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機、數字電視等行業標準成為爭奪焦點;●上市熱潮涌動,赴港上市成熱點;
●行業并購重組繼續上演,但存在較大風險;●原材料漲價,價格戰受遏制;
●專利費糾紛延續,碟機行業備受重壓;●反傾銷戰火蔓延,從彩電波及到更多產品。
只有夕陽的企業,沒有夕陽的產業。雖然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價格戰慘烈、技術壟斷企業加緊專利“盤查”的影響下,家電行業利潤普遍受影響,但2004年主要家用電器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出口持續穩步增加,仍舊使整個產業“順風順水”。
方向未明的高端技術之爭、行業風云人物的起伏和此起彼伏的行業重組“大事件”,使2004年的家電業沒有“淡季”。而去年家電行業的眾多變動,給2005年留下了諸多的懸念,也是我們敢于大膽做出預言的基礎。
預言1標準之爭愈演愈烈
WAPI標準的半途而廢、閃聯和TD-SCDMA前景的撲朔迷離、數字電視傳輸標準一再難產,加上高清碟機標準出臺的再次推遲,讓許多有識之士產生了深切的擔憂:中國標準戰略到底能否實現?標準缺位的中國家電產業將何去何從?中國家電市場20年的成長歷史,詮釋了這樣一個市場的法則:專利是制勝的法寶,標準是稱霸的天條。誰擁有了標準,誰就擁有了市場的話語權。
數字電視標準繼續難產
雖然在2003年歲末廣電總局即宣布了數字電視的推進時間表。但經歷一年多的演進,國內數字電視市場并不見有太大的起色:圍繞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數字電視顯示屏標準、數字電視網絡接口標準等,各高校研究所之間、各廠商之間、各國家部委之間進行著或明或暗的爭斗,攪得主管部門遲遲不能表態,標準出臺一拖再拖;而國外的標準、國外的產業聯盟、國外的廠家則在一旁虎視眈眈,或大肆圈地、或分化拉攏,試圖將中國標準扼殺在襁褓之中。
為了配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轉播,數字電視各項配套工作在2008年之前必須完成。而標準出臺之后,尚需一年左右的時間準備和調整。2005年將是標準出臺的最后時期。
高清碟機標準難有定論
2月2日,EVD最大的投資商今典集團董事長張寶宣稱將聯合江蘇新科電子就信息產業部的“不作為”提起行政訴訟。一時間,將中國高清碟機標準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不過,對鮮有所聞的“民告官”舉動,信產部態度仍然強硬:高清碟機標準出臺不可能太快。
據了解,目前共有六個自稱為“高清碟機標準”的陣營在搶奪市場——北京阜國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的EVD標準,晶晨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的HVD標準,北京凱誠高清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HDV標準,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威剛電子公司的FVD標準,由多家跨國公司聯盟組成的藍光DVD標準,來自日本的HD-DVD標準。而都號稱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EVD、HDV、HVD標準為爭奪成為國家標準,更是斗得不可開交。
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威剛電子公司的FVD標準負責人仿佛更了解“標準不出臺的內情”,據他稱,EVD標準當初是信息產業部主導研發的,而HVD、HDV則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大力支持,信息產業部為了平衡各方利益,從而使標準出臺的時間一拖再拖。
節能空調含金量遭質疑
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各種達標甚至超標的節能空調出現在市面上,各大品牌就誰家的空調更省電展開了口水戰。近乎絕對值的空調“能效比”比拼、以及“性價比”的爭奪,不得不令人對各品牌“空調節能”的含金量產生懷疑。
