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超市是大爺大媽的“主場”。年輕人不太愿意在打折區挑挑揀揀,排隊結賬更是令他們深惡痛絕。而當無現金支付方式走進生活,大眾對消費體驗和支付方式的便捷性要求越來越高,于是出現了拿完即走的 無人便利店 。
今年夏天, 無人便利店 成為繼“共享”之后第二個熱詞,似乎未來零售業遲早將被無人商店所顛覆和取代;也有不少人認為, 無人便利店 只是個噱頭,并不新鮮。為此,長江商報記者走訪了江城數家 無人便利店 和傳統便利店,觀察這兩種模式的運營成本、客流量、顧客體驗等區別。無論如何, 無人便利店 的出現,將推動包括傳統便利店在內的國內線下零售行業的系統升級,這或許才是 無人便利店 帶來的更大價值。策劃/龍威
過去半個月, 無人便利店 頻頻“上頭條”。
6月28日,F5未來商店完成3000萬元A+輪融資,不到一周后的7月3日,繽果盒子宣布獲得超過1億元融資。7月7日,阿里 無人便利店 “淘咖啡”在淘寶造物節亮相。此前,傳統零售巨頭歐尚、大潤發、沃爾瑪也先后推出自助雜貨售賣亭,另有伊利、娃哈哈相繼宣布入局…… 無人便利店 這陣風就這么吹了起來。
無人便利店 :成本低、省時間
為了進一步了解 無人便利店 的消費場景和運營模式,記者對街頭 無人便利店 進行了探訪。
7月12日,記者在武昌徐東某大廈內看到一個小塊頭的貨架,大小與無人售貨機相當,上面擺放著方便面、餅干、飲料、礦泉水等30多種進口商品,每個商品下方有一個二維碼,顧客選中某款商品,只需用微信付款即可。
貨架旁沒有導購,沒有收銀,無人管理,也無監控攝像頭,這種無人貨架型的新零售模式,最近出現在武漢一些高端寫字樓、大型孵化器、中小企業、銀行里。
今年剛過而立的王劍渤是該迷你版“無人超市”的創始人,有長達十三年的海外代購經驗。他瞄準 無人便利店 的商機后,通過朋友對歐洲、日本等地的 無人便利店 進行了考察,認為 無人便利店 購物模式便捷、市場反響良好,“錢”景廣闊,便下定決心回家鄉創辦 無人便利店 。
在探訪的一個小時里,時不時有寫字樓員工“忙里偷閑”來到貨架前選購自己喜歡的零食,“這個無人貨架可受歡迎了,就像辦公室的茶水間,讓忙碌的工作也有了一絲空閑,許多貨品時常處于缺貨狀態。”
快到下班時分,越來越多的人群聚集在貨架前,泡面、面包、飲品不一會就空了。“加班必備,可以省下外賣錢,貨架上的物品價格要比一般的零售價格低10%。”一位員工說。
之所以采取開放式貨架的方式,王劍渤介紹,開放式貨架可以使購買更便捷,成本也相對投入低些,貨架投放成本為 6000-8000元。
記者又來到該品牌位于武昌區曇華林泛悅匯B區負二樓的的曇華林實體店,實體店內擺放的商品多是美妝護膚類,食品類占少數。其他與貨架模式無太大差異,顧客自行掃碼付款就行。
由于新開業,化妝護膚品較多,下班時分也沒有幾個人到店里來采購,該店督導說,美妝類利潤比較大,不過接下來開的便利店食品的比重還是會更大一些。
談及 無人便利店 的優勢,電商研究中心分析師楊亞瓊對記者表示,一是節省人力成本。24小時便利店一天需要7-8人;二是節省顧客排隊時間,顧客可以自行掃碼付賬,不必再去收銀臺等;三是環保,小票等數據單電子化,節約紙張。
傳統便利店:更有“人情味”
為了對比 無人便利店 和有人便利店的區別,第二天同樣的時間,記者來到連鎖品牌Today便利店。
在喧囂的街道,琳瑯滿目的商店,來去匆匆的人群中,白綠相間的Today讓人眼一亮。“歡迎光臨,新品有折扣,第二份半價,歡迎選購。”相比于沒有人的便利店,進入這樣的便利店讓人感到一絲溫暖。
靠近門邊的冷柜里擺放著壽司、飯團、甜品、飲品等食品,店內的貨架上分門別類地擺放著日常生活中都會涉及到的物品:食品、飲料、文具、生活用具……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快到下班高峰點,來店里購物的人群逐漸多了起來,記者觀察到,飯團、盒飯、面包最受消費者青睞。下班點過后,熟食架上的飯團、便當少了一大半。有兩位女士一進門就問,“你們的飯團在哪里呢?”
