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做傳統實體店鋪的人在幾年前看B2C網站還很新鮮,看那時候的淘寶人只要在網上開店就有人上面買貨也是非常羨慕。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酒香也怕巷子深,成交率和客單價是b2c網站的重要指標,怎樣提高這兩個指標?還得繼續從傳統營銷中尋找方法!網店需向傳統零售學些什么呢?
B2C:向傳統零售學什么
經常有朋友和我訴苦,網站的流量太低了。其言下之意就是說,網站不出銷量,主要原因還在于沒有流量,我相信這是許多做電子商務的主流認識。
沒錯,流量是很重要,但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流量并不一定意味著銷量。LOVO上線一年來,單日最高銷售紀錄82萬元,知道那天的流量是多少么?才20000多個獨立IP!
在傳統營銷領域,我們預測銷量,通常都會用到一個相對精確的數學模型:日銷量=終端數量×日均客流×成交率×客單價。
如果借鑒到電子商務領域,我們大體也可以這么斷論:成交率和客單價,是衡量一個B2C網站是否賣貨的關鍵指標。
怎樣提高這兩個指標?還得繼續從傳統營銷中尋找方法!
上個世紀末,以舒蕾為代表的國產日化系,在挑戰寶潔的廣告壓力時,曾總結出一套非常有效的終端決勝理論:店進得好,沒有好的陳列,沒銷量;有了好的陳列,沒有好的導購,沒銷量;有了好的導購,沒有好的攔截推介,還是沒銷量。
借鑒到B2C,就四步:生動化、訴求、承諾、交叉陳列。
生動化:讓顧客來了就不想走
在實體零售中,我們把客流分成三大類:
1.櫥窗客流:經過售點門口,并留意到了售點櫥窗,但沒有進店的那部分客流;
2.瀏覽客流:進店做了短時間的停留,粗略瀏覽了部分產品的客流。在這一類中,又會根據消費者是否觸摸產品,分為無接觸瀏覽客流和淺層接觸瀏覽客流;
3.深度客流:進行了試穿、試用的客流。他們往往處于購買的臨界點,在進行適當的導購服務和促銷刺激后,很容易做出購買決策。
強化櫥窗店頭的吸引力,最大程度把櫥窗客流吸引進店,通過主題陳列讓進店客流,成為淺層接觸瀏覽客流,通過導購服務,再讓其成為深度客流,并最終實現銷售。這里面所涉及的所有功課,在現代零售學中稱之為“終端生動化”。
以此映射至B2C,要提高網站的成交率,第一步就是最大程度降低網站的跳出率。
網站的跳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屏跳出(櫥窗客流),還有一種是二屏及以下跳出(無接觸瀏覽客流)。
一屏跳出的原因往往很簡單——消費者沒需求!
要想在打開網站的第1秒鐘就黏住消費者的眼球,首先是清晰地告訴他,你是賣什么的;其次是在首屏盡可能展示高關注度、高需求性的商品,展示商品的需求面越廣越好;最后就是首屏展示的商品要有誘惑力,要么是設計,要么是價格。
試想一下,當我們進入一家陌生品牌的專賣店時,一定已經從店招上知道了這個品牌是賣什么的,而且也一定是被櫥窗展示的商品所吸引進去的。
既然已經被一屏吸引,并開始往下瀏覽,那為什么還會從二屏及以下跳出呢?拋開商品本身的吸引力因素,顯而易見,陳列出了大問題。
陳列,究其目的和類型可分兩種,一種是情景式主題陳列,還有一種是標準化在架陳列。
情景陳列的目的是為了讓消費者能自覺對號入座,產生情景化聯想,聯想自己擁有以后的效果,其目的在于激發需求,這一點,宜家的樣板房堪稱經典。
標準化在架陳列,則是為了體現品類的系列化和款式的豐滿性,沃爾瑪就是典型。
以此為參考,縱觀目前的B2C網站,其首頁二屏以下的商品陳列,犯的錯誤基本相同:
1.產品表現缺乏情景式體驗。
B2C們的產品表現,越來越寫實,越來越偷懶了,除了商品還是商品,沒有使用展示,沒有場景模擬,沒有情感欲望,甚至連模特都懶得用了。要知道,消費者想購買的并不是商品,而是從特定的商品中,期望獲得的使用價值、情感價值。
關于情景式陳列,B2C們倒還真的要虛心學習一下淘寶的那些女裝小店們,麻豆(模特的昵稱)+街拍(大街上拍攝),消費者的自我代入感十足。
2.款式陳列不夠豐滿。
在實體零售中,按類別集中陳列,單一類別的款式越豐滿銷售力就越強,已經被證明是一條基本陳列原則。
實話說,大部分B2C網站首頁的品類陳列,相當之混亂。可能是因為產品線長了,款式多了,恨不得每個類別都挑一款堆在首頁上,生怕消費者錯過了什么。
這種面面俱到的品類陳列方式,極大地削弱了單個款式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假設首頁女裝區有10個產品陳列位,堆上諸如長裙、短裙、罩衫、吊帶衫、熱褲10個不同類別的產品,它的點擊情況一定遠遠低于只放上3個類別、每個類別曝光3——4款產品的方式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網店需向傳統零售學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