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又玩了一把套路,2月20日阿里與百聯在上海宣布達成戰略合作,而會前的保密工作和一年半前阿里“聯姻”蘇寧出奇得相似,而當時類似的大“喜事”,還有京東入股永輝超市。
盡管“ 新零售 ”一詞是從去年10月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之后,才突然火起來,但事實上,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早就邁開了步伐。阿里CEO張勇這樣闡述 新零售 ,即圍繞人、貨、場在內的所有生產要素將基于互聯網完全重構。
但與互聯網進軍線下如火如荼的態勢相比,線下商業的發展卻并不那么樂觀,關閉潮不斷。我們尚且不清楚線上線下的融合會碰撞出什么火花,而 新零售 之于阿里、京東這些電商,又意味著多大的新生機?
新零售 :海水還是火焰?
2017年春節過后, Zara正式關閉其在成都市區核心地段的旗艦店,而Zara早在去年就透露會放緩店面擴張,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線上渠道。
再將時間回撥到2016年伊始,你會發現,彼時接下來的一年,傳統零售業的關店浪潮來勢洶洶,幾乎席卷了實體零售的所有業態。相比互聯網創業的資本寒冬,傳統零售業的冬天,似乎更冷一些。
百貨商超的業態,沃爾瑪2016年年初宣布全球關閉269家門店,在中國已關11家店;家樂福、新世界百貨、大潤發也紛紛關店;隨后11月,英國老牌零售商馬莎百貨將關閉英國以外的53間店鋪,全面撤離中國內地市場。
服裝業態方面,百麗去年6-8月在內地關閉276家門店,曾經在2011年日開2家店的百麗,如今平均每天關店3家;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達芙妮身上,在21個月里(截至2016年9月底),凈關店1562家,其中去年三季度,一季就關閉了307家店鋪。
而與關店潮相對應的,則是互聯網的全面侵入線下:
去年2月初,線下零售商從阿里的淘品牌池中挑選合作品牌,建立品類跨界+內容立體+復合陳列的實體店,實現線上線下同款同價,24小時不打烊;12月初,亞馬遜在西雅圖開張了其線下便利店Amazon Go,徹底拋棄了傳統超市的收銀結賬過程;此外還有國美的“6+1” 新零售 戰略,蘇寧云商借助其門店實現多場景體驗感知等等。
關于零售,我們看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每家都在求變,這其中不乏暫時的領先與落后,而對于阿里、京東來說,他們的 新零售 又有著怎樣的版圖?
阿里、京東的 新零售 版圖
2015年8月,阿里283億元戰略投資蘇寧云商,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雙方打通電商、物流、售后服務、營銷、金融、大數據等。同年10月,蘇寧云商全資子公司蘇寧云商集團南京蘇寧易購投資有限公司與阿里共同出資10億元設立“貓寧電商”,雙方分別占股51%和49%。
2016年1月,原京東物流總監侯毅在滬創辦盒馬鮮生,后獲得阿里高額投資,盒馬鮮生采用“線上電商+線下門店”經營模式,門店承載的功能較傳統零售進一步增加,集“生鮮超市+餐飲體驗+線上業務倉儲”為一體,業界普遍認為盒馬鮮生將成為阿里 新零售 的1號工程。
2016年11月,三江購物公告引入阿里巴巴澤泰為其戰略投資者,投資金額為21.5億元,若杭州阿里巴巴澤泰將可交換公司債券全部換股,則持股比例可達到35%。
2016年12月,阿里CEO張勇宣布,天貓團隊和聚劃算團隊將全面一體化,打通業務、營銷和運營等環節,天貓將成立三大事業組、營銷平臺事業部和運營中心,變陣為“三縱兩橫”網狀協同體系和若干獨立事業部的全新架構。
同月,阿里系投資的易果生鮮“接手”了永輝超市出售的2.37億股聯華超市內資股股份(占聯華超市總股本的21.17%),成為聯華超市二股東。而百聯仍是聯華超市的控股股東,合計持有其42.73%的股權。
2017年1月,銀泰商業發布私有化公告,阿里參與并將以74%的持股比例成為其控股股東。
2017年2月,阿里巴巴與百聯集團宣布達成戰略合作。
可以看到,關于 新零售 ,阿里布了一張密密的網,而同樣的,京東的動作其實也不少:
2015年8月,京東43億元持有永輝超市10%的股份,這是京東首次重投線下超市,其投資規模也是上市以來的最大手筆。雙方將在聯合采購、整合供應鏈管理能力、線上線下O2O業務模式上探索,作為生鮮超市的龍頭企業。
2016年6月,京東收購1號店之后,與后者背后的沃爾瑪展開深度合作,沃爾瑪將借助其全球供應鏈提供豐富商品,同時沃爾瑪在中國的實體門店將接入京東到家和京東投資的眾包物流平臺達達。
2017年1月,永輝新業態——會員電商超級物種體驗店——在其大本營福州開業,作為多重餐廳的結合模式,提供新鮮、安全、高性價比的全球優質食材,其中融合了永輝目前孵化的8個創新項目:鮭魚工坊、波龍工坊、盒牛工坊、麥子工坊、詠悅匯、生活廚房、健康生活有機館、靜候花開花藝館。
超級物種在業界與阿里的盒馬鮮生對標,以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為代表的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證, 新零售 從過去的概念階段開始深耕落地。
新零售 將給阿里、京東帶來什么?