在附近工作的李女士買了一罐清酒和一個“霜淇淋”,“現在便利店東西很全,還有些進口的零食飲料,活動也比較多,食品飲料經常不定期打折,新品總會做第二件半價的活動,店員服務態度也比較好。”
“知道知道,前幾天都被刷屏了,但我還是喜歡有人便利店。”當問及知不知道 無人便利店 ,她連忙擺手:“半夜起來買東西,走到一個沒有人的空蕩蕩的便利店,你不害怕嗎?要是在店內發生什么意外,怎么及時求救?有店員在,至少有一份安全感吧,還能收獲店員的微笑、問候和服務。”
從貨物品類上來說,傳統便利店最大的優勢在熟食(便當類),“比如關東煮,這個 無人便利店 做不了,傳統的超商也做不到。這才是我們毛利最高的部分。這也是我們實現差異化的最大的武器。我們Today的熟食都有自己的制造廠商,是獨一無二的。”該店店員表示。
無人便利店 需10萬左右,傳統便利店需40萬
通過對兩種便利店的探訪,記者發現,二者各有優勢,受到不同消費者的青睞。人工、租金成本降低成為 無人便利店 最直觀的亮點,因此許多人認為經營 無人便利店 更賺錢,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長江商報記者分別采訪到二者的經營者,了解到他們的盈利模式。劉旭是Today漢西一路店的加盟合伙人。2016年5月,劉旭的第一家店在漢西一路地鐵站開業了,開業當月就賺錢的這家店,給了劉旭很大的信心。
旺季的時候月利潤達到5萬多,而淡季的時候也有將近2萬的月收入,讓他那家不到14平米的小店,一躍成為Today的明星店鋪。
問及五萬利潤怎么來的,劉旭簡單算了一下賬:去年旺季,每天的銷售額大概在9000元(他補充道:今年破萬應該很輕松)。9000乘以30天乘以大約0.31的毛利率,減去幾萬房租,水電5000元,包材報廢5000元,人事15000元。
如今,劉旭在Today的日子已經有10個月,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可能不到年底,他的第一家店就可以回本了。
而繽果盒子公關負責人回復長江商報記者稱,一個15平米的盒子,可售賣商品數量和40平米便利店相當,約800個SKU(單位庫存量),同城搬運費用不超過2000元,投入成本和試錯成本都較低;每月運營成本僅需2500元,投放當月即可實現盈利。海外U“Mini U店”則是,平均單量為30單/天 ,20-25元/單。
從經營者的回復看來,不管是有人無人,經營便利店總的說是盈利的。
一位業內人士則從投入成本、試錯成本、運營成本以及運營流水等方面向記者算了一筆賬。
他舉例,從投入成本看: 無人便利店 需要10萬左右,傳統便利店需要40萬;試錯成本: 無人便利店 可移動,若不賺錢可以遷移到別處,同城遷移費用需要2000元左右,傳統便利店遷店費用在10萬元以上;運營成本: 無人便利店 每月2500元,包括場地費、電費、維護費等,傳統便利店每月至少需要1.5萬元。盈利方面: 無人便利店 日盈利可達到300元以上,傳統便利店在2000元左右。
他認為,對于商家而言, 無人便利店 大大減少了資金的投入,成本會低一些。傳統便利店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已經有了穩定的運營模式和盈利點。而 無人便利店 剛進入市場,是否真的是低成本高收益,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無人便利店 剛進入市場,是否真的是低成本高收益,還有待進一步觀察。——零售行業業內人士
業內:新零售需真正實現智能化
近日,上海一處 無人便利店 因連日高溫暫停營業的圖片引發熱議。又有消息稱,一家 無人便利店 涉嫌違建被查??梢?無人便利店 除了要接受盈利考驗,尚有一些無法預料到的狀況需要解決。
去年十月,馬云在一場演講中提出:“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如何理解新零售?新零售對整個零售業又有怎樣的影響?
今年注定要成為無人零售店的爆發期
無人便利店 出來后,許多人都在說是零售業的一種創新、一種變革,會顛覆傳統零售業,甚至說不再需要有人的便利店和超市。
雖然 無人便利店 看似很美好,但是也有不少人對其持懷疑態度。商品銷售上面, 無人便利店 又缺少熟食、現煮咖啡等毛利更高的產品,盈利方面比不上傳統便利店。另外,人們普遍關心的還有一點:假如遇到小偷,或者惡意破壞, 無人便利店 會怎樣? 無人便利店 想要站穩腳跟還需要克服什么困難?
