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中國加入WTO之初,“麥肯錫”就預言:在未來3至5年,中國60%的零售市場將由3至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控制,30%的市場將由國家級零售巨頭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場零頭則掌握在區域性零售巨頭手中。2004年中國將兌現入世承諾:國內零售業全面對外資開放,屆時,外資企業不再受開店地域和數量的政策限制。
“狼”來之前,本土企業已開始筑壘應戰。上海便利店如雨后春筍般遍布街頭: 華聯 羅森、可的便利、好德便利、聯華快客、“21世紀”……今年上半年滬上便利店總數已突破3500家,增速堪稱世界第一!在上海繁華地段的打浦路瞿溪路,以200米為半徑劃一個圈,圈里共密布了8家便利店。
巨鱷角力,魚蝦惶惶。在競爭慘烈的滬上水域,每天可見浪花亂濺、可聞哀聲一片。各中小加盟業主,有的坐以待斃,有的夾縫求生,有的另辟蹊徑,有的借力登天。正所謂魚有魚路,蝦有蝦道,呈現出難得的生動。
加盟店主苦樂進退
嚴建莉2000年初加盟聯華快客便利,當年就嘗到了甜頭。
她的連鎖店開在楊浦區國權路332號,背靠居民小區,街對面是網絡學院和師大附中,客源不成問題。100平米的房租每月2000元,不算太貴,為防今后水漲船高,干脆一次性簽下五年。下崗前她在超市工作過,有從商經驗。
先從報上看到聯華“7萬元做老板”的招商廣告,嚴就找到聯華加盟部,對方最看重的是門面位置,即廣東人所說的“旺鋪”——要能聚人氣,要能扼財源,一切合乎標準,但要開張營業,7萬元是遠遠不夠的,至少得翻一番。
僅僅購入首批貨品上千種,就得6萬元,聯華配送部的原則是——見款發貨。買冷柜2.5萬、制廣告燈箱0.5萬、購貨架1.6萬、購POS機2.3萬……這些硬件,一個也不能少。“到最后一算, 15萬像黃浦江水一樣流出去,其中還包括利用4050工程(上海市再就業優惠政策),向銀行貸了5萬。”
聯華的物流配送很到位,隔一天送貨上門一次,加盟者只管按需進貨。啥好賣,就多進;啥不好賣,就換別的貨。嚴精心打理加熱情笑臉,回頭客越來越多,一個固定消費群很快形成,生意一天天火起來,不出4個月,就還清了5萬元的貸款。
危機感是從旁邊的好德便利店開張的那天降臨的。好德店設計裝修得頗為排場,硬件設施好,單自動開關門就值好幾萬,冰柜也是高檔的,燈光明亮,購物環境溫馨——“搶飯碗的來了”。剛開始,嚴很是緊張,但幾天過去,她就發現了對方的短和自己的長。
好德店有十幾名員工,流動性很強,冰柜、燈光雖好,但耗電不少,成本開銷很大。而嚴對社區環境熟、服務細、人緣好,每天的早餐、盒飯很合居民口味,并且,她還擁有香煙銷售權……這些優勢讓她的小店人氣更足。
盡管如此,利潤還是大幅度下降。以前每月能保持8000元左右的毛利潤,而現在4000元都不到了。環顧左右,臨街門面已經無縫可插,然而就在前幾天,“21世紀便利”的員工又在附近打探并高價求租門面。
嚴的愁眉鎖得更緊了。“這生意實在沒得做了,屆時只有長痛不如短痛。”嚴表示了撤退意向,“‘第三者’若再往國權路里擠,阿拉就另尋門面去了。”
遭受同樣困惑的還有普陀區的吳阿毛。吳2001年才以加盟方式開了一家便利店,2003年初就被迫將店堂轉讓。問及原因,他滿臉無奈。
“開業后一度形勢喜人。沒料想不到半年,街對面就冒出一家聯華快客便利店,去年初,又一家“21世紀”店開在距我不到百米的地方。聯華快客先推出了數碼沖印業務,“21世紀”接著又啟動商品房租售信息服務項目……
吳還沒來得及招架,經營收入眼看著就走了下坡路,在赤字逼近之前,他決定忍痛割愛。
零售巨頭滬上鏖兵
1994年,當日本羅森集團和上海 華聯 集團合資建立的 華聯 羅森便利店出現在上海大街時,大多數上海人并不知道便利店為何物。
羅森進入中國市場的當年,日本人曾計劃用5年的時間在華東地區發展500家連鎖便利店。然而直到2000年,基于種種原因, 華聯 羅森在上海市場只有68家店鋪,遠遠不能支撐其前期費用。
與 華聯 羅森在中國緩慢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本土的連鎖便利店在迅猛發展。日本人在上海建立的標準的便利店,成為上海商家學習模仿的典范。便利店先行者將日本企業的電子信息管理系統、物流配送系統、采購系統和內部管理機制等核心技術,統統“拿”了過來。
時至今日,上海市民無論走入哪一家便利店,當年的陌生感早已不復存在。上海人坦承,沒有 華聯 羅森當初的“星星之火”,就沒有滬上便利店今天的“燎原之勢”。
