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叫吳興祥,是貴州省丹寨縣排調鎮人,在當地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他的真名,但他的外號卻是大名鼎鼎。
村民:“外號就是韭菜根,就是吳老板,韭菜根就是吳老板,吳老板就是韭菜根。”
記者:“你不知道他的真名嗎?”
超市老板:“不知道。”
記者:“為什么不知道。”
超市老板:“他就是做韭菜的嘛。”
吳興祥挖的這個就是韭菜根,是丹寨縣排調鎮的特有的一種植物 ,吳興祥就是把它做成菜賣給酒店和超市。
吳興祥:“有些酒店的老板,有些超市老板,經常給他送這個韭菜根,他就說你送韭菜根了,我就說我送韭菜根了,一叫久我的名字就變成韭菜根了。”
韭菜根是排調鎮的人們很喜歡吃的菜,吳興祥一家一日三餐更是離不開它,說起吳興祥做韭菜根還得歸功于他的兒子,2000年吳興祥的兒子在縣里上學,那時候他每天都要帶一些韭菜根去學校當下飯菜。
吳興祥:“他吃早飯的時候就包一小包的韭菜根去學校,那時候他去學校的時候,他的同學也對他很好,但是那個韭菜根拿去,他的同學全部都給分了。”
漸漸的吳興祥發現,兒子拿韭菜根的量一天比一天多,一壇子的韭菜根很快就沒有了。自家腌的韭菜根這么受同學的歡迎,這讓吳興祥萌生了一個想法。
吳興祥:“那我是不是把這個韭菜根,想個辦法包裝起來,上市去銷售,掙這些學生的錢。”
在排調鎮的大山深處,只要有小溪流過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生長著 一種茂盛的植物,當地人叫它野韭菜。
吳興祥:“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它隨便生長的,也沒有人管理它,大家到這個月份上來,它葉子長了,老百姓就把它割去涮火鍋,在我們這個地方是這樣的。 ”
現場
吳興祥:“小韭菜的葉葉是細的,細葉的,但是它沒有根,我們這個地方是有根的。”
這種野韭菜根系發達,生長茂盛,離水越近,它的根須就越發達。
吳興祥:“就是這挖出來,它有水的地方,它的根須比較粗,也比較好,比較壯。”
一般人都吃韭菜葉,而排調鎮的人們卻更喜歡吃韭菜根。把韭菜根洗凈曬干后拌以米酒腌制,味道比較鮮美。
吳興祥:“過去老人都是也是這樣挖,把這個拿到小河邊去洗,拿去腌制,一般的在三四五月份,都上坡去干活,干活的時候,把這個韭菜根根拿來吃,那就當午飯了。”
苗族婦女在唱歌
記者:“她們唱的什么呀?”
吳興祥:“她們唱的采韭菜的歌,今天她們給我們挖的韭菜,她們就給我們編的韭菜的歌,感謝我們的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到這里來采訪我們。”
吳興祥想開發韭菜根,可是當時手頭只有2萬元錢,要廠房沒廠房,要設備沒設備,沒有辦法他只得求助于排調鎮政府,2002年2月他找到當時任排調鎮黨委書記的高俊華,向他說明了自己的想法。
貴州省丹寨縣委宣傳部部長 高俊華:“他就說,他想搞這個韭菜根的加工,把它做成廠,開發出規模來,所以當時我也想,這確實好。”
吳興祥開發韭菜根的想法得到了排調鎮政府的支持,不僅幫他貸了款,還給他找了一個閑置的廠房。2002年年初,吳興祥組織農戶收購了2500多公斤韭菜根,就開始加工了。
吳興祥 :“就是這樣洗。”
記者:“為什么要這么搓呢?”
吳興祥 :“搓它這個外面有一個皮子,它這兒有一個嫩的皮,把這個嫩皮,把它洗掉。”
記者:“最終洗成什么樣的?”
