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開始,依托人口及市場紅利一大批企業紛紛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美特斯邦威 在行業內率先采取了大店策略,同時配合迅速躥紅的周杰倫的明星效應,一時間成為大江南北最知名的服裝品牌之一。直營開大店和加盟做下沉的雙線策略給行業帶來了示范效應,為中國服裝品牌聚集大量人氣、為提升品牌形象奠定了里程碑的意義。
美特斯邦威 在2008年的巔峰時代,其一線城市100%、二線城市66%、三線城市33%的網點覆蓋率,讓許多品牌可望而不可及。在當時看來極具“國際感”的品牌LOGO和門店、廣告牌隨處可見,在沒走出校園的學生眼中,美邦還是一個相當“體面”的名牌。
此時的美邦服飾及其創始人周成建大概不會想到,接下來的幾年,都是“下坡路”了。
在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服裝領域是受互聯網沖擊很大的一個行業,業績下滑,利潤虧損、關店自救似乎成為了行業的標簽。而此時的美邦,同樣面臨著以上的諸多問題,盡管生存依然繼續,但“生存質量”卻已跌至谷底。
不走尋常路的美邦服飾,正在泥潭中掙扎
美邦處于鼎盛時期,對外來品牌重視不夠,國內原有的美邦、森馬、真維斯這幾個品牌之間的競爭,隨著大量國際品牌的進入,產品和營銷的優勢瞬間就沒了。國內的服裝行業突然就變得緊張起來。前幾年,國內服裝牌子都大肆擴張,遭遇了外部夾擊,就開始潰敗了。
同時,還有一個更兇猛的壓力來自于互聯網。美邦的服裝偏休閑,他所面臨的國際競爭對手,例如H&M、優衣庫,從價位上,這些品牌對美邦已經極具威脅性。同時服裝行業的電商化是最徹底的,對美邦服飾的沖擊力并不是一星半點。
2012年,美邦服飾上市后第一次業績“滑鐵盧”出現,正式走入頹勢;2015年,美邦服飾凈利潤虧損4.32億元,成為上市后最慘淡一年。雖然2016年財報顯示其扭虧為盈。不過對這次盈利起關鍵作用的是去年第四季度美邦服飾對子公司——上海 美特斯邦威 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出售。這次資產處置,為美邦服飾帶來5億多的收益,將美邦從可以預見的虧損中“拯救”出來。
不過,今年一季度,美邦服飾收入和凈利潤再次下降,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74億元,同比下降12.89%,凈利潤2893.5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3.68%。同時美邦服飾預計今年上半年凈利潤或將虧損6000萬元。
根據 美特斯邦威 發布了主體與相關債項公告顯示,2016年末美邦服飾負債總額高達30.45億元,其中,短期有息債務為9.7億元,截至2017年3月末,美邦服飾資產負債率高達43.94%。
門店方面,2013年美邦服飾有近5000家門店,至2016年底,直營店和加盟店合計3900多家。同時,美邦服飾的庫存壓力也依然沉重。年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美邦服飾的存貨跌價損失達1.18億元,同比增加約68%,存貨周轉天數也從去年同期的149天上漲到2016年上半年的185.26天。
對于一個風光無限的“國民品牌”,這個成績還是有點“慘”。曾經的美邦服飾抓住過機遇,成為中國服裝巨頭,以一句“不走尋常路”感染幾代人,被譽為“中國服裝界的黃埔軍校”。但現在它的身上背著凈利潤持續下滑、庫存壓力沉重、互聯網轉型失敗這“三座大山”。
積極探索轉型,但難見效果
當消費者的購物方式發生巨變,去實體店購物的顧客越來越少,線上零售商榨取了傳統實體店的利潤,徹底顛覆了行業長期的經營模式時。作為一個有20多年服裝經驗的品牌,美邦服飾仍然是一家積極探索轉型的傳統服裝企業,早在2010年就踏上互聯網轉型之路。相比較其他同類服裝品牌,美邦服飾可謂是行業的“先驅”,但轉型效果卻并不理想。
