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支付寶上突然多了一個“云市場”,頓時,眾批發市場紛紛驚呼“狼來了”,農批市場當然也不例外。雖然目前云市場里只賣衣服,但說不定哪天就上線水果了呢,某農產品營銷的微信大號甚至已經計算出銷地農批市場到不了2020年,就會像電腦城一樣空空蕩蕩。
作為農產品流通行業的從業者,筆者就著這幾天圈里討論熱鬧,也來猜一猜互聯網最終會把農產品流通行業改造成什么樣?
一、我國農業生產格局的演化方向
支付寶的云市場只是在批發圈里引起了一陣騷動,而與此同時的一篇題為《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農村,10年后將沒人種地》的文章則刷爆了朋友圈,文章警告農業勞動力已經嚴重匱乏,導致現代化受阻。
作為農民的后代,筆者對此深有感觸,父輩很快就無力種地了,我輩農民由于習慣了農民工的身份,即使沒有打工機會也不愿種地,而且不會種,當然,主要原因還是種地實在沒有利潤,有的甚至還虧本。如文中所說,筆者老家的鄉親們之所以非得種地,完全是為了不花錢買口糧,而且讓地荒著問心有愧,好像違背了自己的天命一般,明明不賺錢也依然埋頭苦干,種地賣糧,不知道這是社會的幸運還是小農階層的悲哀。
隨著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土地開始大規模流轉,勞動力結構轉型,我國小農生產為主的農業格局必將改變。但是,最終會像不少人認為地那樣走向美國式的大公司、大農場模式么?筆者認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1、農業勞動力短缺是暫時現象
眼下年輕農民不愿意種地、不會種地的現象,只是經濟增長模式緊急調整帶來的突發現象,當大家意識到未來再也不會有前些年那么多的打工機會了,會回到田里去的。同時,機械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并不嚴重,國內一些地區的機械化程度已經超過美國,如呼倫貝爾農墾區。
2、農民多、耕地少的狀況會持續存在
我國工業化仍然不足,中低端制造業勞動力又加速被機器人取代,勢必有相當數量的農民仍須留在農村,農民多、耕地少的狀況會持續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現代化勢必受阻,因為每個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都有其特色,我國農業變革更多會側重于科技含量、食品安全、生態文明等方面。
3、農產品供給側改革需要精耕細作
農民多不僅可以貢獻城建和出口商品的低成本,也可以創造農產品的高價值。我國目前貧富差距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城鄉差距,而代表農業先進理念的有機農業很適合我國國情,以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為載體,由農村向城市輸送更高品質、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服務,既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途徑,也是通過供給側改革為中高產階級提供進口優質農產品替代品的必由之路。
4、我國農業未來主要生產單位是中小規模的家庭農場
效率才是決定生產方式的核心因素,根據蔣高明等人的研究,美國農場主收入的40%來自政府補貼,因為效率太低了,他們用29億畝耕地產出了3億多噸糧食,我國則用18億耕地產出6億多噸糧,且1/3的耕地是非平原耕地,足見精耕細作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我國未來更可能像歐洲一樣,以中小規模的家庭農場為主。家庭是效率的保證,在此基礎上再組成合作社或公司等“輕組織”,普及技術,推進標準化,組織銷售,培育品牌。
二、生產方式決定流通方式, 生鮮電商 和農批市場將互相救贖
目前,我國超過80%的農產品是通過約4000家農批市場進行流通的;未來,以中小規模家庭農場為主的生產格局和遼闊幅員下的地區差異決定著多級批發交易將長期存在。
目前,我國農批市場體系的主要功能有:
(1)集中交易,形成價格;
(2)提供跨區物流、倉儲配送服務;
(3)批發商囤貨,生產者盡快回本;
(4)分散囤貨,平抑價格波動,分攤波動風險。
可以說農批市場是農產品生產供給的蓄水池,有物流功能,也有金融功能,但是也面臨著困境:
(1)非公益,管理混亂,收費高,直接推高了農產品價格;
(2)對手交易成本高,模式落后,面臨 生鮮電商 沖擊;
(3)欺行霸市現象普遍,不能完全自由交易,白白增加流通成本;