吳興祥 :“最終就是洗的白生生的,就是洗這么白,這么白生生,然后才能去暴曬。”
韭菜根經過清洗、精選,在大太陽底下暴曬幾天除干水分,就可以腌制了。按照以前家里的土辦法,先把韭菜根切成約10厘米相同大小,然后再撒上鹽巴,最后加上苗家自釀的甜酒就可以了。
記者:“為什么要放這個甜酒水呢?”
吳興祥 :“這個甜酒水是保鮮呀,保它的酸度。”
記者:“也是保鮮的。”
吳興祥 :“保鮮。”
記者:“放著它就不會壞了。”
吳興祥 :“不會壞。”
2500公斤韭菜根被腌進了50個壇子,按傳統要封存發酵半年以上等韭菜根全部變成金黃色就可以食用了。 可等到2002年6月壇子打開的時候,沒想到50個壇中竟然有11壇全部發霉變質了。
吳興祥 :“像這個是好的顏色,它的顏色是好的,當時發現那個壇子有10罐不好,有一些發霉,就不好。”
同樣的工藝,同樣的手法,為什么腌制出來的韭菜根會不一樣呢?在清理那11壇變質的韭菜根時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秘密。
吳興祥 :“就是把它取出來,好的這個壇子就有溫度,不好的,這個壇子就沒有溫度,它溫度很低的。”
吳興祥 :“然后我就拿這個溫度表來看一下,好的溫度是8度,不好的溫度很低。”
聽村里的老人講,好的壇子還會呼吸呢?
吳興祥:“它這個壇子,如果它響一聲,嘟,到時候這個是這樣的,它響一聲嘟,你看,它就響一聲,它就冒這個氣氣,它冒氣上來,換氣上來,都是好的壇子。”
記者:“那么它怎么會響呢,怎么會響呢?”
吳興祥:“那是它在里面發酵,它發熱。”
有裂縫或密封不好的壇子就做不出合格的韭菜根,現在吳興祥用的都是從鄰縣精心挑選的上好的壇子,再也沒出現過因壇子的質量問題引起韭菜根變質了。
吳興祥:“現在每一壇都是好的,現在我打開這個,你的鼻子怎么樣,香不香? ”
記者:“沒有聞到。”
吳興祥:“我們聞著香香的。”
記者:“聞到了聞到了。”
吳興祥 :“我再打開一壇你聞,如果我們這個壇子全打開壇蓋,這個換水的時候,整個房子都打開,人家走路的時候,都聞著很香很香的。”
上次11壇做壞的韭菜根讓吳興祥損失了5000多元,接著他謹慎對待剩下的韭菜根,他花了4千元錢印制了一千個紙袋包裝,以8角錢一袋給小賣部試銷,賺了2、3千元錢后 ,他又開始琢磨著做塑料包裝了。
2002年10 月,當他拿著印好的1萬多個塑料包裝,興沖沖的找到一家超市時卻被告知這批貨不能進超市里銷售。
吳興祥:“當時我們的包裝拿去賣的時候,這個條碼的放大系數太小了,放大系數小,就不夠0.8,才0.7,用這個電腦掃描一下,電腦掃不出去,掃不出去當時老板就說你這個產品挺好,但是你這個條碼讀不上去。”
條形碼印刷失誤,導致1萬多個包裝無法進超市,印制包裝用的8700元錢費用就此打了水漂。此時,做韭菜根已經花去了7、8萬元錢。 事隔不久,他在離丹寨不遠的都山縣腌酸廠考察時的一個發現,使他放棄了讓他受過打擊的塑料包裝。
吳興祥:“看他有這個小罐罐,他這個小罐罐,我想他也做小包裝,他也做小罐罐,我也想辦法要做小包裝,小包裝已經做了,但是進不到超市,我千方百計做小罐罐,銷售一下。”
吳興祥把韭菜根重新定位,改用土色土香的小壇子裝韭菜根,他一咬牙從都山縣定了500個小壇子,裝上韭菜根后再進超市。
吳興祥:“它這個土罐罐,它包裝的韭菜根,保鮮也好,保質期也長。”
超市老板 王敏:“就是換成小壇子,人家來買的時候,就是說拿去吃,回頭客特多,就是他們自己來買的嗎。”