在2010年底,美邦上線了“邦購物”這個電商平臺,消費者通過這一平臺可以在實體店內掃碼消費,線上線下互通,只可惜不到一年就沒下文了,投了6000萬也打了水漂。2012年,它繼續跟著潮流走,啟動了O2O戰略,還新開了1000多家線下的直營體驗店,然而還是沒有什么起色。
到了2015年,它又推出了“有范”APP,還花重金贊助了《奇葩說》。但兩季《奇葩說》過10億的點擊量卻并沒有給“有范”APP帶來預想的推廣結果。并且在2016年夏季讓明星李易峰代言,但從市場反應來看,結果并不理想。
此外,美邦服飾重金打造的高端服飾品牌ME&CITY,也由于品牌定位過于模糊,開店太過激進,很快讓這個新品牌陷入了困境。2012年美邦服飾關閉了位于上海淮海路2000平方米的店面,2014年ME&CITY撤離了北京王府井”。
可以說,從邦購物,到O2O,再到“有范”的推出,美邦的思維是超前的,但從市場反應來看,它有點搞不清楚它有點搞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用美邦創始人周成建去年在中國商業領袖論壇上說的一句話,”我覺得我過去十年的確讓自己錯位了,讓自己'出軌'了,沒有專心專注圍繞這個產業、專業,真正用工匠精神做好一個裁縫,所以被市場拋棄。”
在互聯網時代,很多傳統企業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把互聯網當成了一種使命,花了很多錢去買流量,但那些流量是留不住的,最后錢燒沒了,用戶也就沒了。
現在的95后對時尚認知度有了新的理解,品牌的認知度是要排在產品價位、流行度、舒適度以及消費者自身的品味契合之后的。美邦服飾還停留在“代言人”成就銷量,品牌知名度就是認知度的觀念中,對于產品的時尚感和潮流感并沒有相應的把握,和核心消費人群95后之間的代溝還在不斷的拉大,最終導致 美特斯邦威 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小。
再度輝煌也不是沒有可能
2003年到2011年是周杰倫的黃金發展時期,美邦的營收也是連年攀升,到了2011年,周杰倫重心轉移,曝光度下降,美邦的凈利潤也開始下跌,不知道這是不是巧合。不管周杰倫是否影響了美邦服飾,隨著ZARA、H&M等國際快時尚加大了在中國的發展力度,還有國內競爭對手的不斷超越,這些都壓縮了美特服飾的成長空間。
目前,帶領無數80、90后不走尋常路的美邦服飾,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階段。近年來,美邦服飾無論是在布局互聯網還是實體店方面,基本都沒有找到起死回生的辦法。
美邦服飾在業績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將城市特色與店鋪升級改造結合在一起,在全國陸續推出多家體驗店,店面設計均植入當地文化元素。大舉實行店鋪改革“一城一文化,一店一故事”策略。美邦的招數使這幅理想藍圖看上去很美,但在實踐中,卻真的成了“理想”。
在沒有深層次挖掘城市文化的情況下,導致“一店一故事”流于形式,沒有成效,勞民傷財。無論是成都、杭州,還是升級后重新推出的重慶體驗店都是看客寥寥,期望與真實效果大相徑庭。
其次,在布局互聯網及電商方面,無論是邦購網、“有范”App還是《奇葩說》,都沒有進行深入地挖掘,更沒有特色。導致美邦服飾向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輕視了商品研發,本末倒置。
未來美邦服飾應該回歸零售業本質,潛心研究顧客和產品,以顧客為中心。研發出更好的產品去滿足顧客需求,才是美邦服飾真正的發展方向,也是惟一出路,沒有這種“顧客中心化”的意識和戰略實施,美邦服飾再度輝煌將變得遙不可及。
總之,在“用戶為王”的時代,用戶掌握了選擇權,他們動動手指就能對一個企業生殺予奪,輕輕松松就可以從一個平臺或者產品換到另外一個上面去。如果企業停留在“我認為用戶需要什么”上,而不是互聯網企業正在踐行的“用戶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上面,必將被市場淘汰。
