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真銘 是用普通話接受采訪的,期間,他接了一個電話,用的是鄉音。“我是安徽合肥人,這里是我的家。” 張真銘 掛斷電話后說,最近幾年在外說及安徽,很自豪,因為家鄉的變化很大,足以令游子挺起胸膛說自己是安徽人。
15年前, 張真銘 告別新婚妻子和剛降生的兒子,孤身一人闖蕩“十里洋場”;15年后, 張真銘 帶著自己的上海上大鼎正軟件有限公司,回到家鄉,響應合肥的“1346”行動計劃,在科學城建起380畝安徽(外包)軟件園。2007年2月4日, 張真銘 被授予中國最值得尊敬新徽商50強,日前, 張真銘 應邀回到家鄉,參加了“2007中國創業、創新、新地產文化論壇”。
曾發誓永不回合肥
“15年彈指一揮間,期間辛酸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張真銘 告訴記者,15年間他曾有過“殺回”合肥的舉動,但受到打擊之后,發誓一輩子也不回來。“讓我違背誓言的,是合肥市政府務實的作風而展現出的誠信。” 張真銘 深有感觸地說。2006年10月, 張真銘 懷著心跳回到合肥,投入到家鄉的建設,至此之后,他每個月都會回家一次。為什么會懷著心跳? 張真銘 說那是真實的感受,毫不夸張。
1997年,在上海從事證券行業的 張真銘 打算收購合肥某家老國企,提高其生產能力,并幫助該廠每年銷售1萬噸產品。“我本來打算將該廠的一半土地用于開發房地產,租給‘家樂福’開超市,但沒有成功。” 張真銘 說,他在這件事上花了很多心血,“家樂福”方面都派了專人考察場地,如果一切順利,“家樂福”會提前5年進駐合肥。“事情最后功虧一簣,原因有很多,但是我努力了。” 張真銘 說,這家企業的工人反對將廠賣給上海的“資本家”,后來 張真銘 被“擠”出合肥,這家企業賣給了皖北的一家單位,之后沒過多久,企業就解散了。先前反對 張真銘 的工人與他聯系說,后悔沒能讓 張真銘 當東家。
“當時我的感情受到打擊,發誓不回合肥投資。”一切都在2005年發生了改變,被合肥“拋棄”的 張真銘 在這一年受到家鄉的邀請,并得到省市主要領導的接見。當 張真銘 看到合肥的現狀后,更堅定了他回鄉發展的想法。2007年3月5日,第一批為安徽(外包)軟件園儲備的人才,被 張真銘 送往日本研修。
匆匆踏上徽商路
1992年, 張真銘 是名律師,當年1月, 張真銘 結了婚;10月,兒子出生;11月, 張真銘 抱著去“看一看”的想法,跟著朋友去了上海。
“朋友是做房地產的,與我深談之后,就向全公司宣布我為副總經理。” 張真銘 被留在了上海,當時滿懷理想的他,準備在房地產方面一顯身手。“我們有想法,但是沖動,一年后就遇到了困境。” 張真銘 說,最困難的時候,一天只吃一頓飯,真想回家,但是覺得沒有臉回去。 張真銘 笑著回憶說,自己與朋友租的是影星陳沖爺爺家的房子,由于交不起房租,經常被陳沖的姑媽數落譏諷:落魄的地主。
“那時的晚上,我經常一個人站在陽臺上,對著滿天繁星問,難道沒有一顆是 張真銘 嗎?哪怕閃一下也好。”自比星辰的 張真銘 的內心很失落,有時候,他甚至當起了家庭教師,靠著教別人家的孩子下圍棋謀生。大約兩個月后,情況有了轉機,但卻讓 張真銘 看清了人性。“怪不得古人常說:茍富貴,勿相忘。因為同患難易,共富貴難。”嚴重分歧的結果,是公司解散,朋友分道揚鑣。 張真銘 被迫放棄房地產而轉向證券投資領域,經過2001年股災之后, 張真銘 看到,搞投資等于博弈,雖然能冒風險賺錢,但卻沒有積累,他決定做實業。
