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是超市最難經營、毛利率也極低的領域,但面對電商步步緊逼,這塊業務竟成超市“保命利器” 如果說開發APP、接入移動支付等,是超市主動迎擊互聯網的“攻擂戰”,那么,生鮮領域的爭奪,無疑是超市咬緊牙關也要死守住的一場“守擂戰”。
近年來,電商企業布局生鮮的勢頭不可謂不生猛。“剛需”“高頻”“市場容量大”,只要這么幾個簡單的字眼,就足以勾得各方電商大佬們“心蕩神馳”。放眼網上,天貓、順豐、京東等,都在線下生鮮領域下足功夫,但事實上,囿于種種原因,這塊“肉”吃得并不易,進展也十分有限。而眾多被電商打壓多年的超市,看清這一局面,紛紛加碼生鮮,意圖守住最后一塊“自留地”。
前仆后繼,電商大佬撲向生鮮市場
近日,京東集團與我省最大的連鎖超市三江購物簽署協議,未來三江購物可以通過京東的交易平臺向客戶銷售商品。這是京東集團43億元入股福建永輝超市后,落在生鮮O2O的又一枚棋子。
這兩三年來,發力電商生鮮的大佬們著實不少。從天貓、京東、亞馬遜、一號店等綜合電商平臺加快布局生鮮O2O,攜流量傲視天下;再到天天果園、易果生鮮等垂直生鮮電商不再偏安一隅,開始“走出去”攻城略地;而以Dmall為代表的后起之秀,通過拉攏線下商超殺入生鮮戰場,來勢洶洶。即便是物流企業也不甘人后,順豐速運布局全國冷鏈物流,跨行殺入電商生鮮,推出的順豐優選也是像模像樣。在他們看來,電商是國內電子商務市場僅剩的一塊肥肉,決不能放過。
不過肥肉雖美,卻有著一塊硬骨頭。早在2013年,天貓推出所謂的“E速寶鮮生活”,據稱要覆蓋26個城市,臺州赫然在列。但此后,雷聲大雨點小,近兩年已近無身影;又有諸如天天果園等電商生鮮APP,大多年輕白領手機里總會安裝上那么幾款,可促銷活動一過,往往任其在角落“長蘑菇”;而順豐“嘿客”,物流上無可挑剔,選點也基本布局社區,似乎占盡天時地利,但一年多下來,生意一直差強人意。
有研究報告表明,生鮮電商普及率十分低下,只有兩成的消費者表明在網上買過生鮮,而對網購生鮮完全不感興趣的卻接近三成。與此同時,生鮮的高頻購買習慣遠未形成,偶爾購買的用戶占比高達65.8%。業內人士稱,除了損耗等因素外,“有需求,無購買”將繼續成為生鮮電商難啃的硬骨頭。
電商圍城,生鮮成“保命利器”
生鮮之難,不光對于電商,對于超市經營者亦如是。記者采訪了我市多家超市后,得出的一致答案是,超市中,生鮮是公認的、最難經營的品類。據業內統計,超市生鮮經營的平均毛利率僅為7%左右。
“一方面,生鮮品對于鮮度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高損耗,導致生鮮毛利率降低、甚至虧損。另一方面,生鮮市場長期以來被傳統的菜市場、農貿市場所占據,想要跟小攤販們搶飯碗,只能在價格上做文章,超市經營畢竟不如菜攤販子們靈活,‘不賺錢’成了超市生鮮的通病。”樂購超市黃巖店的生鮮部經理梁才說,“就拿肉品來說,平均虧損3到5個百分點,基本屬于賠本賺吆喝。”
然而,生鮮又具備超強的集客能力,屬于超市中的“磁石”商品,這讓不少超市經營者們大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在平時的銷售中,生鮮往往不會作為超市經營的重心。幾年前,生鮮占總體銷售比重只有20%左右。”世紀聯華市府大道店生鮮課課長王升貴告訴記者,毛利更高的百貨類商品才是超市攬金的法寶。
但誰能想到,近兩年來,電商在百貨類商品銷售上呈現壓倒性優勢,原本雞肋的生鮮反倒成超市吸引人氣的保命利器。梁才表示,電商對百貨銷售沖擊太大了,他們只能在生鮮上做文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不賺錢甚至虧本也得做,不然人氣怎么能旺得起來?”
