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勝:從傳統商人變身網絡大亨的背后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時才“觸網”的蔡文勝,足以令所有人詫異。這個花了兩年時間才學會打字的福建商人,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完成了從傳統商人到新興行業領跑者的角色轉換。并且,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將傳統商業思維應用于互聯網,讓一直由IT精英們掌控的網絡世界變得更加“草根”和簡便。
按蔡文勝的話說,傳統型企業全部“殺入”互聯網,才是互聯網真正的第三季騰飛。而他,只是稍稍領先了一些。
沒讀完高中與偶然“觸網”事件
蔡文勝是一位沒在學校念過多少書,卻喜歡讀書的普通人。成功之后,回首往事,他感慨:雖然知識不一定要從學校獲得,但沒有知識是不行的。
蔡文勝原籍福建泉州石獅。了解石獅的人都知道,石獅是福建著名的服裝生產及批發集散地,當地人的經商意識非常濃厚,不少孩子在高中畢業之后都開始學做生意不再讀書,而蔡文勝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1985年,正在讀高一的蔡文勝退了學,開始跟著家里人做服裝等傳統的商品貿易,一做就是8年。可以說,這8年培養了他商業的思維和商人所需要具備的職業敏感,并且年少時的經歷與磨練對于后來的向互聯網轉型,也有很大的幫助。
1993年,年輕的蔡文勝厭倦了周而復始的工作與生活,他覺得如果維持現狀,他的發展空間會非常有限,他開始向往外面的世界。由于家族的海外關系,蔡文勝在這一年出國了。在接下來的近6年中,他游歷了東南亞各國,同時,繼續經營著家族中的傳統貿易。
偶然“觸網”事件發生在1999年。
那年年底,蔡文勝準備回國看望在福建的父母,途經香港時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時間。此時的香港,正在為李嘉誠旗下的互聯網概念股上市而全民瘋狂。于是,從來沒有接觸過互聯網的蔡文勝,被這一新興概念吸引,也加入了炒網絡股的大軍,網絡股很快幫他賺了不少錢。商人固有的直覺告訴蔡文勝,既然炒網絡股這么容易賺錢,如果自己做互聯網企業,應該可以賺更多的錢。但當時這還只是一個朦朧的想法。
回到福建后,為了及時了解港股的走勢,他花了1萬多元買了一臺當時配置很高的電腦,并找來朋友教他如何利用互聯網看股票。漸漸地,他發現互聯網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內容,甚至完全顛覆了人們以前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他漸漸地迷上了互聯網。
由于福建人大多講不好普通話,因此他的漢語拼音很不靈光,打字便成了他進一步了解互聯網的最大障礙,于是發生了他一年內用壞三塊寫字板的趣事。
一本啟蒙教材與幾千萬風險投資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雅虎·創世紀》,到現在我還留著。”蔡文勝對記者說。的確,小小的一本《雅虎·創世紀》,在當時成了眾多網站創業者的“創業圣經”,而這本書也成了蔡文勝創建265的啟蒙教材。
蔡文勝坦言:“并非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傳奇,我其實不算‘白手起家’,我之前做傳統生意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準確地講,應該是從傳統向互聯網的轉型。”265的創意,萌生于蔡文勝“觸網”之后的最大阻礙——打字。他說:“我創辦265的目的,就是要讓不了解互聯網的人學會上網,讓不會打字的人也能夠上網,讓人們的互聯網生活變得越來越簡單。”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成就了他今天的財富,也成就了眾多網民。
2003年5月1日,是265網站正式開通的日子。出人意料的是,這個“上網導航”網站在推出的當天,點擊量就達到了5萬人次。更讓他想不到的是,短短兩年時間,今天的訪問量已經達到500萬次/天,覆蓋用戶已達1500-2000萬人。
急速上升的訪問量,讓265成立僅1年,就排上了全球點擊率排行網站Alexa的前100名。265的成績很快吸引到了國際著名風險投資機構IDG的注意。IDG的一位投資經理找到了正在北京開會的蔡文勝,雙方簡單交談之后,第二天,他為蔡引見了IDG的合伙人,這位合伙人在沒看財務報表,不要商業計劃書的情況下,僅經過兩小時的交談,就決定為265投資幾千萬人民幣。
“IDG給我投資打破了兩項慣例。”至今談起獲得IDG的投資,蔡文勝言語中還透露著些許驕傲,“我是他們投過的所有創業者中學歷最低的,另外,我是惟一一個沒有提交過商業計劃書的人。”能遇到IDG蔡文勝很幸運,但是他也坦言,IDG的投資風格非常不拘小節,因此他的這種獲得風險投資的經歷并不適合所有的創業者。