在阿里最新的Q4財報中,我們看到其核心電商業務增速繼續放緩,而 新零售 也在財報中被專門提及。
阿里是焦慮的,當然3-5年內,盡管伴隨著增速放緩,但你依然可以看到電商持續上揚的態勢,但馬云和阿里不知道的是,10年以后它會是什么樣?他們一直在考慮,10年以后,到底什么樣的商業生態是未來?
于是,線上線下全面融合的 新零售 ,成為了電商探索未知未來的最佳候選,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 新零售 。
這一點上,百聯集團董事長葉永明其實想得很清楚,“傳統零售經營的是渠道,不是經營商品,經營的是一種聯營聯銷、招商、租賃等模式,是把空間打造了,而在新的消費環境下購買方式發生變化,消費者更關注的是產品和體驗。”
“一個零售商要去做 新零售 商,除了終端模式如何適應消費者的需要,上游產品不斷地滿足快速變化市場消費者的需要以外,還必須要有商業產業的生態鏈,有供應鏈體系。”
對于阿里、京東來說,商超的貨架、百貨的空間,最適合完成消費者在線上購物所不能實現的真實體驗以及到店取貨。但實體零售的劣勢同樣明顯,大數據的缺乏,將導致商業的低效和會員管理的滯后,這個時候,就需要葉永明所說的生態鏈。
而同樣重要的是,如果要把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一些科技融入到商業零售中,實體店是最佳的落地處,所謂的消費升級,還是要回歸線下,以滿足新消費時代下消費者的需要和體驗。
我們尚且只能將 新零售 的發展放置在萌芽階段,盡管一個個線上線下合作的新聞令人振奮,但目前,這些合作更多還是存在于新聞中,線上線下的融合究竟能實現幾分,可能真的要等到10年后,我們才會清楚知道商業生態的未來模樣。
盡管“ 新零售 ”一詞是從去年10月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之后,才突然火起來,但事實上,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早就邁開了步伐。阿里CEO張勇這樣闡述 新零售 ,即圍繞人、貨、場在內的所有生產要素將基于互聯網完全重構。
但與互聯網進軍線下如火如荼的態勢相比,線下商業的發展卻并不那么樂觀,關閉潮不斷。我們尚且不清楚線上線下的融合會碰撞出什么火花,而 新零售 之于阿里、京東這些電商,又意味著多大的新生機?
新零售 :海水還是火焰?
2017年春節過后, Zara正式關閉其在成都市區核心地段的旗艦店,而Zara早在去年就透露會放緩店面擴張,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線上渠道。
再將時間回撥到2016年伊始,你會發現,彼時接下來的一年,傳統零售業的關店浪潮來勢洶洶,幾乎席卷了實體零售的所有業態。相比互聯網創業的資本寒冬,傳統零售業的冬天,似乎更冷一些。
百貨商超的業態,沃爾瑪2016年年初宣布全球關閉269家門店,在中國已關11家店;家樂福、新世界百貨、大潤發也紛紛關店;隨后11月,英國老牌零售商馬莎百貨將關閉英國以外的53間店鋪,全面撤離中國內地市場。
服裝業態方面,百麗去年6-8月在內地關閉276家門店,曾經在2011年日開2家店的百麗,如今平均每天關店3家;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達芙妮身上,在21個月里(截至2016年9月底),凈關店1562家,其中去年三季度,一季就關閉了307家店鋪。
而與關店潮相對應的,則是互聯網的全面侵入線下:
去年2月初,線下零售商從阿里的淘品牌池中挑選合作品牌,建立品類跨界+內容立體+復合陳列的實體店,實現線上線下同款同價,24小時不打烊;12月初,亞馬遜在西雅圖開張了其線下便利店Amazon Go,徹底拋棄了傳統超市的收銀結賬過程;此外還有國美的“6+1” 新零售 戰略,蘇寧云商借助其門店實現多場景體驗感知等等。
關于零售,我們看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每家都在求變,這其中不乏暫時的領先與落后,而對于阿里、京東來說,他們的 新零售 又有著怎樣的版圖?
