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京東和沃爾瑪近日宣布達成深度戰略合作,作為協議的一部分, 1號店 的品牌、網站、App等所有資產被打包并入京東。這與之前坊間流傳的“京東400億收購 1號店 ”大相徑庭,甚至被解讀為 1號店 像“包袱”一樣被甩給了京東。自2008年成立以來,定位于“網上超市”的 1號店 經歷了短暫的輝煌,用戶一度突破百萬。但因 1號店 主營的快消品普遍客單價較低,利潤空間小,資金一直吃緊,為此 1號店 先后引入平安系和沃爾瑪。但 1號店 的燒錢模式最終迫使平安系退出,與沃爾瑪的合作也因理念沖突嫌隙漸生,此后包括創始人于剛和劉峻嶺在內的中高層大量出走, 1號店 不僅未能如愿進入國內電商第一梯隊,還被競爭對手甩得很遠。而此次易主京東, 1號店 亦被擔憂會步易迅后塵,在被收購后徹底沉淪。畢竟在品類上, 1號店 只是京東的一個子集,完全重疊。
成立8年,曾經“開創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網上超市先河”的 1號店 ,發展軌跡一路向下。
6月21日凌晨,京東發布內部信息,宣布與沃爾瑪達成深度戰略合作。作為此次協議的一部分,沃爾瑪將獲得京東新發行的1.45億股A類普通股,約為京東發行總股本的5%,而沃爾瑪旗下 1號店 的品牌、網站、App等所有資產打包并入京東。
與此前坊間流傳“京東400億收購 1號店 ”的傳聞不同,在京東與沃爾瑪的協議中, 1號店 由傳聞中的主角淪為配角,甚至被認為是沃爾瑪丟給京東的“包袱”。
這是 1號店 現狀的真實寫照。自2008年創辦以來, 1號店 幾經沉浮,在2013年銷售額突破百億后,業績似乎陷入停滯,此后便再未公布銷售額,包括于剛和劉峻嶺在內的主創團隊也悉數離職。而經歷了控股股東由平安集團到沃爾瑪再到京東的三次更迭后, 1號店 早已遠離國內電商第一梯隊。
從當初與京東血拼,到如今賣身京東, 1號店 的命運令人唏噓。“曾經的競爭對手變成股東,心情很復雜。再看看易迅被京東收購后的命運,更加為 1號店 擔憂。”1號店員工吳斌向網易財經坦言。
緣何昔日勢頭強勁的 1號店 會落得如今結局? 1號店 與沃爾瑪4年聯姻究竟發生了什么? 1號店 是否會如擔憂的那樣被京東邊緣化?
巨頭交易的附屬品
根據京東和沃爾瑪的協議,雙方將在多個戰略領域進行合作。涉及 1號店 ,主要是京東將擁有1號商城主要資產,包括 1號店 的品牌、網站、App等。沃爾瑪則繼續經營 1號店 自營業務,并入駐1號商城。
1號店 的真實估值也與此前流傳的400億元相去甚遠。根據協議,沃爾瑪將獲得京東新發行的約1.45億股A類普通股,按照京東2普通股兌1ADS的比例,沃爾瑪將獲得7000余萬京東股票,以當時京東收盤價21美元計算,總價約15億美元,合人民幣近100億元。而在近百億元的交易中,沃爾瑪和京東的合作才是作價重點。
顯然, 1號店 更像是沃爾瑪的一個“包袱”,被順手甩給了京東。甚至在這場交易儀式上,京東掌門人劉強東亦未出席。耐人尋味的是,在宣布接手 1號店 不久,京東就關閉了 1號店 天貓旗艦店。
“準確說法是,沃爾瑪要戰略投資京東,而不是京東要收購 1號店 。這完全是兩回事。 1號店 只是沃爾瑪想拋棄的負資產而已,打包賣給京東,也算是給自己留個顏面。”電商策略分析師李成東如是認為。
對于一度試圖躋身國內電商第一梯隊的 1號店 來說,如此結果讓人唏噓。尤其是接盤者還是自己曾經的競爭對手。網易財經發現,2015年“320手機家電節”期間, 1號店 就曾打出“限時秒殺,京東你低我更低”、“上市吹的牛,不代表價格就便宜”等宣傳口號。
