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來伊份 (603777.SH)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對這家公司,投資者除品牌和產品外,印象深刻的,還有那頭牛。
上市當天,一頭真牛頭戴紅花,背馱滿滿兩筐核桃,出現在上交所門前。誰能說這不是一個好的創意? 來伊份 選擇了投資者最為樂見的“牛”為自己站臺。不僅引爆話題無數,也讓更多投資者記住了它已是滬市主板的一家上市公司。
上市“牛”營銷
談起上市的“牛”營銷, 來伊份 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郁瑞芬至今仍興奮不已。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雖然那頭牛只亮相了一會兒,但背后卻運作了許久。牛是經過細致篩選的,不僅要求漂亮,更要“牛氣”,還要兼顧運輸和安全等因素,這與 來伊份 產品的挑選過程較為一致。而牛背上的那兩筐核桃,則正是給自己最暢銷的產品 來伊份 小核桃仁做了廣告。
不過四年多前, 來伊份 由于食品安全傳聞,而在首次申請上市時折戟。對此,郁瑞芬現在也不回避。她用“海嘯般的洗禮”概括了這一事件對 來伊份 上市之路的影響,坦言雖然最后檢查下來產品沒有問題,但極大地影響了公司當年業績,拖累了上市。而讓郁瑞芬頗有些自豪的是,該事件發生后, 來伊份 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恢復到危機發生前水平,并隨即啟動二次上市,這次將上市地選定滬市主板。
來伊份 董秘張潘宏解釋說,公司發源于上海,在上交所上市自然更為契合,但此前上交所有發行規模的限制。后來,發行規模限制放開,企業可以自主選擇上市地,那些成長性好、業績穩定、盈利能力較強、行業地位較高的領軍企業,細分市場龍頭企業,優秀民營企業和新興產業企業,都可以來上交所上市,才最終促成了這段“姻緣”。
“吃貨”信息化
來伊份 證券代碼尾號“777”,諧音“吃吃吃”,十分討喜。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發現,這并不是一家傳統經營“吃貨”的公司,信息化在其整個運營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上交所也沒有完全將 來伊份 歸類于傳統行業,認為它是一家傳統行業和現代經營模式相結合的代表,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吃貨們”的大數據。
在 來伊份 公司信息中心的一個房間中,陳列著一代代更換的電子秤,這是它信息化發展最直接的見證。郁瑞芬也介紹說,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始終堅持把年銷售額的3%作為IT投入。
截至目前, 來伊份 銷售門店1700多家,員工約7000人,注冊會員1300多萬,累計服務5億人次,這些龐大數字的背后,都是信息化的穿針引線。公司所有銷售平臺是聯網的,因此,新開了多少家店,新增了多少位會員,哪個門店什么時候需要補什么樣的貨,哪個地區什么貨品賣得最好都是實時數據,一目了然。門店營業員一旦發出賣貨指令,后臺物流部、財務部、營運部的電腦系統就會馬上收到信息并形成記錄;新貨到達門店,營業員也只需在電子秤上輸入信息,數據便發送到了后臺。
產品線上也依托信息化管理。 來伊份 以自有品牌開展連鎖經營,全部產品都來自各地不同供應商。據最新統計,其現有供應商170多家,產品有炒貨、果脯、糕點等九大類,共900多個品種。 來伊份 公司總部的二樓,就是專門用來一站式篩選、服務供應商,后者可以通過 來伊份 的信息化系統看到自己產品的銷售狀態,及時了解到消費者最喜歡的口味。而隨處可見的一個個電子顯示屏,則能從中觀察到包括供應商生產包裝、公司自己質檢和倉庫物流的監控情況。
逆勢擴張門店
來伊份 成功上市,也意味著這家公司迎來了一個新的起點。郁瑞芬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上市后, 來伊份 將借助資本市場的平臺進一步發展壯大,尤其在開拓市場方面加大力度,強化信息管理,打造“門店+B2C電商+移動APP”的全渠道版圖。她說,全渠道就是為實體產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來伊份 如能將線上線下門店與1300萬會員密切連接,就能產生一個可以期待的業績增長點。
她說, 來伊份 要做“新零售”的標桿企業。不過面對轟轟烈烈的電商大潮,公司仍會將門店擴張作為重中之重。“門店銷售是 來伊份 的優勢,尤其第八代門店推出后,單店產值平均增長了20%以上。線上銷售雖然看似熱鬧,但對休閑食品行業來說優勢并不明顯,品牌投入,加上包裝和物流費用,成本甚至不比線下低。”郁瑞芬說。
根據 來伊份 的IPO募投計劃,其將投入3.27億元資金用于營銷終端建設項目和生產,在兩年內,對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北京共1158家現有門店進行升級,同時在上述地區尋找最佳地理位置新建275家連鎖終端門店。
而線上渠道的擴張主要有兩塊:一塊是電商,強化與電商中心平臺的合作與互動;另一塊是移動APP,2017年將加大投入。 來伊份 的目標很清晰,正如郁瑞芬所說:“從創立至今,公司線下銷售規模一直處于行業領先,但線上還不是第一,公司上市后,因為有了資本市場的助力,使得原來一些既定發展戰略可以實施。”
