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近一年,華潤與樂購的合資協議終獲認可。與大多數合資案例不同的是,這未必是一場傳統意義上的皆大歡喜。因為,在不少人看來,所謂的合資,其實只是一種美其名曰。畢竟,將中國業務及現金全部注入合資公司的樂購,除了20%股權的象征性權利之外,幾乎已一無所有。
合資塵埃落定
時隔11個月,一項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協議成為現實。
近日,華潤萬家發布公告,表明其母公司華潤創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創)與TESCO簽署的合資協議已獲得中國相關政府機構的批準,合資雙方將組成多元化零售合資公司,于大中華地區(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經營大賣場、超級市場、便利店、現購自運業務及酒類專賣門店等零售業務。預測顯示,新成立的合資公司銷售額或將達到100億英鎊左右,約合人民幣95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合資公司中,雖然TESCO注入了中國業務(包括樂購)及現金,但其在新公司的股份卻僅持有20%。早在去年雙方簽署備忘錄之時,樂購方面就曾表示過將派兩名成員進入董事會,并享有一系列與20%股權相一致的股東權利和企業治理權,但在擁有80%股份的華創面前,這種權利顯然很有限。
與此同時,華潤萬家CEO洪杰作出表態,未來TESCO在內地的135家門店會全部更名為華潤萬家,以實現品牌擴張。這意味著,從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以及世界范圍內的影響來看都不亞于華潤萬家的TESCO,將在華隱退。其在華苦苦經營了10年的樂購品牌,將徹底從消費者的視野中消失。
如此種種,無不讓外界篤信樂購被華創收購了。盡管,嚴格意義來說,這種說法并不科學。
“這個說法從理論上來講不嚴謹,因為是雙方注資成立公司。但是,從華創持有80%的股份,以及未來135家樂購均會更名為華潤萬家來看,華創在這個合作中是持壓倒性優勢的。更恰當地說,是華創通過資本運作,對樂購的中國業務進行并購,并且實現自己的品牌擴張。”凌雁管理咨詢首席咨詢師林岳對新金融記者表示,外界的“收購”一說,并非沒有道理。
有意思的是,這種“混亂”也發生在了當事雙方的對外口徑之中。在樂購中國方面與新金融記者的溝通中,提到的是“同華潤合資事宜”;而在華潤萬家總部相關負責人與新金融記者的短信溝通中,則明確用到了“收購”這樣的字眼。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均向新金融記者作出了變相收購的解釋。一派觀點指出,20%股權是對全球第三大零售商顏面的保全,是TESCO逐步退出中國市場的一種體面說法,即用合資的方式來淡化TESCO這個全球500強企業在華被收購的尷尬;另一派觀點則認為,這是樂購為了給股東一個較為滿意的交代而采取的策略,即借成立合資公司為名,既縮減了自己在虧損業務方面的投資,又作出了不放棄大中華地區這個商機無限市場的表態。
“至于未來,樂購是會逐漸縮減投資比例,并最終退出中國?還是會加大投資比例,借助華潤獲得一定的收益?我比較傾向于前者。”林岳坦言,沒有品牌,就沒有一切,“對于樂購來說,其在中國已經一無所有。”
樂購黯然淡出
如今總結起來,兩個關鍵詞似乎就已串起了TESCO在華10年的軌跡:樂購、收購—10年前,TESCO以收購樂購為起點進入中國;10年后,TESCO又以樂購的變相被收購黯然淡出。
其實,TESCO的淡出之意,早已醞釀多時。早在2012年,就有接近樂購中國的消息人士向新金融記者透露,TESCO內部已出現兩種聲音。一種觀點認為樂購在華走不下去了,應該把中國生意關。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華潤萬家與樂購合資塵埃落定 誰喜誰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