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168消息】日前, 華為 發布了Mate8,該款新品引發了業內廣泛的關注,在余承東看來,這款手機的目標是1千萬臺。甚至還表示:“我們未來的銷售份額、銷售量可能在一兩年內會超過蘋果,市場份額占全球第二。”
在余承東看來, 華為 手機有底氣趕超蘋果,是因為Mate7過去一年中在高端機領域占穩了腳跟。但在筆者看來,這個理由顯然不太足夠,Mate7的成功,對于 華為 來說,更像一場意外,許多業內人士表示, 華為 內部事實上也并不清楚Mate7為何賣的這么火。而 華為 后續發布的mate S也以冷清收場。Mate7的成功可能不會是Mate8未來大賣的基礎或者理由。
作為一款在2015年末推出的旗艦手機, 華為 Mate8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華為 海思麒麟950芯片的應用。麒麟950采用全球領先的16nm FF+芯片制造工藝,相比Mate7使用的麒麟925,性能提升40%,功耗降低60%,根據余承東的說法, 華為 海思在芯片上的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該芯片性能超過友商的產品。
Mate8顯然是總結了Mate S的失敗教訓。在核心硬件上,全金屬的硬朗商務風、強續航、指紋識別、全網通網絡支持等延續了Mate7的風格,我們看到,如果說此前MateS是想借mate7的勢頭賭一把的投機思維,Mate8卻相對務實,把入門價格定位在2999元。
但這體現出 華為 對沖刺高端市場無望下的一種妥協。雖然 華為 Mate8在內在動力芯片、系統級安全防護、快速充電、產品工藝等方面進行了提升,但依然缺乏有亮點的創新,這里我們似乎開始看到了 華為 的一些瓶頸,因為即便是延續性創新, 華為 也需要一次技術的積蓄轉為產品的沖擊勢力進而達成無可撼動的優勢進而贏得更多的尊重。但在這里,Mate8卻很難說有多少亮點。
所有人都認同 華為 的技術,但從其終端產品的表現來看, 華為 目前事實上更需要將其自身的技術體現在產品上并變得可視化,不能讓技術成為一個模糊的說辭。從歷史創新來看,蘋果有指紋識別與3D touch,三星有雙曲面屏,但 華為 缺乏有記憶點的創新。
前面提到,雖然 華為 Mate8在內在動力芯片、系統級安全防護、快速充電、網絡支持等方面進行了提升,但這依然是普適性的性能提升,從目前來看,芯片依然是 華為 的一張王牌,比如說,Mate8相比Mate7,使用的麒麟925,性能提升40%,功耗降低60%,但事實上,芯片的品牌溢價效應已成過去,去年 華為 通過主打海思芯片這張牌可以提升手機品牌與溢價,但目前隨著智能機市場性能見頂,消費者對于芯片、核數、性能的關注度在下降。
創新是用戶最愿意看到的, 華為 若在未來新的旗艦一度打出海思這張名片,會讓用戶產生疲勞感,更加深外界對其創新乏力的一種成見, 華為 需要有新的牌面可以打。
華為 目前的創新瓶頸還體現在對上游供應商上游的控制力不夠,若驅動上游廠商的創新動力不足,而Android的創新節奏也不在手里,手機廠商便很難在軟硬件有實質上的突破。比如業內也提到, 華為 也無力推動ARM在處理器架構與谷歌在Android系統上的創新。但對比三星,三星由于有自身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優勢,可以自主去推動硬件創新的節奏。而供應鏈廠商創新動力不足就會影響到拿貨的終端企業的創新成效。
另外,業界均知,蘋果有一套成熟高效的供應鏈戰略即是零配件雙供應商策略。即將零部件與硬件組件交給兩家實力相當的工廠來代工。比如面板、存儲芯片、內存都有超過兩家供應商。比如由于芯片門事件,以及臺積電的新技術使得蘋果A9X選擇了臺積電一家,三星無緣這款處理器的代工,正是這種動力驅使其不斷創新。另外,蘋果的A系列雙核SoC是自身研發,而屏幕、限定像素的CMOS感光芯片、配套鏡片設計都是跟供應商聯合研發,蘋果在這些部件花費了巨額采購資金,這是供應商創新的內在源動力。這也算是蘋果的創新成本與策略。
但目前對應到 華為 ,似乎感覺不到這種控制力,在手機的屏幕、面板等硬件技術方面遜色三星,在操作系統、軟件設計等方面還是落后于蘋果。目前,國產幾乎所有廠商包括 華為 都格外重視對上游元器件資源的搶奪,但對上游資源的搶奪并非一種控制力,更難說驅動上游供應鏈的創新動力。