到2001年,上海便利店發展進入高峰期,在經歷了五年的兼并整合期后,形成“五虎割據”的局面: 華聯 羅森、聯華、良友、可的、梅林正廣和。之后,又有幾支新軍加入競爭:21世紀便利要將店鋪數從360家發展到800家;農工商超市以好德便利的招牌參戰,一下子就以50家店面同時開張震憾業界,現已達到330家,并向500家進軍。此外還有易購便利、捷強便利、先施地利、85818、四海便利、家家樂……
一家挨一家的便利店已構成滬上一道奇特風景。從今年開始,隨著中心城區沿街商鋪資源越來越稀有,加上租金的持續攀升,逼使各家便利店不得不四處尋找新的空間。
國內公司在奮力比拼的同時,海外大鱷也在盯住上海這個便利店大市場,世界便利店巨頭“7-11”進軍上海已成定局,日本知名企業全家便利店也準備激活上海市場,臺灣頂新集團開始制訂實施計劃……一場新的兼并戰看來已不可避免。
但據悉,在上海10余家便利店公司中,目前幾乎沒有一家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贏利。兩年前,已有好幾家便利公司被迫關門。不少投資者擔憂,上海便利店的市場已經飽和,再爭奪下去肯定會演變成惡性無序的競爭。不少便利店原打算在營業后三年進入贏利期,而現在,這種預期被大大地推后了。 超常規的發展使得便利店不得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上“拼刺刀”。為了避免布點撞車,去年7月,聯華便利、可的便利、良友便利、好德便利、 華聯 羅森、21世紀便利、85818、四海便利、家家樂等上海便利店協會成員“歃血為盟”,制訂了上海便利店首份《選址公約》。
根據約定,在一般路段的同側或相對兩側開設便利店,店與店之間的距離不得少于100米;交通要道、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或拐角,不得低于半徑50米;堅決做到不隔墻、相鄰開店等。
但許多新軍拒絕接受約束,因為門店選址的限定必然涉及到對現有市場資源的重新分配,一些先入為主的老公司與后來的新公司之間肯定存在分歧。于是,在一些戰略要地,選址撞車依然不可避免,指望通過《選址公約》和平相處的愿望,遭遇了“光腳者不怕穿鞋者”的尷尬。
據上海市連鎖商業協會統計,上海便利店數量已經超過3500家,這個發展速度比上海市商委在本世紀初制定的“十五目標”提早了兩年半。
“狼”來之前,本土企業已開始筑壘應戰。上海便利店如雨后春筍般遍布街頭: 華聯 羅森、可的便利、好德便利、聯華快客、“21世紀”……今年上半年滬上便利店總數已突破3500家,增速堪稱世界第一!在上海繁華地段的打浦路瞿溪路,以200米為半徑劃一個圈,圈里共密布了8家便利店。
巨鱷角力,魚蝦惶惶。在競爭慘烈的滬上水域,每天可見浪花亂濺、可聞哀聲一片。各中小加盟業主,有的坐以待斃,有的夾縫求生,有的另辟蹊徑,有的借力登天。正所謂魚有魚路,蝦有蝦道,呈現出難得的生動。
加盟店主苦樂進退
嚴建莉2000年初加盟聯華快客便利,當年就嘗到了甜頭。
她的連鎖店開在楊浦區國權路332號,背靠居民小區,街對面是網絡學院和師大附中,客源不成問題。100平米的房租每月2000元,不算太貴,為防今后水漲船高,干脆一次性簽下五年。下崗前她在超市工作過,有從商經驗。
先從報上看到聯華“7萬元做老板”的招商廣告,嚴就找到聯華加盟部,對方最看重的是門面位置,即廣東人所說的“旺鋪”——要能聚人氣,要能扼財源,一切合乎標準,但要開張營業,7萬元是遠遠不夠的,至少得翻一番。
僅僅購入首批貨品上千種,就得6萬元,聯華配送部的原則是——見款發貨。買冷柜2.5萬、制廣告燈箱0.5萬、購貨架1.6萬、購POS機2.3萬……這些硬件,一個也不能少。“到最后一算, 15萬像黃浦江水一樣流出去,其中還包括利用4050工程(上海市再就業優惠政策),向銀行貸了5萬。”
聯華的物流配送很到位,隔一天送貨上門一次,加盟者只管按需進貨。啥好賣,就多進;啥不好賣,就換別的貨。嚴精心打理加熱情笑臉,回頭客越來越多,一個固定消費群很快形成,生意一天天火起來,不出4個月,就還清了5萬元的貸款。
危機感是從旁邊的好德便利店開張的那天降臨的。好德店設計裝修得頗為排場,硬件設施好,單自動開關門就值好幾萬,冰柜也是高檔的,燈光明亮,購物環境溫馨——“搶飯碗的來了”。剛開始,嚴很是緊張,但幾天過去,她就發現了對方的短和自己的長。
好德店有十幾名員工,流動性很強,冰柜、燈光雖好,但耗電不少,成本開銷很大。而嚴對社區環境熟、服務細、人緣好,每天的早餐、盒飯很合居民口味,并且,她還擁有香煙銷售權……這些優勢讓她的小店人氣更足。