(4)產品魚龍混雜,品質難以保障,來源難以追溯,阻礙品牌溢價。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互聯網+”、供給側改革等國家戰略的推動,眾多 生鮮電商 項目紛紛試水,讓農批市場體系面臨著互聯網的改造。目前,農產品流通領域里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環節是品牌產品的零售,所謂的 生鮮電商 并未撼動批發環節,即使零售環節也尚未形成氣候。
前段時間被徐聞菠蘿搞掛“笨鮮生”事件再次昭示: 生鮮電商 并不是全新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僅是農產品供應鏈的一個新工具,還遠未從底層改變農業生產流通和消費方式。在批發環節,眾多拿到大把風投的互聯網送菜項目無不是扎堆在銷區農批市場里,起早貪黑的跟菜販子討價還價,不僅沒有減少流通環節,還增大了損耗。筆者朋友從某菜網離職后吐槽到,這幫風投真的是人傻錢多,都不去下邊看一眼自己的投資都是怎么被坑的。
電商在生鮮領域之所以未能像在其他領域所向披靡,干掉批發代理,核心因素是囿于生鮮產品短暫的生命周期,農批市場的流通效率已經很高了,每個核心環節都有其價值。所以,農批市場的問題在于其交易方式的落后, 生鮮電商 的問題則是涉及的環節太少,從農田到飯桌的長征路上, 生鮮電商 和農批市場將互相救贖。
三、 生鮮電商 的終極形態:產地互聯網拍賣批發,銷地O2O配送
基于上述事實以及從業見聞,筆者猜測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會呈現以下狀態:
1、整體上,農批市場體系不斷兼并重組,更多連鎖運營的龍頭企業出現
批發市場正在被房地產趕出城市,并被要求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小市場無力投資建設,龍頭企業借機對各地有價值市場展開兼并重組,形成連鎖運營的農批市場網絡,互聯互通,降低流通成本,也方便政府管理。
2、結構上,中轉型農批市場將消失,一個中心城市將只有一個綜合銷地市場
隨著賴以生存的信息不對稱被互聯網打破,同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農產品消費量不斷增長,中轉型市場將消失,更多產品將直接由產地運輸至銷地市場,直接面向城市批發商分銷。未來,一個中心城市將只有一個綜合型銷地批發市場,這個市場兼具分銷產地大宗來貨和本地多品種配貨的功能,并輻射周邊城市。
3、功能上,產地農批市場的地位將得到強化,銷地市場將逐漸喪失交易功能, 生鮮電商 最終發展成單品產業電商和綜合零售電商
互聯網對農產品流通行業信息不對稱的改造最終會導致各地、各級批發商匯聚產地集中交易,在產品源頭進行資源競爭,從產后定價逐步實現產中、產前定價,最終實現訂單農業。隨著價格不斷透明,銷地市場發現價格的功能將逐漸弱化,直至消失,最終成為包括 生鮮電商 在內的產地零售商的線下物流配貨基地。
而 生鮮電商 將從零售端不斷向上游發展,爭奪產地資源,但是農產品每個品種就是一個單獨的行業,所以 生鮮電商 最終會形成單品產業電商和綜合零售電商兩種主要形態。
4、模式上,互聯網拍賣批發將成為產地批發交易主要模式,同時衍生出融資融貨、集中交易、保值避險等金融功能
隨著農產品標準化的提高,品質控制技術的提高,法律制度的完善,產地資源的批發交易將不斷遠程化、互聯網化,交易成本將不斷降低,世界先進經驗表明拍賣是農產品批發最快捷有效的交易模式。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特色農產品眾多,因此互聯網拍賣最終將成為農產品批發交易的主要模式。當前農產品拍賣模式面臨一些困難,但是趨勢不會改變,新項目不斷在嘗試,市場總會找到出路的。
由于農產品的季節性很強,受不確定因素影響較大,囤貨分散,其價格波動十分頻繁,所以健康的金融避嫌工具是市場需要的。該領域的核心問題是監管的缺位,農產品金融本身有很大的市場價值,不應因噎廢食,全面否定。
四、我國農業終將迎來品牌化時代
未來,無論線下的農批市場還是線上的拍賣市場都不會像今天這般承載絕大部分農產品流通任務,農業品牌化終究會到來,屆時我國農產品市場預計將呈現三國殺格局:農批市場、連鎖商超直采、人格品牌直銷。無論何種流通渠道,都將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雖然“互聯網+農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但是創業者們要意識到農業的問題非常復雜,功夫是纖毫之爭,理論不重要,滿足身邊真實存在的需求,好好活著才是最重要的。理論是用來總結的,不是用來指導實踐的。
作為農產品流通行業的從業者,筆者就著這幾天圈里討論熱鬧,也來猜一猜互聯網最終會把農產品流通行業改造成什么樣?
