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無論 實體商業 還是電子商務都面臨著轉型、創新的挑戰。一方面,電子商務企業積極開發新應用新技術,滿足消費者線上購物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 實體商業 也積極觸網,探索線上線下的有效融合。產品創新、科技創新、服務創新等多種商業創新模式,成為企業脫穎而出的選擇
“前幾年,我們熱衷談O2O。現在看, 實體商業 正在加速與電子商務融合”“我們正在向全渠道邁進”“雖然眾聲喧嘩,但關鍵還在于回歸商業本質,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的商品、最好的服務”……近日,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商報社與中國商業出版社共同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商業創新大會上,創新,成為與會人士熱議的話題。
“互聯網+”激發創新潛力
“互聯網+”,給線上線下零售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發力產品創新、科技創新、服務創新,成為不少企業的選擇。
“‘互聯網+’時代,線上線下是無邊界的,沒有順序之分,消費者選擇同一個商品有不同的窗口。‘互聯網+’時代也應該是跨界、融合,實體經濟和虛擬數據無縫對接。”國美電器智能家電總裁、國美在線CEO李俊濤表示,國美擁有“262”的商品結構:20%的商品是中低端商品,靠這部分打市場、上規模;60%的商品是最主流的商品,這些大眾化的商品要做到品類全;剩下20%則是個性化、高毛利率、差異化的商品。這些個性化的商品是國美通過大數據分析,直接參與上游的研發和定制、贏得市場的殺手锏。
亞馬遜中國副總裁牛英華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中國消費者的潛力非常大,有的訂單來自中國西部非常偏遠的城市,他們的配送服務已覆蓋中國1400個城市。“‘雙11’只是預熱,接下來,我們還將與美國同步推出‘黑色星期五’促銷活動和圣誕前的活動,讓中國的消費者實時買到與美國折扣季同質同價的正品。”牛英華說。
阿里日前發布了喵街2.0版本,這一APP被稱為“逛街神器”,基于用戶當前地理位置,向顧客提供周邊商場及其品牌門店信息,并提供吃喝玩樂購的一站式服務應用。阿里城市生活事業部總裁、喵街智能商業CEO郭大路表示,阿里城市生活事業部將與實體商家聯手,通過移動互聯網來協助線下零售商解決互聯網轉型的痛點,“比如商家想提供一杯免費咖啡吸引顧客上門,但有時顧客太多,又希望顧客少一些……我們能為顧客和商家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創新還需練好內功
業內人士的共識是,不管采用什么樣的創新樣式,關鍵還在于練好內功。
麥德龍中國區電子商務總經理陶源告訴記者,今年在天貓、京東的旗艦店都參與了“雙11”的促銷活動。“第一次參加‘雙11’就讓我們見識了中國巨大的消費能量,比如有一款德國進口牛奶銷售量上線后遠遠超過預期。”陶源認為,跨境電商拼的是全球供應鏈能力,只有擁有長期穩定的供應能力,才不會成為“閃購”。
“線下企業做線上比較難,但線上電商轉向商業也不容易,都面臨缺乏人才的問題。”北京超市發超市連鎖有限公司總裁李燕川表示,實體店有實體店的好處,關鍵在于是否回歸商業本質,為消費者提供最滿意的商品和服務。比如超市發主營生鮮食品,員工志愿為孤寡老人結成幫扶對子,提供充滿親情的服務,因此超市發的顧客80%是固定客和回頭客。
五星電器總裁潘一清認為,做房地產要做到“四通一平”,商業創新同樣要做到“四通一平”。所謂“四通”,指的是商品打通、價格打通、履單打通、支付打通,而“一平”則是讓顧客在任一渠道都能獲得無縫、平順、優質的體驗。實現了“四通一平”,商業企業就實現了“海陸空一體”,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實體商業 應找準方向
消費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力讓世界矚目,雖然近年來“電商會滅掉 實體商業 ”的論調甚囂塵上,但數據顯示,近年來網絡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左右,因此 實體商業 還應保持冷靜和清醒。
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表示,據商務部預測,到2020年,網絡銷售將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1.8%。“而 實體商業 基數大,其地位作用不可替代,對就業、稅收貢獻大,特別是當自然災害發生時,能發揮穩定市場的作用。”黃海說。
商業創新的方向在哪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提出,思路即出路。她建議 實體商業 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找突破,首先,在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服務鏈的重構中創新;其次,抓住“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等重大戰略機遇,在貨物流通中創新發展;再次,未來的信息集成、信息協同、信息使用的方式變革,將對商業創新提供重大的戰略機遇;最后,我國自貿區戰略給商業“走出去”、在國際上配置資源帶來重大機遇。