而對于 1號店 的員工來說,昔日競爭對手變成股東,心情自然五味雜陳,一位 1號店 前員工甚至在網上將這場交易定義為 1號店 的“受降儀式”。“目前公司并沒有很大異動,但氣氛也有些沉重。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以后會怎樣,對于京東的角色也需要時間適應。” 1號店 員工吳斌告訴網易財經。
網易財經試圖聯系已經出走 1號店 的創始人于剛,希望獲得其對收購事件的看法,但未獲回應。
1號店 的尷尬現狀,與其運營初期的無限風光反差強烈。2008年7月11日,定位于“網上超市”的 1號店 正式上線。彼時,在創始人于剛和劉峻嶺“戴爾公司前高管”的光環和人脈下, 1號店 一度發展迅猛。2009年9月, 1號店 用戶突破100萬;次年1月, 1號店 宣布線上產品突破4萬種,超過中型線下超市的產品品類。
燒錢多盈利少
但也許從最初的“網上超市”定位開始, 1號店 就注定要步履蹣跚。主打食品飲料等快消品的 1號店 ,雖然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優質的用戶群,但由于快消品普遍客單價較低,利潤空間小,在物流配送等成本壓力下, 1號店 資金開始吃緊。
引入投資者成為彼時 1號店 的當務之急。2010年5月,平安集團以8000萬元收購 1號店 80%股份,成為控股股東。根據此前于剛的訪談,他和劉峻嶺在一次打高爾夫時認識了平安集團掌門人馬明哲,遂有了后來的平安集團入股。而當時 1號店 已經陷入無錢可燒的窘境。
平安集團的到來,給 1號店 帶來了幾年看似輝煌的時期。根據 1號店 對外公布的數據,平安入股的2010年, 1號店 實現銷售額8.05億元,比2009年4600萬元的銷售額增長了近18倍。2011到2013年, 1號店 銷售額繼續增長,分別為27.2億元、68億元和115億元。
但 1號店 業績的快速增長,實則緣于平安集團的內部支持。一個公開的信息是,當時 1號店 近半銷售額來自平安集團。平安集團規定內部只能通過 1號店 平臺采購,送給客戶的禮品全面使用 1號店 購物卡,平安集團積分與 1號店 打通,引導平安客戶到 1號店 消費。
“資本都是逐利的,雖然 1號店 銷售額增長很快,但這其實是來自平安的幫助。 1號店 ‘網上超市’的定位模式太重,利潤太低,所以平安萌生退意。”李成東對網易財經表示。
在此情況下,2011年5月,平安集團向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出售 1號店 17.7%股份。 1號店 實際上或并非沃爾瑪的首選。彼時業界曾一度傳言沃爾瑪想控股、直至全盤收購京東商城,但遭到劉強東拒絕。2012年8月,沃爾瑪對 1號店 的控股增至51.3%,成為最大股東。
作為布局中國電商市場的重要環節,彼時沃爾瑪顯示出對 1號店 的充分信心。2011年入股 1號店 后,沃爾瑪全球CEO麥道克(Michael Duke)曾參觀上海 1號店 辦公室,稱“ 1號店 就是沃爾瑪在中國的電商平臺,從此 1號店 可以名正言順地使用‘網上沃爾瑪’這個標簽了”。
但隨著沃爾瑪逐步取得控制權,其與 1號店 管理層的矛盾也逐漸產生。在2011年投資 1號店 后不久,沃爾瑪就派駐了戴青和宋侑文兩位核心人物進入 1號店 管理層,分別擔任 1號店 人力資源副總裁和財務副總裁,掌控人事與資金兩大關鍵要素。
而當沃爾瑪持股比例增至51%時,此時包括于剛、劉峻嶺在內的 1號店 管理層及員工所占股份被嚴重稀釋,僅剩下11.8%。
一位接近 1號店 的業內人士告訴網易財經,沃爾瑪控股之后,派了不少中高層入駐, 1號店 管理層的話語權被削弱。“雙方理念也存在分歧,沃爾瑪需要做業績出來,但 1號店 為了擴張市場加上物流成本需要不斷燒錢。同時沃爾瑪的線下零售思維也與 1號店 的整體風格不相符合。”
會否步易迅后塵?