美特斯邦威 在2008年的巔峰時代,其一線城市100%、二線城市66%、三線城市33%的網點覆蓋率,讓許多品牌可望而不可及。在當時看來極具“國際感”的品牌LOGO和門店、廣告牌隨處可見,在沒走出校園的學生眼中,美邦還是一個相當“體面”的名牌。
此時的美邦服飾及其創始人周成建大概不會想到,接下來的幾年,都是“下坡路”了。
在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服裝領域是受互聯網沖擊很大的一個行業,業績下滑,利潤虧損、關店自救似乎成為了行業的標簽。而此時的美邦,同樣面臨著以上的諸多問題,盡管生存依然繼續,但“生存質量”卻已跌至谷底。
不走尋常路的美邦服飾,正在泥潭中掙扎
美邦處于鼎盛時期,對外來品牌重視不夠,國內原有的美邦、森馬、真維斯這幾個品牌之間的競爭,隨著大量國際品牌的進入,產品和營銷的優勢瞬間就沒了。國內的服裝行業突然就變得緊張起來。前幾年,國內服裝牌子都大肆擴張,遭遇了外部夾擊,就開始潰敗了。
同時,還有一個更兇猛的壓力來自于互聯網。美邦的服裝偏休閑,他所面臨的國際競爭對手,例如H&M、優衣庫,從價位上,這些品牌對美邦已經極具威脅性。同時服裝行業的電商化是最徹底的,對美邦服飾的沖擊力并不是一星半點。
2012年,美邦服飾上市后第一次業績“滑鐵盧”出現,正式走入頹勢;2015年,美邦服飾凈利潤虧損4.32億元,成為上市后最慘淡一年。雖然2016年財報顯示其扭虧為盈。不過對這次盈利起關鍵作用的是去年第四季度美邦服飾對子公司——上海 美特斯邦威 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出售。這次資產處置,為美邦服飾帶來5億多的收益,將美邦從可以預見的虧損中“拯救”出來。
不過,今年一季度,美邦服飾收入和凈利潤再次下降,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74億元,同比下降12.89%,凈利潤2893.5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3.68%。同時美邦服飾預計今年上半年凈利潤或將虧損6000萬元。
根據 美特斯邦威 發布了主體與相關債項公告顯示,2016年末美邦服飾負債總額高達30.45億元,其中,短期有息債務為9.7億元,截至2017年3月末,美邦服飾資產負債率高達43.94%。
門店方面,2013年美邦服飾有近5000家門店,至2016年底,直營店和加盟店合計3900多家。同時,美邦服飾的庫存壓力也依然沉重。年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美邦服飾的存貨跌價損失達1.18億元,同比增加約68%,存貨周轉天數也從去年同期的149天上漲到2016年上半年的185.26天。
對于一個風光無限的“國民品牌”,這個成績還是有點“慘”。曾經的美邦服飾抓住過機遇,成為中國服裝巨頭,以一句“不走尋常路”感染幾代人,被譽為“中國服裝界的黃埔軍校”。但現在它的身上背著凈利潤持續下滑、庫存壓力沉重、互聯網轉型失敗這“三座大山”。
積極探索轉型,但難見效果
當消費者的購物方式發生巨變,去實體店購物的顧客越來越少,線上零售商榨取了傳統實體店的利潤,徹底顛覆了行業長期的經營模式時。作為一個有20多年服裝經驗的品牌,美邦服飾仍然是一家積極探索轉型的傳統服裝企業,早在2010年就踏上互聯網轉型之路。相比較其他同類服裝品牌,美邦服飾可謂是行業的“先驅”,但轉型效果卻并不理想。
在2010年底,美邦上線了“邦購物”這個電商平臺,消費者通過這一平臺可以在實體店內掃碼消費,線上線下互通,只可惜不到一年就沒下文了,投了6000萬也打了水漂。2012年,它繼續跟著潮流走,啟動了O2O戰略,還新開了1000多家線下的直營體驗店,然而還是沒有什么起色。
