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估值高達450億美元、僅次于Uber估值規模排名全球第二的初創公司,自去年未能完成1億部手機銷售目標后, 小米 科技就一直處于媒體的聚光燈下。今年4月底,由于IDC公布的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廠商出貨量排行榜上, 小米 因為沒有出現在前五強的名單上,在整個5月再次飽受業界的質疑。
在此背景之下, 小米 科技董事長兼CEO雷軍在5月18日的內部信中釋放出內部調整的強烈信號: 小米 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周光平出任首席科學家,全力負責手機技術前沿領域研究; 小米 手機研發和供應鏈團隊,將直接向雷軍匯報。
小米 手機研發和供應鏈團隊原本是由周光平負責,現在為何改為雷軍親自掛帥?雷軍將通過哪些手段改變 小米 的現狀?針對這些問題, 小米 科技相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手機技術方向迫切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前瞻性研究,我們希望光平在科技前沿領域方面帶給大家更多的驚喜。其他方面我們不做過多評價。”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親自接管研發和供應鏈,意味著雷軍希望改變 小米 手機的供貨現狀,并在前沿技術上進行布局;另外, 小米 正在加快“ 小米 之家”由“服務店”向“線下零售店”轉變的步伐和規模,這表明 小米 也將由線上走向線下,或許這是一個好的改變。
小米 “減速”
小米 科技2010年4月成立,2011年8月推出第一款手機,當年僅出貨30萬臺;2012年出貨719萬臺,同比暴漲2400%;2013年出貨1870萬臺,同比大漲260%;2014年出貨達到6112萬臺,再次同比大漲227%,銷售收入也達到了743億元。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 小米 于2014年年底完成第五輪、11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450億美元。也是在這種背景下,業界希望 小米 在2015年繼續高歌猛進,雷軍也為 小米 的2015年定下了銷量1億臺、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目標。但是此后,雷軍發現勢頭不好了對外改口稱,“2015年 小米 手機的目標是保底8000萬臺,并努力沖擊1億臺。”
《財富》雜志最新報道披露, 小米 2015年營收為780億元,相比2014年同比增長5%。在接受《財富》雜志求證時, 小米 發言人稱,“我們從未分享過營收數據。我們能提供的數據就是,盡管智能手機市場出現萎縮,但我們去年的銷量還是超過了7000萬臺。” IDC的數據也顯示, 小米 2015年智能手機總銷量為7100萬部。參照此前幾年的擴張速度,毫無疑問, 小米 這列高速列車2015年確實“減速”了。
問題在于, 小米 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態勢是更快“減速”,而不是掉頭“加速”。來自IDC的排名數據顯示,盡管2015年呈現出“減速”趨勢, 小米 在2014年、2015年都保持了中國第一、全球第五智能手機廠商的地位;但到2016年第一季度, 小米 已淡出全球前五榜單,在中國市場, 小米 甚至一下子跌落到第五名。
針對銷量數據, 小米 科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公司對第三方數據不予置評。
三重挑戰
面對2015年 小米 手機“減速”的形勢,雷軍2016年年初在內部講話中似乎還十分淡定地表示, 小米 要實行“去KPI”戰略——今后不準再說 小米 第一,銷量數據已經不再那么重要了,應該“大膽探索”和“享受科技的樂趣”等。但看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最新形勢,雷軍估計是坐不住了,果斷親自披掛上陣。
“一提到 小米 手機,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饑餓營銷、高性價比等標簽,可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的逐漸見頂,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漸漸飽和, 小米 在線上饑餓營銷的短板逐漸暴露,致使增長趨緩。”前述受訪業內人士認為,450億美元的估值意味著75倍左右市盈率,意味著 小米 必須保持快速增長,若 小米 不能逆轉“減速”的局勢,恐怕很多人都要問問 小米 還值不值450億美元了;此番雷軍親自掛帥,首先要改變的就是過去 小米 輕技術、重營銷的市場形象。
其次是供貨能力問題。因為最近一段時間,業內一直在詬病 小米 尊享版發布多日仍然沒法送到用戶手中的問題,市場上甚至傳出了 小米 尊享版無法量產的消息。不過, 小米 手機代工廠商英業達近日披露:為了趕工 小米 訂單,特別是 小米 5的訂單,該公司在南京的生產基地目前產能利用率已突破九成;同時,為了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該公司在南京的二期新廠已陸續啟用,二期廠房較一期廠房略大,最高年產能可達到4450萬臺。
另外,從OPPO、vivo崛起軌跡看, 小米 也必須要認真考慮從線上走向線下的問題了。據記者了解, 小米 正加速把“ 小米 之家”由“服務店”升級為“線下零售店”,并在全國快速將規模擴展到200~300家。 小米 方面也將“ 小米 之家”的升級視為 小米 對線下渠道的拓展,對 小米 電商模式的補充。 小米 方面公開表示, 小米 官方直營零售店是不斷對未來的線下零售模式的探索,打造新國貨背景下的新零售。
