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金、人力成本連續上漲,4家門店年總營收從800萬降至500萬;打工者入行四年收入未漲
當鞭炮聲為逝去的舊年畫上休止符的時候,尋常的百姓習慣給自家算一筆賬、做一個總結:這一年里,我付出了什么;這一年里,我又得到了什么。一個個普通家庭賬本上的涂涂寫寫,連聚起來,就變成了宏觀經濟脈動的節奏器。
新京報記者深入全國各地,采訪了農民、工人、小老板、網紅、創業者等多個群體,聽他們講述自己過去一年中平常或不平常的故事,讓他們算一算自己打拼一年的“賬單”。
零售 行業的日子有多難過?更多這個行業之外的人對此只是“略有耳聞”。
農歷春節期間,記者采訪到了幾位仍留在行業內“堅守”的 零售 業人士,聽他們談起曾經有過的“好年景”和如今的“流年不利”。
從一線城市到四線城市,從已經擁有連鎖門店和品牌的小老板到最普通的店員,不同案例中的境遇略有分別,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實體 零售 業從業者都表示自己遇到了最為嚴峻的時刻。
在其中一個案例中,從2015年到2016年,短短一年之間,某 零售 業店主的名下一家門店的利潤從224萬元下滑至128萬元;在另一個案例中,成本逐年升高、利潤逐年下滑的現實,促使一位老板決定拋棄其經營十年的商場實體店模式。
去年,國內某商超巨頭在其財報中對 零售 行業短期前景進行了不甚樂觀的判斷,他們認為,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消費信心不足,收入端增長乏力而人工、租金費用壓力剛性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實體 零售 行業景氣度仍在低位運行,消費復蘇緩慢。”
【經營者】
租金三年漲30% 店鋪變身“工作室”
2月4日,新京報記者見到張燕的時候,她正忙于裝修自己位于河南南陽某高端居民小區的“工作室”。做了十年高端女裝代理的張燕,已經感受到 零售 業近兩年的凋敝。
“大約在2013年前后,位于本地一家主流百貨商場的店鋪,單店月租金還不到1萬元。但到2016年,租金已經漲到了1.5萬元上下,人力成本也開始上漲。自己4家門店的年總營收則從2013年前后的800萬元左右下降到500萬元。利潤水平也在走低。”張燕說,在這樣的夾擊下,利潤空間已經被壓縮到開店十年來最嚴重的程度。
在成本的壓力下,張燕打算將自己開在河南省四個地級市一線百貨商場里的4家實體店鋪“關門撤店”。去年年底,張燕著手在某小區租了約200平米的公寓,準備精工裝修,打造自己的服飾“工作室”,今后,張燕的老顧客將來到她的工作室買衣服并享受“一對一”的各種附加增值服務。
張燕說,在百貨商場開設店鋪,僅房租租金就在15000元左右;而在居民小區租借公寓的月租僅有2000元。“在大環境整體低迷的情況下,誰能夠降低成本,誰就能活下來。”
“90后”創業者楊勵也感受到了 零售 業的“寒冬”。2014年4月,楊勵在西安某旅游景點的步行街上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家民族飾品、服裝門店,同時為自己的服飾品牌注冊了公司。到了這年10月,楊勵的單店月銷售額已經從開店之初的15萬元飆升到了30萬,分布于西安、天津、北京等地的6家專賣店在隨后的兩三年間陸續開業。
不過,在過去的三年內,楊勵開在北京前門的專賣店租金已從15萬元漲至接近18萬元,其他的門店租金也是水漲船高。同時,2016年北京門店的利潤從上一年的224萬元下降至128萬元。
“進入2016年,商圈的門店生意已經明顯不行了,旅游區的屬于勉強維持。”
【打工者】
工作4年,收入不及剛入行者
出生于1993年的曉萍,不滿20歲就從湖南老家來到北京打工了。幾年間,曉萍換過4份工作,但基本都在 零售 業內“打轉”:一家精品店,兩家服裝店。
對于這個女孩來說,4年的打工經歷給自己帶來的“經驗”微不足道。她不認為在 零售 商店內賣東西需要什么門檻。曉萍告訴記者,在自己目前所呆的這家服裝店,“兩個月前剛來的妹子比我收入高。”