一、我國農業生產格局的演化方向
支付寶的云市場只是在批發圈里引起了一陣騷動,而與此同時的一篇題為《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農村,10年后將沒人種地》的文章則刷爆了朋友圈,文章警告農業勞動力已經嚴重匱乏,導致現代化受阻。
作為農民的后代,筆者對此深有感觸,父輩很快就無力種地了,我輩農民由于習慣了農民工的身份,即使沒有打工機會也不愿種地,而且不會種,當然,主要原因還是種地實在沒有利潤,有的甚至還虧本。如文中所說,筆者老家的鄉親們之所以非得種地,完全是為了不花錢買口糧,而且讓地荒著問心有愧,好像違背了自己的天命一般,明明不賺錢也依然埋頭苦干,種地賣糧,不知道這是社會的幸運還是小農階層的悲哀。
隨著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土地開始大規模流轉,勞動力結構轉型,我國小農生產為主的農業格局必將改變。但是,最終會像不少人認為地那樣走向美國式的大公司、大農場模式么?筆者認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1、農業勞動力短缺是暫時現象
眼下年輕農民不愿意種地、不會種地的現象,只是經濟增長模式緊急調整帶來的突發現象,當大家意識到未來再也不會有前些年那么多的打工機會了,會回到田里去的。同時,機械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并不嚴重,國內一些地區的機械化程度已經超過美國,如呼倫貝爾農墾區。
2、農民多、耕地少的狀況會持續存在
我國工業化仍然不足,中低端制造業勞動力又加速被機器人取代,勢必有相當數量的農民仍須留在農村,農民多、耕地少的狀況會持續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現代化勢必受阻,因為每個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都有其特色,我國農業變革更多會側重于科技含量、食品安全、生態文明等方面。
3、農產品供給側改革需要精耕細作
農民多不僅可以貢獻城建和出口商品的低成本,也可以創造農產品的高價值。我國目前貧富差距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城鄉差距,而代表農業先進理念的有機農業很適合我國國情,以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為載體,由農村向城市輸送更高品質、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服務,既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途徑,也是通過供給側改革為中高產階級提供進口優質農產品替代品的必由之路。
4、我國農業未來主要生產單位是中小規模的家庭農場
效率才是決定生產方式的核心因素,根據蔣高明等人的研究,美國農場主收入的40%來自政府補貼,因為效率太低了,他們用29億畝耕地產出了3億多噸糧食,我國則用18億耕地產出6億多噸糧,且1/3的耕地是非平原耕地,足見精耕細作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我國未來更可能像歐洲一樣,以中小規模的家庭農場為主。家庭是效率的保證,在此基礎上再組成合作社或公司等“輕組織”,普及技術,推進標準化,組織銷售,培育品牌。
二、生產方式決定流通方式, 生鮮電商 和農批市場將互相救贖
目前,我國超過80%的農產品是通過約4000家農批市場進行流通的;未來,以中小規模家庭農場為主的生產格局和遼闊幅員下的地區差異決定著多級批發交易將長期存在。
目前,我國農批市場體系的主要功能有:
(1)集中交易,形成價格;
(2)提供跨區物流、倉儲配送服務;
(3)批發商囤貨,生產者盡快回本;
(4)分散囤貨,平抑價格波動,分攤波動風險。
可以說農批市場是農產品生產供給的蓄水池,有物流功能,也有金融功能,但是也面臨著困境:
(1)非公益,管理混亂,收費高,直接推高了農產品價格;
(2)對手交易成本高,模式落后,面臨 生鮮電商 沖擊;
(3)欺行霸市現象普遍,不能完全自由交易,白白增加流通成本;
(4)產品魚龍混雜,品質難以保障,來源難以追溯,阻礙品牌溢價。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互聯網+”、供給側改革等國家戰略的推動,眾多 生鮮電商 項目紛紛試水,讓農批市場體系面臨著互聯網的改造。目前,農產品流通領域里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環節是品牌產品的零售,所謂的 生鮮電商 并未撼動批發環節,即使零售環節也尚未形成氣候。