回顧265的成長,蔡文勝說,盡管傳統貿易與互聯網看上去是完全沒有關系的兩個行業,但是他的傳統貿易經驗對于265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他說傳統的思維模式可以讓網絡更符合實際需要,更貼近普通人群。
記者手記
在一個夏日的午后,當記者從長安街北邊的紅色城門進入南池子時,喧囂與嘈雜的人群仿佛一下子都被魔法隱藏在了古色古香中。
與網絡公司喜歡扎堆中關村和國貿不同,蔡文勝在北京的265工作室,位于南池子一個幽靜的四合院內。盡管毗鄰繁華的 王府井 大街,這片胡同卻與世隔絕般的寧靜與安詳。蔡文勝說,正是看好這里的安靜,才會決定在這里住下。因為這個鬧中取靜的小四合院,很像他遠在福建的家鄉。
蔡文勝的辦公室位于一個二層小樓上。原本不大的房間被分成了兩部分,一張辦公桌加兩把椅子是工作區,房間的另外二分之一則被兩把藤椅和一套精致的茶具占據著。在他看來,喝茶和工作似乎是同樣重要的事情。而有幸踏進這間小屋的我,也有機會品嘗到上等的福建鐵觀音,在別樣的幽雅中,傾聽蔡文勝“觸網”的過去和未來。
毫無疑問,能夠獲得IDG幾千萬投資,蔡文勝是幸運的。然而他卻并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幸運沖昏頭腦。所以,他選擇暫時告別遠在廈門的太太和孩子,只身在這個陌生卻又正在熟悉的城市中,繼續追尋他關于互聯網的夢想。
小蔡支招:網絡創業需注意三大問題
蔡文勝是從傳統生意轉型到互聯網的,因此比起眾多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來說,他創建265的過程也許不具有可復制性,但互聯網就是要更多的人參與才能迅速繁榮。
“一個網站從一無所有做到幾萬至十幾萬的訪問量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做得更大,就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蔡文勝說。他提醒準備創業的人們:網站創業需要特別關注三大問題。
問題一:同行間競爭不可避免
由于網絡的可復制性極強,因此這個問題恐怕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但是創業者一定要注意防范由此帶來的風險。
問題二:恪守行業規范,關注政策變化
目前,國家對于戶聯網的管制相對較為嚴格,當網站做大之后,必須要嚴格按照規定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另外,互聯網相關法律及規定也正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創業者要及時關注政策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如最近出臺的網絡實名制等。
問題三:管理經驗對公司發展很重要
當網站逐步擴張成為一家公司的時候,創業者除了要考慮網站的未來發展,還要學會管理公司。蔡文勝認為,管理經驗需要在摸索中逐漸形成,而經常與同行進行交流也是一種快速提高的方法。不過他本人主張網絡公司應采取一種寬松的管理方式,“有自由,才能有好的創意。”
從傳統商人“變身”網絡大亨的背后
愛國情結與回報豐厚的域名生意
很多人早年認識蔡文勝并不是通過265網站,而是他與聯想之間的域名之戰。業內人士熟悉他,也是因為他手中握有上千個域名。
2000年,剛學會上網的蔡文勝看到一個消息:一個域名賣了750萬美元。他第一個反應是這樣的生意太賺錢了,而隨著對域名的逐漸了解,他發現,很多本應屬于中國人的域名都被“老外”搶注了,域名流失非常嚴重。從流失的beijing.com開始,經過查找資料,他發現國內2112個縣名中,80%以上被外國人搶注了。強烈的愛國情結,讓他一口氣把剩下的100多個域名全部注冊了下來,慢慢進入域名投資圈的蔡文勝開始想盡辦法與持有中國縣市域名的國外投資人周旋,并重金買回了80%以上的域名。
蔡文勝說,互聯網的基礎是IP,域名是IP的延續,就像商標。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域名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投機行為,他說,投資域名需要了解互聯網的歷史,還需要非常淵博的知識,并不是單純的買和賣。他說,域名投資在國外是一個發展非常成熟的市場,國內雖然很多人也做域名投資,但是真正成功的人并不多。為了挑選最有價值的域名,蔡文勝花了大量時間去了解幾乎所有縣級以上城市的城市歷史,并對這些城市的人文、地理了如指掌。他說并沒有考慮如何用這些域名去賺錢,因為網絡會逐漸地域化,所以他想下一步與這些城市合作,幫他們建立當地的門戶網站,現在只是先保護在他手中。