到了2015年,它又推出了“有范”APP,還花重金贊助了《奇葩說》。但兩季《奇葩說》過10億的點擊量卻并沒有給“有范”APP帶來預想的推廣結果。并且在2016年夏季讓明星李易峰代言,但從市場反應來看,結果并不理想。
此外,美邦服飾重金打造的高端服飾品牌ME&CITY,也由于品牌定位過于模糊,開店太過激進,很快讓這個新品牌陷入了困境。2012年美邦服飾關閉了位于上海淮海路2000平方米的店面,2014年ME&CITY撤離了北京王府井”。
可以說,從邦購物,到O2O,再到“有范”的推出,美邦的思維是超前的,但從市場反應來看,它有點搞不清楚它有點搞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用美邦創始人周成建去年在中國商業領袖論壇上說的一句話,”我覺得我過去十年的確讓自己錯位了,讓自己'出軌'了,沒有專心專注圍繞這個產業、專業,真正用工匠精神做好一個裁縫,所以被市場拋棄。”
在互聯網時代,很多傳統企業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把互聯網當成了一種使命,花了很多錢去買流量,但那些流量是留不住的,最后錢燒沒了,用戶也就沒了。
現在的95后對時尚認知度有了新的理解,品牌的認知度是要排在產品價位、流行度、舒適度以及消費者自身的品味契合之后的。美邦服飾還停留在“代言人”成就銷量,品牌知名度就是認知度的觀念中,對于產品的時尚感和潮流感并沒有相應的把握,和核心消費人群95后之間的代溝還在不斷的拉大,最終導致 美特斯邦威 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小。
再度輝煌也不是沒有可能
2003年到2011年是周杰倫的黃金發展時期,美邦的營收也是連年攀升,到了2011年,周杰倫重心轉移,曝光度下降,美邦的凈利潤也開始下跌,不知道這是不是巧合。不管周杰倫是否影響了美邦服飾,隨著ZARA、H&M等國際快時尚加大了在中國的發展力度,還有國內競爭對手的不斷超越,這些都壓縮了美特服飾的成長空間。
目前,帶領無數80、90后不走尋常路的美邦服飾,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階段。近年來,美邦服飾無論是在布局互聯網還是實體店方面,基本都沒有找到起死回生的辦法。
美邦服飾在業績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將城市特色與店鋪升級改造結合在一起,在全國陸續推出多家體驗店,店面設計均植入當地文化元素。大舉實行店鋪改革“一城一文化,一店一故事”策略。美邦的招數使這幅理想藍圖看上去很美,但在實踐中,卻真的成了“理想”。
在沒有深層次挖掘城市文化的情況下,導致“一店一故事”流于形式,沒有成效,勞民傷財。無論是成都、杭州,還是升級后重新推出的重慶體驗店都是看客寥寥,期望與真實效果大相徑庭。
其次,在布局互聯網及電商方面,無論是邦購網、“有范”App還是《奇葩說》,都沒有進行深入地挖掘,更沒有特色。導致美邦服飾向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輕視了商品研發,本末倒置。
未來美邦服飾應該回歸零售業本質,潛心研究顧客和產品,以顧客為中心。研發出更好的產品去滿足顧客需求,才是美邦服飾真正的發展方向,也是惟一出路,沒有這種“顧客中心化”的意識和戰略實施,美邦服飾再度輝煌將變得遙不可及。
總之,在“用戶為王”的時代,用戶掌握了選擇權,他們動動手指就能對一個企業生殺予奪,輕輕松松就可以從一個平臺或者產品換到另外一個上面去。如果企業停留在“我認為用戶需要什么”上,而不是互聯網企業正在踐行的“用戶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上面,必將被市場淘汰。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不走尋常路的美特斯邦威,為何越走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