據悉,全時便利店在北京嘗試推出 無人便利店 當天,就有顧客現場拿走了價值昂貴的貨物而沒有付錢;還有人往返好幾次,拿走數件價值不菲的煙酒,并且只支付了10元錢。
對于無人監管下產品會出現丟失和破壞的現象,海外U創始人王劍渤表示,入駐武漢兩個月以來,被盜基本為零,未來也會安置攝像頭進行監控。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無人商業是對消費者的一種人性考驗,信用問題是無人店面臨的一大挑戰。
自動販賣機出現的時候,曾被人當成垃圾箱,也有人動歪腦筋取貨,后來演變成了自動販賣機前面還要有專人看守。無人零售的發展將面對和自動販賣機類似的風險,如果運營方需要額外投入大量的人力去監督、管理、整理的話,節省人工這一美好愿望就會落空。
電商研究中心分析師楊亞瓊認為,“無人零售”的風口來得有些急。在全國范圍內,已經落地的 無人便利店 、無人超市超過十余家。在各路資本的追逐之下,每家無人零售企業都拋出了動輒數以千計的開店計劃,今年注定要成為無人零售店的爆發期,“不過,因為這個業態剛剛形成,還未形成行業標準、政策指引,現在都還處于嘗試的階段。發展也需要通過一些實踐經驗的總結和一些碰壁。”
電商與傳統零售共謀發展是對實體銷售領域的回歸
在五月份召開的“2017中國便利店大會”上,阿里巴巴的前CEO衛哲講了這樣一句話:“便利店不是新零售的風口,便利店是新零售的門口。”
為什么會出現新零售?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電商自身發展遭遇瓶頸,難以繼續實現快速增長。
過去二十年,電商不斷在吃掉實體零售的蛋糕,2016年中國網上零售交易規模4.97萬億,占整個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95%。但電商已成為傳統產業,電子商務在經歷了瘋狂增長之后也開始遇到了天花板,增速已經大大放慢,去年增長率已經下降到29.6%,用戶增長速度也正在逐步下降,移動購物人口的紅利也基本耗盡。
電商市場正逐步進入發展成熟期,處于第一梯隊的電商平臺優勢明顯,各主流電商市場份額基本維持穩定,新進入者門檻將非常高。電商戰場已經進入尾聲,各種品類的垂直電商、跨境電商、農村電商、社交電商、微商、網紅電商、直播電商等等也只能查漏補缺,電商進入戰場打掃階段。
楊亞瓊認為,面對銷售額增長緩慢,線上流量紅利即將枯竭的現實,電商選擇與傳統零售握手言和,共謀發展,這既是電商對實體銷售領域的回歸,也是應對互聯網下半場的一種創新。
在新零售趨勢下,電商開始回歸實體銷售領域,通過與傳統零售商合作及開設線下實體店的方式鋪設線下渠道。與此同時,雖然“新零售”作為一個概念被提出到今天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但電商巨頭對線下零售產業的鋪設卻早就開始了。
阿里的新零售布局覆蓋面從大型百貨到便利超市,從生鮮電商到進貨平臺。阿里的線下實體合作伙伴包括蘇寧、百聯和銀泰這樣的大型零售商和百貨巨頭,也包括三江購物這種區域性零售商。
與阿里相比,京東與線下實體的合作更側重于超市便利店領域,其線下合作伙伴主要為永輝和沃爾瑪。另外,京東選擇通過自己開設線下實體店的方式進行渠道下沉。
總體來說,電商巨頭們的方向是一致的,回歸實體銷售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它們所遵循的主要途徑是以自身的互聯網、大數據、物流和支付能力與零售業合作伙伴進行商業重構,通過擴充對線下零售各個市場的入駐,電商的業務會越來越綜合化。
新零售業態處于初級階段
相較于新零售概念的走紅,一個清晰、完整的新零售商業模型卻始終沒有出現。新零售模式的初級樣本,除了前文提到的 無人便利店 ,還包括O2O生鮮電商和全渠道概念店等,目前都還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
無人便利店 是目前新零售模式中最引入注目的一種,也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新零售中的技術升級因素。而O2O生鮮電商可謂境況凄慘:“美味七七”宣告破產倒閉,“天天果園”陸續關閉線下門店,“本來便利”業務終止,“果食幫”補貼大戰后停業收場。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上出現這樣一組數據:全國4000多家生鮮企業當中,7%巨虧,88%略虧,4%持平,只有1%實現了盈利。
在這種形勢下,盒馬鮮生首家門店于2016年初在上海開業。2016年3月,盒馬鮮生獲得阿里巴巴數千萬美元的A輪投資,被看做是阿里新零售的試驗田。
至于全渠道概念店。與 無人便利店 的未來感相比,全渠道概念店是“新零售”模式較為輕便的一個樣本。全渠道概念店簡單來說就是將線上線下的庫存、銷售、物流和支付打通。線下實體通過開發線上產品,電商通過投資或入駐的方式“渠道下沉”,開設線下實體店,為消費者提供全渠道的購物體驗。
獵豹全球智庫(Cheetah Lab)認為,隨著“新零售”概念蔓延至更多的垂直行業,線上線下的融合趨勢在整個互聯網行業將進入加速階段,誰能最大限度地模糊“線上線下”的區別,誰能更多方位地獲取和使用數據,誰就更能掌握未來。
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管傳統零售,還是電子商務。不管是炒過頭的O2O,還是馬云說的“新零售”,所有新零售業態的產生、發展壯大,都基于兩點,一個是成本效率,給用戶帶來更大價格實惠,比如沃爾瑪;一個是用戶體驗提升,一站式購物體驗,比如家得寶、巴諾書店,還有靠近社區的711便利店等。當然,一個成功零售業態,往往二者兼顧,“要真正走向新零售,絕不是依靠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掃碼方案,或者‘線上、線下融合+物流’的方案,而是要真正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零售的無人化、智能化和信用化。”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無人便利店頻頻上頭條 “低成本高收益”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