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目的是制造快樂的消費者 , 而不是滿意的股東 , 因為前者可以產生后者 , 而反過來則不然。
他認為規模本身并不能保證任何事情,公司大可能并不好,更重要的是靈活、有創新能力;他對美國公司的短期行為持批評態度,認為美國經濟大而弱,從長遠看,歐洲的經濟更健康;他是以系統論、控制論、仿生學為基礎構建了獨特的管理思想的歐洲管理大師弗雷德蒙德 · 馬利克 (Fredmund Malik) 教授。
在最近一次《商學院》雜志舉辦的經理人社區活動上,馬利克教授與《商學院》的讀者分享了他的管理智慧:他呼吁中國改變對美國商業模式的模仿,大力培育中小私營企業,因為這樣的企業不需要服從股東的短期利益,它們更靈活,更有長遠計劃。
歐美管理思想的差異
無論是從經濟或者文化角度,我們似乎總喜歡把“歐美”籠而統之地歸為一類。“但實際上,美、歐在管理思想上有很大的區別,我想中國也能從歐洲管理思想中獲得教益。歐洲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經濟實體,它特別強調質量,這可從歐洲產的汽車上看出來。歐洲有很多大品牌,它的經濟是一種創新經濟,對 21 世紀復雜性的挑戰準備得最好。這是因為,歐洲公司不是以利益為指導,而是強調質量,強調客戶,正因為如此,歐洲公司反而更能獲利。這一點與美國公司追求短期利益的風格不太一樣,由此產生的很多管理思想也會有差異。”馬利克教授表示。
在目前的情況下,人們追求利潤是沒錯的,但企業真正的商業基礎不是金錢,不是為獲利著迷,而是必須強調客戶的滿意度。企業服務的不是股東的價值而是客戶的價值。當然企業也可以追求短期利潤,但是這對其長期發展、創新質量等方面有很大的障礙。而創新和品質是歐洲公司所看重的。
賺錢只是長期經營的關鍵之一
馬利克教授認為,追求短期利益只有一個指導,就是賺錢。而追求長期利益有六個關鍵點,獲利只是其中之一。“這就好像一個人的健康,不能只用單一指標衡量。長期經營也是同樣的道理。”
馬利克教授指出了這六個關鍵點 :“一是市場地位。這包括了客戶價值、客戶滿意度、質量、品牌、技術、價格、銷售渠道等。同時 , 最重要的是追求與客戶的信任關系。要知道 , 最持久的利潤來源是客戶價值 , 而不是股東價值。公司的目的是制造快樂的消費者 ,而不是滿意的股東 , 因為前者可以產生后者 , 而反過來則不然。二是創新的表現 , 現在人人都談創新 ,但在尋找創新阻礙的時候卻沒有發現 ,‘掙快錢’就是創新的重要阻礙之一 , 因為只追求短期利益就不可能有創新。新的、好的東西是需要時間來成就的。三是生產力。生產力有上四種 : 勞動生產力、資本生產力、時間生產力、知識信息生產力。商業需要成長、更新 , 生產力每個月都要能增長。如今 ,最重要的是知識信息生產力 , 并且應該讓這個國家和人民擁有這樣的知識信息生產力。四是企業吸引人才的能力 : 一個企業 , 吸引保留人才跟薪酬有重要關系 , 但更重要的是雇員的忠誠 , 建立起信任關系。所以人們不僅需要金錢來體現收入和部分價值 , 更需要的是企業能讓他們看到人生的意義 , 能看到成果 , 看到自己對事業有所貢獻 , 而不是僅僅局限于金錢。五是流動性。市場經濟不是像人們認為的由利潤來決定 ,而是由支付能力來決定的。債主債權人不太關注企業的錢是從哪里來的 , 他們關心的是支付能力。市場里有很多能獲取利潤的公司 , 但最后還是失敗了 , 因為它們不能支付債務 , 尤其當其增長是以危險的方式出現時。 第六個關鍵才是利潤。有了上述五個關鍵的前提 , 利潤才可以做到長期持久。僅僅做生意是不夠的 , 藝術存在于生意當中。基本上在歐洲獲得聲譽的企業都持有這種觀點 , 而不是去掙快錢。”
