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業發展增速明顯下滑之際, 便利店 業態卻一枝獨秀。昨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配合商務部進行的商貿行業典型調查統計顯示,三季度 便利店 以13.3%的增速成為零售業銷售額增長最快的業態。與之相比,根據百貨上市公司發布的三季度報,個位數銷售增長甚至負增長的企業比比皆是。 便利店 業態在成為拉動零售增長的主要力量時,現階段京城 便利店 數量不足、服務缺乏短板也更為凸顯。
按照 便利店 業態的發展規律,每3000人就應該擁有一家 便利店 。例如日本東京有近3700萬人,幾大 便利店 品牌的總數超過了4萬家。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2008年就已經突破了2000萬人,照此計算,北京至少需要7000家 便利店 ,而目前的數量僅千家。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認為,食品的主流購買地點還是在實體店,這讓電商對 便利店 和超市的沖擊不像百貨那么大。此外還有一位零售專家表示,消費者愿意為便利服務支付高價格,也是其保持較快增長的原因。
根據中國連鎖協會對去年零售的統計,過去 便利店 無論在銷售額、營業面積還是從業人數上,在整個零售業中所占的比重很低,約在2%-4%。從去年開始, 便利店 在經營中充分利用區位便利和門店數量多的優勢,不斷擴展延伸服務,出現較快增長勢頭。 便利店 也是去年惟一沒有出現銷售毛利率下滑的零售業態。“其中,將銷售實體商品和提供服務性商品相結合,利用快餐、代售報刊、繳費等便民利民服務,促使2012年 便利店 零售額增長20%以上,占比提高0.4個百分點。另一方面, 便利店 與網絡零售商進行資源整合,進行網店拓展,推動營業面積比上年增長27%,占比提高1.6個百分點。”
“事實上, 便利店 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是零售業發展的趨勢。日本和美國的情況都已經證實了這一點。”上述專家表示,早在十年前,日本 便利店 就已超越百貨和超市,成為排名第一的零售流通業。沃爾瑪最近兩年都強調在美國本土加快小型店的發展,因為這種業態增速更快。
不過, 便利店 在北京的發展卻并不盡如人意。目前北京 便利店 的門店數在1000家左右,同為一線城市上海的 便利店 數在5000家以上。
除了天氣和生活習慣的原因,提供便利服務的成本過高,使 便利店 無法區別于超市而難以形成競爭力,是北京 便利店 發展不好的主要原因。“日本 便利店 從繳費、訂票等增值服務中獲得的提成能達到1%,中國臺灣地區也能達到0.6%,而內地 便利店 獲得的提成可能只有0.1%。”曾師從日本7-11前常務董事兼CIO碓井誠的零售專家龔胤全透露。快客 便利店 的高管也曾表示,上海的快客 便利店 從2001年左右就開始代收代繳水、電、煤氣的費用,耗費人力巨大。之所以能堅持到現在,還是得益于政府的補貼。
此外,第十五屆中國連鎖業會議系列活動將于11月13日-16日在成都舉行,將重點探討互聯網時代零售業的轉型模式、高成本環境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還將圍繞購物中心、 便利店 的營運以及零售業的多渠道發展和創新等開展交流。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北京便利店再增6倍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