雖然國家制定了節能標準,但門檻太低并不能有效地促使市場“優勝劣汰”。2005年空調節能“誰說了算”,將是行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預言2產業重組仍是亮點
家電產業作為中國各個競爭性領域發展最為成熟的產業,并購和重組成為2004年中國產業界的亮點之一。
2004年,TCL相繼結盟湯姆遜、阿爾卡特和東芝白電;美的在結束了與東芝空調四年的熱戀終于“有情人終成眷屬”,此后,美的又相繼鯨吞了榮事達、華凌;格林柯爾繼續轉動著自己的資本輪盤,最后連家門口的威力也收入麾下;此外,康佳、長虹也對各樁跨國婚姻躍躍欲試。
2005年,新格局還將出現什么樣的重組與演化,確實令人期待。
白色家電品牌淘汰加快
2004年在上下游共同擠壓下,白電行業品牌淘汰進程明顯加快。其中空調行業由于競爭加劇,當年品牌淘汰率超過50%。中怡康數據表明,目前市場上活躍的空調品牌數量只有30多個,冰箱和洗衣機活躍品牌數量大約有15個左右,白電行業的品牌集中度繼續提高。
在白電行業大規模產業整合過程中,美的和TCL規模擴張潛力較大、前景也較明朗,可能成為白電行業產業整合的獲益者;海爾的白電業務預計仍將保持穩定,規模擴張潛力并不算大,目前表現出的成長性也很有限;格林柯爾系白電企業規模擴張較快,但未來發展所面臨的風險也較大;南京斯威特入主小天鵝等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仍較多,對其前景并不太樂觀。
綜合考慮,2005年空調行業供需狀況可能出現拐點,市場很可能并不如多數企業預期的樂觀,2004年內產能擴張太快的企業將面臨較大風險。
彩電產業結構重組
2004年終,中國的彩電企業仿佛都麻煩不斷,這應該是整個行業格局產生重大變革的前兆。而另一方面,數字電視、平板時代的到來,成為促進彩電產業重組的最大動力。
2004年平板彩電市場規模繼續高速增長。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04年液晶電視銷量達到17萬臺,較上年增長240%;估計PDP彩電銷量大約在12萬臺左右,DLP背投銷量大約在5萬臺左右,2004年平板彩電的市場總規模大約在40萬臺左右,只占國內市場銷量的不到1%,但成長速度卻始終保持在200%以上。由于PDP玻璃基板以及TFT-LCD液晶面板價格大幅下降,未來液晶電視和PDP彩電存在巨大降價空間。
由于2005年、2006年將有大量TFT-LCD面板生產線投入使用,預計液晶面板價格將繼續大幅下滑,從而有力推動液晶電視產業的發展。而且從目前索尼、夏普等公司的動向看,日本企業更傾向于將液晶電視作為新的突破口。
正因如此,雖然沒有核心技術支撐,但中國企業“攀高枝”的舉動在2005年將更加明顯,除了規模的繼續擴張,對于技術的參與開發積極性,也將大大高漲。
柳暗花明走一年
企業紛紛以其它促銷方式代替直接的價格戰手段,這一趨勢將在2005年繼續。
2005年的家電業將又是柳暗花明的一年。專利糾紛、反傾銷將仍然困擾著人們,而企業對價格戰的選擇則走進迷局。同時,承繼2004年的上市熱潮,持有上市計劃書的企業更是不在少數……新的一年是充滿變數的一年,我們將拭目以待。
預言3專利費仍將困擾行業
隨著2005年年初國內兩家DVD企業在美國將3C聯盟告上法庭、中國電子音響工業協會(簡稱CAIA)要求就DTS在中國的違法經營行為進行調查,國內DVD企業備受專利費困擾,終于開始試圖“反抗”,但這并不意味著2005年專利糾紛將會減少。反而,來自國內外的證據均證明,2005年中國家電制造業仍將受困于跨國公司撒開的專利大網,除了DVD外,還將波及數字電視。
DVD專利費糾紛難斷
據有關調查顯示,中國內地公司已經取代臺灣公司,成為亞洲受到專利權打擊最多的企業群體。實際上,從2002年中國DVD被歐盟封殺,到3C、6C等聯盟對專利費的一次次加碼,使中國的DVD出口幾乎因為專利索賠走向崩潰。2004年,國內品牌新科幾乎放棄了家用DVD的出口。備受折磨的企業奮起狀告3C聯盟,但勝算渺茫,在DVD專利上國內企業沒有足夠的底氣,行業仍難見曙光。
日前,飛利浦已經在美國應訴,并認為中國DVD企業所言飛利浦收取專利費違反了美國法律并不準確,飛利浦表示將會按照法律程序來答辯中國企業。有美國法律界人士日前指出,美國政府已經同意3C聯盟合法性的事實,將使得中國的DVD生產商更難獲勝。同時,國內DVD企業的曖昧應對,不愿意公開得罪3C聯盟的態度,也難以達到讓3C巨頭減免專利費的目的。即使這起訴訟能夠勝訴,也只適用于美國市場。在衡量種種利弊后,大部分國內企業的支持僅僅停留在“精神鼓勵”階段。而在國內企業猶豫不決之時,大部分DVD定單已經從中國流向日韓國家。
