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一早,家住常熟市中南世紀城小區的金柔阿姨和往日一樣,來到社區服務中心 常客 隆超市開設的“家易樂”生鮮直投站“買菜”。打開電子屏,登陸網絡貨架,蔬菜、水果、肉食、禽蛋、冷凍和休閑食品一應俱全。金阿姨預定了雞翅、魚、黃瓜等生鮮,共計20多元。這些商品將在第二天早上8點前送到生鮮直投站,存進恒溫保鮮菜箱內,顧客刷卡領取。如果滿48元,還可以送貨上門。這種便捷的買菜方式,讓金阿姨十分滿意。江蘇新合作 常客 隆連鎖超市有限公司自去年6月開始創立推廣生鮮直投項目,目前覆蓋了常熟30多個中大型社區。今年1-2月,已實現銷售1000多萬元,今年底將在常熟市區全覆蓋。
不比門店比網店,重市區更重社區,這是新形勢下新合作 常客 隆連鎖超市的轉型發展思路。所謂新形勢,一是家樂福、沃爾瑪、蘇果、華聯等中外零售業巨頭基本完成全國布局,以規模和成本優勢不斷擠占本土商超的生存空間;二是電子商務的“星火燎原”,逼著傳統商超謀變。
謀變之道,首推“上網下鄉”。“我們的社區生鮮直投系統去年榮獲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零售創新獎。除了賣菜賺錢,這套銷售系統本身已經實現打包輸出,取得了百萬訂單。” 常客 隆超市董事長包乾申介紹,通過上網, 常客 隆在城區與眾巨頭連鎖“以小搏大”;在鄉村校園等細分市場,他們搶先布局,實現“以大搏小”。早在2005年,新合作 常客 隆就在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開出了第一家校園超市,目前已實現常熟、啟東、南通市區的校園全覆蓋。
在揚州,商超零售業曾經一直是“洋品牌”的天下,但去年,本土的宏信超市憑借7億多元的銷售額,躋身揚州零售市場第一方陣,其對決“洋品牌”的秘訣就是“下鄉”。“我們的300多家門店大部分都開在村里,面積在100至200平方米之間,這是那些‘洋品牌’發展的盲點,卻正是我們本土超市的增長點。”揚州宏信超市董事長高峰告訴記者,宏信超市原本只是企業經營的綜合性商場的一部分,6年前才正式分離出來,短短數年發展迅猛,在當地農村市場的占有率達70%以上,如今企業超過一半的銷售額都來自于它。
在很多本土超市經營者看來,下鄉并不是簡單地到鄉下開門店,而是要與農民消費群體“三貼近”:一是打造標準化環境,讓農民不進城也能享受到現代都市的購物品質;二是緊貼農村消費群體實際需求;三是不但“賣”,而且“買”,往往一個鄉村門店就是一個地方特色農副產品的收購站。南京江寧區供銷合作總社2000年在東山鎮投資創辦的崗山超市,如今已遍布農村大部分社區。崗山超市副經理潘平介紹,農村地區的日用消費品市場廣闊,但農民自家經營的“小店”檔次普遍不高,外來超市考慮投資效益也不愿去。他們緊抓“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的契機,建立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網絡體系。記者在江寧區湖熟街道后山崗村的崗山超市看到,一邊是村民選購商品,一邊是合作社和企業將湖熟板鴨、土橋大米等送進超市。據統計,僅這個網點,每年地產農副產品營銷額就達5000多萬元。今年,崗山超市還計劃新增15個類似的門店。
除了搶占細分市場外,本土商超的另一“法寶”是延伸服務觸角。高峰舉例分析說,上海連鎖便利品牌“可的”去年在揚州關掉了不少店,為什么?水土不服!比如,上海人可能會在便利店里吃個午餐,但揚州城市較小,很多人都回家吃飯,僅這一項銷售額就少了10個以上的百分點。而且,本土超市門店更注重服務拓展,比如提供交水電費公交卡充值等公共服務,接了地氣,聚了人氣。
不僅上述3家本土商超,在我省各地,都有一些本土超市在夾縫中悄然成長,如鹽城雅家樂、南通文峰超市等。其中, 常客 隆去年銷售突破35億元,位列常熟市第一。長期關注零售行業領域的揚州市商貿局市場體系建設處處長田玉國認為,成功突圍的本土超市都有一個共同思維,即錯位發展、差別競爭,圍繞百姓需求特點不斷創新,堅持走本土化之路。不過,他也提醒,本土超市目前還普遍存在倉儲配送體系建設滯后、標準化程度不高、資金鏈風險較大等薄弱環節,在后續發展中應堅守“個性”,發揮“船小好調頭”的機制創新優勢,不可盲目“攤大餅”式發展。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蘇南本土超市負責人則表示,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后,大型連鎖超市的購物卡全面滯銷,本土超市要搶抓這一契機,接足地氣,加速綻放在市場經濟的春天里。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上網下鄉 常客隆等本土超市逆襲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