2001年10月,上海鼎正科技公司誕生,此后的一年半時間里, 張真銘 靠賣過去的股票苦苦支撐著新生的公司。“為籌集資金,20元買的股票3元賣掉,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張真銘 的“舍得”,換來的是20多名技術骨干的快速成長與死心塌地的忠誠。
創“獎教金”鼓勵機制
“一年半的支撐,讓我明白人才的重要性。”2003年, 張真銘 與上海大學合作成立上海上大鼎正軟件有限公司,此前的苦心經營終于使企業壯大。更為重要的是,他在上海首創了“獎教金”。
“求新、求特、求變是公司企業文化的重要成分,但是僅靠我們自己還難以辦到。”與上海大學合作,就是為了尋求創新支持。一開始, 張真銘 打算按照傳統的提供獎學金方式與上大合作,但是他后來想到:學生沒有經驗,流動性較大,而且獎學金的頒發標準,并不與需要掛鉤,拿到獎學金的學生并不一定需要它。“教授們、老師們的工作很辛苦,也需要社會的肯定。” 張真銘 想到給老師們獎勵,這個想法得到了校方的支持。
“獎教金的投入,更容易使大學的研究成果很快地變成生產力;反過來,上海大學的教授們也都以拿到‘獎教金’為榮,并希望我的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地向我提供幫助。” 張真銘 說,在獎教金的刺激下,他的企業形成了產業鏈:研究—培養人才—成果—生產社會化。“上大鼎正能有今天,主要靠上海大學的教授們。”
不愿討論第一桶金
“遇到如何挖掘第一桶金的問題時,我選擇回避。” 張真銘 很認真地說,大家對所謂的“成功人士”,都喜歡提這個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卻很不人道。”
“在原始資本積累的時候,競爭很殘酷,大家都想挖到第一桶金,最終卻只有一個人能挖到。” 張真銘 說,自己已經過了不惑的年紀,遇事總會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不給對方帶來麻煩,更不想帶去傷害。“100個人搶東西,只有1個人得到,那個人后來大談自己如何跨出‘勝利的第一步’,對于99個人來說,就是不人道。”
“企業要想發展,最重要的是‘堅持’二字。” 張真銘 說,自己與朋友們經常談起“下海”的感受,大家一致認為,下海就是能夠從海水中舀出一勺淡水,靠的就是永不言棄的堅持精神。“從堅持的角度來看,企業后來能走多遠,與‘第一桶金’關系不大。”
張真銘 認為,他的企業發展到今天,應該回報社會。“福建、浙江的商人,有許多在合肥成功的案例,我們徽商也不例外。” 張真銘 告訴記者,他曾向合肥市政府承諾,如果他賺錢,一分錢也不會帶走,全部留下繼續建設合肥。為了做好安徽(外包)軟件園項目, 張真銘 將兩位最得力的助手留在了合肥。
教子不做紈绔兒
“我不會把企業留給兒子,我更希望他做個知識白領。” 張真銘 說,如果再給他重新選擇的機會,他不會放棄當年在合肥的舒適生活。“我們做實業的,就像是打撲克,就算抓到手是好牌也不一定會贏,要居安思危,因為抓到好牌最后輸的人很多。” 張真銘 表示,多年的商戰令他感到疲憊,想吃不能吃、想睡不能睡、想笑不能笑、想哭不能哭,不希望兒子也受他一樣的折磨。
擁有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 張真銘 覺得,當初他的企業能夠成長,正是因為腳踏實地。“與動物不同的是,人有邏輯思維并表現出計劃性,如果人沒有計劃,就跟動物一樣了。” 張真銘 說計劃的實際操作就是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開家庭會議時,我常把在企業管理中悟到的東西說給兒子聽。” 張真銘 常對14歲的兒子說,人生就像棋局,要學會扮演小卒的角色,整天想著第一的心態并不健康。如果有一天成為車、相、帥,那也是自己一步步奮斗得來的。