數字電視專利爭奪升溫
除了DVD專利費的困擾外,數字電視領域專利糾紛的苗頭在去年年終已露端倪。去年6月份,“液晶電視老大”日本夏普公司已正式就臺灣大型電機生產商“東元電機”集團侵犯夏普技術專利,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我國某家電行業的龍頭企業又遭到韓國某家電巨頭發起的專利之戰,稱其所生產彩電的高頻頭(負責高頻信號轉換的部件)侵犯了它的知識產權。一個高頻頭的成本僅人民幣18元左右,而韓國公司要求收取的專利使用費就達到1美元。
湯姆遜等數字電視專利巨頭,早已盯準中國的數字電視市場,未來中國企業的產品會否遭遇專利糾紛也是行業應該關注的問題。據了解,湯姆遜目前在國內一方面謀求參與標準制定,另一方面也在積極與運營商接觸。早在2002年底,法國湯姆遜公司已經通過政府渠道起訴過中國彩電專利侵權。
而在標準領域,目前國際上已形成了以美國ATSC和歐洲DVB為代表的兩大企業聯盟組織,分別制定了代表各自利益的數字電視標準,并在世界各地強力推廣,爭奪市場。我國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出臺的數字電視標準,能否繞過這些專利,仍有待觀察。
預言4上市浪潮余波未了
應該說,2004年家電企業經歷了一場上市高潮: 蘇寧 電器登陸中小板并創下深滬第一高價股的神話、國美電器借殼中國鵬潤登陸港股、TCL集團上市、部分在國內市場名不見經傳的小家電貼牌企業也借著中小企業板塊走上上市之路。這股上市浪潮將延續至2005年。
赴港上市成熱點
在2004年,包括志高空調、永樂生活家電、艾美特在內的眾多家電企業均表露了欲登陸港股的決心。
今年年初,這些企業紛紛引入戰略投資者:志高結盟美林證券、永樂聯姻摩根士丹利、艾美特引入全球保險業巨子安保集團旗下的著名投資基金——Henderson環球基金,這意味著他們在謀求香港上市之路上已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不少企業表示,如果2005年資本市場環境良好,企業本身條件成熟,將在年底登陸港股。如無意外,今年家電企業的香港上市將成為行業的最大看點。
05年家電業六大預言 數字電視標準將花落誰家?(1)05年家電業六大預言 數字電視標準將花落誰家?(2)05年家電業六大預言 數字電視標準將花落誰家?(3)
中小板塊更有看頭
長城證券最近的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家電行業是2005年最有投資價值的行業之一。分析認為,家用電器制造行業從量上來說發展迅速,但原材料成本上升降低了行業盈利能力,并不斷抵消規模擴張所帶來的利潤增長。從行業發展狀況來看,出口占行業銷售比重越來越大,出口價格的下降也令國內家電制造企業面臨更多的困境。但隨著小家電上市公司的增多,家電企業上市公司在行業中越來越具代表性。大家電上市公司由于規模較大,未來成長性相對來說有所不足。而小家電上市公司規模較小,未來具有較強的成長性。
深圳中小企業板為這些小家電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融資平臺,一些以出口、OEM為主的小家電企業開始引起了行業的關注。繼蘇泊爾、德毫潤達等企業相繼登陸中小板后,今年中小板上市的家電企業將大大增多。
預言5原材料漲價遏制價格戰
家電業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危機在2005年有望延續,企業面臨成本壓力,開始在產品價格“漲”還是繼續“降”上徘徊。歲末年關之際,松下、西門子等“洋品牌”率先把冰箱、洗衣機的產品價格全線提高5%-10%,而國內家電企業,在“漲”還是“降”的選擇上仍處于觀望狀態。
原材料價格繼續上漲
按照預測,隨著塑料和鋼材的價格上漲,今年家電企業的制造成本將大增。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10月塑料和鋼材分別比2003年同期上漲了73.9%和70%,壓縮機上漲了5%-10%、真空發泡化學試劑上漲了近一倍。
此外,今年年初以來,我國運輸業和制造業飽受油價上漲和大面積限電困擾,在運輸費用大幅上揚的同時,很多廠家甚至被迫自購發電機組發電,致使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幅飆升。按照有關統計,每臺洗衣機的成本增加了80元,每臺冰箱的成本已經增加了100元左右。而且從目前的情況看,鋼材還在進一步漲價。
