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日本最大的連鎖超市集團 大榮 公司宣布,將向日本三大銀行尋求32億美元的債務重組貸款,如果各方達成協議,這將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公司重組方案。
小泉求救三大銀行
從當初一家小雜貨店發展到今天員工超過10萬人、擁有300多家企業的零售業巨頭, 大榮 以及它的老板中內創造了戰后日本重建的典型神話。然而,伴隨著日本經濟長達10年的衰退,如今的 大榮 卻深陷于176億美元的巨額債務中不能自拔。是讓這艘破爛不堪的航母自生自滅,還是再伸援手,讓壞賬率本已居高不下的日本銀行再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首相小泉第一次面臨如此棘手的難題。
去年9月,日本第四大超市集團麥可爾公司由于長期經營不善,負債總額逾1.74萬億日元(約140億美元)而宣布倒閉。但 大榮 的規模和影響力遠非麥可爾能比, 大榮 集團的年銷售額達220億美元,員工10萬多人,是麥可爾公司的2倍。為了支撐 大榮 ,小泉政府不顧經濟界“停止干預私人企業運作”的呼吁,提出了減免稅收、國有商業銀行提供貸款等應急措施,但 大榮 卻像扶不起的阿斗,始終在財政破產的邊緣徘徊。
18日, 大榮 公司向三大債權銀行―――瑞穗控股、三井住友銀行以及富士銀行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重組計劃。如果實施,將使 大榮 的債務負擔減少75億美元,占 大榮 總負債的40%,公司的資金面將因此而大大地喘一口氣。據悉,有小泉政府在背后撐腰,三大銀行很可能同意這項重組方案。
除了毒品和女人什么都賣
對 大榮 集團總裁中內來說,1945年二戰結束時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一個戰敗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叢林里拼命掙扎,睡覺都得睜一只眼睛,防備自己的同類隨時可能餓極了把自己吃掉。在中內的回憶錄里,這段經歷奠定了他從商最重要的準則:“不相信任何人”,“只作第一,不作第二”。這一原則將他推向了零售業的王座。
二戰后,中內回到日本,接手父親的雜貨店,并逐步把它培養成日本最大的零售王國。有著二戰殘酷經歷的中內在日本戰后興起的黑市貿易中如魚得水,按其傳記的說法:“除了毒品和女人,他什么都賣。”中內以每克39日元的低價賣牛肉,比市場一般價格便宜了一半,很快壟斷了全國的牛肉市場,此后,從肥皂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中內如法炮制,低價搶占市場,很快建立起現代連鎖零售企業的規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內在日本率先推廣使用收銀機,六十年代,第一次在日本推行打折銷售。九十年代,中內的 大榮 集團擁有300多家企業,包括酒店、餐館和一個職業棒球隊,收入高達400億美元。
銀行“輸血”度難關
同日本所有的家族企業一樣, 大榮 的成長是以銀行財團“慷慨”的資金支持為基礎的。九十年代中期,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銀行為了不讓自己的貸款泡湯,更加慷慨地向危機四伏的企業放貸,企圖靠“輸血”度過難關。據日本一家媒體近日對66家日本企業所做的統計,他們的債務均超過10億美元,而股價僅有200日元(合1.6美元),66家企業債務總和超過2600億美元,是阿根廷國債的2倍。其中,僅 大榮 公司的債務就高達176億美元。
戰后日本經濟的貧血病使日本銀行在貸款時很少考慮公司的品質和還貸能力,而當時的日本也缺少豐田和索尼這樣的跨國公司,大多數公司的消費市場停留在日本國內,其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3,而債務卻是美國同類公司的2倍。
在日本,一種習慣的說法就是規模決定一切。“如果你欠銀行1萬美元,這確實是個問題,但如果你欠銀行1000萬美元,你們就成了伙伴。”大多數銀行的債務大戶往往與銀行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產權關系,大企業在銀行董事會里有自己的席位,有權決定銀行管理。
擴張漸漸失去理性
中內用了短短的20年把自己塑造成了日本的超市大王,隨后便開始在房地產領域大肆擴張。80年代房地產熱使日本經濟的泡沫成分越吹越大,中內在城市郊區和小縣城圈地,將 大榮 超市開到日本每一個角落,利用地差效應積累的資金,中內再向銀行貸款,兼并對手,或再圈地,開賣場。
銀行家與中內共舞,這個極具日本特色的擴張漸漸失去理性,賓館、便利店、餐館、快餐店,中內的觸角伸向大眾消費的每一個領域,中內甚至斥巨資買下了一家職業棒球隊。
九十年代,經濟泡沫逐漸破滅,但中內的舞步并沒有停止,反而在銀行的主動“輸血”下,變得更加瘋狂。1994年, 大榮 集團一舉兼并了3家零售企業,中內家族麾下的企業達到了356家,銷售額超過2.6萬億日元。中內還買下了夏威夷最大的超級百貨市場,耗資10億美元,為自己的棒球隊建造了一座豪華球場。
疲軟的日本經濟和逐步擴大的壞賬率,終于支撐不住中內的如此折騰。1996年, 大榮 集團的運營收入下降了93%。截至2000年中期, 大榮 的債務高達300億美元。81歲高齡的中內已經宣布退休,但仍在幕后主宰著這個商業航母,一個時代的傳奇是否因此而擱淺,銀行與企業再次聯手,是否會重蹈泡沫經濟的覆轍?這恐怕是中內這一生難以回答的問題了。