15年前, 張真銘 告別新婚妻子和剛降生的兒子,孤身一人闖蕩“十里洋場”;15年后, 張真銘 帶著自己的上海上大鼎正軟件有限公司,回到家鄉,響應合肥的“1346”行動計劃,在科學城建起380畝安徽(外包)軟件園。2007年2月4日, 張真銘 被授予中國最值得尊敬新徽商50強,日前, 張真銘 應邀回到家鄉,參加了“2007中國創業、創新、新地產文化論壇”。
曾發誓永不回合肥
“15年彈指一揮間,期間辛酸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張真銘 告訴記者,15年間他曾有過“殺回”合肥的舉動,但受到打擊之后,發誓一輩子也不回來。“讓我違背誓言的,是合肥市政府務實的作風而展現出的誠信。” 張真銘 深有感觸地說。2006年10月, 張真銘 懷著心跳回到合肥,投入到家鄉的建設,至此之后,他每個月都會回家一次。為什么會懷著心跳? 張真銘 說那是真實的感受,毫不夸張。
1997年,在上海從事證券行業的 張真銘 打算收購合肥某家老國企,提高其生產能力,并幫助該廠每年銷售1萬噸產品。“我本來打算將該廠的一半土地用于開發房地產,租給‘家樂福’開超市,但沒有成功。” 張真銘 說,他在這件事上花了很多心血,“家樂福”方面都派了專人考察場地,如果一切順利,“家樂福”會提前5年進駐合肥。“事情最后功虧一簣,原因有很多,但是我努力了。” 張真銘 說,這家企業的工人反對將廠賣給上海的“資本家”,后來 張真銘 被“擠”出合肥,這家企業賣給了皖北的一家單位,之后沒過多久,企業就解散了。先前反對 張真銘 的工人與他聯系說,后悔沒能讓 張真銘 當東家。
“當時我的感情受到打擊,發誓不回合肥投資。”一切都在2005年發生了改變,被合肥“拋棄”的 張真銘 在這一年受到家鄉的邀請,并得到省市主要領導的接見。當 張真銘 看到合肥的現狀后,更堅定了他回鄉發展的想法。2007年3月5日,第一批為安徽(外包)軟件園儲備的人才,被 張真銘 送往日本研修。
匆匆踏上徽商路
1992年, 張真銘 是名律師,當年1月, 張真銘 結了婚;10月,兒子出生;11月, 張真銘 抱著去“看一看”的想法,跟著朋友去了上海。
“朋友是做房地產的,與我深談之后,就向全公司宣布我為副總經理。” 張真銘 被留在了上海,當時滿懷理想的他,準備在房地產方面一顯身手。“我們有想法,但是沖動,一年后就遇到了困境。” 張真銘 說,最困難的時候,一天只吃一頓飯,真想回家,但是覺得沒有臉回去。 張真銘 笑著回憶說,自己與朋友租的是影星陳沖爺爺家的房子,由于交不起房租,經常被陳沖的姑媽數落譏諷:落魄的地主。
“那時的晚上,我經常一個人站在陽臺上,對著滿天繁星問,難道沒有一顆是 張真銘 嗎?哪怕閃一下也好。”自比星辰的 張真銘 的內心很失落,有時候,他甚至當起了家庭教師,靠著教別人家的孩子下圍棋謀生。大約兩個月后,情況有了轉機,但卻讓 張真銘 看清了人性。“怪不得古人常說:茍富貴,勿相忘。因為同患難易,共富貴難。”嚴重分歧的結果,是公司解散,朋友分道揚鑣。 張真銘 被迫放棄房地產而轉向證券投資領域,經過2001年股災之后, 張真銘 看到,搞投資等于博弈,雖然能冒風險賺錢,但卻沒有積累,他決定做實業。
2001年10月,上海鼎正科技公司誕生,此后的一年半時間里, 張真銘 靠賣過去的股票苦苦支撐著新生的公司。“為籌集資金,20元買的股票3元賣掉,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張真銘 的“舍得”,換來的是20多名技術骨干的快速成長與死心塌地的忠誠。
創“獎教金”鼓勵機制