國內品牌將備受擠壓
在年初的這場漲價風潮中,外資品牌選擇了主動對外宣布漲價的做法。而國內品牌選擇曖昧應對,主要原因是害怕漲價風聲一出,會影響其市場份額。
不少企業認為,原材料漲價不應該轉嫁給消費者,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規模優勢、降低營銷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采購招標等方式來化解成本壓力。
據悉,在成都一些地方,廠家的漲價行為已遭到零售商場的“抵制”。不少商家認為,漲價的“洋產品”所針對的目標是高端消費群,對于他們來說,選家電最重要的是看品質,貴一點也沒關系。顯然,這些看法會對今年國產品牌會否因原材料漲價而合理調升價格有著重要影響。
預言6反傾銷戰火蔓延
在彩電行業先后遭遇美國反傾銷、歐洲貿易壁壘之后,去年年底,土耳其彩電反傾銷“大棒”又將中國彩電拒之門外。與此同時,繼阿根廷后,美洲小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裁定我國七家空調企業傾銷空調成立。在我國兩大主要家電產品遭遇了反傾銷大棒后,微波爐等領域被訴反傾銷的苗頭初現。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周世儉指出,中國遭遇反傾銷調查的高峰已經到來,高峰期可能要持續20年。今年包括家電行業在內的電子信息產業將是“重災區”。
電子信息產業將成“重災區”
按照預測,由于中國電子產品出口的迅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將成為近年來國際貿易“對華反傾銷”的重災區。資料顯示,經歷連續10年年均30%的加速度增長,2003年中國電子信息工業產業總量達2271億美元,大概占全球總量的18%,已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從出口角度來講,中國電子信息業近年來也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長,去年出口額為1420.9億元,占了全國出口貿易總額的32.4%,在這么一個產業背景下,對一些工業化國家、跨國公司把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作為主要的“遏制”對象,就不足為怪了。
相對中國的產能過剩,全球IT硬件、電子產品行業則相繼進入了低谷時期。目前中國的電話機大概占到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全球80%的DVD也是由中國生產的。將來這些產業會面臨更多的貿易摩擦,繼彩電之后,DVD、空調、微波爐等產品都將面臨反傾銷的危機。
中國企業勝訴率不高
一直以來,中國都被視為家電生產大國,而行業也經常以出口量和占據了全世界產量的幾分之幾來衡量我國家電行業在全球的實力。盡管產業大轉移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這并不表明國外市場沒有相關生產企業。相反,國外市場越沒有強勢企業,就越容易對當地造成沖擊,越容易構成傾銷。
中國家電企業對一個市場一哄而上的事情屢見不鮮,容易造成出口市場過于集中。而市場過度集中引致的低價競爭容易造成當地市場的飽和,引起競爭對手的強烈反應。同時,由于出口市場集中,惡性競爭就難以避免,價格一路下跌的情況經常出現,更易遭到反傾銷指控。不難發現,我國空調、彩電出口引起歐美等市場的強烈反應,價格低廉是罪魁禍首。
以微波爐為例,去年1-4月,廣東微波爐出口至全球9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分別出口276萬臺、65萬臺和28萬臺。此外,廣東微波爐對俄羅斯、加拿大、日本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量增幅均超過1倍。有業內人士表示,出口集中和低價兩大弊端在2005年無法根本改變。而“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也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尷尬,使得我國應訴國外對華反傾銷案的勝訴率相當低。