曉萍告訴記者,自己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資和銷售提成構成,基本工資“這四年都沒怎么變。剛工作時2500元,現在是3500元。”但銷售提成的比例有所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曉萍的收入并不比三年前甚至4年前高,“2014年的時候,我在服裝店打工,多的時候能拿到7000到8000一個月,在那個時候可以算是不錯的了。”然而3年后的現在,底薪有所提高,提成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月收入就是不見漲。“可能是現在的生意也不好做了吧。”
曉萍說,兩個月前,店鋪里剛剛新招了兩個年輕姑娘,比自己小2歲,因為比自己銷售業績好,已經連續兩個月拿到7000元左右的工資,而自己最近一年的月平均收入還達不到6000元。
面對 零售 行業的蕭條,今年24歲的曉萍有點焦慮了,她打算去學門手藝。“之前聽說美甲生意不錯,但這兩年做得人太多了。最近我想去學一下醫美,或者美容spa那一類的技術。”曉萍告訴記者,周圍的同齡女孩子都在嚷嚷著“整容”,這讓她覺得這一行“有前景”。
行業觀察
延伸:國內服裝 零售 行業“冬季”漫長
而在服裝 零售 行業整體低迷的現實下,小到個體老板,大到上市公司,整個行業似乎正在共同經歷“傷筋動骨”。對于整個服裝 零售 業而言,“冬天”已經持續太久。
去年,有 零售 行業分析人士曾向記者感慨道,在國內服裝 零售 行業大環境長期低迷不振之下,縱觀資本市場,很多做服裝的同行都開始“講概念”以求存活,“有的搭車互聯網搞O2O;有的做金融,還有以炒股出名的。”
根據同花順數據顯示,在58家已經發布2016年業績預告的紡織服裝上市公司中,超過20家預計凈利潤同比下降。
據公開行業統計數據,從2012年上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4年時間內,紡織服裝業的存貨從600多億元上漲至800多億元;2016年上半年,全國50家重點大型 零售 企業 零售 額同比累計下降3.1%,增速同比下降4.2個百分點。
當鞭炮聲為逝去的舊年畫上休止符的時候,尋常的百姓習慣給自家算一筆賬、做一個總結:這一年里,我付出了什么;這一年里,我又得到了什么。一個個普通家庭賬本上的涂涂寫寫,連聚起來,就變成了宏觀經濟脈動的節奏器。
新京報記者深入全國各地,采訪了農民、工人、小老板、網紅、創業者等多個群體,聽他們講述自己過去一年中平常或不平常的故事,讓他們算一算自己打拼一年的“賬單”。
零售 行業的日子有多難過?更多這個行業之外的人對此只是“略有耳聞”。
農歷春節期間,記者采訪到了幾位仍留在行業內“堅守”的 零售 業人士,聽他們談起曾經有過的“好年景”和如今的“流年不利”。
從一線城市到四線城市,從已經擁有連鎖門店和品牌的小老板到最普通的店員,不同案例中的境遇略有分別,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實體 零售 業從業者都表示自己遇到了最為嚴峻的時刻。
在其中一個案例中,從2015年到2016年,短短一年之間,某 零售 業店主的名下一家門店的利潤從224萬元下滑至128萬元;在另一個案例中,成本逐年升高、利潤逐年下滑的現實,促使一位老板決定拋棄其經營十年的商場實體店模式。
去年,國內某商超巨頭在其財報中對 零售 行業短期前景進行了不甚樂觀的判斷,他們認為,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消費信心不足,收入端增長乏力而人工、租金費用壓力剛性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實體 零售 行業景氣度仍在低位運行,消費復蘇緩慢。”
【經營者】
租金三年漲30% 店鋪變身“工作室”
2月4日,新京報記者見到張燕的時候,她正忙于裝修自己位于河南南陽某高端居民小區的“工作室”。做了十年高端女裝代理的張燕,已經感受到 零售 業近兩年的凋敝。
“大約在2013年前后,位于本地一家主流百貨商場的店鋪,單店月租金還不到1萬元。但到2016年,租金已經漲到了1.5萬元上下,人力成本也開始上漲。自己4家門店的年總營收則從2013年前后的800萬元左右下降到500萬元。利潤水平也在走低。”張燕說,在這樣的夾擊下,利潤空間已經被壓縮到開店十年來最嚴重的程度。