華為 雖然有著強大的技術基因,但這種技術力更多的是體現在 華為 的主航道即運營商業務, 華為 的利潤來源中,近70%來自于運營商業務,它是 華為 的主航道,所以,這顯然決定技術投入會以運營商業務為核心,而不會以終端為核心, 華為 消費者業務不是獨立公司,當然 華為 通訊設備、企業級業務的厚重基礎為其終端的壯大提供了更多的技術、人才、品牌、渠道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撐,但終端業務終究也在其原有組織架構中被限定在一個范圍、位置與框架內。
在 華為 “云、管、端”模式下,云與管是主航道, 華為 主業是為世界各地通信運營商及專業網絡擁有者提供硬件設備、軟件、服務和解決方案,消費者業務在整個 華為 體系里,則處于 華為 主航道的側翼而非重心。這決定著 華為 消費者業務的組織活力與創新動力與技術資金等各方面的投入與重視程度。
所以,我們看到, 華為 的瓶頸在于,它不是一個以手機終端創新驅動為根本的公司,Mate8的妥協與中庸也在常理之中。按照 華為 目前的品牌力,可以支撐其銷量持續突破,但未來,創新依然決定著 華為 未來的前途。但如前所述, 華為 在供應鏈創新上的推動力不夠,手機產品上的技術創新投入不是 華為 的戰略核心,這可能意味著 華為 的瓶頸與上限會在哪里。
早前余承東特別強調稱:“大家以后不要拿 華為 手機品牌跟小米對比, 華為 手機品牌對標的是三星,2015年將在全球市場對三星發動市場攻勢。榮耀品牌對標的目標才是小米”。但卻強調就越重視,無論是 華為 自身還是業內都一直將 華為 與小米對標,不久前因為Canalys發布報告稱, 華為 已超越小米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名。而此后IHS的數據則顯示,小米在中國市場仍然領先 華為 0.2個百分點。因此 華為 小米為數據上的第一不惜大打口水戰。不過很明顯, 華為 與小米的出貨量或者銷量應該是微弱之差。
華為 目前由于并未拉開與小米等國產廠商的實際差距,就非常容易被友商的出貨量推著走,利潤為核心的思路沒錯,但需要彰顯其溢價,而不是糾結與國產廠商PK出貨量, 華為 應該有更高的視野與遠見。
雖然Mate7曾一機難求,但也讓 華為 有點迷失,高估了自身的品牌溢價,MateS是一個過于自負的產品,頂著Mate7的光環,它并不是一款精心制作打造的產品。此前MateS則是發布之后反應冷淡,截至Mate8發布時的銷量是70萬臺,而 華為 手機的EMUI一直以來也并未成為業內人士關注 華為 手機的一個重心,這說明了 華為 的高端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有。
歸根結底, 華為 需要一場對自己的戰爭,因為 華為 的技術目前也并未轉化為手機以及系統的軟硬件上的無可撼動的核心優勢。 華為 事實上需要將終端戰略從邊緣逐步挪到中心,更需要組織結構的創新并破除對于云與管的利潤依賴與主航道戰略的慣性依賴,它更需要將云與管的業務成就與創新技術轉移到手機產品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而不是獨立發展互不干擾,這需要一種內部架構調整與體制轉換。
我們雖看到海思4G芯片的成熟得益運營商數據終端產品的推廣,也是 華為 網絡側多年深耕的結果,但顯然還不夠。 華為 通信設備可以幫助運營商實現轉型,并幫助運營商成為4K甚至8K視頻的分發和提供商,從而避免運營商淪為流量管道的尷尬,但 華為 在通信設備的巨大技術優勢如如何為終端產品的技術創新提供引擎驅動力,驅動自身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創新力,是 華為 未來需要思考與解決的核心問題。
華為 更需要思考的國人對其寄予的厚望,若要坐實國產手機的頭把交椅,一次偶然的爆款(mate7)不具備長期的說服力。 華為 手機顯然需要在內部通過體制與架構重心的調整,對其創新力進行持續性的規劃與推動,需要在不同階段以不同的精品來說話。
國人對國產手機產品本身的創新寄予了厚望, 華為 擔負著引領之責,余承東雖表示銷量最晚兩年超越蘋果,但按照其目前的步伐與路徑以及拿出的產品品質與其姿態來看,恐怕要摔的跟頭還在后頭。
