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場采購的業績評定往往要求在業績和毛利之間求得平衡,但多半需要犧牲毛利促銷售,要么,就是守住了毛利但銷售下滑。于是,賣場總結了提升 毛利額 的多種方法,供應商必須分析透徹才能從容以對。
1.市場調查定價法
采購人員經常進行市調,調查競爭賣場是否低于自有賣場產品價格。發現問題則會向供應商索取賠償及要求更低供價,提升毛利率,確保公司的利潤。市調定價法是定價與提升 毛利額 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做為供應商應該嚴格按照廠家制定的價格體系供貨賣場,同時保持高度聯系及客情,以確保賣場突然低價行動引起其他賣場跟進的連鎖反應。
2.商品結構差異法
賣場采購在確定商品結構組合中,會規律性地出現ABC的分類。一般情況:A類商品銷量大,購買者多,因此消費者對價格較為敏感,需要3-7天市調一次,毛利率控制在大分類指標的35%-65%左右;B類商品的銷量居次,敏感度相對較低,可以10-25天市調一次,毛利率稍高于大分類指標,在100%-150%左右;而C類商品的銷售量小,價格不敏感,可比性低,可以30-60天市調一次,毛利率控制在大分類指標的180%~240%。特殊情況,采購在進貨價格上有特別優勢,市調時也發現存在利潤空間,此時可以打破以上的原則,定出比較高的毛利率。 供應商應該根據以上原則,開發系列規格產品,規劃對應分類產品,制定貼合的分產品價格體系,迎合賣場分類產品利潤指標。同時供應商可以供應區別賣場在品牌、規格、口味、款式、顏色、材質等變數上的差異來使目標賣場獲取較高的 毛利額 。
3.毛利率動態監控法
(1)賣場ALC監控法
每個商品大分類制定毛利率指標,ALC每小時監控各大分類毛利率。賣場采購總監會定時開會,對于營業日毛利率低于2%和大于30%的商品清單(按采購類別)進行分析,制定毛利調整計劃,包括與供應商進行二次談判,降低進價,市調后調整售價等。供應商要進行談判準備,增加毛利高的新產品,增加整體產品的組合毛利率。至于毛利率大于30%的商品,容易被競爭對手跟價,賣場往往在市調后降低價格,增加銷量。所以供應商在供應高端產品時也要注意控制賣場的利潤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另外,賣場對“驚爆、印花商品”也要控制其毛利率在2%~7%,“平價商品”的毛利率則會控制在5%~15%。供應商一定要摸清規律,避免不必要的利潤損失。
(2)突出高回轉毛利商品陳列法
賣場往往對日均銷量(DMS)大于大分類平均日均銷量50%而且毛利率高于大分類綜合毛利率50%的商品,擴大陳列量及面積,并配以生動化POP宣傳,既能增加銷售額,又能增加 毛利額 。供應商要通過各種途徑詳細了解本產品的地位,提前和賣場溝通,爭取免費堆頭、TG陳列,減少不必要費用投入。
(3)DM “后四”期優惠進價法
賣場DM的“進價有效期”是“DM促銷期”的“前十后四”。通常供應商對DM商品的進價能下調5%~30%。因此,賣場會在促銷期快結束且庫存量不多的時候,利用“后四”的優惠期補進一批貨,大約是平常日均銷量的10-30倍,在快訊結束商品調回原價后,可確保未來10-30天獲得較高的毛利。供應商要注意產品的科學供貨,避免賣場“后四”期大量備貨,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4)團購優惠價法
旺季,賣場專屬團購部會與供應商談判更優惠的進價,以確保團購的高毛利率。賣場了解供應商給賣場的供貨價格是以正常進貨量為基礎的,而團購訂貨量較大,通常期望供應商供貨價格根據具體產品下調3%~15%。供應商應跟進賣場團購部,制定與銷量掛鉤的優惠政策,激勵其側重增加本公司產品福利。
(5)調貨或切貨法
賣場經常向其他供應商及廠商引進有價格優勢的商品增加毛利率,供應商要注意其切貨帶來的不利影響。賣場在切貨時注重運輸成本、時間、口味、保質期、款式、顏色、尺碼、材質及季節。切貨商品往往質量參差不齊,供應商要增加產品的各方面服務工作,增加多種規格產品選擇,避免切貨帶來價格體系的影響,保證賣場穩定毛利率。
(6)全國聯采法
跨區賣場往往進行全國聯采,對供應商集中談判,力爭更優惠的交易條件。供應廠商應提高戰略控制能力,建立專業全國KA部、分區KA部,專業對接談判。同時聯動保證統一談判條件,確保各直營部、經銷商與賣場的合作利益。
(7)自有品牌開發法
賣場比較重視自有品牌的開發與促銷。因為,自有品牌的商品除了有絕對的“價格優勢”外,其較高毛利率的特性還可大幅提高賣場的 毛利額 。供應商應爭取成為賣場產品的OEM商,這樣在提高自有產品銷量的同時,可以為主力產品爭取到其他有利銷售條件。
供應商要了解賣場提高毛利率的種種做法,充分對接,力爭實現擴大本品銷量、提高賣場毛利、避免費用增加的共贏目標!