馬利克教授認為 , 現在掙快錢的做生意方式是危險的 , 因為它增加了企業垮掉的風險。最危險的是金融 , 可能導致整個股市垮掉。
中國企業應向歐洲學習
“我知道在座很多人都崇拜美國。”馬利克教授說,“美國確實是非常強有力的經濟體和影響力,但歐洲有 5 億人口,整個的規模是美國的兩倍。歐洲典型公司利潤率一般是一個典型美國公司的兩倍。歐洲的經濟比美國復雜得多,因為它有多元化的經濟因素、不同的文化傳統。我們從很早就開始面對這種超復雜的環境。所以在這樣一個超級復雜的環境中間,歐洲公司如果想取得成功,就要盡其所能想辦法取得成功,有時候采取的方式是與美國公司完全背道而馳的。而且根據我對中國的了解,我認為歐洲多元化復雜性和中國的情況很相似。”
復雜性對任何種類的系統都提出生死攸關的問題——對公司來說,這些問題是市場的復雜性、競爭結構的復雜性以及公司自己內部生活的復雜性。管理的藝術并不僅僅在于增長和保持強壯,還在于隨著規模增大而變得有遠見、靈活、有適應能力、反應快捷、能夠演化。
馬利克教授認為,規模并不能保證任何事情,有時候增長是致命的。“大部分公司以錯誤的方式增長,預先注定了它們的滅亡。人們可以從成功者那里學到的是:什么情況下有必要增長,什么情況下一定不能增長。任何人都能看到它們的規模,卻不一定能看到它們的實力。“最好的公司并不看重它們的規模,他們看重的是在競爭戰斗中‘最終決戰’階段代表實力的因素。與它們的增長同步,它們也發展那些保證它們擁有運轉和適應能力的不可見的系統。”
90% 的歐洲公司并不是大家耳熟能詳、頻繁見諸報端的上市公司,但是,這些公司雇傭歐洲 3/4 公司的雇員,產出占整個國家生產總值的 60% 以上。“仿生學可以窺探這其中的秘密。在生物界,最小的有機體對能量的轉化能達到 95%以上,而人類造的發動機,能量轉化率只有 50% 左右;如果我們能學習自然,就不會出現能源短缺,也不會造成浪費和產生廢物。”
顯而易見,馬利克教授口中的歐洲多數企業,如同生物界中那些能讓能量轉化達到 95% 的小機體。因為它們更靈活,更有長遠計劃。他認為,歐洲一些國家的經濟實力主要來自中小私營企業。而且,按人口比例計算,瑞士的世界500 強企業總數也超過美國五倍。“因此,我認為,并且大力呼吁,中國要著力培育中小私營企業,它們不需要服從股東的短期利益,更靈活,更有長遠計劃。”
最后,馬利克教授和讀者分享了他倡導的管理規則:公司大可能并不好,更重要的是靈活,有創新能力;不能只顧股東,客戶才是上帝;不僅要控制成本 ( 短期利益 ),更要向外看,有長遠的目光;不能只靠一流人才,更要用有激情的人;雇傭有勇氣的 CEO,而不是有魅力的 CEO;不要崇尚力量,而要崇尚精神。
Q&A For Manager's Community
Q:歐洲的企業管理行為和思想在歐洲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它在世界其他地區有普遍適應性嗎 ?