電商做生鮮有致命“短板”
數據顯示,生鮮電商市場容量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預計2018年將破千億。對于傳統零售商而言,生鮮不僅是行業內競爭焦點,也是他們對抗電商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有業內人士甚至提出“生鮮活、賣場活”的論斷。
“因為生鮮重復購買率高、周期短。如果做得好,對于增加用戶黏度和忠誠度,都有很大的好處,能夠為賣場帶來客流。”臺州學院經貿管理學院王呈斌教授表示,可以說“生鮮食品”是傳統零售業攢客的法寶。但近年來,這一“法寶”被電商瞄上。加入生鮮市場爭奪戰的電商越來越多,不過在多數經營者看來,電商生鮮難成氣候。
“說到底,物流是電商致命‘短板’。”王呈斌說,“網購配送一般來說兩三天打底,但對生鮮這種特殊商品而言,時間過長就意味著品質和消費體驗的下降。”他說,運輸、貨品損耗等各類成本、消費習慣、消費者信任度等因素嚴重制約電商生鮮的腳步。相比之下,超市擁有電商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體驗性。“消費者能看得到摸得著,對賣家的信任度就高。”
“之前是跟傳統菜場爭、跟同類型的超市爭,還沒分出個勝負,現在又要跟電商爭。”梁才說,在他看來,只要超市經營者操作得當,生鮮電商根本不足為懼。“現在的電商和超市,就如同十年前的超市和菜場,最主要的就是消費者習慣一時間難以改變。”
“買米買菜是要做飯吃的,講究方便快捷。”王升貴說,電商生鮮相較傳統生鮮,首先配送速度跟不上,其次,配送中生鮮品質也難以保證。另外,生鮮消費者中以中老年顧客居多,電商的消費方式畢竟在這些人群中接受度不高。“說白了,買菜大家還是愿意挑新鮮的,最好還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最好,超市這點優勢很明顯。”
內外發力,超市多管齊下狠抓生鮮
事實上,除了超市自身在加碼生鮮業務外,各級政府也在政策上予以助推,讓超市里“看得見摸得著”的生鮮既實惠于民,又讓超市與電商的較勁中增加了籌碼。
去年以來,隨著我市生鮮農產品“放心柜”的實施以及農副產品平價商店等先后入駐超市,對接生鮮基地、設置放心柜、優化生鮮配送等,一系列惠民措施紛紛落地。記者走訪各大商超發現,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品質成為商超維持生鮮地位穩固的兩大“賣點”。
在樂購超市黃巖店,記者看到,店內生鮮專柜隨處可見菜肉檢測合格的標志牌。這就是所謂的生鮮“放心柜”,按照要求,超市里的鮮肉、蔬菜、水產、禽蛋、水果等“五大類”農產品,要建立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體系。相應的,不少超市還設立了專門的檢測部門。
而作為我市首批簽約的平價商店之一的世紀聯華市府大道店內,一塊寫著“今日菜價”的公告牌常年掛在超市平價直銷區。公告牌上明確標注了賣場的價格和市場上的價格對比,平均降幅達15%以上。
而世紀聯華臨海雙鴿店更喜歡另辟蹊徑,跟當地的一家互聯網企業“百飛達生活網”聯手,推出了同城生鮮配送服務。網站一名劉姓負責人表示,項目運營一段時間下來,十分不錯,平均一天能接到200多單生意。
“今年公司年會上就曾著重強調了生鮮銷售。”王升貴透露說,超市管理層對于生鮮品類經營越來越重視,生鮮占總體銷售額的比例也逐年攀升。“去年我們生鮮占總體銷售比例30%以上,未來可能再往上增長。”王升貴說,傳統商超狠抓生鮮已成主流。
