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以管理嚴謹、規范而聞名的日本百年企業, 東芝 公司近年來卻深陷財務造假的丑聞,造假頻率高、持續時間長以及金額巨大。11月11日, 東芝 發布了又一則關于財務造假的聲明。從去年的造假丑聞開始,這已經是其至今的第三起財務造假事件。
東芝 中國發給經濟觀察報的一份總部的聲明稱,子公司 東芝 EI控制系統公司營業部的涉事員工自2003年起開始偽造訂貨單和驗收單等票據,虛報超過實際合同金額的銷售收入,到2016年9月底,累計虛報銷售收入5.2億日元 (約合人民幣3320萬元)。
東芝 正處于業務重組轉型期,此次財務造假事件再次對 東芝 的品牌造成了打擊。目前, 東芝 正在逐漸剝離電視、白色家電等業務,轉向專注于能源、半導體和基礎設施三大領域。
去年, 東芝 爆發了時間跨度長達7年、三任社長參與、造假金額達19億美元的重大財務造假丑聞。 東芝 從2008年到2014年底,虛報了2248億日元(約120億元人民幣)的稅前利潤,超過了這七年間稅前利潤的三成。今年3月, 東芝 又發現了涉及通訊業務的財務造假問題,虛增利潤58億日元(約5100萬美元)。
東芝 財務造假背后既是 東芝 經營業績的下降和高管層對業績數字的一味追求,更蘊藏了下屬不敢違背上司意志的公司氛圍等平常不容易察覺,卻影響深遠的潛在因素。
丑聞爆發后, 東芝 希望通過高層換血、業務重組和上任新社長來翻開 東芝 全新的篇章,此時的 東芝 ,面臨的是刷新過去、重塑未來的雙重壓力。
業績壓力下的七年造假
據 東芝 2008財年報告,當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市場對 東芝 自動化應用和半導體產品的需求降低, 東芝 的業績發生了急劇下滑。也正是這一年, 東芝 開始了財務造假。
當時的 東芝 社長是2005年上任的西田厚聰。據 東芝 2005財年報告,僅僅一年的時間里,西田厚聰便交出了十分漂亮的成績:營業收入增長9%,凈利潤增長70%。
其上任后的前三個財年,公司業績保持增長。在第三財年(2007財年), 東芝 的業績達到了近十年來最好的成績,實現營業收入7兆2千億日元,凈利潤1.27千億日元(據去年9月修正后財報數據)。
直至2008年金融危機的來臨,打破了增長勢頭。當年,日本的電子公司幾乎全軍覆沒,大量國際化的日本電子企業如索尼、松下和夏普等紛紛出現虧損。西田厚聰上任后第四財年, 東芝 的利潤已經走向下降,并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財年出現業績虧損。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田厚聰開始進行財務造假。據對 東芝 財務造假進行調查的第三方委員會報告,2008年7月的季度報告會及8月的社長每月例會中,針對PC的2008年上期年的營業利潤預測,西天厚聰以“Challenge”(挑戰)為名,要求另加50億日元,并通過會計處理手段增加表面上的利潤。
2009年5月,即 東芝 2008財年報告發布后不久,西田厚聰便將社長之職轉交給了技術出身的佐佐木,而當時佐佐木是臨危受命,最大的任務便是將 東芝 扭虧為盈,修復 東芝 的資產負債,并提出了2012年全球銷售額達到8兆日元的目標。
佐佐木是技術人員出身,在 東芝 有著數十年的電力業務方面經驗。上任后, 東芝 的財務逐漸得到改善,并在2010年實現了盈利。財報稱, 東芝 業績逐漸恢復是通過降低固定成本和采購成本,以及各國市場經濟的逐漸恢復實現的。
不過,第三方委員會調查報告顯示,佐佐木并沒有中止前任社長西田厚聰財務造假的不當行為。在2009年至2013年佐佐木擔任社長期間,正是 東芝 財務造假金額最大的幾年,其中在2011年、2012年虛報的稅前利潤分別達到312億日元、858億日元。
2013年5月佐佐木卸任,副社長田中久雄接任。當時, 東芝 的生活方式業務已經只有百萬余日元的營業利潤,重振家電業務成為田中久雄的重任。然而,中韓家電企業更精確的成本控制和創新的營銷手段,日元升值導致出口優勢下降等因素,使得日本電子企業在市場上逐漸失去了競爭力。上個財年 東芝 生活方式業務(含電視、PC與白色家電等業務,下同)虧損1.3千億日元。今年3月, 東芝 將其旗下家電業務主體, 東芝 生活電器株式會社(TLSC)80.1%的股份轉讓給了美的集團。
田中久雄任期內,并未能如外界所期待的那樣重振家電、PC業務,而田中久雄在業績壓力下,做出了與前兩任社長同樣的選擇:財務造假。據第三方委員會調查,在田中久雄涉及的多個訂單中,均沒有批準本應工程損失準備金,或只批準部分金額,以此推遲計入損失。
直到2015年,長達7年之久的造假在 東芝 內部人員的舉報下東窗事發,7月,前前任社長西田厚聰(時任顧問),前任社長佐佐木則夫(時任副會長),田中久雄(時任社長)集體辭職。
當期利潤主義至上
