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門店2015年銷售下降1.2%創最大跌幅,三季度在華超市減少4家
作為韓國第一大百貨店, 樂天百貨 占據韓國零售業的半壁江山。然而近年來,以 樂天百貨 為代表的韓國百貨業正面臨著“失寵”危機。
記者調查發現,在經歷前三個月的連續穩定增長之后,韓國零售銷售額去年12月突然急轉直下。據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發布的數據顯示,現代百貨、 樂天百貨 以及新世界百貨旗下運營門店的銷售額在去年12月份出現5.7%的降幅。
事實上,韓國百貨業近幾年的日子一直較為“難過”,2014年韓國百貨業銷售同比萎縮了1.9%,2015年韓國消費市場繼續進入下滑階段,百貨門店銷售降幅為1.2%,為有記錄以來最大降幅。經過40多年發展已步入成熟階段的韓國零售業,突遇發展疲軟的原因何在?
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內需不振外,另一個原因是韓國政府出于保護小零售額的目標,去年開始實施大型超市義務休業活動。對此,韓國百貨店不得不放下架子與電商聯手尋求雙贏的模式。
韓國百貨業遭遇滑鐵盧
長久以來,韓國首爾作為國際商貿中心和金融中心,對高端消費人群的吸納力、周邊城市的輻射力,以及時尚生活方式的領導力等均頗有心得。不過近兩年來,在全球零售業普遍蕭條的大環境下,韓國百貨業也開始面臨業績下滑、關店止損、調整自救的現狀。
2014年,韓國 樂天百貨 遭遇了十年來的首次業績下滑。因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線上商城購物,加之從海外網站購物的韓國人數量迅速增加,其傳統百貨商店遭遇了空前的打擊。
樂天百貨 目前在韓國運營著116間百貨店,同時在國際市場擁有9間,其中中國5間、越南2間、俄羅斯和印尼各1間。2007年開始營業的 樂天百貨 莫斯科1號店,是韓國百貨行業進軍國際市場的第一家百貨商店。
而中國市場則是 樂天百貨 最為重視的海外市場。2月13日,記者登錄 樂天百貨 官網看到,除了當前已開業的北京樂天銀泰百貨,已確認的天津、沈陽項目,包括上海、大連、青島等城市都將會陸續出現 樂天百貨 的身影,預計2018年,中國將有20家以上的樂天百店。
不過, 樂天百貨 繞不開的難題是,如何開拓頗為坎坷的中國市場。
2008年, 樂天百貨 進入中國市場的首個項目——北京王府井樂天銀泰百貨正式開門營業。作為銀泰集團和樂天集團的合資公司,雙方在該百貨商場各持有50%股份。然而備受期待的樂天銀泰百貨,實際經營中卻讓人大跌眼鏡,來自銀泰百貨提供的數據顯示,短短4個月該商場便虧損了1.02億元。
“在韓國樂天操刀該項目時,商場自采了大量韓國商品,但由于運營團隊對北京消費者不夠了解,大量貨品砸在手中導致巨虧。同時為了邀請大牌進場,商場做出了補貼裝修、免租等利益犧牲,而且商場一直聘請外資團隊運營,人力成本不菲。”熟悉該商場的業內人士曾對媒體表示。隨后很長一段時間,受困于業績不佳,樂天銀泰百貨不得不持續地縮減其引以為傲的韓國品牌的數量,并最終更名為“IN88”。
師從日本的韓國百貨業,在經歷了1997年到2003年的大衰退后,再次崛起,但是2014年起,韓國百貨業再度遭遇電商及購物中心的雙重沖擊。銷售業績下滑、閉店、撤離……韓國百貨行業看起來形勢嚴峻。
樂天百貨 “失寵”零售市場
出現虧損情況的不單是 樂天百貨 ,同屬韓國樂天集團的樂天瑪特超市,在中國市場也相繼出現水土不服繼而關門謝客的現象。數據顯示,超市業務的疲軟令該部門去年三季度營業利潤暴跌87.2%至60億韓元,其中,國際市場的虧損加劇至350億韓元。超市業務的國際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國,中國有116間樂天瑪特門店,其中三季度關閉5間,增加1間,凈減少4間。
同時,財務數據顯示, 樂天百貨 去年二季度凈利潤暴跌90.8%,從上年同期的2800億韓元跌至260億韓元。截至去年9月底的三季度, 樂天百貨 銷售錄得6.9%的增幅至77190億韓元。不過,收入上漲主要受金融及藥品業務驅動,核心的百貨和超市零售業務增幅均低于平均水平。
如今,關店幾乎成為了百貨業逃不掉的夢魘。電商沖擊、租金上漲等多個因素導致零售業百貨業的關店潮洶涌而來。百貨業關店潮背后暗藏著怎樣的商業邏輯?百貨業的寒冬已經到來了嗎?