近年來,電商企業布局生鮮的勢頭不可謂不生猛。“剛需”“高頻”“市場容量大”,只要這么幾個簡單的字眼,就足以勾得各方電商大佬們“心蕩神馳”。放眼網上,天貓、順豐、京東等,都在線下生鮮領域下足功夫,但事實上,囿于種種原因,這塊“肉”吃得并不易,進展也十分有限。而眾多被電商打壓多年的超市,看清這一局面,紛紛加碼生鮮,意圖守住最后一塊“自留地”。
前仆后繼,電商大佬撲向生鮮市場
近日,京東集團與我省最大的連鎖超市三江購物簽署協議,未來三江購物可以通過京東的交易平臺向客戶銷售商品。這是京東集團43億元入股福建永輝超市后,落在生鮮O2O的又一枚棋子。
這兩三年來,發力電商生鮮的大佬們著實不少。從天貓、京東、亞馬遜、一號店等綜合電商平臺加快布局生鮮O2O,攜流量傲視天下;再到天天果園、易果生鮮等垂直生鮮電商不再偏安一隅,開始“走出去”攻城略地;而以Dmall為代表的后起之秀,通過拉攏線下商超殺入生鮮戰場,來勢洶洶。即便是物流企業也不甘人后,順豐速運布局全國冷鏈物流,跨行殺入電商生鮮,推出的順豐優選也是像模像樣。在他們看來,電商是國內電子商務市場僅剩的一塊肥肉,決不能放過。
不過肥肉雖美,卻有著一塊硬骨頭。早在2013年,天貓推出所謂的“E速寶鮮生活”,據稱要覆蓋26個城市,臺州赫然在列。但此后,雷聲大雨點小,近兩年已近無身影;又有諸如天天果園等電商生鮮APP,大多年輕白領手機里總會安裝上那么幾款,可促銷活動一過,往往任其在角落“長蘑菇”;而順豐“嘿客”,物流上無可挑剔,選點也基本布局社區,似乎占盡天時地利,但一年多下來,生意一直差強人意。
有研究報告表明,生鮮電商普及率十分低下,只有兩成的消費者表明在網上買過生鮮,而對網購生鮮完全不感興趣的卻接近三成。與此同時,生鮮的高頻購買習慣遠未形成,偶爾購買的用戶占比高達65.8%。業內人士稱,除了損耗等因素外,“有需求,無購買”將繼續成為生鮮電商難啃的硬骨頭。
電商圍城,生鮮成“保命利器”
生鮮之難,不光對于電商,對于超市經營者亦如是。記者采訪了我市多家超市后,得出的一致答案是,超市中,生鮮是公認的、最難經營的品類。據業內統計,超市生鮮經營的平均毛利率僅為7%左右。
“一方面,生鮮品對于鮮度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高損耗,導致生鮮毛利率降低、甚至虧損。另一方面,生鮮市場長期以來被傳統的菜市場、農貿市場所占據,想要跟小攤販們搶飯碗,只能在價格上做文章,超市經營畢竟不如菜攤販子們靈活,‘不賺錢’成了超市生鮮的通病。”樂購超市黃巖店的生鮮部經理梁才說,“就拿肉品來說,平均虧損3到5個百分點,基本屬于賠本賺吆喝。”
然而,生鮮又具備超強的集客能力,屬于超市中的“磁石”商品,這讓不少超市經營者們大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在平時的銷售中,生鮮往往不會作為超市經營的重心。幾年前,生鮮占總體銷售比重只有20%左右。”世紀聯華市府大道店生鮮課課長王升貴告訴記者,毛利更高的百貨類商品才是超市攬金的法寶。
但誰能想到,近兩年來,電商在百貨類商品銷售上呈現壓倒性優勢,原本雞肋的生鮮反倒成超市吸引人氣的保命利器。梁才表示,電商對百貨銷售沖擊太大了,他們只能在生鮮上做文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不賺錢甚至虧本也得做,不然人氣怎么能旺得起來?”