韭菜根以前只在排掉鎮的鄉下才有,而吳興祥卻第一個把它做成商品還進了超市,土色土香的小壇子引起了 顧客 的興趣。這種小壇子2元一個,加上包裝一壇韭菜根可以賣到18元,吳興祥能賺雙份錢。
吳興祥:我們賣這個韭菜根去,還賣這個罐罐,還賣這個包裝,多賺一點,但是對消費者要這個土罐罐去,他們吃了這個東西,有這個罐罐,也可以裝其他的東西了。
超市的成功銷售讓吳興祥信心大增,很多人都知道韭菜根是排調的特產,但沒有機會親自品嘗,2004年,吳興祥把加工好的韭菜根作為地方特色菜直接推薦到了酒店。
酒店老板 陳紹黔:“做這個菜我們也很喜歡,因為減少了我們加工的手續了,他已經做好給我們,我們只是裝盤上桌就可以了。”
記者:“一盤賣多少錢? ”
酒店老板 陳紹黔:“一盤我們這里在這里的價值應該是15元,在外地肯定是沒有這種菜的,就是說在貴州,也只有這個地方出這個菜,很有特色。”
最近,陳老板給吳興祥提了個建議,說酒店用的大壇裝的韭菜根口味容易變化,希望以后給他們也送小壇的韭菜根,今天吳興祥趕緊送貨過來了。
酒店老板 陳紹黔:“這一個小壇能裝3份到4份菜,我一次可以用完,大壇容易進風變質。”
吳興祥:“那以后我就專門送這個小壇子,你什么時候要貨,我就什么時候送到,隨叫隨到。”
如今貴州的很多酒店和超市都有了韭菜根,吳興祥成功地把一道家里的菜變成了當地的特色菜。到現在為止他已經賺了20多萬元,還買了一部車。
村民:“外號就是韭菜根,就是吳老板,韭菜根就是吳老板,吳老板就是韭菜根。”
記者:“你不知道他的真名嗎?”
超市老板:“不知道。”
記者:“為什么不知道。”
超市老板:“他就是做韭菜的嘛。”
吳興祥挖的這個就是韭菜根,是丹寨縣排調鎮的特有的一種植物 ,吳興祥就是把它做成菜賣給酒店和超市。
吳興祥:“有些酒店的老板,有些超市老板,經常給他送這個韭菜根,他就說你送韭菜根了,我就說我送韭菜根了,一叫久我的名字就變成韭菜根了。”
韭菜根是排調鎮的人們很喜歡吃的菜,吳興祥一家一日三餐更是離不開它,說起吳興祥做韭菜根還得歸功于他的兒子,2000年吳興祥的兒子在縣里上學,那時候他每天都要帶一些韭菜根去學校當下飯菜。
吳興祥:“他吃早飯的時候就包一小包的韭菜根去學校,那時候他去學校的時候,他的同學也對他很好,但是那個韭菜根拿去,他的同學全部都給分了。”
漸漸的吳興祥發現,兒子拿韭菜根的量一天比一天多,一壇子的韭菜根很快就沒有了。自家腌的韭菜根這么受同學的歡迎,這讓吳興祥萌生了一個想法。
吳興祥:“那我是不是把這個韭菜根,想個辦法包裝起來,上市去銷售,掙這些學生的錢。”
在排調鎮的大山深處,只要有小溪流過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生長著 一種茂盛的植物,當地人叫它野韭菜。
吳興祥:“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它隨便生長的,也沒有人管理它,大家到這個月份上來,它葉子長了,老百姓就把它割去涮火鍋,在我們這個地方是這樣的。 ”
現場
吳興祥:“小韭菜的葉葉是細的,細葉的,但是它沒有根,我們這個地方是有根的。”
這種野韭菜根系發達,生長茂盛,離水越近,它的根須就越發達。
吳興祥:“就是這挖出來,它有水的地方,它的根須比較粗,也比較好,比較壯。”
一般人都吃韭菜葉,而排調鎮的人們卻更喜歡吃韭菜根。把韭菜根洗凈曬干后拌以米酒腌制,味道比較鮮美。
吳興祥:“過去老人都是也是這樣挖,把這個拿到小河邊去洗,拿去腌制,一般的在三四五月份,都上坡去干活,干活的時候,把這個韭菜根根拿來吃,那就當午飯了。”
苗族婦女在唱歌
記者:“她們唱的什么呀?”