沃爾瑪和 1號店 的合作都未能達到雙方最初的期待。對于試圖布局中國電商市場的沃爾瑪來說,由于 1號店 獨立運營,加上市場份額不大,未能幫助自己實現中國線上線下的渠道整合。
一個可以佐證的例子是,自2014年以來, 1號店 便再未依照慣例公布年銷售額。當時對于未公布2014年銷售額一事,于剛稱“尊重合作伙伴(指沃爾瑪),不公布任何關于交易和運營的數據”。而此前 1號店 對2014年銷售額制定的目標是250億元。
2015年7月,沃爾瑪從 1號店 創始人和平安集團手中收購 1號店 所有股份,實現全資控股。此前幾天,于剛和劉峻嶺發出內部信宣布離開 1號店 ,并表示“這次選擇是我們人生事業中最艱難的一次,也是最難以割舍的一次”。
而在于剛和劉峻嶺出走之前, 1號店 包括第一位員工CTO韓軍、市場部副總裁程峻怡在內的多位高層已先后離職。“當時的士氣很低迷,中高層的流失也讓員工失去信心,人事部甚至還組織專門的人找員工談心。”前 1號店 員工張平向網易財經回憶。
此時的 1號店 ,不僅未能如愿進入中國電商第一梯隊,甚至被競爭對手甩得很遠。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 1號店 以1.4%的市場份額排名中國B2C網絡零售市場第七,落后天貓(59.3%)、京東(20.2%)、蘇寧易購(3.1%)等友商。
“ 1號店 最早主打消費品,客單價低,利潤空間小,所以對資本要求很高。但投資方又是需要看到回報的,沒人愿意一直燒錢。再加上 1號店 轉型全品類也不順,所以出現后來這種局面。”李成東分析。
“現在來看,沃爾瑪在 1號店 這一塊并不成功,跨國零售企業和中國創業互聯網公司理念還是存在很大差異。”前述接近 1號店 的業內人士表示。
該人士同時指出,于剛和劉峻嶺給予 1號店 初創團隊的福利并不多,再加上沃爾瑪入主后派駐了很多中高層,占據了職位,原來員工的升職機會變小,導致“整個團隊的干勁不足”。
而現在,終于擺脫沃爾瑪控制,換了新東家京東的 1號店 ,會否迎來一個全新的開始?
與沃爾瑪的交易完成后,京東方面表示,“ 1號店 在家居用品和食品雜貨等重要品類,以及在華東和華南等重點區域有鮮明的優勢,我們非常期待通過此次聯手進一步推動 1號店 的發展。”
但包括前述1號店員工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對此并不樂觀。有被京東收購的拍拍網和易迅的案例在先——兩者一個被關閉一個淪為“消費導購+眾測網站”, 1號店 極有可能步易迅后塵。畢竟在品類上, 1號店 只是京東的一個子集,完全重疊。
成立8年,曾經“開創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網上超市先河”的 1號店 ,發展軌跡一路向下。
6月21日凌晨,京東發布內部信息,宣布與沃爾瑪達成深度戰略合作。作為此次協議的一部分,沃爾瑪將獲得京東新發行的1.45億股A類普通股,約為京東發行總股本的5%,而沃爾瑪旗下 1號店 的品牌、網站、App等所有資產打包并入京東。
與此前坊間流傳“京東400億收購 1號店 ”的傳聞不同,在京東與沃爾瑪的協議中, 1號店 由傳聞中的主角淪為配角,甚至被認為是沃爾瑪丟給京東的“包袱”。
這是 1號店 現狀的真實寫照。自2008年創辦以來, 1號店 幾經沉浮,在2013年銷售額突破百億后,業績似乎陷入停滯,此后便再未公布銷售額,包括于剛和劉峻嶺在內的主創團隊也悉數離職。而經歷了控股股東由平安集團到沃爾瑪再到京東的三次更迭后, 1號店 早已遠離國內電商第一梯隊。
從當初與京東血拼,到如今賣身京東, 1號店 的命運令人唏噓。“曾經的競爭對手變成股東,心情很復雜。再看看易迅被京東收購后的命運,更加為 1號店 擔憂。”1號店員工吳斌向網易財經坦言。
緣何昔日勢頭強勁的 1號店 會落得如今結局? 1號店 與沃爾瑪4年聯姻究竟發生了什么? 1號店 是否會如擔憂的那樣被京東邊緣化?