在余承東看來, 華為 手機有底氣趕超蘋果,是因為Mate7過去一年中在高端機領域占穩了腳跟。但在筆者看來,這個理由顯然不太足夠,Mate7的成功,對于 華為 來說,更像一場意外,許多業內人士表示, 華為 內部事實上也并不清楚Mate7為何賣的這么火。而 華為 后續發布的mate S也以冷清收場。Mate7的成功可能不會是Mate8未來大賣的基礎或者理由。
作為一款在2015年末推出的旗艦手機, 華為 Mate8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華為 海思麒麟950芯片的應用。麒麟950采用全球領先的16nm FF+芯片制造工藝,相比Mate7使用的麒麟925,性能提升40%,功耗降低60%,根據余承東的說法, 華為 海思在芯片上的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該芯片性能超過友商的產品。
Mate8顯然是總結了Mate S的失敗教訓。在核心硬件上,全金屬的硬朗商務風、強續航、指紋識別、全網通網絡支持等延續了Mate7的風格,我們看到,如果說此前MateS是想借mate7的勢頭賭一把的投機思維,Mate8卻相對務實,把入門價格定位在2999元。
但這體現出 華為 對沖刺高端市場無望下的一種妥協。雖然 華為 Mate8在內在動力芯片、系統級安全防護、快速充電、產品工藝等方面進行了提升,但依然缺乏有亮點的創新,這里我們似乎開始看到了 華為 的一些瓶頸,因為即便是延續性創新, 華為 也需要一次技術的積蓄轉為產品的沖擊勢力進而達成無可撼動的優勢進而贏得更多的尊重。但在這里,Mate8卻很難說有多少亮點。
所有人都認同 華為 的技術,但從其終端產品的表現來看, 華為 目前事實上更需要將其自身的技術體現在產品上并變得可視化,不能讓技術成為一個模糊的說辭。從歷史創新來看,蘋果有指紋識別與3D touch,三星有雙曲面屏,但 華為 缺乏有記憶點的創新。
前面提到,雖然 華為 Mate8在內在動力芯片、系統級安全防護、快速充電、網絡支持等方面進行了提升,但這依然是普適性的性能提升,從目前來看,芯片依然是 華為 的一張王牌,比如說,Mate8相比Mate7,使用的麒麟925,性能提升40%,功耗降低60%,但事實上,芯片的品牌溢價效應已成過去,去年 華為 通過主打海思芯片這張牌可以提升手機品牌與溢價,但目前隨著智能機市場性能見頂,消費者對于芯片、核數、性能的關注度在下降。
創新是用戶最愿意看到的, 華為 若在未來新的旗艦一度打出海思這張名片,會讓用戶產生疲勞感,更加深外界對其創新乏力的一種成見, 華為 需要有新的牌面可以打。
華為 目前的創新瓶頸還體現在對上游供應商上游的控制力不夠,若驅動上游廠商的創新動力不足,而Android的創新節奏也不在手里,手機廠商便很難在軟硬件有實質上的突破。比如業內也提到, 華為 也無力推動ARM在處理器架構與谷歌在Android系統上的創新。但對比三星,三星由于有自身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優勢,可以自主去推動硬件創新的節奏。而供應鏈廠商創新動力不足就會影響到拿貨的終端企業的創新成效。
另外,業界均知,蘋果有一套成熟高效的供應鏈戰略即是零配件雙供應商策略。即將零部件與硬件組件交給兩家實力相當的工廠來代工。比如面板、存儲芯片、內存都有超過兩家供應商。比如由于芯片門事件,以及臺積電的新技術使得蘋果A9X選擇了臺積電一家,三星無緣這款處理器的代工,正是這種動力驅使其不斷創新。另外,蘋果的A系列雙核SoC是自身研發,而屏幕、限定像素的CMOS感光芯片、配套鏡片設計都是跟供應商聯合研發,蘋果在這些部件花費了巨額采購資金,這是供應商創新的內在源動力。這也算是蘋果的創新成本與策略。
但目前對應到 華為 ,似乎感覺不到這種控制力,在手機的屏幕、面板等硬件技術方面遜色三星,在操作系統、軟件設計等方面還是落后于蘋果。目前,國產幾乎所有廠商包括 華為 都格外重視對上游元器件資源的搶奪,但對上游資源的搶奪并非一種控制力,更難說驅動上游供應鏈的創新動力。