上市當天,一頭真牛頭戴紅花,背馱滿滿兩筐核桃,出現在上交所門前。誰能說這不是一個好的創意? 來伊份 選擇了投資者最為樂見的“牛”為自己站臺。不僅引爆話題無數,也讓更多投資者記住了它已是滬市主板的一家上市公司。
上市“牛”營銷
談起上市的“牛”營銷, 來伊份 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郁瑞芬至今仍興奮不已。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雖然那頭牛只亮相了一會兒,但背后卻運作了許久。牛是經過細致篩選的,不僅要求漂亮,更要“牛氣”,還要兼顧運輸和安全等因素,這與 來伊份 產品的挑選過程較為一致。而牛背上的那兩筐核桃,則正是給自己最暢銷的產品 來伊份 小核桃仁做了廣告。
不過四年多前, 來伊份 由于食品安全傳聞,而在首次申請上市時折戟。對此,郁瑞芬現在也不回避。她用“海嘯般的洗禮”概括了這一事件對 來伊份 上市之路的影響,坦言雖然最后檢查下來產品沒有問題,但極大地影響了公司當年業績,拖累了上市。而讓郁瑞芬頗有些自豪的是,該事件發生后, 來伊份 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恢復到危機發生前水平,并隨即啟動二次上市,這次將上市地選定滬市主板。
來伊份 董秘張潘宏解釋說,公司發源于上海,在上交所上市自然更為契合,但此前上交所有發行規模的限制。后來,發行規模限制放開,企業可以自主選擇上市地,那些成長性好、業績穩定、盈利能力較強、行業地位較高的領軍企業,細分市場龍頭企業,優秀民營企業和新興產業企業,都可以來上交所上市,才最終促成了這段“姻緣”。
“吃貨”信息化
來伊份 證券代碼尾號“777”,諧音“吃吃吃”,十分討喜。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發現,這并不是一家傳統經營“吃貨”的公司,信息化在其整個運營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上交所也沒有完全將 來伊份 歸類于傳統行業,認為它是一家傳統行業和現代經營模式相結合的代表,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吃貨們”的大數據。
在 來伊份 公司信息中心的一個房間中,陳列著一代代更換的電子秤,這是它信息化發展最直接的見證。郁瑞芬也介紹說,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始終堅持把年銷售額的3%作為IT投入。
截至目前, 來伊份 銷售門店1700多家,員工約7000人,注冊會員1300多萬,累計服務5億人次,這些龐大數字的背后,都是信息化的穿針引線。公司所有銷售平臺是聯網的,因此,新開了多少家店,新增了多少位會員,哪個門店什么時候需要補什么樣的貨,哪個地區什么貨品賣得最好都是實時數據,一目了然。門店營業員一旦發出賣貨指令,后臺物流部、財務部、營運部的電腦系統就會馬上收到信息并形成記錄;新貨到達門店,營業員也只需在電子秤上輸入信息,數據便發送到了后臺。
產品線上也依托信息化管理。 來伊份 以自有品牌開展連鎖經營,全部產品都來自各地不同供應商。據最新統計,其現有供應商170多家,產品有炒貨、果脯、糕點等九大類,共900多個品種。 來伊份 公司總部的二樓,就是專門用來一站式篩選、服務供應商,后者可以通過 來伊份 的信息化系統看到自己產品的銷售狀態,及時了解到消費者最喜歡的口味。而隨處可見的一個個電子顯示屏,則能從中觀察到包括供應商生產包裝、公司自己質檢和倉庫物流的監控情況。
逆勢擴張門店
來伊份 成功上市,也意味著這家公司迎來了一個新的起點。郁瑞芬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上市后, 來伊份 將借助資本市場的平臺進一步發展壯大,尤其在開拓市場方面加大力度,強化信息管理,打造“門店+B2C電商+移動APP”的全渠道版圖。她說,全渠道就是為實體產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來伊份 如能將線上線下門店與1300萬會員密切連接,就能產生一個可以期待的業績增長點。
她說, 來伊份 要做“新零售”的標桿企業。不過面對轟轟烈烈的電商大潮,公司仍會將門店擴張作為重中之重。“門店銷售是 來伊份 的優勢,尤其第八代門店推出后,單店產值平均增長了20%以上。線上銷售雖然看似熱鬧,但對休閑食品行業來說優勢并不明顯,品牌投入,加上包裝和物流費用,成本甚至不比線下低。”郁瑞芬說。
根據 來伊份 的IPO募投計劃,其將投入3.27億元資金用于營銷終端建設項目和生產,在兩年內,對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北京共1158家現有門店進行升級,同時在上述地區尋找最佳地理位置新建275家連鎖終端門店。
而線上渠道的擴張主要有兩塊:一塊是電商,強化與電商中心平臺的合作與互動;另一塊是移動APP,2017年將加大投入。 來伊份 的目標很清晰,正如郁瑞芬所說:“從創立至今,公司線下銷售規模一直處于行業領先,但線上還不是第一,公司上市后,因為有了資本市場的助力,使得原來一些既定發展戰略可以實施。”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來伊份逆勢擴張門店 要做“新零售”標桿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