馬利克:這是個很好的問題。良好的、健康的管理是基于哲學基礎的,是有著普適性的法則。這種普適性的法則同當地文化結合在一起,會有成效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取得了成功,這是它接受國際上先進管理方式、同其文化結合在一起的結果。成功是可以依靠差異來取得的,差異能把競爭伙伴變成一種共存關系。我想對中國更合適的管理是歐洲的方式。美國的簡單化商業模式是它的優勢,這是在美國的環境中競爭出來的。但中國的環境完全不同,需要在復雜性中學習管理和競爭。美國的成功是把事情簡單化,如果環境能簡單化,就能成功,否則就需要系統管理。關鍵就是全面平衡、密切聯系、動態的管理。
Q:企業如何實現對員工的長期的激勵 ?
馬利克:在所有國家,都存在人們是在為金錢還是為事業工作的問題。要是給人們一個理由,期望他們用一生的時間給你工作的話,靠錢是買不到的。也不可能用錢買來信任、忠誠和對事業的獻身。錢能買到的只是雇傭軍。中國現在處在經濟轉型期,很多人認為在轉型期之間要為你的雇員和工人付很高的工資,以便讓其賣力地工作,實際上真的不是這樣的。不久前我到英國參觀了詹姆斯 · 邦德的那款車,當時我去工廠參觀,人們介紹情況的時候,根本沒有提過動因、激勵這個詞,他們不止一次談到,能夠生產世界上最好質量的車的品牌使他們感到非常自豪,他們之所以成功,這樣的感覺和因素功不可沒。
Q: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一項調查,據說 80% 以上受調查的大企業都有進行海外并購的意向。你認為中國企業現在是否已經發展到了進行海外并購的階段 ?
馬利克:No !原因很簡單,全世界所有的企業并購行為中,70% 都是以失敗告終的,更不用說中國企業還遠遠沒有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弗雷德蒙德 · 馬利克(Fredmund Malik)
教 授、 博 士 , 瑞 士 圣 加 倫 管 理 中 心 (St. Gal en Management Center) 的創辦人和所有者。他被管理學科的創始人彼得 · 德魯克稱為“管理學中最權威的人士”。是歐洲最出色的、國際著名的管理教育家、管理思想家和管理顧問之一。
他認為規模本身并不能保證任何事情,公司大可能并不好,更重要的是靈活、有創新能力;他對美國公司的短期行為持批評態度,認為美國經濟大而弱,從長遠看,歐洲的經濟更健康;他是以系統論、控制論、仿生學為基礎構建了獨特的管理思想的歐洲管理大師弗雷德蒙德 · 馬利克 (Fredmund Malik) 教授。
在最近一次《商學院》雜志舉辦的經理人社區活動上,馬利克教授與《商學院》的讀者分享了他的管理智慧:他呼吁中國改變對美國商業模式的模仿,大力培育中小私營企業,因為這樣的企業不需要服從股東的短期利益,它們更靈活,更有長遠計劃。
歐美管理思想的差異
無論是從經濟或者文化角度,我們似乎總喜歡把“歐美”籠而統之地歸為一類。“但實際上,美、歐在管理思想上有很大的區別,我想中國也能從歐洲管理思想中獲得教益。歐洲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經濟實體,它特別強調質量,這可從歐洲產的汽車上看出來。歐洲有很多大品牌,它的經濟是一種創新經濟,對 21 世紀復雜性的挑戰準備得最好。這是因為,歐洲公司不是以利益為指導,而是強調質量,強調客戶,正因為如此,歐洲公司反而更能獲利。這一點與美國公司追求短期利益的風格不太一樣,由此產生的很多管理思想也會有差異。”馬利克教授表示。
在目前的情況下,人們追求利潤是沒錯的,但企業真正的商業基礎不是金錢,不是為獲利著迷,而是必須強調客戶的滿意度。企業服務的不是股東的價值而是客戶的價值。當然企業也可以追求短期利潤,但是這對其長期發展、創新質量等方面有很大的障礙。而創新和品質是歐洲公司所看重的。