●行業并購重組繼續上演,但存在較大風險;●原材料漲價,價格戰受遏制;
●專利費糾紛延續,碟機行業備受重壓;●反傾銷戰火蔓延,從彩電波及到更多產品。
只有夕陽的企業,沒有夕陽的產業。雖然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價格戰慘烈、技術壟斷企業加緊專利“盤查”的影響下,家電行業利潤普遍受影響,但2004年主要家用電器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出口持續穩步增加,仍舊使整個產業“順風順水”。
方向未明的高端技術之爭、行業風云人物的起伏和此起彼伏的行業重組“大事件”,使2004年的家電業沒有“淡季”。而去年家電行業的眾多變動,給2005年留下了諸多的懸念,也是我們敢于大膽做出預言的基礎。
預言1標準之爭愈演愈烈
WAPI標準的半途而廢、閃聯和TD-SCDMA前景的撲朔迷離、數字電視傳輸標準一再難產,加上高清碟機標準出臺的再次推遲,讓許多有識之士產生了深切的擔憂:中國標準戰略到底能否實現?標準缺位的中國家電產業將何去何從?中國家電市場20年的成長歷史,詮釋了這樣一個市場的法則:專利是制勝的法寶,標準是稱霸的天條。誰擁有了標準,誰就擁有了市場的話語權。
數字電視標準繼續難產
雖然在2003年歲末廣電總局即宣布了數字電視的推進時間表。但經歷一年多的演進,國內數字電視市場并不見有太大的起色:圍繞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數字電視顯示屏標準、數字電視網絡接口標準等,各高校研究所之間、各廠商之間、各國家部委之間進行著或明或暗的爭斗,攪得主管部門遲遲不能表態,標準出臺一拖再拖;而國外的標準、國外的產業聯盟、國外的廠家則在一旁虎視眈眈,或大肆圈地、或分化拉攏,試圖將中國標準扼殺在襁褓之中。
為了配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轉播,數字電視各項配套工作在2008年之前必須完成。而標準出臺之后,尚需一年左右的時間準備和調整。2005年將是標準出臺的最后時期。
高清碟機標準難有定論
2月2日,EVD最大的投資商今典集團董事長張寶宣稱將聯合江蘇新科電子就信息產業部的“不作為”提起行政訴訟。一時間,將中國高清碟機標準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不過,對鮮有所聞的“民告官”舉動,信產部態度仍然強硬:高清碟機標準出臺不可能太快。
據了解,目前共有六個自稱為“高清碟機標準”的陣營在搶奪市場——北京阜國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的EVD標準,晶晨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的HVD標準,北京凱誠高清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HDV標準,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威剛電子公司的FVD標準,由多家跨國公司聯盟組成的藍光DVD標準,來自日本的HD-DVD標準。而都號稱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EVD、HDV、HVD標準為爭奪成為國家標準,更是斗得不可開交。
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威剛電子公司的FVD標準負責人仿佛更了解“標準不出臺的內情”,據他稱,EVD標準當初是信息產業部主導研發的,而HVD、HDV則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大力支持,信息產業部為了平衡各方利益,從而使標準出臺的時間一拖再拖。
節能空調含金量遭質疑
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各種達標甚至超標的節能空調出現在市面上,各大品牌就誰家的空調更省電展開了口水戰。近乎絕對值的空調“能效比”比拼、以及“性價比”的爭奪,不得不令人對各品牌“空調節能”的含金量產生懷疑。
雖然國家制定了節能標準,但門檻太低并不能有效地促使市場“優勝劣汰”。2005年空調節能“誰說了算”,將是行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預言2產業重組仍是亮點