時間回溯到2009年10月19日, 樂天百貨 宣布收購方鏗家族持有的時代超市72.3%的股份,對于其他小股東持有的27.7%的股份,則以最多6.3億美元進行收購。這樣的收購并不讓人陌生,韓國企業大多選擇通過合資或收購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 樂天百貨 的這次收購決策并不明智。方鏗的報價是每股不低于5港元,而收購當天其價格卻只有4.64港元。與此同時,時代超市因為種種原因,在賣股權前就已是個爛攤子,該公司2009年上半年凈利潤為7754萬元,比此前同期的8930萬元下降13%,其間還因虧損而關閉過4家綜合超市。
而在當年如日中天的 樂天百貨 看來,時代超市經營業績接二連三地下滑,反倒是為 樂天百貨 的接盤埋下伏筆。不過,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中國,并未讓 樂天百貨 如魚得水,反而令其頻頻傳出店面虧損甚至停業的噩耗。
與此同時,中國部分地方開始出現中小百貨店倒閉的情況,隨后大型百貨店也加入倒閉行列。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大型百貨已明確將要關店的數量達到38家,2015年6月起,位居百貨業之首的萬達百貨也開始大調整,計劃精減門店至50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慶認為,網店的銷售量擠壓了實體店的銷售。同時,黃英波告訴記者,在過去幾年間,全球在建購物中心面積最多的10個城市中有8個位于中國,在未來的2016年至2019年間,還將有大量購物中心持續供應。除一線城市外,部分二三線城市也因為大量的新增供應已經開始對零售市場表現帶來壓力。
除此之外,系統性城市規劃的缺失也往往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部分地方財政對于土地出讓收入的過度依賴,致使政府在短期的土地供應節奏和長期的區域規劃發展之間的不協同。在一些公共交通設施不完善、住宅群尚未發展成熟的新區,過量、過早的商業用地供應及項目開發的結果往往使新建成購物中心人流量不盡如人意。”黃英波提到。
零售業寒冬與第二春
對于中國游客而言,韓國“零售一哥”樂天旗下的百貨、免稅店,是到韓國旅游的必逛之地。從首爾飛回中國的飛機上,幾乎可以看到游客們人手一個印有樂天logo的購物袋。不過,有數據表明,雖然近幾年來前往韓國旅游度假的中國游客不斷增多,但他們在韓國百貨商店的人均消費額卻在大幅降低。
根據韓國 樂天百貨 商店2015年發布的數據,去年春節期間,光顧 樂天百貨 首爾小公洞總店的中國游客在顧客中的占比高達26%,創歷史新高,而中國游客人均消費額為56萬韓元(約合人民幣3136元),較去年下降14%,較2013年降低38%。
業內人士稱,目前韓國樂天、現代、新世界三大百貨店巨頭,占到韓國市場大約80%的市場份額。韓國三家大型超市的銷售額已經連續14個季度下滑,內需不振是一個原因,另外韓國政府出于保護小零售額的目標,去年開始實施大型超市義務休業活動。
韓國百貨業為扭轉業績下滑都做了些什么?
業內人士提到,過去韓國百貨店都是自己運營電視購物平臺或直營網店,很少與綜合購物平臺來合作的,不過最近隨著電商的強勢增長,韓國百貨店不得不放下這種高大上的架子與這些電商聯手尋求雙贏的模式。此外,最近韓國百貨店內開辟了一個主題賣場,成為新趨勢。
同時,黃英波認為,百貨業進入購物中心是必然的趨勢,尤其是在現如今百貨業進入成長瓶頸期,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的土地取得越來越困難,城郊購物中心的興起則有了相對的空間。以湖北武漢為例,2015年新開業的宜家薈聚購物中心、永旺夢樂城沌口店、紅星美凱龍等均在三環外。黃英波認為,還可通過對傳統百貨的擴建、改造和重新定位,來迎合現在消費群的多元化需求。
在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的購物中心的沖擊下,百貨業生存不易已不是新鮮問題。不過,萬事總有例外。如北京新光天地百貨,2014年,該百貨店以75億元的銷售額位列國內商場業績排行榜榜首。而如何才能做出這樣的業績?
事實上,近年來許多大型國內百貨企業已經開始加大對自營業務的投入。一部分百貨企業利用自身在本地市場的百貨品牌知名度以及渠道優勢,代理品牌在本地的經營業務。此外,也有部分百貨企業已經開始試水“買手制”經營模式。
與此同時,物業租金的持續上漲給百貨公司的運營成本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同時百貨店自身盈利能力下降,為應對以上風險,一些百貨企業開始采取自行開發或購置現有項目的方式,提升自持物業的比重,在降低租金上漲和物業租賃風險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從房地產開發和自持物業的資產增值中獲益。
百貨企業開展線上購物更是順應消費者購買過程電子化的必然選擇,也是將消費者購物體驗化的一種延伸與深化。與從線上購物起家的電商不同,百貨開展線上業務的優勢在于,其擁有的連鎖門店網絡能夠方便地為線上渠道的消費者帶來真實、直接的產品體驗。
百貨業進入購物中心是必然的趨勢,尤其是在現如今百貨業進入成長瓶頸期,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的土地取得越來越困難,城郊購物中心的興起則有了相對的空間。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韓國零售霸主樂天百貨失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