2015年對 東芝 財務造假進行調查的第三方委員會認為, 東芝 之所以發生如此嚴重的財務造假,存在包括當期利潤至上主義及目標必達的壓力、無法違抗上司要求的企業氛圍、經營高層干預在內的有組織性的干預等諸多因素。
羅蘭貝格高級合伙人任國強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東芝 公司近年來多次被曝出財務造假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在掩飾業務層面的萎靡。
根據第三方委員會調查,為了改善業績,在社長每月例會等會議中,社長對各事業部負責人提出稱為“Challenge”(挑戰)的收益改善目標,并強烈要求各事業部負責人達成目標,各事業部門負責人承受著必達目標的巨大壓力。
而社長所提出的“Challenge”,大多都不是基于長期利潤目標等情況設定的,只是站在將當期或當季度利潤最大化的角度(當期利潤至上主義)設定的目標值。
在這樣的經營方針下,各事業部門為了達成“Challenge”,無法根據當期末的經營成績進行會計處理,便只好通過預先計入實際上屬于下一期的利潤,或將當期的損失和費用的推遲到下一期以后等違規的會計處理方式,以此增加表面上的當期的利潤。
結果導致違規處理的情況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由于某一期的利潤而被預先計入,或損失和費用延遲計入,導致下一期之后的利潤計入變得更加嚴峻,又不得不故技重施進行再一次操作。
同時, 東芝 存在無法違抗上司要求的企業氛圍。在經營高層設定“Challenge”之后,接到經營高層要求的各事業部負責人、下屬員工們,為了按照上司要求完成目標,只好持續地采用了不適當的會計處理。
任國強表示,為了平穩度過任期,高層或會選擇將下一年的利潤計入當年的財報中,而逐年累計的漏洞難以彌補,便可能選擇財務造假。
甚至在部分財務造假的具體案件中,還存在公司內部事業部門高層的負責人“親自、積極”指示實施不適當會計處理的情形。“事實上,這種基于公司內部事業部門經營高層的干預,而有組織地被實施或持續實施的不適當會計處理,公司內部事業部門自己是不會對其進行糾正的。”第三方委員會調查認為。
雖然造假不斷,但仍難掩飾其業績持續萎靡的厄運。2015財年, 東芝 營收5兆7千億日元,營業利潤虧損7087億日元。
轉型求生
在業績虧損壓力和財務造假丑聞壓力下, 東芝 試圖通過戰略轉型、重組業務的方式來遏制其業績下滑的勢頭。
東芝 在今年5月發布的年報中表示,接下來將會專注于在芯片、核能以及社會基礎設施等業務。去年丑聞至今, 東芝 已經相繼宣布出售醫療事業、半導體影像感測部門,以及生活電器部門大部分的股份。
去年底, 東芝 已減持與中國家電巨頭TCL集團合資的液晶電視銷售公司的股份,持股比例從51%降至30%,不再列入合并財務報表。今年3月, 東芝 將旗下白色家電業務主體 東芝 生活電器株式會社(TLSC)80.1%的股份轉讓給了美的集團。
曾經 東芝 引以為豪的PC業務,前景也不明朗。今年上半年, 東芝 、富士通以及索尼變賣的VAIO公司,協商合并三家企業的個人電腦業務以尋求業務重組,但因分歧過大而談判失敗。
偏在業績不佳時期, 東芝 筆記本電池碰上電池質量問題。今年11月10日, 東芝 發布聲明,由于 東芝 部分筆記本電池存在過熱和燃燒隱患問題,宣布召回被組裝使用在銷售日期從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的特定 東芝 筆記本電腦上的松下電池。此時正值三星手機電池爆炸事件在風口浪尖時期。
東芝 的業務變動,是不斷剝離to C并走向to B業務的步伐。據 東芝 11月11日發布的Q2財報(2016年4月到9月),其最大的三項營業來源分別為存儲和電子儀器,能源系統業務和社會基礎社會業務,三者合計占據總營收的八成。
對比 東芝 2015財年報告,能源和社會基礎設施業務曾合計標明,此次已經各自獨立標明;而曾經獨立標明的生活方式產品業務 (家電業務),則在Q2財報中消失。
任國強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東芝 目前在to C領域已經完全落后,大規模的剝離to C領域的業務表現了 東芝 壯士斷腕的決心, 東芝 在新的主營領域則有一定技術儲備,更多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將技術儲備轉換為商業營收。
去年10月,包括 東芝 前任社長田中久雄在內的8名董事因財務造假丑聞辭職,隨后 東芝 董事會迎來了新一批的董事成員,其中有7名為外部董事,超過了11名董事的半數。今年6月, 東芝 新一任社長由曾負責 東芝 醫療器械業務的綱川智擔任。據第三方委員會調查,去年財務造假風波中,醫療器械部門并未涉及。
或許 東芝 高管層寄希望于未涉及財務造假的綱川智替 東芝 求得新生。但面臨新的高管層與 東芝 重大的業務調整,綱川智肩上的擔子,恐怕比前幾任社長要更為沉重。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