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傳得沸沸揚揚的“ 百麗 賤賣”的消息終于塵埃落定,上市十年的鞋王將走上私有化之路。4月28日, 百麗 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百麗 國際”)發布公告表示,由高瓴資本集團、鼎暉投資以及 百麗 國際執行董事組成的財團,向 百麗 國際提出私有化要約,總收購價531億港元。
對此, 百麗 國際表示,公司目前亟須轉型,但轉型不乏風險,私有化有助于相關戰略的實施推進。讓 百麗 國際迫切轉型的是業績近年來持續表現不佳。從截至2014年2月28日的財年四季度以來,百利國際同店銷售額連續13個季度負增長。此外, 百麗 國際的門店數量也大幅縮減,數據顯示,2016年6-8月, 百麗 國際以每天關閉3家門店的速度迅速縮減銷售網絡。然而,走向私有化之路的 百麗 國際的轉型之路也未必能暢通。
業內人士表示,市場競爭加劇、品牌老化、設計觀念落后等各方面的因素,是導致以 百麗 為代表的傳統鞋服品牌逐漸衰落的重要原因,若無法在這些方面做出改變,贏回消費者,即便私有化成功, 百麗 國際的未來將面臨較為嚴峻的發展形勢。
出售落定
4月28日, 百麗 國際發布的一則聯合公告坐實了此前的出售“傳聞”。不同的是,傳聞中 百麗 國際將“賤賣”442億港元,而由高瓴資本集團、鼎暉投資及 百麗 國際執行董事于武和盛放組成的財團向 百麗 國際提出私有化要約,建議總收購價高達531億港元。據悉, 百麗 國際的此次交易超過了此前萬達商業345億港元的私有化總額,一躍成為港交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私有化交易。
百麗 國際公告顯示,此次交易每股價格為6.3港元,較停牌前最后交易日所報每股市價5.27港元溢價約19.54%;較 百麗 國際于聯交所所報52周最高收市價每股5.6港元溢價約12.5%。
此次私有化交易完成之后,高瓴資本集團將擁有 百麗 國際56.81%股份,鼎暉投資將擁有12.06%的股份;包括于武、盛放在內的 百麗 國際參與要約收購的管理層將擁有余下的31.13%股份。
據悉,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的 百麗 國際市值最高時曾達到1500億港元,并在世界鞋類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二。 百麗 國際隨后開始進行線下零售網絡擴張。2010-2012年, 百麗 國際旗下品牌的門店數量每年凈增約1500家。據 百麗 國際年報顯示,鞋類業務門店最多時曾達到14128家。在此期間, 百麗 國際的凈利潤也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
百麗 國際首席執行官盛百椒曾表示,“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 百麗 ”。數據顯示,鼎盛時期的 百麗 國際曾占據女鞋市場近50%的份額,并連續12年問鼎中國女鞋銷售榜榜首。
業績下滑
過去的輝煌并未讓 百麗 國際在鞋服行業下行的趨勢中幸免。此次出售的背后便是 百麗 國際近來持續下跌的業績。
3月19日, 百麗 國際發布了2016/2017財政年度盈利警告顯示,截至2017年2月28日,董事會預計 百麗 國際凈利潤同比減少約15%-25%,主要是由于鞋類業務表現持續疲軟,導致部分與鞋類業務有關的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因減值而需計提減值虧損;同時,鞋類業務的收入、毛利以及凈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明顯。
北京商報記者查閱 百麗 國際近年年報發現,2015/2016財年公司業績出現大幅下滑,鞋類業務銷售收入下降8.5%,凈利潤大幅下降38.4%。截至2014年2月28日的財年四季度以來,百利國際鞋類業務同店銷售額連續13個季度負增長。
與凈利下滑同時發生的是“關店潮”。2015/2016財年, 百麗 國際鞋類業務零售網點進入收縮狀態,截至2016年2月29日,零售網點凈減少366家至13762家門店。截至2017年2月28日, 百麗 集團的鞋類業務門店數量再度減少到13062家,門店凈減少數量約700家。據 百麗 國際公告顯示,門店網絡雖龐大,但公司主要銷售渠道是百貨商場,客流量被電商與其他新興零售渠道如購物中心等分流。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指出,近年來,隨著商業地產價格的攀升, 百麗 國際如此龐大的門店系統,已對公司發展造成巨大的成本壓力;而伴隨著成本不斷上升,單店盈利能力相應下滑,此消彼長,進而影響公司業績。