巨頭交易的附屬品
根據京東和沃爾瑪的協議,雙方將在多個戰略領域進行合作。涉及 1號店 ,主要是京東將擁有1號商城主要資產,包括 1號店 的品牌、網站、App等。沃爾瑪則繼續經營 1號店 自營業務,并入駐1號商城。
1號店 的真實估值也與此前流傳的400億元相去甚遠。根據協議,沃爾瑪將獲得京東新發行的約1.45億股A類普通股,按照京東2普通股兌1ADS的比例,沃爾瑪將獲得7000余萬京東股票,以當時京東收盤價21美元計算,總價約15億美元,合人民幣近100億元。而在近百億元的交易中,沃爾瑪和京東的合作才是作價重點。
顯然, 1號店 更像是沃爾瑪的一個“包袱”,被順手甩給了京東。甚至在這場交易儀式上,京東掌門人劉強東亦未出席。耐人尋味的是,在宣布接手 1號店 不久,京東就關閉了 1號店 天貓旗艦店。
“準確說法是,沃爾瑪要戰略投資京東,而不是京東要收購 1號店 。這完全是兩回事。 1號店 只是沃爾瑪想拋棄的負資產而已,打包賣給京東,也算是給自己留個顏面。”電商策略分析師李成東如是認為。
對于一度試圖躋身國內電商第一梯隊的 1號店 來說,如此結果讓人唏噓。尤其是接盤者還是自己曾經的競爭對手。網易財經發現,2015年“320手機家電節”期間, 1號店 就曾打出“限時秒殺,京東你低我更低”、“上市吹的牛,不代表價格就便宜”等宣傳口號。
而對于 1號店 的員工來說,昔日競爭對手變成股東,心情自然五味雜陳,一位 1號店 前員工甚至在網上將這場交易定義為 1號店 的“受降儀式”。“目前公司并沒有很大異動,但氣氛也有些沉重。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以后會怎樣,對于京東的角色也需要時間適應。” 1號店 員工吳斌告訴網易財經。
網易財經試圖聯系已經出走 1號店 的創始人于剛,希望獲得其對收購事件的看法,但未獲回應。
1號店 的尷尬現狀,與其運營初期的無限風光反差強烈。2008年7月11日,定位于“網上超市”的 1號店 正式上線。彼時,在創始人于剛和劉峻嶺“戴爾公司前高管”的光環和人脈下, 1號店 一度發展迅猛。2009年9月, 1號店 用戶突破100萬;次年1月, 1號店 宣布線上產品突破4萬種,超過中型線下超市的產品品類。
燒錢多盈利少
但也許從最初的“網上超市”定位開始, 1號店 就注定要步履蹣跚。主打食品飲料等快消品的 1號店 ,雖然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優質的用戶群,但由于快消品普遍客單價較低,利潤空間小,在物流配送等成本壓力下, 1號店 資金開始吃緊。
引入投資者成為彼時 1號店 的當務之急。2010年5月,平安集團以8000萬元收購 1號店 80%股份,成為控股股東。根據此前于剛的訪談,他和劉峻嶺在一次打高爾夫時認識了平安集團掌門人馬明哲,遂有了后來的平安集團入股。而當時 1號店 已經陷入無錢可燒的窘境。
平安集團的到來,給 1號店 帶來了幾年看似輝煌的時期。根據 1號店 對外公布的數據,平安入股的2010年, 1號店 實現銷售額8.05億元,比2009年4600萬元的銷售額增長了近18倍。2011到2013年, 1號店 銷售額繼續增長,分別為27.2億元、68億元和115億元。
但 1號店 業績的快速增長,實則緣于平安集團的內部支持。一個公開的信息是,當時 1號店 近半銷售額來自平安集團。平安集團規定內部只能通過 1號店 平臺采購,送給客戶的禮品全面使用 1號店 購物卡,平安集團積分與 1號店 打通,引導平安客戶到 1號店 消費。
“資本都是逐利的,雖然 1號店 銷售額增長很快,但這其實是來自平安的幫助。 1號店 ‘網上超市’的定位模式太重,利潤太低,所以平安萌生退意。”李成東對網易財經表示。
在此情況下,2011年5月,平安集團向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出售 1號店 17.7%股份。 1號店 實際上或并非沃爾瑪的首選。彼時業界曾一度傳言沃爾瑪想控股、直至全盤收購京東商城,但遭到劉強東拒絕。2012年8月,沃爾瑪對 1號店 的控股增至51.3%,成為最大股東。