家電產業作為中國各個競爭性領域發展最為成熟的產業,并購和重組成為2004年中國產業界的亮點之一。
2004年,TCL相繼結盟湯姆遜、阿爾卡特和東芝白電;美的在結束了與東芝空調四年的熱戀終于“有情人終成眷屬”,此后,美的又相繼鯨吞了榮事達、華凌;格林柯爾繼續轉動著自己的資本輪盤,最后連家門口的威力也收入麾下;此外,康佳、長虹也對各樁跨國婚姻躍躍欲試。
2005年,新格局還將出現什么樣的重組與演化,確實令人期待。
白色家電品牌淘汰加快
2004年在上下游共同擠壓下,白電行業品牌淘汰進程明顯加快。其中空調行業由于競爭加劇,當年品牌淘汰率超過50%。中怡康數據表明,目前市場上活躍的空調品牌數量只有30多個,冰箱和洗衣機活躍品牌數量大約有15個左右,白電行業的品牌集中度繼續提高。
在白電行業大規模產業整合過程中,美的和TCL規模擴張潛力較大、前景也較明朗,可能成為白電行業產業整合的獲益者;海爾的白電業務預計仍將保持穩定,規模擴張潛力并不算大,目前表現出的成長性也很有限;格林柯爾系白電企業規模擴張較快,但未來發展所面臨的風險也較大;南京斯威特入主小天鵝等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仍較多,對其前景并不太樂觀。
綜合考慮,2005年空調行業供需狀況可能出現拐點,市場很可能并不如多數企業預期的樂觀,2004年內產能擴張太快的企業將面臨較大風險。
彩電產業結構重組
2004年終,中國的彩電企業仿佛都麻煩不斷,這應該是整個行業格局產生重大變革的前兆。而另一方面,數字電視、平板時代的到來,成為促進彩電產業重組的最大動力。
2004年平板彩電市場規模繼續高速增長。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04年液晶電視銷量達到17萬臺,較上年增長240%;估計PDP彩電銷量大約在12萬臺左右,DLP背投銷量大約在5萬臺左右,2004年平板彩電的市場總規模大約在40萬臺左右,只占國內市場銷量的不到1%,但成長速度卻始終保持在200%以上。由于PDP玻璃基板以及TFT-LCD液晶面板價格大幅下降,未來液晶電視和PDP彩電存在巨大降價空間。
由于2005年、2006年將有大量TFT-LCD面板生產線投入使用,預計液晶面板價格將繼續大幅下滑,從而有力推動液晶電視產業的發展。而且從目前索尼、夏普等公司的動向看,日本企業更傾向于將液晶電視作為新的突破口。
正因如此,雖然沒有核心技術支撐,但中國企業“攀高枝”的舉動在2005年將更加明顯,除了規模的繼續擴張,對于技術的參與開發積極性,也將大大高漲。
柳暗花明走一年
企業紛紛以其它促銷方式代替直接的價格戰手段,這一趨勢將在2005年繼續。
2005年的家電業將又是柳暗花明的一年。專利糾紛、反傾銷將仍然困擾著人們,而企業對價格戰的選擇則走進迷局。同時,承繼2004年的上市熱潮,持有上市計劃書的企業更是不在少數……新的一年是充滿變數的一年,我們將拭目以待。
預言3專利費仍將困擾行業
隨著2005年年初國內兩家DVD企業在美國將3C聯盟告上法庭、中國電子音響工業協會(簡稱CAIA)要求就DTS在中國的違法經營行為進行調查,國內DVD企業備受專利費困擾,終于開始試圖“反抗”,但這并不意味著2005年專利糾紛將會減少。反而,來自國內外的證據均證明,2005年中國家電制造業仍將受困于跨國公司撒開的專利大網,除了DVD外,還將波及數字電視。
DVD專利費糾紛難斷
據有關調查顯示,中國內地公司已經取代臺灣公司,成為亞洲受到專利權打擊最多的企業群體。實際上,從2002年中國DVD被歐盟封殺,到3C、6C等聯盟對專利費的一次次加碼,使中國的DVD出口幾乎因為專利索賠走向崩潰。2004年,國內品牌新科幾乎放棄了家用DVD的出口。備受折磨的企業奮起狀告3C聯盟,但勝算渺茫,在DVD專利上國內企業沒有足夠的底氣,行業仍難見曙光。
日前,飛利浦已經在美國應訴,并認為中國DVD企業所言飛利浦收取專利費違反了美國法律并不準確,飛利浦表示將會按照法律程序來答辯中國企業。有美國法律界人士日前指出,美國政府已經同意3C聯盟合法性的事實,將使得中國的DVD生產商更難獲勝。同時,國內DVD企業的曖昧應對,不愿意公開得罪3C聯盟的態度,也難以達到讓3C巨頭減免專利費的目的。即使這起訴訟能夠勝訴,也只適用于美國市場。在衡量種種利弊后,大部分國內企業的支持僅僅停留在“精神鼓勵”階段。而在國內企業猶豫不決之時,大部分DVD定單已經從中國流向日韓國家。
數字電視專利爭奪升溫