事實上,為了應對各方面的沖擊, 百麗 國際管理層曾多次表示要進行轉型。據悉, 百麗 國際早在2009年便成立了電商平臺“淘秀網”,2011年成立了優購網。除了自己成立電商平臺之外, 百麗 國際還與阿里巴巴、京東合作,布局線上業務。與其他國內鞋服品牌相比, 百麗 國際是較早向互聯網發展的傳統企業。可惜的是, 百麗 國際與許多國內鞋服企業一樣,更多將線上平臺作為清理庫存、尾款的渠道,這也成為 百麗 國際未能順利在電商方面有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獨立服裝評論員馬崗指出,對于像 百麗 國際這樣以線下實體店為主的大企業,在做線上線下融合之時,這種傳統企業實際上擔心線上會影響到實體店銷售狀況,從而制約了線上的發展。而由于團隊內部對線上線下發展的認識不同,致使電商公司的領導層也跳槽離開,最終導致電商發展走向失敗。
前途未卜
百麗 國際管理層曾多次表示“不轉型就會死掉”的觀點。針對此次私有化, 百麗 國際也在公告中稱,轉型對提升公司競爭力與鞏固在中國女鞋市場的長遠領導地位十分必要;聯合要約人計劃向 百麗 國際投入財務與運營資源,與公司攜手合作積極探索、嘗試新的零售模式;實踐一系列轉型及創新舉措,并在技術、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資源。因轉型不乏風險,轉型戰略在公司獲私有化、并且不受公開股票市場短期紛擾影響的情況下,能夠得以更有效的實施。
朱丹蓬分析指出,私有化對目前的 百麗 國際來講,從組織架構到公司治理是有一定好處的。因為私有化之后, 百麗 國際變成了“中央集權制”,不再受制于董事會等各方面意見,在決策方面會更快速便捷。但這也將導致 百麗 國際因此失去轉圜的余地,要么成功,要么失敗。
事實上, 百麗 國際品牌本身的老化、設計更新速度慢等問題也成為消費者流失、銷量不斷下滑的重要因素。
據北京商報記者此前走訪發現, 百麗 國際旗下擁有的眾多品牌已經出現品牌老化、設計過時、定價過高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在位于新中關購物中心的 百麗 門店發現,多數鞋款在打折銷售,店里僅有兩三名工作人員,顧客稀少。僅一街之隔的位于歐美匯購物中心的熱風門店則熱鬧許多,試穿購買的顧客基本上坐滿了店內的長椅。北京商報記者登錄 百麗 天貓旗艦店發現,銷量最好的一款鞋月成交量為1714筆,鞋類產品價位約為400元;而熱風天貓旗艦店的鞋類產品定價約200元,銷量最好的一款月成交量高達3.5萬筆。
朱丹蓬表示,消費觀念改變是必然的, 百麗 未能跟上消費者的節奏。實際上,現在的消費者對商品要么要求時尚設計,要么要求高性價比,但 百麗 國際目前僅在品牌知名度上占有優勢,但在款式與性價比方面均跟不上消費者需求,定位出現模糊。企業發展得比較大之后,如何轉型、如何精準對接新生代與新興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出現很多問題。
對此, 百麗 國際表示,公司目前亟須轉型,但轉型不乏風險,私有化有助于相關戰略的實施推進。讓 百麗 國際迫切轉型的是業績近年來持續表現不佳。從截至2014年2月28日的財年四季度以來,百利國際同店銷售額連續13個季度負增長。此外, 百麗 國際的門店數量也大幅縮減,數據顯示,2016年6-8月, 百麗 國際以每天關閉3家門店的速度迅速縮減銷售網絡。然而,走向私有化之路的 百麗 國際的轉型之路也未必能暢通。
業內人士表示,市場競爭加劇、品牌老化、設計觀念落后等各方面的因素,是導致以 百麗 為代表的傳統鞋服品牌逐漸衰落的重要原因,若無法在這些方面做出改變,贏回消費者,即便私有化成功, 百麗 國際的未來將面臨較為嚴峻的發展形勢。
出售落定
4月28日, 百麗 國際發布的一則聯合公告坐實了此前的出售“傳聞”。不同的是,傳聞中 百麗 國際將“賤賣”442億港元,而由高瓴資本集團、鼎暉投資及 百麗 國際執行董事于武和盛放組成的財團向 百麗 國際提出私有化要約,建議總收購價高達531億港元。據悉, 百麗 國際的此次交易超過了此前萬達商業345億港元的私有化總額,一躍成為港交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私有化交易。
百麗 國際公告顯示,此次交易每股價格為6.3港元,較停牌前最后交易日所報每股市價5.27港元溢價約19.54%;較 百麗 國際于聯交所所報52周最高收市價每股5.6港元溢價約12.5%。
此次私有化交易完成之后,高瓴資本集團將擁有 百麗 國際56.81%股份,鼎暉投資將擁有12.06%的股份;包括于武、盛放在內的 百麗 國際參與要約收購的管理層將擁有余下的31.13%股份。
據悉,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的 百麗 國際市值最高時曾達到1500億港元,并在世界鞋類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二。 百麗 國際隨后開始進行線下零售網絡擴張。2010-2012年, 百麗 國際旗下品牌的門店數量每年凈增約1500家。據 百麗 國際年報顯示,鞋類業務門店最多時曾達到14128家。在此期間, 百麗 國際的凈利潤也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