小泉求救三大銀行
從當初一家小雜貨店發展到今天員工超過10萬人、擁有300多家企業的零售業巨頭, 大榮 以及它的老板中內創造了戰后日本重建的典型神話。然而,伴隨著日本經濟長達10年的衰退,如今的 大榮 卻深陷于176億美元的巨額債務中不能自拔。是讓這艘破爛不堪的航母自生自滅,還是再伸援手,讓壞賬率本已居高不下的日本銀行再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首相小泉第一次面臨如此棘手的難題。
去年9月,日本第四大超市集團麥可爾公司由于長期經營不善,負債總額逾1.74萬億日元(約140億美元)而宣布倒閉。但 大榮 的規模和影響力遠非麥可爾能比, 大榮 集團的年銷售額達220億美元,員工10萬多人,是麥可爾公司的2倍。為了支撐 大榮 ,小泉政府不顧經濟界“停止干預私人企業運作”的呼吁,提出了減免稅收、國有商業銀行提供貸款等應急措施,但 大榮 卻像扶不起的阿斗,始終在財政破產的邊緣徘徊。
18日, 大榮 公司向三大債權銀行―――瑞穗控股、三井住友銀行以及富士銀行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重組計劃。如果實施,將使 大榮 的債務負擔減少75億美元,占 大榮 總負債的40%,公司的資金面將因此而大大地喘一口氣。據悉,有小泉政府在背后撐腰,三大銀行很可能同意這項重組方案。
除了毒品和女人什么都賣
對 大榮 集團總裁中內來說,1945年二戰結束時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一個戰敗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叢林里拼命掙扎,睡覺都得睜一只眼睛,防備自己的同類隨時可能餓極了把自己吃掉。在中內的回憶錄里,這段經歷奠定了他從商最重要的準則:“不相信任何人”,“只作第一,不作第二”。這一原則將他推向了零售業的王座。
二戰后,中內回到日本,接手父親的雜貨店,并逐步把它培養成日本最大的零售王國。有著二戰殘酷經歷的中內在日本戰后興起的黑市貿易中如魚得水,按其傳記的說法:“除了毒品和女人,他什么都賣。”中內以每克39日元的低價賣牛肉,比市場一般價格便宜了一半,很快壟斷了全國的牛肉市場,此后,從肥皂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中內如法炮制,低價搶占市場,很快建立起現代連鎖零售企業的規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內在日本率先推廣使用收銀機,六十年代,第一次在日本推行打折銷售。九十年代,中內的 大榮 集團擁有300多家企業,包括酒店、餐館和一個職業棒球隊,收入高達400億美元。
銀行“輸血”度難關
同日本所有的家族企業一樣, 大榮 的成長是以銀行財團“慷慨”的資金支持為基礎的。九十年代中期,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銀行為了不讓自己的貸款泡湯,更加慷慨地向危機四伏的企業放貸,企圖靠“輸血”度過難關。據日本一家媒體近日對66家日本企業所做的統計,他們的債務均超過10億美元,而股價僅有200日元(合1.6美元),66家企業債務總和超過2600億美元,是阿根廷國債的2倍。其中,僅 大榮 公司的債務就高達176億美元。
戰后日本經濟的貧血病使日本銀行在貸款時很少考慮公司的品質和還貸能力,而當時的日本也缺少豐田和索尼這樣的跨國公司,大多數公司的消費市場停留在日本國內,其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3,而債務卻是美國同類公司的2倍。
在日本,一種習慣的說法就是規模決定一切。“如果你欠銀行1萬美元,這確實是個問題,但如果你欠銀行1000萬美元,你們就成了伙伴。”大多數銀行的債務大戶往往與銀行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產權關系,大企業在銀行董事會里有自己的席位,有權決定銀行管理。
擴張漸漸失去理性
中內用了短短的20年把自己塑造成了日本的超市大王,隨后便開始在房地產領域大肆擴張。80年代房地產熱使日本經濟的泡沫成分越吹越大,中內在城市郊區和小縣城圈地,將 大榮 超市開到日本每一個角落,利用地差效應積累的資金,中內再向銀行貸款,兼并對手,或再圈地,開賣場。
銀行家與中內共舞,這個極具日本特色的擴張漸漸失去理性,賓館、便利店、餐館、快餐店,中內的觸角伸向大眾消費的每一個領域,中內甚至斥巨資買下了一家職業棒球隊。
九十年代,經濟泡沫逐漸破滅,但中內的舞步并沒有停止,反而在銀行的主動“輸血”下,變得更加瘋狂。1994年, 大榮 集團一舉兼并了3家零售企業,中內家族麾下的企業達到了356家,銷售額超過2.6萬億日元。中內還買下了夏威夷最大的超級百貨市場,耗資10億美元,為自己的棒球隊建造了一座豪華球場。
疲軟的日本經濟和逐步擴大的壞賬率,終于支撐不住中內的如此折騰。1996年, 大榮 集團的運營收入下降了93%。截至2000年中期, 大榮 的債務高達300億美元。81歲高齡的中內已經宣布退休,但仍在幕后主宰著這個商業航母,一個時代的傳奇是否因此而擱淺,銀行與企業再次聯手,是否會重蹈泡沫經濟的覆轍?這恐怕是中內這一生難以回答的問題了。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日本最大連鎖超市大榮破產 陷巨額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