除了DVD專利費的困擾外,數字電視領域專利糾紛的苗頭在去年年終已露端倪。去年6月份,“液晶電視老大”日本夏普公司已正式就臺灣大型電機生產商“東元電機”集團侵犯夏普技術專利,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我國某家電行業的龍頭企業又遭到韓國某家電巨頭發起的專利之戰,稱其所生產彩電的高頻頭(負責高頻信號轉換的部件)侵犯了它的知識產權。一個高頻頭的成本僅人民幣18元左右,而韓國公司要求收取的專利使用費就達到1美元。
湯姆遜等數字電視專利巨頭,早已盯準中國的數字電視市場,未來中國企業的產品會否遭遇專利糾紛也是行業應該關注的問題。據了解,湯姆遜目前在國內一方面謀求參與標準制定,另一方面也在積極與運營商接觸。早在2002年底,法國湯姆遜公司已經通過政府渠道起訴過中國彩電專利侵權。
而在標準領域,目前國際上已形成了以美國ATSC和歐洲DVB為代表的兩大企業聯盟組織,分別制定了代表各自利益的數字電視標準,并在世界各地強力推廣,爭奪市場。我國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出臺的數字電視標準,能否繞過這些專利,仍有待觀察。
預言4上市浪潮余波未了
應該說,2004年家電企業經歷了一場上市高潮: 蘇寧 電器登陸中小板并創下深滬第一高價股的神話、國美電器借殼中國鵬潤登陸港股、TCL集團上市、部分在國內市場名不見經傳的小家電貼牌企業也借著中小企業板塊走上上市之路。這股上市浪潮將延續至2005年。
赴港上市成熱點
在2004年,包括志高空調、永樂生活家電、艾美特在內的眾多家電企業均表露了欲登陸港股的決心。
今年年初,這些企業紛紛引入戰略投資者:志高結盟美林證券、永樂聯姻摩根士丹利、艾美特引入全球保險業巨子安保集團旗下的著名投資基金——Henderson環球基金,這意味著他們在謀求香港上市之路上已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不少企業表示,如果2005年資本市場環境良好,企業本身條件成熟,將在年底登陸港股。如無意外,今年家電企業的香港上市將成為行業的最大看點。
05年家電業六大預言 數字電視標準將花落誰家?(1)05年家電業六大預言 數字電視標準將花落誰家?(2)05年家電業六大預言 數字電視標準將花落誰家?(3)
中小板塊更有看頭
長城證券最近的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家電行業是2005年最有投資價值的行業之一。分析認為,家用電器制造行業從量上來說發展迅速,但原材料成本上升降低了行業盈利能力,并不斷抵消規模擴張所帶來的利潤增長。從行業發展狀況來看,出口占行業銷售比重越來越大,出口價格的下降也令國內家電制造企業面臨更多的困境。但隨著小家電上市公司的增多,家電企業上市公司在行業中越來越具代表性。大家電上市公司由于規模較大,未來成長性相對來說有所不足。而小家電上市公司規模較小,未來具有較強的成長性。
深圳中小企業板為這些小家電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融資平臺,一些以出口、OEM為主的小家電企業開始引起了行業的關注。繼蘇泊爾、德毫潤達等企業相繼登陸中小板后,今年中小板上市的家電企業將大大增多。
預言5原材料漲價遏制價格戰
家電業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危機在2005年有望延續,企業面臨成本壓力,開始在產品價格“漲”還是繼續“降”上徘徊。歲末年關之際,松下、西門子等“洋品牌”率先把冰箱、洗衣機的產品價格全線提高5%-10%,而國內家電企業,在“漲”還是“降”的選擇上仍處于觀望狀態。
原材料價格繼續上漲
按照預測,隨著塑料和鋼材的價格上漲,今年家電企業的制造成本將大增。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10月塑料和鋼材分別比2003年同期上漲了73.9%和70%,壓縮機上漲了5%-10%、真空發泡化學試劑上漲了近一倍。
此外,今年年初以來,我國運輸業和制造業飽受油價上漲和大面積限電困擾,在運輸費用大幅上揚的同時,很多廠家甚至被迫自購發電機組發電,致使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幅飆升。按照有關統計,每臺洗衣機的成本增加了80元,每臺冰箱的成本已經增加了100元左右。而且從目前的情況看,鋼材還在進一步漲價。
國內品牌將備受擠壓
在年初的這場漲價風潮中,外資品牌選擇了主動對外宣布漲價的做法。而國內品牌選擇曖昧應對,主要原因是害怕漲價風聲一出,會影響其市場份額。