在成本的壓力下,張燕打算將自己開在河南省四個地級市一線百貨商場里的4家實體店鋪“關門撤店”。去年年底,張燕著手在某小區租了約200平米的公寓,準備精工裝修,打造自己的服飾“工作室”,今后,張燕的老顧客將來到她的工作室買衣服并享受“一對一”的各種附加增值服務。
張燕說,在百貨商場開設店鋪,僅房租租金就在15000元左右;而在居民小區租借公寓的月租僅有2000元。“在大環境整體低迷的情況下,誰能夠降低成本,誰就能活下來。”
“90后”創業者楊勵也感受到了 零售 業的“寒冬”。2014年4月,楊勵在西安某旅游景點的步行街上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家民族飾品、服裝門店,同時為自己的服飾品牌注冊了公司。到了這年10月,楊勵的單店月銷售額已經從開店之初的15萬元飆升到了30萬,分布于西安、天津、北京等地的6家專賣店在隨后的兩三年間陸續開業。
不過,在過去的三年內,楊勵開在北京前門的專賣店租金已從15萬元漲至接近18萬元,其他的門店租金也是水漲船高。同時,2016年北京門店的利潤從上一年的224萬元下降至128萬元。
“進入2016年,商圈的門店生意已經明顯不行了,旅游區的屬于勉強維持。”
【打工者】
工作4年,收入不及剛入行者
出生于1993年的曉萍,不滿20歲就從湖南老家來到北京打工了。幾年間,曉萍換過4份工作,但基本都在 零售 業內“打轉”:一家精品店,兩家服裝店。
對于這個女孩來說,4年的打工經歷給自己帶來的“經驗”微不足道。她不認為在 零售 商店內賣東西需要什么門檻。曉萍告訴記者,在自己目前所呆的這家服裝店,“兩個月前剛來的妹子比我收入高。”
曉萍告訴記者,自己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資和銷售提成構成,基本工資“這四年都沒怎么變。剛工作時2500元,現在是3500元。”但銷售提成的比例有所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曉萍的收入并不比三年前甚至4年前高,“2014年的時候,我在服裝店打工,多的時候能拿到7000到8000一個月,在那個時候可以算是不錯的了。”然而3年后的現在,底薪有所提高,提成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月收入就是不見漲。“可能是現在的生意也不好做了吧。”
曉萍說,兩個月前,店鋪里剛剛新招了兩個年輕姑娘,比自己小2歲,因為比自己銷售業績好,已經連續兩個月拿到7000元左右的工資,而自己最近一年的月平均收入還達不到6000元。
面對 零售 行業的蕭條,今年24歲的曉萍有點焦慮了,她打算去學門手藝。“之前聽說美甲生意不錯,但這兩年做得人太多了。最近我想去學一下醫美,或者美容spa那一類的技術。”曉萍告訴記者,周圍的同齡女孩子都在嚷嚷著“整容”,這讓她覺得這一行“有前景”。
行業觀察
延伸:國內服裝 零售 行業“冬季”漫長
而在服裝 零售 行業整體低迷的現實下,小到個體老板,大到上市公司,整個行業似乎正在共同經歷“傷筋動骨”。對于整個服裝 零售 業而言,“冬天”已經持續太久。
去年,有 零售 行業分析人士曾向記者感慨道,在國內服裝 零售 行業大環境長期低迷不振之下,縱觀資本市場,很多做服裝的同行都開始“講概念”以求存活,“有的搭車互聯網搞O2O;有的做金融,還有以炒股出名的。”
根據同花順數據顯示,在58家已經發布2016年業績預告的紡織服裝上市公司中,超過20家預計凈利潤同比下降。
據公開行業統計數據,從2012年上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4年時間內,紡織服裝業的存貨從600多億元上漲至800多億元;2016年上半年,全國50家重點大型 零售 企業 零售 額同比累計下降3.1%,增速同比下降4.2個百分點。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零售業者:租金人力成本連續上漲 利潤降近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