“一年半的支撐,讓我明白人才的重要性。”2003年, 張真銘 與上海大學合作成立上海上大鼎正軟件有限公司,此前的苦心經營終于使企業壯大。更為重要的是,他在上海首創了“獎教金”。
“求新、求特、求變是公司企業文化的重要成分,但是僅靠我們自己還難以辦到。”與上海大學合作,就是為了尋求創新支持。一開始, 張真銘 打算按照傳統的提供獎學金方式與上大合作,但是他后來想到:學生沒有經驗,流動性較大,而且獎學金的頒發標準,并不與需要掛鉤,拿到獎學金的學生并不一定需要它。“教授們、老師們的工作很辛苦,也需要社會的肯定。” 張真銘 想到給老師們獎勵,這個想法得到了校方的支持。
“獎教金的投入,更容易使大學的研究成果很快地變成生產力;反過來,上海大學的教授們也都以拿到‘獎教金’為榮,并希望我的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地向我提供幫助。” 張真銘 說,在獎教金的刺激下,他的企業形成了產業鏈:研究—培養人才—成果—生產社會化。“上大鼎正能有今天,主要靠上海大學的教授們。”
不愿討論第一桶金
“遇到如何挖掘第一桶金的問題時,我選擇回避。” 張真銘 很認真地說,大家對所謂的“成功人士”,都喜歡提這個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卻很不人道。”
“在原始資本積累的時候,競爭很殘酷,大家都想挖到第一桶金,最終卻只有一個人能挖到。” 張真銘 說,自己已經過了不惑的年紀,遇事總會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不給對方帶來麻煩,更不想帶去傷害。“100個人搶東西,只有1個人得到,那個人后來大談自己如何跨出‘勝利的第一步’,對于99個人來說,就是不人道。”
“企業要想發展,最重要的是‘堅持’二字。” 張真銘 說,自己與朋友們經常談起“下海”的感受,大家一致認為,下海就是能夠從海水中舀出一勺淡水,靠的就是永不言棄的堅持精神。“從堅持的角度來看,企業后來能走多遠,與‘第一桶金’關系不大。”
張真銘 認為,他的企業發展到今天,應該回報社會。“福建、浙江的商人,有許多在合肥成功的案例,我們徽商也不例外。” 張真銘 告訴記者,他曾向合肥市政府承諾,如果他賺錢,一分錢也不會帶走,全部留下繼續建設合肥。為了做好安徽(外包)軟件園項目, 張真銘 將兩位最得力的助手留在了合肥。
教子不做紈绔兒
“我不會把企業留給兒子,我更希望他做個知識白領。” 張真銘 說,如果再給他重新選擇的機會,他不會放棄當年在合肥的舒適生活。“我們做實業的,就像是打撲克,就算抓到手是好牌也不一定會贏,要居安思危,因為抓到好牌最后輸的人很多。” 張真銘 表示,多年的商戰令他感到疲憊,想吃不能吃、想睡不能睡、想笑不能笑、想哭不能哭,不希望兒子也受他一樣的折磨。
擁有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 張真銘 覺得,當初他的企業能夠成長,正是因為腳踏實地。“與動物不同的是,人有邏輯思維并表現出計劃性,如果人沒有計劃,就跟動物一樣了。” 張真銘 說計劃的實際操作就是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開家庭會議時,我常把在企業管理中悟到的東西說給兒子聽。” 張真銘 常對14歲的兒子說,人生就像棋局,要學會扮演小卒的角色,整天想著第一的心態并不健康。如果有一天成為車、相、帥,那也是自己一步步奮斗得來的。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屢敗屢戰中掘第一桶金徽商張真銘返鄉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