吳興祥:“她們唱的采韭菜的歌,今天她們給我們挖的韭菜,她們就給我們編的韭菜的歌,感謝我們的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到這里來采訪我們。”
吳興祥想開發韭菜根,可是當時手頭只有2萬元錢,要廠房沒廠房,要設備沒設備,沒有辦法他只得求助于排調鎮政府,2002年2月他找到當時任排調鎮黨委書記的高俊華,向他說明了自己的想法。
貴州省丹寨縣委宣傳部部長 高俊華:“他就說,他想搞這個韭菜根的加工,把它做成廠,開發出規模來,所以當時我也想,這確實好。”
吳興祥開發韭菜根的想法得到了排調鎮政府的支持,不僅幫他貸了款,還給他找了一個閑置的廠房。2002年年初,吳興祥組織農戶收購了2500多公斤韭菜根,就開始加工了。
吳興祥 :“就是這樣洗。”
記者:“為什么要這么搓呢?”
吳興祥 :“搓它這個外面有一個皮子,它這兒有一個嫩的皮,把這個嫩皮,把它洗掉。”
記者:“最終洗成什么樣的?”
吳興祥 :“最終就是洗的白生生的,就是洗這么白,這么白生生,然后才能去暴曬。”
韭菜根經過清洗、精選,在大太陽底下暴曬幾天除干水分,就可以腌制了。按照以前家里的土辦法,先把韭菜根切成約10厘米相同大小,然后再撒上鹽巴,最后加上苗家自釀的甜酒就可以了。
記者:“為什么要放這個甜酒水呢?”
吳興祥 :“這個甜酒水是保鮮呀,保它的酸度。”
記者:“也是保鮮的。”
吳興祥 :“保鮮。”
記者:“放著它就不會壞了。”
吳興祥 :“不會壞。”
2500公斤韭菜根被腌進了50個壇子,按傳統要封存發酵半年以上等韭菜根全部變成金黃色就可以食用了。 可等到2002年6月壇子打開的時候,沒想到50個壇中竟然有11壇全部發霉變質了。
吳興祥 :“像這個是好的顏色,它的顏色是好的,當時發現那個壇子有10罐不好,有一些發霉,就不好。”
同樣的工藝,同樣的手法,為什么腌制出來的韭菜根會不一樣呢?在清理那11壇變質的韭菜根時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秘密。
吳興祥 :“就是把它取出來,好的這個壇子就有溫度,不好的,這個壇子就沒有溫度,它溫度很低的。”
吳興祥 :“然后我就拿這個溫度表來看一下,好的溫度是8度,不好的溫度很低。”
聽村里的老人講,好的壇子還會呼吸呢?
吳興祥:“它這個壇子,如果它響一聲,嘟,到時候這個是這樣的,它響一聲嘟,你看,它就響一聲,它就冒這個氣氣,它冒氣上來,換氣上來,都是好的壇子。”
記者:“那么它怎么會響呢,怎么會響呢?”
