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伊始,電商金融恍然成為業界焦點。阿里巴巴、慧聰、京東這樣的電商強者和以建銀為代表的銀行巨頭,均迅速建立起各自的電商金融體系,開始新一輪的跑馬圈地。
為何巨頭們要選擇在這個時間點,紛紛向以小額貸款為主的電商金融發起沖擊?
這場不謀而合的合圍,雙方抱著怎樣的心態?各取所需之后,是否會一拍即散?其間太多撲朔迷離亟待開解。
巨頭已到“見眾生”的階段
據億邦動力網了解了解,實際上,中小企業對小額借貸的需求一直很旺盛,市場缺口始終存在。中小企業如若失去活力,對于平臺而言,業務增長、產品創新、商業模式改進也將陷入瓶頸。
而作各自行業的翹楚,借用電影《一代宗師》的臺詞,上述巨頭企業基本已過了“見自己”和“見天地”的階段。因此,如何“見眾生”成為當務之急。
以阿里巴巴為首的B2B為例,自2011年起活力漸失。單一的信息平臺模式,致使買賣雙方對于B2B的依賴程度正在下降,付費會員比例收縮,直接對B2B整體營收能力造成破壞。因此,從事類金融中介服務,以更多的產品創新來帶動平臺增值,可以讓身處中年的行業網站煥發第二春。
同樣,京東、蘇寧易購等B2C平臺開啟的在線金融服務,則滲透出其供應鏈端在賬期的重壓之下,艱難喘息的被動局面。供應商對流動資金的迫切需求,單靠仍處于虧損狀態的B2C造血顯然無法驅動,因此,金融服務的介入則順理成章的緩解了平臺賬期壓力,盤活中小企業。
而對于銀行業而言,表面上看是在做電商,實則志在金融。傳統信貸抵押擔保貸款模式與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的矛盾重重,已迫使社會融資結構中,脫媒情形越發嚴峻。而越來越多的電商憑借長期積累的信用體系,介入金融服務,讓銀行意識到,過多的體外循環可能失去未來的金融。“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已經在支付領域棋輸一招的銀行們,此次必須先發制人,而不再是見招拆招。
癥結在于風險管理
此前電商并未一擁而上開展在線金融服務,一來在于相關部門金融監管非常嚴格,二來在于電商企業并不能很好地承擔風險管理的職能。
顯然,在這方面銀行從事金融更具先天優勢。因為銀行的職能就在于管理流動性風險。假如是建行為代表的國有銀行作為金融中介,勢必要為每一筆放貸都極其嚴格的考核,但代價是要付出更高的融資成本。
相反,相比實體放貸而言,電商可調動的資源在于交易數據基礎上所建立的信用體系,但無抵押、免擔保的授信方式讓中小企業違約成本低、資金流向難掌控,極易產生不良資產。而從宏觀上看,體外循環的信貸完全脫離央行約束,一旦電商金融大規模開展,風險系數將直搖而上,甚至有可能動搖貨幣政策的根基。
因此,即便先行一步的阿里小貸,在獲取放貸業務的牌照資質的前提下,也仍處在市場考驗初期,其持續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需拭目以待。
就目前電商金融發展現狀而言,以高門檻會員費信用體系為擔保和以大宗商品為抵押的融資模式的運營相對成熟。
此外,以慧聰新e貸和京東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采用與銀行系統合作的方式,電商平臺專注于讓客戶數據產生更高的價值,而金融服務則由銀行承擔,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資金的風險性。
脫媒后或誕生全新形態的金融模式
電商與銀行聯姻并非不可行,但阿里巴巴和建行的分道揚鑣卻帶來警示:一、聯姻之后如何遵循夫妻之道,有待檢驗;二、巨頭之間的合作,不過是互相取經。
顯然,如果電商只是獨占在線金融的“面子”,手握銀行垂涎三尺的商家信用體系,而讓銀行去承擔追款的風險,去做“里子”,這樣的合作必然不會長久。
銀行的擔憂源自于電商公司越來越多地控制客戶,尤其是在支付領域先聲奪人后,還要瓦解銀行的金融服務。隨著電商公司逐漸,一旦上市融資成功,極有可能甩開銀行,擺脫金融監管的門檻,對平臺供應商以賬期長短來制定扣點的形式變相放貸。而銀行脫媒,利率將更加市場化,這種極大的危機感迫使銀行需快馬加鞭爭奪領地。
這也是為何建行要自力更生打造電商平臺“善融商務”的緣由之一:借助自建B2C和B2B兩塊業務,逐步抓到交易數據,尤其是在消費信貸這個尚未有人涉足的領域率先卡位。
但自建電商平臺能否實現流量、大數據、大信息流的遷移,仍是橫亙在銀行面前的一道難題。
因此,無論是電商做金融還是銀行做電商,在彼此滲透之后,從聚合走向分離,均將面臨各自的局限和困難。
“成不成功,關鍵是看誰能夠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就像馬云讓支付寶獨樹一幟,劉強東把京東的物流打造成行業標桿。”分析人士認為,電商金融將來抑或誕生全新業態,也未嘗不可。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電商金融攜手創全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