“前幾年,我們熱衷談O2O。現在看, 實體商業 正在加速與電子商務融合”“我們正在向全渠道邁進”“雖然眾聲喧嘩,但關鍵還在于回歸商業本質,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的商品、最好的服務”……近日,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商報社與中國商業出版社共同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商業創新大會上,創新,成為與會人士熱議的話題。
“互聯網+”激發創新潛力
“互聯網+”,給線上線下零售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發力產品創新、科技創新、服務創新,成為不少企業的選擇。
“‘互聯網+’時代,線上線下是無邊界的,沒有順序之分,消費者選擇同一個商品有不同的窗口。‘互聯網+’時代也應該是跨界、融合,實體經濟和虛擬數據無縫對接。”國美電器智能家電總裁、國美在線CEO李俊濤表示,國美擁有“262”的商品結構:20%的商品是中低端商品,靠這部分打市場、上規模;60%的商品是最主流的商品,這些大眾化的商品要做到品類全;剩下20%則是個性化、高毛利率、差異化的商品。這些個性化的商品是國美通過大數據分析,直接參與上游的研發和定制、贏得市場的殺手锏。
亞馬遜中國副總裁牛英華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中國消費者的潛力非常大,有的訂單來自中國西部非常偏遠的城市,他們的配送服務已覆蓋中國1400個城市。“‘雙11’只是預熱,接下來,我們還將與美國同步推出‘黑色星期五’促銷活動和圣誕前的活動,讓中國的消費者實時買到與美國折扣季同質同價的正品。”牛英華說。
阿里日前發布了喵街2.0版本,這一APP被稱為“逛街神器”,基于用戶當前地理位置,向顧客提供周邊商場及其品牌門店信息,并提供吃喝玩樂購的一站式服務應用。阿里城市生活事業部總裁、喵街智能商業CEO郭大路表示,阿里城市生活事業部將與實體商家聯手,通過移動互聯網來協助線下零售商解決互聯網轉型的痛點,“比如商家想提供一杯免費咖啡吸引顧客上門,但有時顧客太多,又希望顧客少一些……我們能為顧客和商家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創新還需練好內功
業內人士的共識是,不管采用什么樣的創新樣式,關鍵還在于練好內功。
麥德龍中國區電子商務總經理陶源告訴記者,今年在天貓、京東的旗艦店都參與了“雙11”的促銷活動。“第一次參加‘雙11’就讓我們見識了中國巨大的消費能量,比如有一款德國進口牛奶銷售量上線后遠遠超過預期。”陶源認為,跨境電商拼的是全球供應鏈能力,只有擁有長期穩定的供應能力,才不會成為“閃購”。
“線下企業做線上比較難,但線上電商轉向商業也不容易,都面臨缺乏人才的問題。”北京超市發超市連鎖有限公司總裁李燕川表示,實體店有實體店的好處,關鍵在于是否回歸商業本質,為消費者提供最滿意的商品和服務。比如超市發主營生鮮食品,員工志愿為孤寡老人結成幫扶對子,提供充滿親情的服務,因此超市發的顧客80%是固定客和回頭客。
五星電器總裁潘一清認為,做房地產要做到“四通一平”,商業創新同樣要做到“四通一平”。所謂“四通”,指的是商品打通、價格打通、履單打通、支付打通,而“一平”則是讓顧客在任一渠道都能獲得無縫、平順、優質的體驗。實現了“四通一平”,商業企業就實現了“海陸空一體”,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實體商業 應找準方向
消費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力讓世界矚目,雖然近年來“電商會滅掉 實體商業 ”的論調甚囂塵上,但數據顯示,近年來網絡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左右,因此 實體商業 還應保持冷靜和清醒。
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表示,據商務部預測,到2020年,網絡銷售將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1.8%。“而 實體商業 基數大,其地位作用不可替代,對就業、稅收貢獻大,特別是當自然災害發生時,能發揮穩定市場的作用。”黃海說。
商業創新的方向在哪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提出,思路即出路。她建議 實體商業 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找突破,首先,在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服務鏈的重構中創新;其次,抓住“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等重大戰略機遇,在貨物流通中創新發展;再次,未來的信息集成、信息協同、信息使用的方式變革,將對商業創新提供重大的戰略機遇;最后,我國自貿區戰略給商業“走出去”、在國際上配置資源帶來重大機遇。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實體商業應找準方向 冷靜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