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晚間, 重慶百貨 發布了其2015年年報,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實現營收300.79億,同比下降0.20%;歸屬母公司凈利潤3.67億,同比下降25.2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3.16億,同比下降 36.13%。
對于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下滑, 重慶百貨 稱是因為宏觀經濟減速致消費持續疲軟所致,此外電子商務、購物中心等渠道分流加劇也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凈利下滑主要系新開網點培育成本增加以及新業務拓展等因素所致。
盡管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都在下滑,但是仍然有許多機構對 重慶百貨 青睞有加。
一位重慶地區私募人士對記者表示:“百貨業的慘淡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我們也觀察到 重慶百貨 有新的亮點,例如跨境貿易、重慶自貿區會帶來的影響、重慶商社的整體上市等,仍有值得期待的地方。而且本期資產減值損失大增3.63億元,主要來自年末特別進行的資產清查中計提的滯銷存貨減值、擬關門店損失和資產減值以及虧損門店資產減值等。”
2016年預計關店10家
重慶百貨 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其百貨收入134.39億(占比46.51%),同比下降2.99%,主要系競爭分流、促銷拉動效果減弱所致;超市收入94.23億 (占比32.61%),同比增長3.49%,主要系調整及新增門店帶來銷售增量;電器收入59.60億(占比20.63%),同比增長0.96%。
而從地區上來看,重慶依然是核心。
重慶收入261.24億(占比90.41%),同比下降0.73%;四川收入23.31億(占比8.07%),同比增長4.85%;貴州收入2.08億(占比0.72%),同比下降12.19%;湖北收入1.47億(占比0.51%),同比下降 10.49%。
面對著百貨業業績的增長趨緩, 重慶百貨 也不得不面對“關店潮”襲來的尷尬。
據記者了解, 重慶百貨 2015年關閉6家門店,且均在重慶本地,其中2家為電器,4家為超市。對于關閉的原因, 重慶百貨 方面表示其中4家為經營調整,2家為租賃期滿。
重慶百貨 還表示,在2016年將關閉扭虧無望或者租約到期的10家門店,其中包括3家百貨、1家電器、6家超市,除了一家重百遵義香港路超市以外,其余關閉門店均在重慶。
持續的關店潮也不是 重慶百貨 一家獨有。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最新發布的2015年中國百貨行業發展報告也顯示, 整個百貨行業的“閉店潮”還將持續下去。
在中國百貨商業協會80家會員單位的統計樣本數據顯示,2015年總銷售金額為439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9.3%,而利潤總額則為46.14億元,同比2014年下滑12.05%,銷售利潤率為1.05%,也同比下滑了19.53%。
物業租金攀升、人力成本上漲、轉型投入巨大被認為是目前百貨業壓力重重的重要原因,同時在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調查中顯示,52.8%的企業打算涉足多業態經營。
國企改革主題受捧
雖然凈利潤下滑,關店潮持續,但作為重慶國企改革的重點標的, 重慶百貨 依然也被多家機構看好。
重慶百貨 2015年年報數據顯示,富國中證國有企業改革指數分級基金持有489.2萬股,鵬華改革紅利基金持有141.74萬股,南方中證國有企業改革指數分級基金持有15萬股。
不過,與2015年三季報相比,申萬菱信新動力混合基金、銀華信用雙利債券A基金、銀華增強收益債券基金等均已經不在 重慶百貨 股東名單之列。
不過重慶市國資委旗下唯一商業上市平臺,安信證券零售業首席分析師劉章明也看好其國企改革發展方向:“ 重慶百貨 參與競購+托管大股東資產,推動集團整體上市。”
2016年2月中旬, 重慶百貨 公告稱拍得了重慶商社集團旗下的商社汽貿等五家優質子公司100%股權成功并委托管理集團旗下商社化工等七家子公司。這被視作重慶商社整體注入 重慶百貨 的重要一步。
劉章明也對此表示:“ 重慶百貨 正在實現優質資源整合,豐富業態。積極布局電商+金融新興業態,致力打造‘世紀購’網上商城和‘世紀SHOW’保稅港體驗店,保理公司圍繞公司供應鏈開展金融衍生服務;馬上消費11 月上線APP,推出員工貸、商品貸產品,實現傳統零售與現代互聯網金融結合。”
海通證券分析師汪立亭也認為 重慶百貨 的國企改革有望繼續深化:“優質資產注入將進一步拓寬公司業務范圍,提升業務協同性。 同時,2014年新董事長何謙上任以來,積極探索消費金融、跨境電商等業務轉型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傳統百貨業務遭遇“寒流”,但其跨境貿易業務則“另辟蹊徑”帶來亮眼的業績。
重慶百貨 2015年年報顯示,其跨境貿易營業收入為8426萬元,同比增長2456.27%。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重慶百貨實體店遇“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