前段時間被徐聞菠蘿搞掛“笨鮮生”事件再次昭示: 生鮮電商 并不是全新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僅是農產品供應鏈的一個新工具,還遠未從底層改變農業生產流通和消費方式。在批發環節,眾多拿到大把風投的互聯網送菜項目無不是扎堆在銷區農批市場里,起早貪黑的跟菜販子討價還價,不僅沒有減少流通環節,還增大了損耗。筆者朋友從某菜網離職后吐槽到,這幫風投真的是人傻錢多,都不去下邊看一眼自己的投資都是怎么被坑的。
電商在生鮮領域之所以未能像在其他領域所向披靡,干掉批發代理,核心因素是囿于生鮮產品短暫的生命周期,農批市場的流通效率已經很高了,每個核心環節都有其價值。所以,農批市場的問題在于其交易方式的落后, 生鮮電商 的問題則是涉及的環節太少,從農田到飯桌的長征路上, 生鮮電商 和農批市場將互相救贖。
三、 生鮮電商 的終極形態:產地互聯網拍賣批發,銷地O2O配送
基于上述事實以及從業見聞,筆者猜測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會呈現以下狀態:
1、整體上,農批市場體系不斷兼并重組,更多連鎖運營的龍頭企業出現
批發市場正在被房地產趕出城市,并被要求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小市場無力投資建設,龍頭企業借機對各地有價值市場展開兼并重組,形成連鎖運營的農批市場網絡,互聯互通,降低流通成本,也方便政府管理。
2、結構上,中轉型農批市場將消失,一個中心城市將只有一個綜合銷地市場
隨著賴以生存的信息不對稱被互聯網打破,同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農產品消費量不斷增長,中轉型市場將消失,更多產品將直接由產地運輸至銷地市場,直接面向城市批發商分銷。未來,一個中心城市將只有一個綜合型銷地批發市場,這個市場兼具分銷產地大宗來貨和本地多品種配貨的功能,并輻射周邊城市。
3、功能上,產地農批市場的地位將得到強化,銷地市場將逐漸喪失交易功能, 生鮮電商 最終發展成單品產業電商和綜合零售電商
互聯網對農產品流通行業信息不對稱的改造最終會導致各地、各級批發商匯聚產地集中交易,在產品源頭進行資源競爭,從產后定價逐步實現產中、產前定價,最終實現訂單農業。隨著價格不斷透明,銷地市場發現價格的功能將逐漸弱化,直至消失,最終成為包括 生鮮電商 在內的產地零售商的線下物流配貨基地。
而 生鮮電商 將從零售端不斷向上游發展,爭奪產地資源,但是農產品每個品種就是一個單獨的行業,所以 生鮮電商 最終會形成單品產業電商和綜合零售電商兩種主要形態。
4、模式上,互聯網拍賣批發將成為產地批發交易主要模式,同時衍生出融資融貨、集中交易、保值避險等金融功能
隨著農產品標準化的提高,品質控制技術的提高,法律制度的完善,產地資源的批發交易將不斷遠程化、互聯網化,交易成本將不斷降低,世界先進經驗表明拍賣是農產品批發最快捷有效的交易模式。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特色農產品眾多,因此互聯網拍賣最終將成為農產品批發交易的主要模式。當前農產品拍賣模式面臨一些困難,但是趨勢不會改變,新項目不斷在嘗試,市場總會找到出路的。
由于農產品的季節性很強,受不確定因素影響較大,囤貨分散,其價格波動十分頻繁,所以健康的金融避嫌工具是市場需要的。該領域的核心問題是監管的缺位,農產品金融本身有很大的市場價值,不應因噎廢食,全面否定。
四、我國農業終將迎來品牌化時代
未來,無論線下的農批市場還是線上的拍賣市場都不會像今天這般承載絕大部分農產品流通任務,農業品牌化終究會到來,屆時我國農產品市場預計將呈現三國殺格局:農批市場、連鎖商超直采、人格品牌直銷。無論何種流通渠道,都將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雖然“互聯網+農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但是創業者們要意識到農業的問題非常復雜,功夫是纖毫之爭,理論不重要,滿足身邊真實存在的需求,好好活著才是最重要的。理論是用來總結的,不是用來指導實踐的。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遲疑?生鮮電商和農批市場要如何互相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