賺錢只是長期經營的關鍵之一
馬利克教授認為,追求短期利益只有一個指導,就是賺錢。而追求長期利益有六個關鍵點,獲利只是其中之一。“這就好像一個人的健康,不能只用單一指標衡量。長期經營也是同樣的道理。”
馬利克教授指出了這六個關鍵點 :“一是市場地位。這包括了客戶價值、客戶滿意度、質量、品牌、技術、價格、銷售渠道等。同時 , 最重要的是追求與客戶的信任關系。要知道 , 最持久的利潤來源是客戶價值 , 而不是股東價值。公司的目的是制造快樂的消費者 ,而不是滿意的股東 , 因為前者可以產生后者 , 而反過來則不然。二是創新的表現 , 現在人人都談創新 ,但在尋找創新阻礙的時候卻沒有發現 ,‘掙快錢’就是創新的重要阻礙之一 , 因為只追求短期利益就不可能有創新。新的、好的東西是需要時間來成就的。三是生產力。生產力有上四種 : 勞動生產力、資本生產力、時間生產力、知識信息生產力。商業需要成長、更新 , 生產力每個月都要能增長。如今 ,最重要的是知識信息生產力 , 并且應該讓這個國家和人民擁有這樣的知識信息生產力。四是企業吸引人才的能力 : 一個企業 , 吸引保留人才跟薪酬有重要關系 , 但更重要的是雇員的忠誠 , 建立起信任關系。所以人們不僅需要金錢來體現收入和部分價值 , 更需要的是企業能讓他們看到人生的意義 , 能看到成果 , 看到自己對事業有所貢獻 , 而不是僅僅局限于金錢。五是流動性。市場經濟不是像人們認為的由利潤來決定 ,而是由支付能力來決定的。債主債權人不太關注企業的錢是從哪里來的 , 他們關心的是支付能力。市場里有很多能獲取利潤的公司 , 但最后還是失敗了 , 因為它們不能支付債務 , 尤其當其增長是以危險的方式出現時。 第六個關鍵才是利潤。有了上述五個關鍵的前提 , 利潤才可以做到長期持久。僅僅做生意是不夠的 , 藝術存在于生意當中。基本上在歐洲獲得聲譽的企業都持有這種觀點 , 而不是去掙快錢。”
馬利克教授認為 , 現在掙快錢的做生意方式是危險的 , 因為它增加了企業垮掉的風險。最危險的是金融 , 可能導致整個股市垮掉。
中國企業應向歐洲學習
“我知道在座很多人都崇拜美國。”馬利克教授說,“美國確實是非常強有力的經濟體和影響力,但歐洲有 5 億人口,整個的規模是美國的兩倍。歐洲典型公司利潤率一般是一個典型美國公司的兩倍。歐洲的經濟比美國復雜得多,因為它有多元化的經濟因素、不同的文化傳統。我們從很早就開始面對這種超復雜的環境。所以在這樣一個超級復雜的環境中間,歐洲公司如果想取得成功,就要盡其所能想辦法取得成功,有時候采取的方式是與美國公司完全背道而馳的。而且根據我對中國的了解,我認為歐洲多元化復雜性和中國的情況很相似。”
復雜性對任何種類的系統都提出生死攸關的問題——對公司來說,這些問題是市場的復雜性、競爭結構的復雜性以及公司自己內部生活的復雜性。管理的藝術并不僅僅在于增長和保持強壯,還在于隨著規模增大而變得有遠見、靈活、有適應能力、反應快捷、能夠演化。
馬利克教授認為,規模并不能保證任何事情,有時候增長是致命的。“大部分公司以錯誤的方式增長,預先注定了它們的滅亡。人們可以從成功者那里學到的是:什么情況下有必要增長,什么情況下一定不能增長。任何人都能看到它們的規模,卻不一定能看到它們的實力。“最好的公司并不看重它們的規模,他們看重的是在競爭戰斗中‘最終決戰’階段代表實力的因素。與它們的增長同步,它們也發展那些保證它們擁有運轉和適應能力的不可見的系統。”
90% 的歐洲公司并不是大家耳熟能詳、頻繁見諸報端的上市公司,但是,這些公司雇傭歐洲 3/4 公司的雇員,產出占整個國家生產總值的 60% 以上。“仿生學可以窺探這其中的秘密。在生物界,最小的有機體對能量的轉化能達到 95%以上,而人類造的發動機,能量轉化率只有 50% 左右;如果我們能學習自然,就不會出現能源短缺,也不會造成浪費和產生廢物。”
