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 終于借旗下子公司邁出了進軍資本市場的步伐。日前,香港聯合交易所披露了頤海(中國)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頤海”)的IPO信息,而頤海正是 海底撈 火鍋底料的獨家供應商。昨日, 海底撈 向北京商報記者確認了頤海赴港上市的消息,但以處于上市緘默期為由沒有透露更多信息。業內人士認為,由于餐企上市存在著相當大的難度,選擇拆分出火鍋調料公司上市比 海底撈 自己上市更容易。但頤海去年一半以上收入來自 海底撈 ,這種過度依賴也為其未來發展蒙上了不確定性。
火鍋底料商赴港IPO
頤海是 海底撈 集團在中國的火鍋底料產品獨家供應商。頤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 海底撈 成立了成都分公司,并隨后投入運營了第一條火鍋底料生產線,供應四川 海底撈 集團經營的火鍋店。2013年,頤海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為投資控股公司。頤海的第一大股東及實際控股人分別是張勇、舒萍夫妻二人,兩人也是 海底撈 集團的控股股東。此外,由馬云等人創建的云峰基金持有6%的股權,亦是頤海的股東。
根據頤海官網披露的數據,截至2015年12月31日,頤海有三條主要的生產線,提供56種產品。頤海的經銷網絡延伸至全國,并送達6000家大型超市,包括沃爾瑪及家樂福。同時,頤海也通過天貓及京東等電商渠道進行銷售。此外,公司產品已經銷往北美、歐洲及亞洲的11個國家和地區。2015年,頤海的收入為8.47億元。據第三方咨詢公司沙利文公司的資料顯示,按2015年銷售額計算,頤海是中國第二大火鍋調味料生產商。
根據頤海官方網站披露的數據顯示,2013-2015年頤海的收入為3.16億元、4.98億元以及8.47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63.8%;純利由2013年的人民幣0.22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人民幣1.2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37.6%。毛利率由2013年的22%增加至2015年的34.7%;凈利率由2013年的7%增加至2015年的14.7%。
拆分上市謀求利潤最大化
事實上,近幾年 海底撈 曾多次被傳將要上市,尤其是自2014年 海底撈 開店速度猛然倍增,也曾一度引起業內對 海底撈 即將上市的猜測,但 海底撈 方面卻一直否認將要上市的傳聞。有業內人士認為, 海底撈 2013年拆分出頤海實際上就是在為其上市做鋪墊。
從頤海官方網站披露的數據來看, 海底撈 不僅是頤海的收入支柱,更是其業績三年連增的幕后推手。2013年、2014年及2015年, 海底撈 集團于中國分別經營93家、111家及142家火鍋餐廳。與 海底撈 集團的成功擴張一致,頤海向 海底撈 集團銷售產生的收入由2013年的1.788億元增至2014年的2.77億元,并進一步增至2015年的4.579億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 海底撈 自將頤海拆分出來之后便開始加速擴張的行為,很可能就是在為頤海上市做準備。而選擇讓頤海上市也是為了規避 海底撈 作為餐飲企業而存在的上市難題。在當前餐飲市場整體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頤海上市可能比 海底撈 自己上市更能滿足資本市場對于業績增長的要求。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表示,目前火鍋調料的市場非常火爆, 海底撈 此時選擇讓頤海上市能夠對其業務拓展及業績增長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一直以來,餐飲企業想要上市存在著相當大的難度,因此選擇拆分出火鍋調料公司上市比 海底撈 自己上市更容易。此外,火鍋底料生產相對于餐飲服務而言,投資者承擔的風險更小,而其上市融資后也將進一步擴展自己的業務并提升自己的營收,符合風險最小化、利潤最大化原則。
過度依賴有風險
在頤海申請上市披露的信息中,頤海稱將拓展新產品及新市場,加強研發能力、擴大產品組合,并將尋求戰略性收購以補充有機增長。
對 海底撈 的過度依賴是頤海未來發展的一大弊端。事實上, 海底撈 及其聯屬公司2013-2015年連續三年為頤海貢獻的收入超過其總收入的一半。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頤海所要面臨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是同類型的調料供應商,也有推出相同業務板塊的火鍋企業,而目前火鍋市場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同質化競爭嚴重。頤海若想實現可持續的利潤增長,則需要不斷地拓展新的目標客戶及銷售渠道,不能僅僅依賴 海底撈 的擴張而增長。此外,頤海也應豐富產品線,否則其業績將很大程度上受到火鍋市場的影響。
朱丹蓬表示,火鍋調料的B端和C端仍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 海底撈 作為頤海的母公司是其可靠的客戶資源,且 海底撈 在市場上的品牌知名度較高,對其開發客戶及營銷渠道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但同時,頤海在業績層面對 海底撈 的過度依賴也會為頤海的未來發展蒙上不確定性。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海底撈底料商赴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