吳興祥:“那是它在里面發酵,它發熱。”
有裂縫或密封不好的壇子就做不出合格的韭菜根,現在吳興祥用的都是從鄰縣精心挑選的上好的壇子,再也沒出現過因壇子的質量問題引起韭菜根變質了。
吳興祥:“現在每一壇都是好的,現在我打開這個,你的鼻子怎么樣,香不香? ”
記者:“沒有聞到。”
吳興祥:“我們聞著香香的。”
記者:“聞到了聞到了。”
吳興祥 :“我再打開一壇你聞,如果我們這個壇子全打開壇蓋,這個換水的時候,整個房子都打開,人家走路的時候,都聞著很香很香的。”
上次11壇做壞的韭菜根讓吳興祥損失了5000多元,接著他謹慎對待剩下的韭菜根,他花了4千元錢印制了一千個紙袋包裝,以8角錢一袋給小賣部試銷,賺了2、3千元錢后 ,他又開始琢磨著做塑料包裝了。
2002年10 月,當他拿著印好的1萬多個塑料包裝,興沖沖的找到一家超市時卻被告知這批貨不能進超市里銷售。
吳興祥:“當時我們的包裝拿去賣的時候,這個條碼的放大系數太小了,放大系數小,就不夠0.8,才0.7,用這個電腦掃描一下,電腦掃不出去,掃不出去當時老板就說你這個產品挺好,但是你這個條碼讀不上去。”
條形碼印刷失誤,導致1萬多個包裝無法進超市,印制包裝用的8700元錢費用就此打了水漂。此時,做韭菜根已經花去了7、8萬元錢。 事隔不久,他在離丹寨不遠的都山縣腌酸廠考察時的一個發現,使他放棄了讓他受過打擊的塑料包裝。
吳興祥:“看他有這個小罐罐,他這個小罐罐,我想他也做小包裝,他也做小罐罐,我也想辦法要做小包裝,小包裝已經做了,但是進不到超市,我千方百計做小罐罐,銷售一下。”
吳興祥把韭菜根重新定位,改用土色土香的小壇子裝韭菜根,他一咬牙從都山縣定了500個小壇子,裝上韭菜根后再進超市。
吳興祥:“它這個土罐罐,它包裝的韭菜根,保鮮也好,保質期也長。”
超市老板 王敏:“就是換成小壇子,人家來買的時候,就是說拿去吃,回頭客特多,就是他們自己來買的嗎。”
韭菜根以前只在排掉鎮的鄉下才有,而吳興祥卻第一個把它做成商品還進了超市,土色土香的小壇子引起了 顧客 的興趣。這種小壇子2元一個,加上包裝一壇韭菜根可以賣到18元,吳興祥能賺雙份錢。
吳興祥:我們賣這個韭菜根去,還賣這個罐罐,還賣這個包裝,多賺一點,但是對消費者要這個土罐罐去,他們吃了這個東西,有這個罐罐,也可以裝其他的東西了。
超市的成功銷售讓吳興祥信心大增,很多人都知道韭菜根是排調的特產,但沒有機會親自品嘗,2004年,吳興祥把加工好的韭菜根作為地方特色菜直接推薦到了酒店。
酒店老板 陳紹黔:“做這個菜我們也很喜歡,因為減少了我們加工的手續了,他已經做好給我們,我們只是裝盤上桌就可以了。”
記者:“一盤賣多少錢? ”
酒店老板 陳紹黔:“一盤我們這里在這里的價值應該是15元,在外地肯定是沒有這種菜的,就是說在貴州,也只有這個地方出這個菜,很有特色。”
最近,陳老板給吳興祥提了個建議,說酒店用的大壇裝的韭菜根口味容易變化,希望以后給他們也送小壇的韭菜根,今天吳興祥趕緊送貨過來了。
酒店老板 陳紹黔:“這一個小壇能裝3份到4份菜,我一次可以用完,大壇容易進風變質。”
吳興祥:“那以后我就專門送這個小壇子,你什么時候要貨,我就什么時候送到,隨叫隨到。”
如今貴州的很多酒店和超市都有了韭菜根,吳興祥成功地把一道家里的菜變成了當地的特色菜。到現在為止他已經賺了20多萬元,還買了一部車。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一賺就是20萬 韭菜根也能淘出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