1.市場調查定價法
采購人員經常進行市調,調查競爭賣場是否低于自有賣場產品價格。發現問題則會向供應商索取賠償及要求更低供價,提升毛利率,確保公司的利潤。市調定價法是定價與提升 毛利額 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做為供應商應該嚴格按照廠家制定的價格體系供貨賣場,同時保持高度聯系及客情,以確保賣場突然低價行動引起其他賣場跟進的連鎖反應。
2.商品結構差異法
賣場采購在確定商品結構組合中,會規律性地出現ABC的分類。一般情況:A類商品銷量大,購買者多,因此消費者對價格較為敏感,需要3-7天市調一次,毛利率控制在大分類指標的35%-65%左右;B類商品的銷量居次,敏感度相對較低,可以10-25天市調一次,毛利率稍高于大分類指標,在100%-150%左右;而C類商品的銷售量小,價格不敏感,可比性低,可以30-60天市調一次,毛利率控制在大分類指標的180%~240%。特殊情況,采購在進貨價格上有特別優勢,市調時也發現存在利潤空間,此時可以打破以上的原則,定出比較高的毛利率。 供應商應該根據以上原則,開發系列規格產品,規劃對應分類產品,制定貼合的分產品價格體系,迎合賣場分類產品利潤指標。同時供應商可以供應區別賣場在品牌、規格、口味、款式、顏色、材質等變數上的差異來使目標賣場獲取較高的 毛利額 。
3.毛利率動態監控法
(1)賣場ALC監控法
每個商品大分類制定毛利率指標,ALC每小時監控各大分類毛利率。賣場采購總監會定時開會,對于營業日毛利率低于2%和大于30%的商品清單(按采購類別)進行分析,制定毛利調整計劃,包括與供應商進行二次談判,降低進價,市調后調整售價等。供應商要進行談判準備,增加毛利高的新產品,增加整體產品的組合毛利率。至于毛利率大于30%的商品,容易被競爭對手跟價,賣場往往在市調后降低價格,增加銷量。所以供應商在供應高端產品時也要注意控制賣場的利潤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另外,賣場對“驚爆、印花商品”也要控制其毛利率在2%~7%,“平價商品”的毛利率則會控制在5%~15%。供應商一定要摸清規律,避免不必要的利潤損失。
(2)突出高回轉毛利商品陳列法
賣場往往對日均銷量(DMS)大于大分類平均日均銷量50%而且毛利率高于大分類綜合毛利率50%的商品,擴大陳列量及面積,并配以生動化POP宣傳,既能增加銷售額,又能增加 毛利額 。供應商要通過各種途徑詳細了解本產品的地位,提前和賣場溝通,爭取免費堆頭、TG陳列,減少不必要費用投入。
(3)DM “后四”期優惠進價法
賣場DM的“進價有效期”是“DM促銷期”的“前十后四”。通常供應商對DM商品的進價能下調5%~30%。因此,賣場會在促銷期快結束且庫存量不多的時候,利用“后四”的優惠期補進一批貨,大約是平常日均銷量的10-30倍,在快訊結束商品調回原價后,可確保未來10-30天獲得較高的毛利。供應商要注意產品的科學供貨,避免賣場“后四”期大量備貨,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4)團購優惠價法
旺季,賣場專屬團購部會與供應商談判更優惠的進價,以確保團購的高毛利率。賣場了解供應商給賣場的供貨價格是以正常進貨量為基礎的,而團購訂貨量較大,通常期望供應商供貨價格根據具體產品下調3%~15%。供應商應跟進賣場團購部,制定與銷量掛鉤的優惠政策,激勵其側重增加本公司產品福利。
(5)調貨或切貨法
賣場經常向其他供應商及廠商引進有價格優勢的商品增加毛利率,供應商要注意其切貨帶來的不利影響。賣場在切貨時注重運輸成本、時間、口味、保質期、款式、顏色、尺碼、材質及季節。切貨商品往往質量參差不齊,供應商要增加產品的各方面服務工作,增加多種規格產品選擇,避免切貨帶來價格體系的影響,保證賣場穩定毛利率。
(6)全國聯采法
跨區賣場往往進行全國聯采,對供應商集中談判,力爭更優惠的交易條件。供應廠商應提高戰略控制能力,建立專業全國KA部、分區KA部,專業對接談判。同時聯動保證統一談判條件,確保各直營部、經銷商與賣場的合作利益。
(7)自有品牌開發法
賣場比較重視自有品牌的開發與促銷。因為,自有品牌的商品除了有絕對的“價格優勢”外,其較高毛利率的特性還可大幅提高賣場的 毛利額 。供應商應爭取成為賣場產品的OEM商,這樣在提高自有產品銷量的同時,可以為主力產品爭取到其他有利銷售條件。
供應商要了解賣場提高毛利率的種種做法,充分對接,力爭實現擴大本品銷量、提高賣場毛利、避免費用增加的共贏目標!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賣場如何提升商品毛利額及供應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