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市場,零售行業有銷售額過千億的企業,40億的北京 超市發 不算突出,不過它提出的“社區超市”概念,得到了行業和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并因多項舉措,獲得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創新獎。 超市發 也連續5年被評為北京十大品牌,且是其中唯一的超市品牌。領軍人李燕川,在 超市發 工作了30多年,熟悉自己的消費者和員工。與零售業視商品為最重要的因素不同,他認為,熱愛與商品相關的人,了解他們的需求,商品就不是問題了。以下是他從事零售業30多年的經驗之談:
讓商品有靈魂
我最早進入這個行業是出于無奈。當時高中畢業,正趕上最后一批全民職工,現在是沒有這個概念了,當時人們還是很看重這個。我父母都是軍隊的,家里也沒人搞商業,咱們國家這么多年來一直輕商,商業地位比較低,當時真是不想干。但是家里人覺得最后一批全民工,錯過就沒機會了,就進來了,否則我肯定不會干這個。
我最先做的是售貨員,賣了三年肉。反正都來了,就踏踏實實干,這個公司大部分的職務都干過。其實在哪個行業都一樣,你越深入,層次越高,看到的東西就越多,就會覺得研究這個東西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員工經常說我傻樂,不知道發愁,因為我就是把它當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去做,不僅僅當一份工作來做。
做零售肯定是要賣貨,但我認為人的因素更重要。跟我們相關的人,無非是員工、顧客和供應商,把這三種人的需求做好了,商品就不是什么大事了。我覺得可能過多的人把商品過于突出了,其實商品也是靠人來組織的,如果你對人都不了解,對人都不熱愛,你組織的那個商品也會冷冰冰的,也是沒有靈魂的。
在我們總部雙榆樹這個店周圍,有3個家樂福,2個物美,1個沃爾瑪,1個京客隆,我們4200平米的店,年銷售額3億多元。有人問我,這樣你死我活的競爭環境,你怎么做到3億的。我常開玩笑說我懂人情。其實我覺得我們更懂老百姓,更懂我們的消費者。 超市發 跟家樂福、沃爾瑪不同,他們的目標更多的是一站式購齊,我們的定位就是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我們稱自己是社區超市。我們既然定位在社區里頭,就得幫老百姓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就應該是為他們服務的機構。
我們以前有個學雷鋒小組,現在叫志愿者,每個店鋪都有這個小組,由我們的團員和青年組成。像雙榆樹這個店,四五千平米,要照顧到十幾戶孤寡老人,他們可能是兒女在國外,或者沒有兒女,我們通過居委會找到這些人。我們的志愿者承擔起這些孤寡老人的家務活,不光是買東西我給你送家里去,過年過節也會去陪他們聊天,給他們做家務。再比如社區的大爺大娘喜歡跳舞,我們就在店門口早晚拉個燈,他們就覺得很溫暖。通過跳舞這件事,我們發現他們早上沒什么事干,就開了早市,超市一層賣果賣菜的這層,6點半開門,他們遛遛彎早餐就買回去了。
我們就是把自己當成社區的一份子,社區有什么事都會參與,搞什么活動也都會參加。我們自己也搞一些活動,我們有一支員工藝術團,夏天我們就到社區公園做一些演出,宣傳點正能量的東西。這樣老百姓又納涼了,又參與活動了,也就把 超市發 記心里頭了。我們做營銷也是這樣的出發點,讓老百姓參與。比如包粽子比賽,包餃子比賽,每日獻菜譜的“教吃教做”活動,社區居民很喜歡這類活動。我們還有一個健康手冊,印成小冊子發給顧客,每年發三次,顧客每年都搶這些東西。
經營真不光是商品和交易的問題,后面有很多感情因素,如果能把相關方都當成家里人,你的出發點和達到的效果會完全不同。其實中國人最講人情,你給他一分,他一定回報你十分。 超市發 現在的DM,都是大爺大媽幫我們發。現在都有門禁嘛,我們進不去,他們很樂于幫我們發。過年過節也有很多人給我們收銀員送餃子什么的。
大家都說零供是個矛盾,但是 超市發 相對就沒有那么激烈。企業的商品是由供應商提供的,如果供應商對一個企業不滿意,那他提供的商品要么價錢高,要么質量次,那你讓顧客滿意就是一句空話,所以你也要和供應商關系融洽。 超市發 在這方面做得不少,比如我們會帶供應商去學習,帶他們去上海、南京、武漢參觀,去上海就帶針織供應商,看人家怎么做,去武漢就去看果蔬。供應商也要進入到市場里, 超市發 在前進,供應商也要跟著我們走。你也要站在供應商的角度看問題,比如有一次,有個供應商的掛面包裝比較大,顧客覺得應該小一點,做成半斤的或者幾兩的那種,后來他就改了包裝,慢慢也賣得更好了。像這種供應商他肯定愿意跟你合作。
