利益糾葛關系不小。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何金明、何浩、宋琦,其中董事長何金明與何浩為父子關系。此前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公司副董宋琦是何金明現任妻子,而何浩則為何金明與前妻之子,家族內部有利益之爭或源自這幾人之間的關系。不過,這一說法并未得到公司的證實,公司對外稱,幾位高管的離職皆為個人原因。
公開資料顯示,最近幾年來, 人人樂 已有多位高管相繼離職,其中包括前副總裁李彥峰、公司連鎖超市事業部原副總裁李寬森、連鎖超市事業部采購中心執行總經理王牛崽、公司原審計部總監王劍、人力資源部原總監蘇麗明、監察中心原總監吳永等。值得一提的是, 人人樂 前副總裁李彥峰曾是公司從沃爾瑪“撬”到的人才,進入 人人樂 后效力數年,但直到其去職,并未獲得股權。知情人士稱,辭職后的李彥峰又去了某對手公司。
大批閉店的背后是門店持續虧損、業績難以為繼。“我們意識到大賣場這個業態已經不行了,關店并不是放棄,而是轉型。” 人人樂 董秘石勇告訴新京報記者,接下來的轉型方向是向社區超市、生鮮電商及O2O發力。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說,“所謂線上是以線下實力為依托的,線下都做不好的話,做電商、做O2O更是意義不大。”他認為,按照 人人樂 以往的實力和表現來看,這次轉型的前景難言樂觀。
過山車:從大規模開店到巨額損失為代價關店
“從極盛到衰落,感覺好像就在一瞬間。”曾在某著名外資賣場擔任高層的趙科(化名)對鼎盛時期的 人人樂 記憶深刻。他告訴新京報記者, 人人樂 在國內剛剛嶄露頭角的時候,他還在外資大型賣場任職,“當時 人人樂 發展很快,在某些地區的勢力甚至蓋過了家樂福、沃爾瑪。我們集團在中國的業務部門把 人人樂 作為競爭對手之一。”
2010年1月, 人人樂 于A股上市并獲得25億的巨額融資,風頭一時無兩。有了錢的 人人樂 ,迅速開啟了“擴張2.0”模式:上市當年, 人人樂 一口氣開設了10家大型賣場;2011年全年新開門店更達24家。當此之時,零售業內競相擴張漸成風氣,但 人人樂 的擴張行動仍然被業內公認為“大手筆”。
按趙科的話說,局面仿佛“瞬間”逆轉了: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 人人樂 的跑馬圈地運動戛然而止,當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關閉門店8家,全年新開設門店僅為6家。年報中承認已“放緩新店拓展速度”。
“當然了,那個時候國內的零售賣場日子都不好過, 人人樂 前期用力過猛,加上又是上市公司,摔得格外‘引人注目’”。趙科感嘆。
“現在關店是 人人樂 為前期擴張必須付出的代價。”曾在家樂福任職,零售行業資深顧問馮駿告訴記者,目前的行動是斷臂止血,“無可奈何也無可厚非,總不能繼續任由它們虧下去。”
業績數據顯示,在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并實行“圈地運動”之后, 人人樂 此前一直向好的經營業績不升反降,甚至呈現出逐年下滑趨勢:2011年至2014年, 人人樂 營業收入分別為120.92億元、129.13億元、127.16億元、121.17億元,對應凈利潤分別為1.69億元、-1.87億元、0.07億元和-4.61億元,四年兩度虧損。而 人人樂 上市招股書顯示,上市之前的2004至2009年間,公司是連年盈利的。如果2015年大規模關店致巨額關店損失再讓業績承壓, 人人樂 或連續虧損,這樣算下來 人人樂 四年中或三度虧損。
資本市場上, 人人樂 的表現令長線持有的投資者十分不滿。截至9日, 人人樂 股價收于11.15元。與5年前IPO發行價相比已“腰斬”。2010年1月, 人人樂 上市發行價達26.98元,跌破上市發行價約6成,成為中小板中為數不多的破發超過一半的股票。
探因:家族化企業弊病致人才流失
“ 人人樂 的困境折射的是整個行業的困境,但它自身又多了一個突出的致命問題:內部管理組織架構非常不合理,”零售行業資深顧問馮駿告訴新京報記者,“沒有盡早實現家族企業的改革,這一點是在上市之初就埋下隱患的。”
“上市前,公司給一些中高層許下過關于贈送股權的承諾,但后來這些承諾并沒有兌現,這件事讓一些老員工對公司意見很大,很心寒,不少人都陸續離職了,這些人都可以說是零售行業精英。”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說到底還是家族企業管理上的弊病。公司長期是這種集權的風格和思路,也很難再吸引到更多外部人才。”對于 人人樂 “虧待”高管一事,業內曾有另一種說法稱,何金明本人一直希望對管理人員進行股權激勵,之所以一直未能實施,跟何氏家族內部的利益糾葛關系不小。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何金明、何浩、宋琦,其中董事長何金明與何浩為父子關系。此前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公司副董宋琦是何金明現任妻子,而何浩則為何金明與前妻之子,家族內部有利益之爭或源自這幾人之間的關系。不過,這一說法并未得到公司的證實,公司對外稱,幾位高管的離職皆為個人原因。
公開資料顯示,最近幾年來, 人人樂 已有多位高管相繼離職,其中包括前副總裁李彥峰、公司連鎖超市事業部原副總裁李寬森、連鎖超市事業部采購中心執行總經理王牛崽、公司原審計部總監王劍、人力資源部原總監蘇麗明、監察中心原總監吳永等。值得一提的是, 人人樂 前副總裁李彥峰曾是公司從沃爾瑪“撬”到的人才,進入 人人樂 后效力數年,但直到其去職,并未獲得股權。知情人士稱,辭職后的李彥峰又去了某對手公司。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人人樂巨額損失為代價關店 大量閉店謀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