以蔡文勝在國際域名投資圈中的名氣,如果專門買賣域名,一年賺幾百萬是沒有問題的。但他為什么還要辛苦經營265呢?面對記者的疑問,蔡文勝說,域名是不可再生的,也沒辦法做大,但創建265這樣一個網絡導航系統,則可以幫助和影響更多人。這是他希望看到的。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時才“觸網”的蔡文勝,足以令所有人詫異。這個花了兩年時間才學會打字的福建商人,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完成了從傳統商人到新興行業領跑者的角色轉換。并且,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將傳統商業思維應用于互聯網,讓一直由IT精英們掌控的網絡世界變得更加“草根”和簡便。
按蔡文勝的話說,傳統型企業全部“殺入”互聯網,才是互聯網真正的第三季騰飛。而他,只是稍稍領先了一些。
沒讀完高中與偶然“觸網”事件
蔡文勝是一位沒在學校念過多少書,卻喜歡讀書的普通人。成功之后,回首往事,他感慨:雖然知識不一定要從學校獲得,但沒有知識是不行的。
蔡文勝原籍福建泉州石獅。了解石獅的人都知道,石獅是福建著名的服裝生產及批發集散地,當地人的經商意識非常濃厚,不少孩子在高中畢業之后都開始學做生意不再讀書,而蔡文勝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1985年,正在讀高一的蔡文勝退了學,開始跟著家里人做服裝等傳統的商品貿易,一做就是8年。可以說,這8年培養了他商業的思維和商人所需要具備的職業敏感,并且年少時的經歷與磨練對于后來的向互聯網轉型,也有很大的幫助。
1993年,年輕的蔡文勝厭倦了周而復始的工作與生活,他覺得如果維持現狀,他的發展空間會非常有限,他開始向往外面的世界。由于家族的海外關系,蔡文勝在這一年出國了。在接下來的近6年中,他游歷了東南亞各國,同時,繼續經營著家族中的傳統貿易。
偶然“觸網”事件發生在1999年。
那年年底,蔡文勝準備回國看望在福建的父母,途經香港時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時間。此時的香港,正在為李嘉誠旗下的互聯網概念股上市而全民瘋狂。于是,從來沒有接觸過互聯網的蔡文勝,被這一新興概念吸引,也加入了炒網絡股的大軍,網絡股很快幫他賺了不少錢。商人固有的直覺告訴蔡文勝,既然炒網絡股這么容易賺錢,如果自己做互聯網企業,應該可以賺更多的錢。但當時這還只是一個朦朧的想法。
回到福建后,為了及時了解港股的走勢,他花了1萬多元買了一臺當時配置很高的電腦,并找來朋友教他如何利用互聯網看股票。漸漸地,他發現互聯網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內容,甚至完全顛覆了人們以前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他漸漸地迷上了互聯網。
由于福建人大多講不好普通話,因此他的漢語拼音很不靈光,打字便成了他進一步了解互聯網的最大障礙,于是發生了他一年內用壞三塊寫字板的趣事。
一本啟蒙教材與幾千萬風險投資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雅虎·創世紀》,到現在我還留著。”蔡文勝對記者說。的確,小小的一本《雅虎·創世紀》,在當時成了眾多網站創業者的“創業圣經”,而這本書也成了蔡文勝創建265的啟蒙教材。
蔡文勝坦言:“并非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傳奇,我其實不算‘白手起家’,我之前做傳統生意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準確地講,應該是從傳統向互聯網的轉型。”265的創意,萌生于蔡文勝“觸網”之后的最大阻礙——打字。他說:“我創辦265的目的,就是要讓不了解互聯網的人學會上網,讓不會打字的人也能夠上網,讓人們的互聯網生活變得越來越簡單。”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成就了他今天的財富,也成就了眾多網民。
2003年5月1日,是265網站正式開通的日子。出人意料的是,這個“上網導航”網站在推出的當天,點擊量就達到了5萬人次。更讓他想不到的是,短短兩年時間,今天的訪問量已經達到500萬次/天,覆蓋用戶已達1500-2000萬人。
急速上升的訪問量,讓265成立僅1年,就排上了全球點擊率排行網站Alexa的前100名。265的成績很快吸引到了國際著名風險投資機構IDG的注意。IDG的一位投資經理找到了正在北京開會的蔡文勝,雙方簡單交談之后,第二天,他為蔡引見了IDG的合伙人,這位合伙人在沒看財務報表,不要商業計劃書的情況下,僅經過兩小時的交談,就決定為265投資幾千萬人民幣。
“IDG給我投資打破了兩項慣例。”至今談起獲得IDG的投資,蔡文勝言語中還透露著些許驕傲,“我是他們投過的所有創業者中學歷最低的,另外,我是惟一一個沒有提交過商業計劃書的人。”能遇到IDG蔡文勝很幸運,但是他也坦言,IDG的投資風格非常不拘小節,因此他的這種獲得風險投資的經歷并不適合所有的創業者。
回顧265的成長,蔡文勝說,盡管傳統貿易與互聯網看上去是完全沒有關系的兩個行業,但是他的傳統貿易經驗對于265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他說傳統的思維模式可以讓網絡更符合實際需要,更貼近普通人群。
