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 變了,由一個重物流的傳統零售企業變成了做信息服務的互聯網企業,從沃爾瑪基因變成了阿里基因,又或者說 京東 在這些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 京東 基因。
以前 京東 給業界的認知就是一個賣貨的零售企業,可能與東哥( 京東 CEO劉強東)以前做傳統IT零售生意有關。即使 京東 將門店從線下搬到了線上,但是骨子里還流淌著傳統零售的基因。而傳統零售企業,干的都是“搬箱子”的活,即將廠商生產的貨搬到買家手里,這掙得都是規模、周轉率、邊際效益等方面的血汗錢。
但是現在的 京東 變了,變成了一個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從POP(開放平臺)到 京東 商務艙(類網盟DSP產品),再到JDphone計劃(定制機),無不在參照阿里的互聯網玩法抄襲,不管怎么樣 京東 的確是變了。變化后說好聽點叫做平臺,說不好聽點就是中介,難聽一點就是“拉皮條”的,主要靠倒賣流量實現營收,這與傳統互聯網公司的玩法如出一轍。
POP向左,采銷向右
與阿里純信息服務不一樣,在平臺戰略上 京東 既扮演著裁判,還扮演著選手。
在沒有排他的情況下,POP(開放平臺)與采銷業務是沖突的。對于那些 京東 已經采購的品類、品牌而言,POP商家似乎有點“陪公子讀書”的意思。試想,在價格差距不大、用戶體驗不一的情況下,用戶有什么理由會選擇POP商家?
京東 :做零售,還是做互聯網
就在前不久,另一個東哥(張近東)在硅谷大談蘇寧將互聯網化。
更早一點,蘇寧還參與投資了PPTV這么一家純互聯網企業。試想連蘇寧這樣的傳統零售企業都已經意識到了零售要互聯網化,你說東哥(劉強東)會沒有想到嗎?
其實東哥(劉強東)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乎,在主打傳統零售的 京東 里加入了POP、 京東 商務艙、JDphone等互聯網化產品布局,特別是POP和 京東 商務艙,這兩個產品似乎為 京東 構建了一個“免費”的流量生態,通過這個生態 京東 可以以關聯產品的形態向用戶推薦自己采購的產品,而這部分收益完全是 京東 自己的。不僅如此,POP商家還要給 京東 抽成。
在峰哥看來采銷就是傳統零售,其好處就是盈利空間可控,但是經營風險也高。而POP、JDphone等就是互聯網生意,其盈利空間有限,但是沒有經營風險。
雖然東哥(劉強東)一直強調 京東 是一個零售企業,但是在峰哥看來這不符合互聯網可點對點的規律。除非 京東 能扮演百麗(阿迪、NIKE等品牌中國代理商)在鞋類零售中的角色,不過似乎這不太現實,因為騰訊、阿里等也能扮演這樣的角色, 京東 與他們的用戶規模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那么, 京東 到底是零售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
這或許不僅僅是 京東 的困惑,也是所有電商企業的困惑。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IT技術是手段,零售是運營表現,但是孰輕孰重卻影響著一個企業的格局,而這樣的格局又影響著最后的結局。
因為對于零售企業而言,互聯網只是其中一個渠道。而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零售只是其中一個變現方式。最關鍵的是,不管是零售企業還是廠商都在經受互聯網企業的沖擊,看看小米、樂視的崛起就知道了互聯網思維的重要性。
而峰哥認為要想做好零售,必然先是一個互聯網企業。對于當前的 京東 ,他必須是一個互聯網企業,在利用互聯網產品聚集大量的用戶后,才能去實現零售盈利。而不是單純的、傻傻的利用“價格戰”(物流成本也屬于價格戰)去聚集用戶,因為在資本大鱷面前, 京東 的錢并不算多。即使 京東 有錢持續去燒,也面臨著“富二代”易迅的威脅。
互聯網企業,或者說互聯網思維重點是什么
互聯網思維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用戶為中心,滿足用戶不同緯度的需求,從而構建一個自下而上的價值鏈。這是傳統零售業不容易做到的地方,因為在傳統零售企業在信息獲取、用戶交互方面并沒有互聯網來的那么簡單。而互聯網可以通過用戶瀏覽、用戶賬戶操作等多重數據來分析用戶需要什么。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京東的困惑:做零售,還是做互聯網