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16年已經過去一半,朋友們聊起今年的百貨業績都紛紛搖頭。不光地段普通的項目在掙扎,連占據城市核心商圈的百貨大佬們,也都要變中求生存。說的極端一點,很多百貨面臨不改死路一條,調改尚有一線生機的狀況。
近年來,商業市場巨變,各百貨商場的背景、理念不同,因而調改的策略、措施也不同。整體而言,調整偏保守,這可能也是百貨都在調改,而頹勢難逆的原因之一。
(一)漸進改革:提升環境,豐富業態、突出定位
百貨業主們都意識到高檔奢華的消費熱潮已經過去,不再強求Louis Vuitton這樣的奢侈品,轉而目光投向更加年輕、時尚的顧客。市場上輕奢風、Lifestyle風開始風靡,百貨商場紛紛從硬件環境和品牌組合上做文章。
北京西單——漢光百貨&君太百貨的穩健變革
1999年開業的中友百貨(后更名為漢光百貨)和2003年開業的君太百貨只隔一條馬路,由天橋連通,漢光百貨緊鄰地鐵站,地理位置更佳。君太定位于流行時尚百貨,相較而言,漢光更顯成熟。
漢光百貨4萬平方米,君太百貨6.3萬平方米。今天看來他們的體量都不大,這也是很多 傳統百貨 的一個特點。面對市場和顧客的變化,以及大悅城的競爭,漢光和君太近年也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調改。
君太百貨——酷的環境+潮的品牌
商場部分區域在裝飾方面采用黑白灰大理石,配以射燈,營造出時尚動感、有點酷的氛圍。在品牌組合方面,商場二層引進了Evisu, Aape,J.lindegerg, Bauhaus等潮牌,其中Aape還是國內首家店。另外,今年5月20日Chanel化妝品剛剛在君太二層開出100多平的包含fashion元素的專賣店。
北京西單君太百貨 Chanel
漢光百貨——基于傳統優勢,向輕奢化轉型
基于商場品類齊全、品牌豐富的優勢,漢光百貨逐步引進Coach、Michael Kors、Kate Spade等品牌向輕奢定位轉型,同時增加了餐飲比例。
為了提升購物體驗,商場改造了一樓門廳和外部天橋,逐步擺脫 傳統百貨 形象,變得更加明亮、現代化。
上海淮海中路百盛——閉店大調整
2013年4-9月期間,開業16年的百盛首次閉門裝修,在經營環境、業態配比和品牌組合方面進行優化。
重裝后空間更為寬敞,增加了母嬰室、配上自助手機充電站、提供免費WIFI,使整個經營環境更為現代化、人性化。在業態方面主要是增大了餐飲的比例,地下一層和8層主打餐飲業態,并在二層女裝區增加了咖啡和簡餐。另外,商場引進了百盛自營、代理的品牌,比如ZIE ZAC,TOUS。
(二)推倒重來:大刀破斧的改天換地
漢光、君太、百盛這些百貨都是原來經營狀況好,有市場基礎的項目。他們所采取的變革,更多地是突出強項,找到自己的風格,彌補在環境等方面的弱勢,以維持市場份額。
但也有一些百貨雖位于核心商圈但經營慘淡,單靠升級改造、調整品牌已經無法挽救,只有徹底的脫胎換骨才可能迎來機會。
上海淮海路東方商廈——淮海755的新生活方式
東方商廈原來定位中高檔精品百貨,一樓有少量高檔化妝品、Gieves&Hawkes、Kent&Curwen、Gant等男裝品牌。商場經營狀況一直不理想,客流量嚴重不足。
商場也曾想方設法調整品牌組合,但不見明顯成效。直到2015年,項目不再走 傳統百貨 思路。更名為淮海755,引進熱門運動品牌Under Armour、Muji全球最大旗艦店,以及一系列有創意的生活家居、兒童品牌和餐飲,打造一個革新、輕松、有文化理念的生活空間。
2015年12月,3400平方米的Muji一開業就成了城中熱點。Muji共有三個樓層,除了常規品類外,還有自行車、主打定制概念的Muji Yourself、創意家居、書店、全透明廚房Café&Meal MUJI餐廳等等。
當然,東方商廈敢于如此大刀破斧的調整,一個重要因素是此物業為商場自持物業,樓上還有辦公樓出租,項目沒有過大的現金流壓力。
因此東方商廈才能舍棄了 傳統百貨 追求坪效的做法,轉而引進大租戶,通過客流拉動、形象提升,將盈利點鎖定在長期的物業升值上。
把話題擴展一下,拋開核心商圈這一局限,上海天山路百盛與韓國衣戀集團合作的百盛優客城市廣場也是一個比較成功的百貨轉型案例。
首先,聯合衣戀的資源,商場被迅速填滿;其次,衣戀在商場硬件環境設計方面的創新以及營銷推廣上的積極投入吸引到了大量年輕消費者;再次,優客的城市奧萊概念,可以滿足衣戀旗下品牌去庫存的需求。
淮海路的東方商廈通過引進全新概念的熱門品牌,天山路百盛通過與強勢資源合作經營,完全顛覆了原來的傳統定位,反而實現了差異化定位,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相較之下,南京新街口的東方商城正在進行的變革就更加徹底。東方商城與相鄰的IFC打通,升級為英國百貨House of Fraser。
House of Fraser擁有大量自有品牌和買手品牌,項目還引進了大型的玩具店和科技體驗店,希望通過差異化的品牌組合和體驗感元素給新街口帶來一些新意。