華為 雖然有著強大的技術基因,但這種技術力更多的是體現在 華為 的主航道即運營商業務, 華為 的利潤來源中,近70%來自于運營商業務,它是 華為 的主航道,所以,這顯然決定技術投入會以運營商業務為核心,而不會以終端為核心, 華為 消費者業務不是獨立公司,當然 華為 通訊設備、企業級業務的厚重基礎為其終端的壯大提供了更多的技術、人才、品牌、渠道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撐,但終端業務終究也在其原有組織架構中被限定在一個范圍、位置與框架內。
在 華為 “云、管、端”模式下,云與管是主航道, 華為 主業是為世界各地通信運營商及專業網絡擁有者提供硬件設備、軟件、服務和解決方案,消費者業務在整個 華為 體系里,則處于 華為 主航道的側翼而非重心。這決定著 華為 消費者業務的組織活力與創新動力與技術資金等各方面的投入與重視程度。
所以,我們看到, 華為 的瓶頸在于,它不是一個以手機終端創新驅動為根本的公司,Mate8的妥協與中庸也在常理之中。按照 華為 目前的品牌力,可以支撐其銷量持續突破,但未來,創新依然決定著 華為 未來的前途。但如前所述, 華為 在供應鏈創新上的推動力不夠,手機產品上的技術創新投入不是 華為 的戰略核心,這可能意味著 華為 的瓶頸與上限會在哪里。
早前余承東特別強調稱:“大家以后不要拿 華為 手機品牌跟小米對比, 華為 手機品牌對標的是三星,2015年將在全球市場對三星發動市場攻勢。榮耀品牌對標的目標才是小米”。但卻強調就越重視,無論是 華為 自身還是業內都一直將 華為 與小米對標,不久前因為Canalys發布報告稱, 華為 已超越小米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名。而此后IHS的數據則顯示,小米在中國市場仍然領先 華為 0.2個百分點。因此 華為 小米為數據上的第一不惜大打口水戰。不過很明顯, 華為 與小米的出貨量或者銷量應該是微弱之差。
華為 目前由于并未拉開與小米等國產廠商的實際差距,就非常容易被友商的出貨量推著走,利潤為核心的思路沒錯,但需要彰顯其溢價,而不是糾結與國產廠商PK出貨量, 華為 應該有更高的視野與遠見。
雖然Mate7曾一機難求,但也讓 華為 有點迷失,高估了自身的品牌溢價,MateS是一個過于自負的產品,頂著Mate7的光環,它并不是一款精心制作打造的產品。此前MateS則是發布之后反應冷淡,截至Mate8發布時的銷量是70萬臺,而 華為 手機的EMUI一直以來也并未成為業內人士關注 華為 手機的一個重心,這說明了 華為 的高端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有。
歸根結底, 華為 需要一場對自己的戰爭,因為 華為 的技術目前也并未轉化為手機以及系統的軟硬件上的無可撼動的核心優勢。 華為 事實上需要將終端戰略從邊緣逐步挪到中心,更需要組織結構的創新并破除對于云與管的利潤依賴與主航道戰略的慣性依賴,它更需要將云與管的業務成就與創新技術轉移到手機產品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而不是獨立發展互不干擾,這需要一種內部架構調整與體制轉換。
我們雖看到海思4G芯片的成熟得益運營商數據終端產品的推廣,也是 華為 網絡側多年深耕的結果,但顯然還不夠。 華為 通信設備可以幫助運營商實現轉型,并幫助運營商成為4K甚至8K視頻的分發和提供商,從而避免運營商淪為流量管道的尷尬,但 華為 在通信設備的巨大技術優勢如如何為終端產品的技術創新提供引擎驅動力,驅動自身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創新力,是 華為 未來需要思考與解決的核心問題。
華為 更需要思考的國人對其寄予的厚望,若要坐實國產手機的頭把交椅,一次偶然的爆款(mate7)不具備長期的說服力。 華為 手機顯然需要在內部通過體制與架構重心的調整,對其創新力進行持續性的規劃與推動,需要在不同階段以不同的精品來說話。
國人對國產手機產品本身的創新寄予了厚望, 華為 擔負著引領之責,余承東雖表示銷量最晚兩年超越蘋果,但按照其目前的步伐與路徑以及拿出的產品品質與其姿態來看,恐怕要摔的跟頭還在后頭。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華為自主推動硬件創新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