在此背景之下, 小米 科技董事長兼CEO雷軍在5月18日的內部信中釋放出內部調整的強烈信號: 小米 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周光平出任首席科學家,全力負責手機技術前沿領域研究; 小米 手機研發和供應鏈團隊,將直接向雷軍匯報。
小米 手機研發和供應鏈團隊原本是由周光平負責,現在為何改為雷軍親自掛帥?雷軍將通過哪些手段改變 小米 的現狀?針對這些問題, 小米 科技相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手機技術方向迫切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前瞻性研究,我們希望光平在科技前沿領域方面帶給大家更多的驚喜。其他方面我們不做過多評價。”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親自接管研發和供應鏈,意味著雷軍希望改變 小米 手機的供貨現狀,并在前沿技術上進行布局;另外, 小米 正在加快“ 小米 之家”由“服務店”向“線下零售店”轉變的步伐和規模,這表明 小米 也將由線上走向線下,或許這是一個好的改變。
小米 “減速”
小米 科技2010年4月成立,2011年8月推出第一款手機,當年僅出貨30萬臺;2012年出貨719萬臺,同比暴漲2400%;2013年出貨1870萬臺,同比大漲260%;2014年出貨達到6112萬臺,再次同比大漲227%,銷售收入也達到了743億元。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 小米 于2014年年底完成第五輪、11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450億美元。也是在這種背景下,業界希望 小米 在2015年繼續高歌猛進,雷軍也為 小米 的2015年定下了銷量1億臺、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目標。但是此后,雷軍發現勢頭不好了對外改口稱,“2015年 小米 手機的目標是保底8000萬臺,并努力沖擊1億臺。”
《財富》雜志最新報道披露, 小米 2015年營收為780億元,相比2014年同比增長5%。在接受《財富》雜志求證時, 小米 發言人稱,“我們從未分享過營收數據。我們能提供的數據就是,盡管智能手機市場出現萎縮,但我們去年的銷量還是超過了7000萬臺。” IDC的數據也顯示, 小米 2015年智能手機總銷量為7100萬部。參照此前幾年的擴張速度,毫無疑問, 小米 這列高速列車2015年確實“減速”了。
問題在于, 小米 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態勢是更快“減速”,而不是掉頭“加速”。來自IDC的排名數據顯示,盡管2015年呈現出“減速”趨勢, 小米 在2014年、2015年都保持了中國第一、全球第五智能手機廠商的地位;但到2016年第一季度, 小米 已淡出全球前五榜單,在中國市場, 小米 甚至一下子跌落到第五名。
針對銷量數據, 小米 科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公司對第三方數據不予置評。
三重挑戰
面對2015年 小米 手機“減速”的形勢,雷軍2016年年初在內部講話中似乎還十分淡定地表示, 小米 要實行“去KPI”戰略——今后不準再說 小米 第一,銷量數據已經不再那么重要了,應該“大膽探索”和“享受科技的樂趣”等。但看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最新形勢,雷軍估計是坐不住了,果斷親自披掛上陣。
“一提到 小米 手機,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饑餓營銷、高性價比等標簽,可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的逐漸見頂,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漸漸飽和, 小米 在線上饑餓營銷的短板逐漸暴露,致使增長趨緩。”前述受訪業內人士認為,450億美元的估值意味著75倍左右市盈率,意味著 小米 必須保持快速增長,若 小米 不能逆轉“減速”的局勢,恐怕很多人都要問問 小米 還值不值450億美元了;此番雷軍親自掛帥,首先要改變的就是過去 小米 輕技術、重營銷的市場形象。
其次是供貨能力問題。因為最近一段時間,業內一直在詬病 小米 尊享版發布多日仍然沒法送到用戶手中的問題,市場上甚至傳出了 小米 尊享版無法量產的消息。不過, 小米 手機代工廠商英業達近日披露:為了趕工 小米 訂單,特別是 小米 5的訂單,該公司在南京的生產基地目前產能利用率已突破九成;同時,為了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該公司在南京的二期新廠已陸續啟用,二期廠房較一期廠房略大,最高年產能可達到4450萬臺。
另外,從OPPO、vivo崛起軌跡看, 小米 也必須要認真考慮從線上走向線下的問題了。據記者了解, 小米 正加速把“ 小米 之家”由“服務店”升級為“線下零售店”,并在全國快速將規模擴展到200~300家。 小米 方面也將“ 小米 之家”的升級視為 小米 對線下渠道的拓展,對 小米 電商模式的補充。 小米 方面公開表示, 小米 官方直營零售店是不斷對未來的線下零售模式的探索,打造新國貨背景下的新零售。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小米銷量品牌力雙下滑 變營銷驅動為技術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