近年來,商業市場巨變,各百貨商場的背景、理念不同,因而調改的策略、措施也不同。整體而言,調整偏保守,這可能也是百貨都在調改,而頹勢難逆的原因之一。
(一)漸進改革:提升環境,豐富業態、突出定位
百貨業主們都意識到高檔奢華的消費熱潮已經過去,不再強求Louis Vuitton這樣的奢侈品,轉而目光投向更加年輕、時尚的顧客。市場上輕奢風、Lifestyle風開始風靡,百貨商場紛紛從硬件環境和品牌組合上做文章。
北京西單——漢光百貨&君太百貨的穩健變革
1999年開業的中友百貨(后更名為漢光百貨)和2003年開業的君太百貨只隔一條馬路,由天橋連通,漢光百貨緊鄰地鐵站,地理位置更佳。君太定位于流行時尚百貨,相較而言,漢光更顯成熟。
漢光百貨4萬平方米,君太百貨6.3萬平方米。今天看來他們的體量都不大,這也是很多 傳統百貨 的一個特點。面對市場和顧客的變化,以及大悅城的競爭,漢光和君太近年也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調改。
君太百貨——酷的環境+潮的品牌
商場部分區域在裝飾方面采用黑白灰大理石,配以射燈,營造出時尚動感、有點酷的氛圍。在品牌組合方面,商場二層引進了Evisu, Aape,J.lindegerg, Bauhaus等潮牌,其中Aape還是國內首家店。另外,今年5月20日Chanel化妝品剛剛在君太二層開出100多平的包含fashion元素的專賣店。
北京西單君太百貨 Chanel
漢光百貨——基于傳統優勢,向輕奢化轉型
基于商場品類齊全、品牌豐富的優勢,漢光百貨逐步引進Coach、Michael Kors、Kate Spade等品牌向輕奢定位轉型,同時增加了餐飲比例。
為了提升購物體驗,商場改造了一樓門廳和外部天橋,逐步擺脫 傳統百貨 形象,變得更加明亮、現代化。
上海淮海中路百盛——閉店大調整
2013年4-9月期間,開業16年的百盛首次閉門裝修,在經營環境、業態配比和品牌組合方面進行優化。
重裝后空間更為寬敞,增加了母嬰室、配上自助手機充電站、提供免費WIFI,使整個經營環境更為現代化、人性化。在業態方面主要是增大了餐飲的比例,地下一層和8層主打餐飲業態,并在二層女裝區增加了咖啡和簡餐。另外,商場引進了百盛自營、代理的品牌,比如ZIE ZAC,TOUS。
(二)推倒重來:大刀破斧的改天換地
漢光、君太、百盛這些百貨都是原來經營狀況好,有市場基礎的項目。他們所采取的變革,更多地是突出強項,找到自己的風格,彌補在環境等方面的弱勢,以維持市場份額。
但也有一些百貨雖位于核心商圈但經營慘淡,單靠升級改造、調整品牌已經無法挽救,只有徹底的脫胎換骨才可能迎來機會。
上海淮海路東方商廈——淮海755的新生活方式
東方商廈原來定位中高檔精品百貨,一樓有少量高檔化妝品、Gieves&Hawkes、Kent&Curwen、Gant等男裝品牌。商場經營狀況一直不理想,客流量嚴重不足。
商場也曾想方設法調整品牌組合,但不見明顯成效。直到2015年,項目不再走 傳統百貨 思路。更名為淮海755,引進熱門運動品牌Under Armour、Muji全球最大旗艦店,以及一系列有創意的生活家居、兒童品牌和餐飲,打造一個革新、輕松、有文化理念的生活空間。
2015年12月,3400平方米的Muji一開業就成了城中熱點。Muji共有三個樓層,除了常規品類外,還有自行車、主打定制概念的Muji Yourself、創意家居、書店、全透明廚房Café&Meal MUJI餐廳等等。
當然,東方商廈敢于如此大刀破斧的調整,一個重要因素是此物業為商場自持物業,樓上還有辦公樓出租,項目沒有過大的現金流壓力。
因此東方商廈才能舍棄了 傳統百貨 追求坪效的做法,轉而引進大租戶,通過客流拉動、形象提升,將盈利點鎖定在長期的物業升值上。
把話題擴展一下,拋開核心商圈這一局限,上海天山路百盛與韓國衣戀集團合作的百盛優客城市廣場也是一個比較成功的百貨轉型案例。
首先,聯合衣戀的資源,商場被迅速填滿;其次,衣戀在商場硬件環境設計方面的創新以及營銷推廣上的積極投入吸引到了大量年輕消費者;再次,優客的城市奧萊概念,可以滿足衣戀旗下品牌去庫存的需求。
淮海路的東方商廈通過引進全新概念的熱門品牌,天山路百盛通過與強勢資源合作經營,完全顛覆了原來的傳統定位,反而實現了差異化定位,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相較之下,南京新街口的東方商城正在進行的變革就更加徹底。東方商城與相鄰的IFC打通,升級為英國百貨House of Fraser。
House of Fraser擁有大量自有品牌和買手品牌,項目還引進了大型的玩具店和科技體驗店,希望通過差異化的品牌組合和體驗感元素給新街口帶來一些新意。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傳統百貨轉型之路:推倒重來,還是漸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