記者手記
在一個夏日的午后,當記者從長安街北邊的紅色城門進入南池子時,喧囂與嘈雜的人群仿佛一下子都被魔法隱藏在了古色古香中。
與網絡公司喜歡扎堆中關村和國貿不同,蔡文勝在北京的265工作室,位于南池子一個幽靜的四合院內。盡管毗鄰繁華的 王府井 大街,這片胡同卻與世隔絕般的寧靜與安詳。蔡文勝說,正是看好這里的安靜,才會決定在這里住下。因為這個鬧中取靜的小四合院,很像他遠在福建的家鄉。
蔡文勝的辦公室位于一個二層小樓上。原本不大的房間被分成了兩部分,一張辦公桌加兩把椅子是工作區,房間的另外二分之一則被兩把藤椅和一套精致的茶具占據著。在他看來,喝茶和工作似乎是同樣重要的事情。而有幸踏進這間小屋的我,也有機會品嘗到上等的福建鐵觀音,在別樣的幽雅中,傾聽蔡文勝“觸網”的過去和未來。
毫無疑問,能夠獲得IDG幾千萬投資,蔡文勝是幸運的。然而他卻并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幸運沖昏頭腦。所以,他選擇暫時告別遠在廈門的太太和孩子,只身在這個陌生卻又正在熟悉的城市中,繼續追尋他關于互聯網的夢想。
小蔡支招:網絡創業需注意三大問題
蔡文勝是從傳統生意轉型到互聯網的,因此比起眾多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來說,他創建265的過程也許不具有可復制性,但互聯網就是要更多的人參與才能迅速繁榮。
“一個網站從一無所有做到幾萬至十幾萬的訪問量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做得更大,就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蔡文勝說。他提醒準備創業的人們:網站創業需要特別關注三大問題。
問題一:同行間競爭不可避免
由于網絡的可復制性極強,因此這個問題恐怕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但是創業者一定要注意防范由此帶來的風險。
問題二:恪守行業規范,關注政策變化
目前,國家對于戶聯網的管制相對較為嚴格,當網站做大之后,必須要嚴格按照規定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另外,互聯網相關法律及規定也正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創業者要及時關注政策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如最近出臺的網絡實名制等。
問題三:管理經驗對公司發展很重要
當網站逐步擴張成為一家公司的時候,創業者除了要考慮網站的未來發展,還要學會管理公司。蔡文勝認為,管理經驗需要在摸索中逐漸形成,而經常與同行進行交流也是一種快速提高的方法。不過他本人主張網絡公司應采取一種寬松的管理方式,“有自由,才能有好的創意。”
從傳統商人“變身”網絡大亨的背后
愛國情結與回報豐厚的域名生意
很多人早年認識蔡文勝并不是通過265網站,而是他與聯想之間的域名之戰。業內人士熟悉他,也是因為他手中握有上千個域名。
2000年,剛學會上網的蔡文勝看到一個消息:一個域名賣了750萬美元。他第一個反應是這樣的生意太賺錢了,而隨著對域名的逐漸了解,他發現,很多本應屬于中國人的域名都被“老外”搶注了,域名流失非常嚴重。從流失的beijing.com開始,經過查找資料,他發現國內2112個縣名中,80%以上被外國人搶注了。強烈的愛國情結,讓他一口氣把剩下的100多個域名全部注冊了下來,慢慢進入域名投資圈的蔡文勝開始想盡辦法與持有中國縣市域名的國外投資人周旋,并重金買回了80%以上的域名。
蔡文勝說,互聯網的基礎是IP,域名是IP的延續,就像商標。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域名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投機行為,他說,投資域名需要了解互聯網的歷史,還需要非常淵博的知識,并不是單純的買和賣。他說,域名投資在國外是一個發展非常成熟的市場,國內雖然很多人也做域名投資,但是真正成功的人并不多。為了挑選最有價值的域名,蔡文勝花了大量時間去了解幾乎所有縣級以上城市的城市歷史,并對這些城市的人文、地理了如指掌。他說并沒有考慮如何用這些域名去賺錢,因為網絡會逐漸地域化,所以他想下一步與這些城市合作,幫他們建立當地的門戶網站,現在只是先保護在他手中。
以蔡文勝在國際域名投資圈中的名氣,如果專門買賣域名,一年賺幾百萬是沒有問題的。但他為什么還要辛苦經營265呢?面對記者的疑問,蔡文勝說,域名是不可再生的,也沒辦法做大,但創建265這樣一個網絡導航系統,則可以幫助和影響更多人。這是他希望看到的。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蔡文勝:從傳統商人變身網絡大亨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