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天,僅相隔一個月, 家樂福 和沃爾瑪兩大跨國零售巨頭先后敗走韓國,經常“掐架”的老對手在韓國市場的撤退非常“同步”——都以將門店出售方式而結束了當地業務。
偌大的歐美市場都可以把持住,緣何兩者偏偏在韓國“栽了跟頭”?
“韓國市場很特別,當地人的消費習慣和對貨品的需求、價格敏感度等都與歐美市場大相徑庭,而韓國本土零售企業非常強勢且具有自我保護意識,這些都是沃爾瑪和 家樂福 當年遭遇的巨大挑戰。”一位熟悉韓國零售業的知情者一語道破。
抓不住消費者
上個世紀90年代,沃爾瑪在東南亞經濟危機之際,通過兼并一家韓國小型零售商開始進軍韓國零售業。從1999年7月至2004年9月,沃爾瑪在韓國共開設了16家門店,一舉成為當地第五大零售商。而 家樂福 則差不多在1996年進入韓國市場,之后數年擴張到32家門店,成為當時韓國排名第四大的零售商。
兩大巨頭看似順風順水的發展背后卻蘊藏危機。
首先是對客戶消費習慣的“水土不服”。
經常看韓劇的人會多次見到一個場景——女主人一大清早去超市購買豆芽,給家人做豆芽湯早餐。這個劇情生動地描繪出韓國零售業的兩大特點——主婦是主要客戶群,且貨品一定要新鮮。
沃爾瑪和 家樂福 當年在韓國市場的第一個敗筆在于照搬了歐美模式,由于歐美消費者很習慣于一周采購一次大批量商品,因此沃爾瑪和 家樂福 初入韓國市場時的貨品大多是大包裝甚至倉儲式運作。這讓喜歡細致化消費、慣于購買小包裝商品的韓國主婦們很難接受,走進賣場時,這些喜好精挑細選精致貨物的韓國主婦幾乎在沃爾瑪和 家樂福 “難以下手”。
另一個敗筆是,由于歐美人身材高大,因此沃爾瑪和 家樂福 在韓國市場的貨架非常高,而韓國主婦的平均身高顯然低于歐美人,她們能接受的貨架至少是1.5米以下甚至更低,而沃爾瑪和 家樂福 的歐美式巨型貨架進一步讓韓國客群難以接受。
“此外,沃爾瑪和 家樂福 的歐美式促銷當時喜好放在周末,但韓國主婦是每天都要進入超市賣場的,光是周末的促銷并不符合其消費習慣,且比起大包裝貨物的‘粗放式’促銷,韓國主婦更喜歡每天翻新的精致商品促銷。”前述知情者黃先生描述道。
第三個敗筆是,沃爾瑪和 家樂福 在韓國的“水土不服”還表現在商品的選擇上。
韓國人雖然喜食烤肉,但其實蔬菜尤其是可生食的鮮菜才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論是吃烤肉還是家常菜,蔬菜必不可少。正因如此,“新鮮”是韓國零售業的關鍵點之一。
然而,沃爾瑪和 家樂福 的歐美經驗是——盡量銷售冷凍食品或可儲存較久的貨物為主,因為歐美人購物頻率不高,食品一定要經得起儲存。但這在韓國完全行不通,韓國人非常重視健康、綠色、新鮮,冷凍食品可偶爾為之,但一定不是每天消費的重點。作為零售商核心競爭力的商品失去吸引力后,沃爾瑪和 家樂福 的業績在韓國每況愈下。
強勁的本土競爭對手
與進入中國市場時因政策需要而合資運作不同,沃爾瑪與 家樂福 在韓國市場基本都沒有尋找當地合資合作伙伴。這意味著,韓國新世界集團和樂天集團儼然成為沃爾瑪和 家樂福 在韓國最強大的對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韓國新世界麾下的易買得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但從1997年到2004年的7年間,其在華的新開店數為“零”,之所以在中國市場7年未發展,就是因為當時易買得在韓國本土要應對 家樂福 和沃爾瑪,易買得首先要保衛韓國本土市場份額。
“韓國對本國的各個產業都非常保護,韓國本土企業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很強,因此外資企業想要在韓國生存,必須找到一個良好的韓方合作伙伴,可惜當年沃爾瑪和 家樂福 或許因考慮到控制權等問題而沒有與韓國當地企業有緊密合作,樂天和易買得是韓國本土兩大零售巨頭,他們實力非凡,這給沃爾瑪和 家樂福 帶來很大壓力。”上述知情者告訴記者,唯有TESCO當年在韓國“傍”上三星集團合作而得以生存。
此外,由于扎根本土,門店分布廣,因此樂天和易買得的物流體系遠比 家樂福 和沃爾瑪完善,這令歐美零售巨頭在韓國市場的成本增加。
在樂天和易買得的強勁沖擊下,從2004年開始,沃爾瑪在韓國市場出現虧損,2005年的虧損額更是高達104億韓元。
2006年4月, 家樂福 宣布出售其在韓國的全部32家門店。同年5月,沃爾瑪以8.82億美元將其韓國分公司全部股份轉讓給韓國新世界,至此,兩大歐美零售巨頭無可奈何地“謝幕”韓國市場。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家樂福、沃爾瑪緣何在韓國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