超市發 在2005年總結出一個家文化。很多企業在說家文化,但我覺得 超市發 的不一樣。我們所說的家文化,是指跟我們相關的各方把他們看作家人,把他們的需求做好。前面提到了顧客和供應商,就是說要做顧客的生活之家,做供應商的發展之家。另外還要做員工的成長之家,在我們的5滿意工程里(員工、供應商、顧客、股東、政府),員工是排在第一位的。當初提這個的時候,我們內部也有爭議,說零售行業應該是給顧客服務的,應該把顧客放在第一位。我跟大家講,如果員工對企業不滿意,你想讓他為顧客服務好,又是一句空話。 超市發 為每一位新員工做職業規劃,比如他能做到什么級別,怎么做。有培養價值的,就進入到培訓中心進行培訓,然后回到店里實習,然后再回去學習,管理層至少要經歷三五年這樣的訓練。此外,我們還要做股東的發展之家,政府的惠民之家。企業發展,股東才能有益。而我們說讓政府滿意,不是說圍著政府做事情,是幫助政府做一些事情,包括我們的社會責任要承擔起來。
一店一面
我們有一種業態叫超市化菜市場,形式還是菜市場的形式,但是管理方式不一樣,它的管理是和超市一樣的。我們準備設備、配秤,農民直接進店就可以了,但是他們要穿 超市發 的制服,參加晨會、夜評,變成了一群有組織的人。我們每個店都設有化驗室,所有的菜都要化驗之后才能上架。另外,每個店還專門設兩個估價員,每天去周圍看人家菜價,列出一個參考價,我們店里的東西只能低于這個價,不能高于這個價。要讓農民服從管理,我們的租金就得比別人低,人家要500元,我就要300元,平衡就行,我們不從這里掙錢。當然,政府也會給我們補貼。
除了超市化菜市場, 超市發 還有三種業態。一種是3000-5000平米的綜合超市,食品、生鮮大概占到70%,30%是雜品。我們所說的雜品,是指鍋碗瓢盆、牙膏牙刷、內衣內褲,基本就不賣別的了,跟一般的大賣場不一樣。一種是2000-3000平米的,我們叫食品超市,食品、生鮮大概占到80%,20%是雜品。還有一類叫社區超市,100-300平米,這種店基本以食品為主。
一說到 超市發 ,人們就會想到社區超市。但是社區超市是我們提出的一種概念,不是一種業態,行業里沒有這種業態。 超市發 這四種業態都叫社區超市,就是要定位在社區里頭,定位于老百姓的一日三餐,目標顧客就是社區居民。下一步, 超市發 計劃開1萬平米的店,也是社區超市。這種業態里面大概有5000平米是超市,剩下的5000平米,里面要開小銀行、小藥店、洗衣店、擦鞋店、小快餐、老人餐桌等。它仍然是滿足周圍顧客所需,另外增強服務功能。
商品管理也是一樣的道理,要站在客戶的角度,顧客要什么你給什么。2000年左右,零售業開始學日本,學美國,結果千店一面,什么都要統一。從現在情況來看,應該是一店一面,不同的目標客戶,應該滿足不同的需求。比如雙榆樹一帶,更需要一些大品牌,對進口食品的需求多。可樂類的,它可能只要可口可樂,不需要百事可樂、非常可樂。比如清河,是城鄉結合部,可能需要的是更實惠的東西。
站在客戶角度,也有很多層次,比如做客戶調查,你不能老問顧客滿意不滿意,顧客永遠是說比較滿意吧。你應該問顧客他早上吃什么,他說吃粥、吃面包、喝牛奶、吃燕麥片,你沒有燕麥片,這就是一個不滿意的地方。
這兩年零售行業生存很艱難,主要是成本高了。首先是房租高了, 超市發 也趕上了,一般房租都簽10年左右,這會兒大部分都到期了,續簽就要漲租金,大部分都漲了50%左右。第二個是人工成本,員工的收入不斷增長,政策要求2020年要翻番,我們算下來每年不能低于8%的增長,這8%肯定要給員工。
這兩塊增長怎么辦?一要靠經營能力的增長,比如農商對接、減少中間環節、增加利潤、開發自有品牌,不是有句話嗎,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優,人優我異,你跟人家有差異,顧客才會到你這來。二是要節約成本。其實我們在水電油這些費用上,浪費了很多。如果大家都能節約,不光是環保理念的問題,對企業成本的降低也很有好處。另外一個,我覺得心態一定要平衡。因為本身超市的毛利就很低,以前大概1%左右,現在大概08.%,那就面對這種現實嘛,你先活著,以后才能去發展。我也經常和一些專家交流,可能2015年之前經濟不會有大的復蘇,那這三年你把腦筋轉過來,把技術搞扎實,高潮來了才能把握住。
從 超市發 來說,眼前要做的很多,挑戰很多。一個是大家都知道的前幾年我們有個股權糾紛,現在還沒有解決。第二服務意識不夠,這不單是我們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的問題。在國外,你真能看到打掃衛生的員工跪著把藏在貨架下面的東西掏出來,我們的員工肯定做不到,我們沒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服務理念。第三要加快調整商品結構。再一個就是信息系統不夠支撐我們的運營,最早我們提出的概念是信息配合業務,其實應該是信息引領業務。我們現在的系統,別說跟沃爾瑪能上衛星比,跟家樂福那種我們也差得很遠,系統管理根本不到位。其實,外部環境不是最重要的,怎么把內部做好最難,突破自己最難。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超市發總裁李燕川:人的因素比商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