百麗 國際首席執行官盛百椒曾表示,“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 百麗 ”。數據顯示,鼎盛時期的 百麗 國際曾占據女鞋市場近50%的份額,并連續12年問鼎中國女鞋銷售榜榜首。
業績下滑
過去的輝煌并未讓 百麗 國際在鞋服行業下行的趨勢中幸免。此次出售的背后便是 百麗 國際近來持續下跌的業績。
3月19日, 百麗 國際發布了2016/2017財政年度盈利警告顯示,截至2017年2月28日,董事會預計 百麗 國際凈利潤同比減少約15%-25%,主要是由于鞋類業務表現持續疲軟,導致部分與鞋類業務有關的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因減值而需計提減值虧損;同時,鞋類業務的收入、毛利以及凈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明顯。
北京商報記者查閱 百麗 國際近年年報發現,2015/2016財年公司業績出現大幅下滑,鞋類業務銷售收入下降8.5%,凈利潤大幅下降38.4%。截至2014年2月28日的財年四季度以來,百利國際鞋類業務同店銷售額連續13個季度負增長。
與凈利下滑同時發生的是“關店潮”。2015/2016財年, 百麗 國際鞋類業務零售網點進入收縮狀態,截至2016年2月29日,零售網點凈減少366家至13762家門店。截至2017年2月28日, 百麗 集團的鞋類業務門店數量再度減少到13062家,門店凈減少數量約700家。據 百麗 國際公告顯示,門店網絡雖龐大,但公司主要銷售渠道是百貨商場,客流量被電商與其他新興零售渠道如購物中心等分流。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指出,近年來,隨著商業地產價格的攀升, 百麗 國際如此龐大的門店系統,已對公司發展造成巨大的成本壓力;而伴隨著成本不斷上升,單店盈利能力相應下滑,此消彼長,進而影響公司業績。
事實上,為了應對各方面的沖擊, 百麗 國際管理層曾多次表示要進行轉型。據悉, 百麗 國際早在2009年便成立了電商平臺“淘秀網”,2011年成立了優購網。除了自己成立電商平臺之外, 百麗 國際還與阿里巴巴、京東合作,布局線上業務。與其他國內鞋服品牌相比, 百麗 國際是較早向互聯網發展的傳統企業。可惜的是, 百麗 國際與許多國內鞋服企業一樣,更多將線上平臺作為清理庫存、尾款的渠道,這也成為 百麗 國際未能順利在電商方面有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獨立服裝評論員馬崗指出,對于像 百麗 國際這樣以線下實體店為主的大企業,在做線上線下融合之時,這種傳統企業實際上擔心線上會影響到實體店銷售狀況,從而制約了線上的發展。而由于團隊內部對線上線下發展的認識不同,致使電商公司的領導層也跳槽離開,最終導致電商發展走向失敗。
前途未卜
百麗 國際管理層曾多次表示“不轉型就會死掉”的觀點。針對此次私有化, 百麗 國際也在公告中稱,轉型對提升公司競爭力與鞏固在中國女鞋市場的長遠領導地位十分必要;聯合要約人計劃向 百麗 國際投入財務與運營資源,與公司攜手合作積極探索、嘗試新的零售模式;實踐一系列轉型及創新舉措,并在技術、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資源。因轉型不乏風險,轉型戰略在公司獲私有化、并且不受公開股票市場短期紛擾影響的情況下,能夠得以更有效的實施。
朱丹蓬分析指出,私有化對目前的 百麗 國際來講,從組織架構到公司治理是有一定好處的。因為私有化之后, 百麗 國際變成了“中央集權制”,不再受制于董事會等各方面意見,在決策方面會更快速便捷。但這也將導致 百麗 國際因此失去轉圜的余地,要么成功,要么失敗。
事實上, 百麗 國際品牌本身的老化、設計更新速度慢等問題也成為消費者流失、銷量不斷下滑的重要因素。
據北京商報記者此前走訪發現, 百麗 國際旗下擁有的眾多品牌已經出現品牌老化、設計過時、定價過高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在位于新中關購物中心的 百麗 門店發現,多數鞋款在打折銷售,店里僅有兩三名工作人員,顧客稀少。僅一街之隔的位于歐美匯購物中心的熱風門店則熱鬧許多,試穿購買的顧客基本上坐滿了店內的長椅。北京商報記者登錄 百麗 天貓旗艦店發現,銷量最好的一款鞋月成交量為1714筆,鞋類產品價位約為400元;而熱風天貓旗艦店的鞋類產品定價約200元,銷量最好的一款月成交量高達3.5萬筆。
朱丹蓬表示,消費觀念改變是必然的, 百麗 未能跟上消費者的節奏。實際上,現在的消費者對商品要么要求時尚設計,要么要求高性價比,但 百麗 國際目前僅在品牌知名度上占有優勢,但在款式與性價比方面均跟不上消費者需求,定位出現模糊。企業發展得比較大之后,如何轉型、如何精準對接新生代與新興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出現很多問題。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一代鞋王”百麗的私有化之路將通向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