顯而易見,馬利克教授口中的歐洲多數企業,如同生物界中那些能讓能量轉化達到 95% 的小機體。因為它們更靈活,更有長遠計劃。他認為,歐洲一些國家的經濟實力主要來自中小私營企業。而且,按人口比例計算,瑞士的世界500 強企業總數也超過美國五倍。“因此,我認為,并且大力呼吁,中國要著力培育中小私營企業,它們不需要服從股東的短期利益,更靈活,更有長遠計劃。”
最后,馬利克教授和讀者分享了他倡導的管理規則:公司大可能并不好,更重要的是靈活,有創新能力;不能只顧股東,客戶才是上帝;不僅要控制成本 ( 短期利益 ),更要向外看,有長遠的目光;不能只靠一流人才,更要用有激情的人;雇傭有勇氣的 CEO,而不是有魅力的 CEO;不要崇尚力量,而要崇尚精神。
Q&A For Manager's Community
Q:歐洲的企業管理行為和思想在歐洲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它在世界其他地區有普遍適應性嗎 ?
馬利克:這是個很好的問題。良好的、健康的管理是基于哲學基礎的,是有著普適性的法則。這種普適性的法則同當地文化結合在一起,會有成效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取得了成功,這是它接受國際上先進管理方式、同其文化結合在一起的結果。成功是可以依靠差異來取得的,差異能把競爭伙伴變成一種共存關系。我想對中國更合適的管理是歐洲的方式。美國的簡單化商業模式是它的優勢,這是在美國的環境中競爭出來的。但中國的環境完全不同,需要在復雜性中學習管理和競爭。美國的成功是把事情簡單化,如果環境能簡單化,就能成功,否則就需要系統管理。關鍵就是全面平衡、密切聯系、動態的管理。
Q:企業如何實現對員工的長期的激勵 ?
馬利克:在所有國家,都存在人們是在為金錢還是為事業工作的問題。要是給人們一個理由,期望他們用一生的時間給你工作的話,靠錢是買不到的。也不可能用錢買來信任、忠誠和對事業的獻身。錢能買到的只是雇傭軍。中國現在處在經濟轉型期,很多人認為在轉型期之間要為你的雇員和工人付很高的工資,以便讓其賣力地工作,實際上真的不是這樣的。不久前我到英國參觀了詹姆斯 · 邦德的那款車,當時我去工廠參觀,人們介紹情況的時候,根本沒有提過動因、激勵這個詞,他們不止一次談到,能夠生產世界上最好質量的車的品牌使他們感到非常自豪,他們之所以成功,這樣的感覺和因素功不可沒。
Q: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一項調查,據說 80% 以上受調查的大企業都有進行海外并購的意向。你認為中國企業現在是否已經發展到了進行海外并購的階段 ?
馬利克:No !原因很簡單,全世界所有的企業并購行為中,70% 都是以失敗告終的,更不用說中國企業還遠遠沒有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弗雷德蒙德 · 馬利克(Fredmund Malik)
教 授、 博 士 , 瑞 士 圣 加 倫 管 理 中 心 (St. Gal en Management Center) 的創辦人和所有者。他被管理學科的創始人彼得 · 德魯克稱為“管理學中最權威的人士”。是歐洲最出色的、國際著名的管理教育家、管理思想家和管理顧問之一。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企業經營:追求長期利益需注意六個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