阿里、京東的 新零售 版圖
2015年8月,阿里283億元戰略投資蘇寧云商,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雙方打通電商、物流、售后服務、營銷、金融、大數據等。同年10月,蘇寧云商全資子公司蘇寧云商集團南京蘇寧易購投資有限公司與阿里共同出資10億元設立“貓寧電商”,雙方分別占股51%和49%。
2016年1月,原京東物流總監侯毅在滬創辦盒馬鮮生,后獲得阿里高額投資,盒馬鮮生采用“線上電商+線下門店”經營模式,門店承載的功能較傳統零售進一步增加,集“生鮮超市+餐飲體驗+線上業務倉儲”為一體,業界普遍認為盒馬鮮生將成為阿里 新零售 的1號工程。
2016年11月,三江購物公告引入阿里巴巴澤泰為其戰略投資者,投資金額為21.5億元,若杭州阿里巴巴澤泰將可交換公司債券全部換股,則持股比例可達到35%。
2016年12月,阿里CEO張勇宣布,天貓團隊和聚劃算團隊將全面一體化,打通業務、營銷和運營等環節,天貓將成立三大事業組、營銷平臺事業部和運營中心,變陣為“三縱兩橫”網狀協同體系和若干獨立事業部的全新架構。
同月,阿里系投資的易果生鮮“接手”了永輝超市出售的2.37億股聯華超市內資股股份(占聯華超市總股本的21.17%),成為聯華超市二股東。而百聯仍是聯華超市的控股股東,合計持有其42.73%的股權。
2017年1月,銀泰商業發布私有化公告,阿里參與并將以74%的持股比例成為其控股股東。
2017年2月,阿里巴巴與百聯集團宣布達成戰略合作。
可以看到,關于 新零售 ,阿里布了一張密密的網,而同樣的,京東的動作其實也不少:
2015年8月,京東43億元持有永輝超市10%的股份,這是京東首次重投線下超市,其投資規模也是上市以來的最大手筆。雙方將在聯合采購、整合供應鏈管理能力、線上線下O2O業務模式上探索,作為生鮮超市的龍頭企業。
2016年6月,京東收購1號店之后,與后者背后的沃爾瑪展開深度合作,沃爾瑪將借助其全球供應鏈提供豐富商品,同時沃爾瑪在中國的實體門店將接入京東到家和京東投資的眾包物流平臺達達。
2017年1月,永輝新業態——會員電商超級物種體驗店——在其大本營福州開業,作為多重餐廳的結合模式,提供新鮮、安全、高性價比的全球優質食材,其中融合了永輝目前孵化的8個創新項目:鮭魚工坊、波龍工坊、盒牛工坊、麥子工坊、詠悅匯、生活廚房、健康生活有機館、靜候花開花藝館。
超級物種在業界與阿里的盒馬鮮生對標,以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為代表的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證, 新零售 從過去的概念階段開始深耕落地。
新零售 將給阿里、京東帶來什么?
在阿里最新的Q4財報中,我們看到其核心電商業務增速繼續放緩,而 新零售 也在財報中被專門提及。
阿里是焦慮的,當然3-5年內,盡管伴隨著增速放緩,但你依然可以看到電商持續上揚的態勢,但馬云和阿里不知道的是,10年以后它會是什么樣?他們一直在考慮,10年以后,到底什么樣的商業生態是未來?
于是,線上線下全面融合的 新零售 ,成為了電商探索未知未來的最佳候選,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 新零售 。
這一點上,百聯集團董事長葉永明其實想得很清楚,“傳統零售經營的是渠道,不是經營商品,經營的是一種聯營聯銷、招商、租賃等模式,是把空間打造了,而在新的消費環境下購買方式發生變化,消費者更關注的是產品和體驗。”
“一個零售商要去做 新零售 商,除了終端模式如何適應消費者的需要,上游產品不斷地滿足快速變化市場消費者的需要以外,還必須要有商業產業的生態鏈,有供應鏈體系。”
對于阿里、京東來說,商超的貨架、百貨的空間,最適合完成消費者在線上購物所不能實現的真實體驗以及到店取貨。但實體零售的劣勢同樣明顯,大數據的缺乏,將導致商業的低效和會員管理的滯后,這個時候,就需要葉永明所說的生態鏈。
而同樣重要的是,如果要把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一些科技融入到商業零售中,實體店是最佳的落地處,所謂的消費升級,還是要回歸線下,以滿足新消費時代下消費者的需要和體驗。
我們尚且只能將 新零售 的發展放置在萌芽階段,盡管一個個線上線下合作的新聞令人振奮,但目前,這些合作更多還是存在于新聞中,線上線下的融合究竟能實現幾分,可能真的要等到10年后,我們才會清楚知道商業生態的未來模樣。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新零售那么火 這將給阿里、京東帶來新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