作為布局中國電商市場的重要環節,彼時沃爾瑪顯示出對 1號店 的充分信心。2011年入股 1號店 后,沃爾瑪全球CEO麥道克(Michael Duke)曾參觀上海 1號店 辦公室,稱“ 1號店 就是沃爾瑪在中國的電商平臺,從此 1號店 可以名正言順地使用‘網上沃爾瑪’這個標簽了”。
但隨著沃爾瑪逐步取得控制權,其與 1號店 管理層的矛盾也逐漸產生。在2011年投資 1號店 后不久,沃爾瑪就派駐了戴青和宋侑文兩位核心人物進入 1號店 管理層,分別擔任 1號店 人力資源副總裁和財務副總裁,掌控人事與資金兩大關鍵要素。
而當沃爾瑪持股比例增至51%時,此時包括于剛、劉峻嶺在內的 1號店 管理層及員工所占股份被嚴重稀釋,僅剩下11.8%。
一位接近 1號店 的業內人士告訴網易財經,沃爾瑪控股之后,派了不少中高層入駐, 1號店 管理層的話語權被削弱。“雙方理念也存在分歧,沃爾瑪需要做業績出來,但 1號店 為了擴張市場加上物流成本需要不斷燒錢。同時沃爾瑪的線下零售思維也與 1號店 的整體風格不相符合。”
會否步易迅后塵?
沃爾瑪和 1號店 的合作都未能達到雙方最初的期待。對于試圖布局中國電商市場的沃爾瑪來說,由于 1號店 獨立運營,加上市場份額不大,未能幫助自己實現中國線上線下的渠道整合。
一個可以佐證的例子是,自2014年以來, 1號店 便再未依照慣例公布年銷售額。當時對于未公布2014年銷售額一事,于剛稱“尊重合作伙伴(指沃爾瑪),不公布任何關于交易和運營的數據”。而此前 1號店 對2014年銷售額制定的目標是250億元。
2015年7月,沃爾瑪從 1號店 創始人和平安集團手中收購 1號店 所有股份,實現全資控股。此前幾天,于剛和劉峻嶺發出內部信宣布離開 1號店 ,并表示“這次選擇是我們人生事業中最艱難的一次,也是最難以割舍的一次”。
而在于剛和劉峻嶺出走之前, 1號店 包括第一位員工CTO韓軍、市場部副總裁程峻怡在內的多位高層已先后離職。“當時的士氣很低迷,中高層的流失也讓員工失去信心,人事部甚至還組織專門的人找員工談心。”前 1號店 員工張平向網易財經回憶。
此時的 1號店 ,不僅未能如愿進入中國電商第一梯隊,甚至被競爭對手甩得很遠。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 1號店 以1.4%的市場份額排名中國B2C網絡零售市場第七,落后天貓(59.3%)、京東(20.2%)、蘇寧易購(3.1%)等友商。
“ 1號店 最早主打消費品,客單價低,利潤空間小,所以對資本要求很高。但投資方又是需要看到回報的,沒人愿意一直燒錢。再加上 1號店 轉型全品類也不順,所以出現后來這種局面。”李成東分析。
“現在來看,沃爾瑪在 1號店 這一塊并不成功,跨國零售企業和中國創業互聯網公司理念還是存在很大差異。”前述接近 1號店 的業內人士表示。
該人士同時指出,于剛和劉峻嶺給予 1號店 初創團隊的福利并不多,再加上沃爾瑪入主后派駐了很多中高層,占據了職位,原來員工的升職機會變小,導致“整個團隊的干勁不足”。
而現在,終于擺脫沃爾瑪控制,換了新東家京東的 1號店 ,會否迎來一個全新的開始?
與沃爾瑪的交易完成后,京東方面表示,“ 1號店 在家居用品和食品雜貨等重要品類,以及在華東和華南等重點區域有鮮明的優勢,我們非常期待通過此次聯手進一步推動 1號店 的發展。”
但包括前述1號店員工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對此并不樂觀。有被京東收購的拍拍網和易迅的案例在先——兩者一個被關閉一個淪為“消費導購+眾測網站”, 1號店 極有可能步易迅后塵。畢竟在品類上, 1號店 只是京東的一個子集,完全重疊。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悲情1號店8年3易主 會被京東邊緣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