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首頁定位為入口,在目前統計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可以把主動觸發率或者說二跳率可以作為首頁優劣的主要參照指標:從首頁點開其他頁面的用戶比例越大(而不一定是平均打開的頁面越多),這個首頁就越好。
這樣我們就把問題轉化為:如何提高首頁的二跳率。
提高每一次打開商品詳細頁的轉化幾率,就能提高整體轉化率,關鍵在于,用戶可以有瀏覽的態度,商家不要有瀏覽的態度。每次打開商品頁,都應該視為戰役中的一場獨立攻城戰。注意力應集中在當前商品,不要貪多和游移,目標要集中在推動“臨門一腳”——放進購物車。與這個目標無關的東西,不妨放一邊去。
在許多的b2c,商品詳細頁的旁邊都有推薦其他的“相關”商品,我認為是一種追求瀏覽點擊的“媒體”的做法,不是追求成交的“商務”做法。
如果在地面店里你拿起一個商品看,還沒決定購買時,旁邊營業員急急跟你介紹另一個同類商品也不錯,你覺得如何?我會覺得,這個營業員如果不是別有所圖,就是腦袋里缺根弦。購買決定有快有慢,但都需要積累刺激,以沖破門閥,為什么要干擾客戶呢?
在實體店中如果要推薦商品,應該分兩種情況:如果顧客放下此商品沒要,可以推薦同類的競爭性商品,爭取滿足其已經顯示的需求;如果顧客要了該商品,就不要再推薦競爭性商品,而應推薦補充性商品,挖掘其未顯示的潛在需要。
在b2c類似,在商品頁不應該推薦任何其他商品,哪怕是補充性商品,應該讓用戶把注意力集中在當前商品,當用戶注意力離開當前商品后,再設法推薦:如果用戶已經將商品放入購物車,可以出現一個成功反饋頁面,在此頁面給出補充性推薦,引導用戶發現潛在的相關性需求。這個頁面不應出現競爭性商品。如果用戶對該商品不感興趣而關閉商品頁,他很可能繼續看打開商品頁之前所看的列表頁,查看其他商品,我們不需要再做什么。
為了實現上述要求,b2c的數據庫要增加一張表,記錄哪些商品相互是競爭性商品,哪些相互是補充性商品。
分散用戶注意力的不僅僅是其他商品推薦,還有鏈接。
如果條件允許,最好不讓用戶通過任何鏈接離開本頁而中斷情緒。各種背景介紹、用戶評論等,均直接提供足夠摘要給用戶,使大部分懶用戶不再需要查看任何鏈接,只有非常勤奮較真的用戶才去看詳細鏈接。
再極端一點,如果有可能,連額外的點擊都不要讓用戶做,讓用戶舒暢地看下去,流暢地吸收刺激。
許多b2c在商品頁通過選項框來切換顯示產品的參數、圖片、用戶評論和簡介,還有些站把所有圖集中在一個框里顯示,鼠標懸停在小縮略圖時切換細節圖,這樣的格式化顯示雖然整齊,卻讓用戶的思緒來回變換,不流暢,而且十分不利于文字配合誘導。這樣的形式也許可以用于男人購買的理性產品,對女性購買的商品及感性產品卻是不利的。對于女性商品及感性商品,以一頁性瀏覽為好。
上面反復強調的是,在商品詳細頁,盡量不要分散用戶注意力,然而,我們卻應在所有地方刺激用戶,讓其隨時意識到可以放心地把商品放入購物車。
在商品介紹中,放入購物車的引導應該是文字性的,多處存在,而不僅僅是一個放入購物車的按鈕。
告訴用戶,覺得這個商品差不多可以了,就先放進購物車,一會交錢時再慢慢考慮。先在將逛的過程爽一把再說,一件件感興趣的丟進購物車。
告訴用戶,這些商品是可退貨、可換貨的,不但一會可以扔掉不買,而且買了也會非常安全,不爽的只是商家,你買和不買都是爽的。
告訴用戶,這個商品咱家是最好的賣家,現在買是最好的時候,這個商品與其他競爭性商品比是獨一無二的或者最合適你的。。。
這些都需要大量文字跟“放入購物車”配合,文字最好融合在商品文本信息里,而不是獨立的一段統一圖文。
前面說過,每次打開商品頁,都應該視為戰役中的一場獨立攻城戰,每場戰斗都應有一個指揮員,那就是商品編輯。
何田以為,在商品頁上的編輯投入,是最劃算、最關鍵的,是b2c最重要的人力投入之一,地位與網站美工相當。
用戶如果在前面的查看中沒有把商品放入購物車,他在后面如果沒發現更合適的商品,還可能回頭找回該商品。這個瀏覽歷史的查閱應該為用戶提供,但隨處提供鏈接即可,沒必要把瀏覽軌跡一直跟隨著實時顯示——否則就提醒了用戶在商品詳細頁就進行斟酌比較。
在商品頁這個環節,唯一目標就是讓用戶推著個大車輕松地隨看隨拿,爭取用戶多多把商品放入購物車,沒必要在這個環節仔細斟酌比較。斟酌比較是結算環節的任務,我們要為用戶提供合理的服務,幫助他從購物車中,選擇他真正需要的商品。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用什么來衡量首頁刺激和捕捉新用戶興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