電商做生鮮有致命“短板”
數據顯示,生鮮電商市場容量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預計2018年將破千億。對于傳統零售商而言,生鮮不僅是行業內競爭焦點,也是他們對抗電商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有業內人士甚至提出“生鮮活、賣場活”的論斷。
“因為生鮮重復購買率高、周期短。如果做得好,對于增加用戶黏度和忠誠度,都有很大的好處,能夠為賣場帶來客流。”臺州學院經貿管理學院王呈斌教授表示,可以說“生鮮食品”是傳統零售業攢客的法寶。但近年來,這一“法寶”被電商瞄上。加入生鮮市場爭奪戰的電商越來越多,不過在多數經營者看來,電商生鮮難成氣候。
“說到底,物流是電商致命‘短板’。”王呈斌說,“網購配送一般來說兩三天打底,但對生鮮這種特殊商品而言,時間過長就意味著品質和消費體驗的下降。”他說,運輸、貨品損耗等各類成本、消費習慣、消費者信任度等因素嚴重制約電商生鮮的腳步。相比之下,超市擁有電商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體驗性。“消費者能看得到摸得著,對賣家的信任度就高。”
“之前是跟傳統菜場爭、跟同類型的超市爭,還沒分出個勝負,現在又要跟電商爭。”梁才說,在他看來,只要超市經營者操作得當,生鮮電商根本不足為懼。“現在的電商和超市,就如同十年前的超市和菜場,最主要的就是消費者習慣一時間難以改變。”
“買米買菜是要做飯吃的,講究方便快捷。”王升貴說,電商生鮮相較傳統生鮮,首先配送速度跟不上,其次,配送中生鮮品質也難以保證。另外,生鮮消費者中以中老年顧客居多,電商的消費方式畢竟在這些人群中接受度不高。“說白了,買菜大家還是愿意挑新鮮的,最好還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最好,超市這點優勢很明顯。”
內外發力,超市多管齊下狠抓生鮮
事實上,除了超市自身在加碼生鮮業務外,各級政府也在政策上予以助推,讓超市里“看得見摸得著”的生鮮既實惠于民,又讓超市與電商的較勁中增加了籌碼。
去年以來,隨著我市生鮮農產品“放心柜”的實施以及農副產品平價商店等先后入駐超市,對接生鮮基地、設置放心柜、優化生鮮配送等,一系列惠民措施紛紛落地。記者走訪各大商超發現,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品質成為商超維持生鮮地位穩固的兩大“賣點”。
在樂購超市黃巖店,記者看到,店內生鮮專柜隨處可見菜肉檢測合格的標志牌。這就是所謂的生鮮“放心柜”,按照要求,超市里的鮮肉、蔬菜、水產、禽蛋、水果等“五大類”農產品,要建立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體系。相應的,不少超市還設立了專門的檢測部門。
而作為我市首批簽約的平價商店之一的世紀聯華市府大道店內,一塊寫著“今日菜價”的公告牌常年掛在超市平價直銷區。公告牌上明確標注了賣場的價格和市場上的價格對比,平均降幅達15%以上。
而世紀聯華臨海雙鴿店更喜歡另辟蹊徑,跟當地的一家互聯網企業“百飛達生活網”聯手,推出了同城生鮮配送服務。網站一名劉姓負責人表示,項目運營一段時間下來,十分不錯,平均一天能接到200多單生意。
“今年公司年會上就曾著重強調了生鮮銷售。”王升貴透露說,超市管理層對于生鮮品類經營越來越重視,生鮮占總體銷售額的比例也逐年攀升。“去年我們生鮮占總體銷售比例30%以上,未來可能再往上增長。”王升貴說,傳統商超狠抓生鮮已成主流。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分析:加碼生鮮超市能否打贏“守擂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