不少企業認為,原材料漲價不應該轉嫁給消費者,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規模優勢、降低營銷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采購招標等方式來化解成本壓力。
據悉,在成都一些地方,廠家的漲價行為已遭到零售商場的“抵制”。不少商家認為,漲價的“洋產品”所針對的目標是高端消費群,對于他們來說,選家電最重要的是看品質,貴一點也沒關系。顯然,這些看法會對今年國產品牌會否因原材料漲價而合理調升價格有著重要影響。
預言6反傾銷戰火蔓延
在彩電行業先后遭遇美國反傾銷、歐洲貿易壁壘之后,去年年底,土耳其彩電反傾銷“大棒”又將中國彩電拒之門外。與此同時,繼阿根廷后,美洲小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裁定我國七家空調企業傾銷空調成立。在我國兩大主要家電產品遭遇了反傾銷大棒后,微波爐等領域被訴反傾銷的苗頭初現。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周世儉指出,中國遭遇反傾銷調查的高峰已經到來,高峰期可能要持續20年。今年包括家電行業在內的電子信息產業將是“重災區”。
電子信息產業將成“重災區”
按照預測,由于中國電子產品出口的迅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將成為近年來國際貿易“對華反傾銷”的重災區。資料顯示,經歷連續10年年均30%的加速度增長,2003年中國電子信息工業產業總量達2271億美元,大概占全球總量的18%,已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從出口角度來講,中國電子信息業近年來也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長,去年出口額為1420.9億元,占了全國出口貿易總額的32.4%,在這么一個產業背景下,對一些工業化國家、跨國公司把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作為主要的“遏制”對象,就不足為怪了。
相對中國的產能過剩,全球IT硬件、電子產品行業則相繼進入了低谷時期。目前中國的電話機大概占到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全球80%的DVD也是由中國生產的。將來這些產業會面臨更多的貿易摩擦,繼彩電之后,DVD、空調、微波爐等產品都將面臨反傾銷的危機。
中國企業勝訴率不高
一直以來,中國都被視為家電生產大國,而行業也經常以出口量和占據了全世界產量的幾分之幾來衡量我國家電行業在全球的實力。盡管產業大轉移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這并不表明國外市場沒有相關生產企業。相反,國外市場越沒有強勢企業,就越容易對當地造成沖擊,越容易構成傾銷。
中國家電企業對一個市場一哄而上的事情屢見不鮮,容易造成出口市場過于集中。而市場過度集中引致的低價競爭容易造成當地市場的飽和,引起競爭對手的強烈反應。同時,由于出口市場集中,惡性競爭就難以避免,價格一路下跌的情況經常出現,更易遭到反傾銷指控。不難發現,我國空調、彩電出口引起歐美等市場的強烈反應,價格低廉是罪魁禍首。
以微波爐為例,去年1-4月,廣東微波爐出口至全球9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分別出口276萬臺、65萬臺和28萬臺。此外,廣東微波爐對俄羅斯、加拿大、日本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量增幅均超過1倍。有業內人士表示,出口集中和低價兩大弊端在2005年無法根本改變。而“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也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尷尬,使得我國應訴國外對華反傾銷案的勝訴率相當低。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05年家電業六大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