盡管如此,利潤還是大幅度下降。以前每月能保持8000元左右的毛利潤,而現在4000元都不到了。環顧左右,臨街門面已經無縫可插,然而就在前幾天,“21世紀便利”的員工又在附近打探并高價求租門面。
嚴的愁眉鎖得更緊了。“這生意實在沒得做了,屆時只有長痛不如短痛。”嚴表示了撤退意向,“‘第三者’若再往國權路里擠,阿拉就另尋門面去了。”
遭受同樣困惑的還有普陀區的吳阿毛。吳2001年才以加盟方式開了一家便利店,2003年初就被迫將店堂轉讓。問及原因,他滿臉無奈。
“開業后一度形勢喜人。沒料想不到半年,街對面就冒出一家聯華快客便利店,去年初,又一家“21世紀”店開在距我不到百米的地方。聯華快客先推出了數碼沖印業務,“21世紀”接著又啟動商品房租售信息服務項目……
吳還沒來得及招架,經營收入眼看著就走了下坡路,在赤字逼近之前,他決定忍痛割愛。
零售巨頭滬上鏖兵
1994年,當日本羅森集團和上海 華聯 集團合資建立的 華聯 羅森便利店出現在上海大街時,大多數上海人并不知道便利店為何物。
羅森進入中國市場的當年,日本人曾計劃用5年的時間在華東地區發展500家連鎖便利店。然而直到2000年,基于種種原因, 華聯 羅森在上海市場只有68家店鋪,遠遠不能支撐其前期費用。
與 華聯 羅森在中國緩慢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本土的連鎖便利店在迅猛發展。日本人在上海建立的標準的便利店,成為上海商家學習模仿的典范。便利店先行者將日本企業的電子信息管理系統、物流配送系統、采購系統和內部管理機制等核心技術,統統“拿”了過來。
時至今日,上海市民無論走入哪一家便利店,當年的陌生感早已不復存在。上海人坦承,沒有 華聯 羅森當初的“星星之火”,就沒有滬上便利店今天的“燎原之勢”。
到2001年,上海便利店發展進入高峰期,在經歷了五年的兼并整合期后,形成“五虎割據”的局面: 華聯 羅森、聯華、良友、可的、梅林正廣和。之后,又有幾支新軍加入競爭:21世紀便利要將店鋪數從360家發展到800家;農工商超市以好德便利的招牌參戰,一下子就以50家店面同時開張震憾業界,現已達到330家,并向500家進軍。此外還有易購便利、捷強便利、先施地利、85818、四海便利、家家樂……
一家挨一家的便利店已構成滬上一道奇特風景。從今年開始,隨著中心城區沿街商鋪資源越來越稀有,加上租金的持續攀升,逼使各家便利店不得不四處尋找新的空間。
國內公司在奮力比拼的同時,海外大鱷也在盯住上海這個便利店大市場,世界便利店巨頭“7-11”進軍上海已成定局,日本知名企業全家便利店也準備激活上海市場,臺灣頂新集團開始制訂實施計劃……一場新的兼并戰看來已不可避免。
但據悉,在上海10余家便利店公司中,目前幾乎沒有一家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贏利。兩年前,已有好幾家便利公司被迫關門。不少投資者擔憂,上海便利店的市場已經飽和,再爭奪下去肯定會演變成惡性無序的競爭。不少便利店原打算在營業后三年進入贏利期,而現在,這種預期被大大地推后了。 超常規的發展使得便利店不得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上“拼刺刀”。為了避免布點撞車,去年7月,聯華便利、可的便利、良友便利、好德便利、 華聯 羅森、21世紀便利、85818、四海便利、家家樂等上海便利店協會成員“歃血為盟”,制訂了上海便利店首份《選址公約》。
根據約定,在一般路段的同側或相對兩側開設便利店,店與店之間的距離不得少于100米;交通要道、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或拐角,不得低于半徑50米;堅決做到不隔墻、相鄰開店等。
但許多新軍拒絕接受約束,因為門店選址的限定必然涉及到對現有市場資源的重新分配,一些先入為主的老公司與后來的新公司之間肯定存在分歧。于是,在一些戰略要地,選址撞車依然不可避免,指望通過《選址公約》和平相處的愿望,遭遇了“光腳者不怕穿鞋者”的尷尬。
據上海市連鎖商業協會統計,上海便利店數量已經超過3500家,這個發展速度比上海市商委在本世紀初制定的“十五目標”提早了兩年半。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連鎖便利店:圈地與突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